为刘禹锡喊冤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为刘禹锡喊冤
【摘要】中青年时期的刘禹锡是一个务实上进、勇于开拓的人,《陋室铭》是作者运用类比的手法寄托政治上的远大抱负,要向诸葛亮、孔子那样心系天下,为国出力,体现了作者的入世之心、济世之心、救世之心。
【关键词】陋室铭;中心;喊冤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课《陋室铭》是该书第二单元道德修养的最后一课。作为议论文,作为道德修养教育,收编《陋室铭》是十分恰当的。只是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始终感到与之配套的苏教版的教学参考书(200712月第6版)及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的《资源与学案》中,对该文的中心思想——“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定性不太恰当。其理由如下:
其一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唐德宗真元九年793擢进士第,授监察御史。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郎州、和州等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这篇铭文是他在和州刺史上写(见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参考书》146页)。作者的青年时期是一位革新派,尽管被贬,但作者经过多年的努力又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见作者在州刺史上还是一个积极上进的人。文如其人,作于和州刺史任上的《陋室铭》,其中心思想反映的并不是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如果以求闻达,安贫乐道来勉励、警戒自己,能有后来的复出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是永远不会复出的。
其二铭,就是记载,在物体上刻字,表示永远不忘,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常常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刻写文字,用来记叙生平、事业、功德,表示纪念,或是记物寓意,表示勉励或警戒之意(见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八年级(下册)143页)本文取的是记物寓意,表示勉励或警戒之意。记物寓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因主人有德才温馨。不高不深衬托衬托衬托。以类比,其志向不言而寓,但绝不是安贫乐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优美的环境胜过诸葛亮所在的卧龙山,反衬出了作者不是平庸之辈,加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之商谈阔论的人都是博学多识的鸿儒更加体现作者为人处世水准之高,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是一个做事之人,有为之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识之士聚集到一体能干些什么?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说明作者并没有闲,正是我想唱的歌还没有唱出,我正在调弦弄索。这是一颗有为的心,奋斗的心,寓意作者在暗自努力,这是一种锋芒内敛的表现。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诸葛亮未出山之前,也以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而自谦,但并没有停止做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更暗示了作者还在努力做事,无人打扰,无事打扰,做自己想做的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儿是做事的好地方。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表面上以诸葛庐子云亭比陋室,实际上是以诸葛亮、杨雄自比,处于陋室而心系天下,通篇的暗示就在于此,以至后来他才得以升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画龙点睛的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欲居九夷其目的是去传道而不是居之所以当地对于传道者来说何陋之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71e7200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ef.html

《为刘禹锡喊冤.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