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记忆力?只需做对这三件事

发布时间:2020-03-26 15:55: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怎样提高记忆力
先问你个问题:假如随便从你通讯录里挑5个手机号,然后把这些号码随机打乱,组成一个55位的随机数列,给你5分钟时间,你能不能把这组数字顺序不乱的背下来呢?



我想大概率你是不能的,然而,我却可以轻松做到,如果把方法告诉你,你肯定也能。



做任何事情都是讲究方法的,学习这种事也不例外,今天我就给你分享几个最新脑科学研究发现的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力的方法。



此文,不光是写给学生的,也是写给每一位求知若渴的你,因为这个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有记者曾经问比尔盖茨,谁是你们最大的竞争对手,盖茨说:“是高盛”,为什么盖茨会觉得一家和自己在商业上完全没有交集的投资银行是自己的竞争对手呢?因为他认 为公司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



再者,学习这种事不就是该用一辈子去做的事吗?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难道不是一种很美妙的享受吗?



1、考试才是最好的复习



最近马上要考研了,图书馆的各个角落里站满了背课文的男生女生们,从旁边经过,你会听到他们还在用小学生的记忆方法在背诵东西(就是一直重复一句话的那种背法),这种方法不能说没用,只是效率很低,而且当时记住了过不了多久就忘记了,甚至第二天就忘了。







怎样才能记得更快,更牢呢?



答案是让你的大脑经历痛苦。



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第一组人就是用上面的方法不停的读。第二组人只让读一遍,读完一遍后过一个星期再读一遍,最后把这两组人放在一起,测试他们的成绩,第二组人要比那个连着读了十遍的人成绩要高很多。



还有一种方法,比前面这两种记忆效果更好,那就是考一次试,只要给大脑一个检索的机会,让大脑使劲回忆一次,就能够大幅提高记忆效果,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我们的大脑当中有一个东西叫做“元认知”,就是你对于自己的认知水平的判断。我们的元认知非常容易出现偏差。即便最努力的学生也会陷入两个误区,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二是爱使用那些会让自己错误地认为已经掌握了知识的学习方法。比如记笔记、荧光笔划重点、反复阅读等。



为什么学生喜欢用这些方法呢?因为这些东西不会带来挑战,你也可以理解为这些行为都还在“舒适区”。怎样才能跳出舒适区呢?那就是要让大脑经历痛苦,比如,让你拿一张白纸,把书里的重点写出来,这是相当有难度的,这个过程当中你的大脑就会经历那些想不起来的部分,你会使劲想,越想越痛苦,你可能想出来了,也可能没有想出来,都没有关系,这个过程会帮助你重新理解这个事。(先不看书,在那仔细检索的这个过程)







这些内容并不是痞子熊凭空捏造的,而是引用自《认知天性》,作者叫彼得布朗,这本书里提到的这些观点是是11位认知心理学家耗时10年之久发现总结的脑神经科研成果。就像上面这样一次小小的脑力挑战,会让你一周后回忆率从 28% 跃升为39%。



还有个实验是发生在伊利诺伊州的哥伦比亚市一所中学里,实验人员把学生随机分成2组,对第一组进行课堂知识点小测验,并在测验完后告诉他哪个对哪个不对。第二组则会让学生用老办法复习三遍,并不做测验。一个月后进行再次测试,第一组人的成绩是A-,第二组是C+,就这样一个小小的测试就能造成如此大的落差。



通过大脑检索(也就是考试)可以让我们减少“我已经记住了”这种错觉,那些不停的背诵、勾画、抄写的学生,表面上看起来很勤奋,耗费了大量时间,实际上他们的知识还停留在舒适区,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勤奋,大脑没有经历痛苦,就不会有深刻的记忆。







书中作者给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给你的知识链打上记忆的结。考一次试打一个结,结绳才能够记事。由此可见,考试才是最好的复习。



2、给知识放个假



去年冬天,我在北京上了一个价格不菲的财务报表集训班,2天时间学完了会计专业4年本科3年研究生的全部知识,刚学完那会儿感觉收获很大,3张报表上的各个会计科目可以丝毫不差的归位排序,看完一个公司的财务报表,可以很轻松的发现公司的优势与问;可现连那3张表的名字都快想不起来了。与这件事大相径庭的是滑雪技能的学习,毕业4年平均每年滑一次,每次相隔那么久,但是技能却丝毫没有忘记,现在几乎可以在高级道上控制速度与方向了。



还有个实验是这样的:在医学院里学生要学会缝合毛细血管,在给这些学生上课的时候,在一天内就上完了全部的4节课,正常的职业培训就是这样安排的,另一半医生也上完了同样的4节课,不同的是每节课之间有一周的间隔。



在课表结束一个月后对所有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无论哪个环节,手术时间、手部移动次数,血管链接成功率,有间隔的学生都要比集中学习的学生成绩要好。而且在集中上课的学生中,有16%的学生损伤了实验白鼠的其他血管,未能完成手术。



为什么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只有给我们的练习中加入了时间间隔和内容间隔我们才有可能学的更加灵活?



这种现象背后是什么原理呢?



我们一般人心目中的记忆,大概就如同在沙滩上写字,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模糊掉,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的一对教授夫妻Robert Bjork和Elizabeth Bjork提出一个关于记忆的理论说:人的记忆其实有2个强度: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



存储强度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你产生遗忘,是因为提取强度不够。有本书叫《追忆似水年华》作者叫马塞尔·普鲁斯特,他在书的开头就说,他闻到了那个酸柠花茶所浸泡的蛋糕的时候,他一下子就回忆起来了,童年时候跟叔叔婶婶一起生活的那段岁月。



普鲁斯特的童年,并没有遗忘,只是缺乏提取,当他触碰到那个提取的线索后,一箩筐的记忆就都被拽出来了。这其实很容易理解,比如你现在回忆二十年前同学的音容笑貌你肯定想不起来,但是你突然跟他见面,俩人一聊天,当初的种种就呼啦一下全回来了。



医学生每隔一周上一次课,也就意味着每隔一周需要提取一次前面的知识,所以在月末的考试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是每天抱着书背课文,而是故意放在那里等几天,等提取强度慢慢变弱了,差不多快忘记了,再考一次试,让大脑艰难的提取一次,这样不仅节省时间,而且还能通过遗忘过滤一些不必要的信息。







学习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像我那种2天学完7年会计课的培训授课方法,显然是不对的,学的快,忘的也快,将来要用,还得重新学,因为学的太快,这个知识并没有彻底的长在大脑中——毕竟大脑不是硬盘,而是肉长的,而长肉是需要时间的。



最好的方法就是慢慢学,多线程学习,同时学习几门课,读书也是这样,同时读几本书,一天读一章,第二天换一本,过几天再回到这本接着读,这样每次都需要先提取上一次的记忆,最后能记住的东西是最多的。



3、多换几个地方学习会记的更牢



我们通常认为,学习这种事,应该在一个固定的安静场所当中专注学习,但是《我们如何学习》这本书的作者,就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学习时多换几个场景,会帮你把要学的东西记的更牢。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美国密西根大学的一个实验,三位心理学家招募了一些学生,让他们学习一份有40个单词的词汇表。这些被分成两组,一组在干净整洁的教室学习一次,休息一下,再去一间窄小凌乱的地下室学习一次。另一组学生则原地不动,在干净整洁的教室学习两次。



然后两组学生都来到一间普通教室考试。这间教室不太凌乱,但也没那么整洁。实验人员这么做就是为了避免环境起到提示作用。考试的结果让几位心理学家很意外,40个单词在同一间教室学了两次的学生,平均能记起16个。换了房间学习两次的学生,平均能记起24个。只是变换了学习场所,记忆的提取能力竟然提高了40%。



人体是个反脆弱系统,越是折腾,越是加强了全方位的刺激,学习的时候,你不妨多换几个环境,图书馆学、寝室里学、餐厅里学、公园里学……这种多样性的环境能对大脑产生各种刺激,特别有助于加深记忆。



环境对人记忆的刺激是非常大的,我大概只要有时间就会听一本音频书籍,在不同的环境里建筑物、灯光、温度各种各样的外部刺激会牢牢的加深对某个知识点的记忆,有时候想起某个知识点,最先想到的不是哪一本书,而是那个环境。







记得我在敦煌旅行的时候,那天下午在客栈门前等车的时,刚好听到《格调》这本书,里面讲一些隐形富豪穿着一般都比较低调,他们不太喜欢印有巨大logo的衣服,而是更看重面料、舒适程度这些。这让我每当看到别人穿巨大logo的衣服时就想到这本书,也想到那次敦煌的旅行。还有一次在经过必胜客的门前听到一个关于世界顶尖骗子卖掉埃菲尔铁塔的故事,以至于每走过必胜客都会想到这件事。



在《认知天性》这本书中作者还提到了学习需要一点良性的干扰,什么叫良性干扰呢?就比如一本书有的字印刷模糊,有的地方滴了一些饭,还有一些印刷错误的地方。



作者做了测试,发现当页面文本稍有模糊,或者字体略微有些难以辨认的时候,人们能够更好地回忆起文章的内容!同时还发现当教学大纲的编排顺序不同于课本内容时,学生就要下功夫弄清课程的主旨,就需要把不一样的东西对应起来,这可以让他们更好的回忆内容。



另一个让人意外的例子是,当一段文字中有单词缺少字母需要读者自行补齐的时候,阅读速度就会放慢,但记忆会更加牢固!在这些例子中,改变正常的表达形式干扰了学习的流畅性,但这种困难会让学习者更努力地构建一种合理的解读,整个的这些过程都是为了增强良性干扰,这些良性干扰会能够提升我们学习的效果,但是有一点要提醒的是,如果难的离谱,完全不能让人理解其中的意思,或者根本无法克服困难,那对学习是毫无帮助的。



在我们生活当中也不难发现一些类似的例子,比如你在走一段路,如果全程比较顺利,那你大概不会记住什么,但是如果中间有个狗朝你叫了,吓了你一跳,那这段路一定会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







到这里,3个方法就和你聊完了,我来简单帮你回顾下:



1、考试才是最好的复习,让你大脑经历痛苦的提取过程,才能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的结。

2、学习要有间隔和内容间隔,给大脑留足时间,让知识的根扎的深一点,等大脑快忘记的时候再来提取一次。

3、多换几个地方学习,会记的更牢,同时适当增加一些良性干扰,可以帮助你加强记忆。



最后,我来告诉你那个记忆数字的方法,但是强烈不建议你用,因为这个东西有点像邪道功夫,你在电视上经常会看到最强大脑比赛之类的,其实那只是一个无用的屠龙之术,你学你也会。



为什么不建议你用呢?因为人的记忆常常是不靠谱的,特别是对于画面的记忆,有时候你甚至不知道是真实发生过还是在梦里出现过。有研究就表明人能够在成年后还能记住的事情,最早是在3岁半,更深入的研究发现,婴儿在大约8到9个月大的时候,大脑中负责长期记忆的前额叶与海马体才开始生长,此时人类才能拥有超过30秒的长期记忆。



直到9岁时,儿童大脑的尺寸才增大到成年人大脑的95%,在此之前,大脑发育还不完全。那些所谓能记得自己3岁以前发生的事的人,大概率是因为常听家人讲起,自己头脑中想象出来的画面。时间久了就分不清是想象的,还是真实的记忆。



有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女性中午在家里呆着,突然闯进来的一个人非礼她,后来警察就问这位女性歹徒长什么样?这个女的就开始描述这个人的样子。描述完这些警察就就上街准备找这个强奸犯,结果看到了一个叫汤姆森的人走在大街上,长的和女孩描述的一模一样,于是就把这人抓了。







审讯室里汤姆森说不可能的,我那段时间正在电视台直播,我就是电视台的嘉宾,最后证明他真的在电视里边直播。那为什么这个女的描述出来的人竟然跟她一模一样呢?因为那个女的在被打昏之前正在看汤姆森的直播,她的脑海当中认为可能是这个人侵犯了他,所以你看,记忆这东西常常会很不靠谱。所以这个方法你只了解了就好,很不建议你搬到记忆知识上,搞不好就记忆错乱了。



好,我们继续回到上面的方法,这个方法的核心就是把抽象的数字转化为具体的图像,然后像演电影一样在你大脑中留下痕迹,为什么要转化为图像呢?因为人脑的左脑负责语言、逻辑、数学、分析等任务,而右脑负责图像、情感、创意等任务,人脑中大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存储量大约相当于100TB,这是什么概念呢?大致相当于300万部超清电影同时在大脑里播放,而右脑的记忆储存量是左脑的100万倍。



所以,把一个抽象的数字,转化为具体的图像,你很快就能深刻记下来,例如:14356716896529574479,这样一串20位的随机数字,可能给你5分钟你都不一定能背下来,而且,即便背下来顺序也不一定对,那,接下来我告诉你一个方法,让你1分钟就能完整背下来,而且一字不落,顺序全对。



好,我们先把这20个数2个一组,分成10组,14 35 67 16 89 65 29 57 44 79,然后把每一组数字想象一个具体的物体,比如14,你可以想象一个钥匙,16谐音石榴,你可以自己想象,也可以用我举的例子。



然后你在头脑中想象一下你自己的身体,并把这10个物体和你身体上的10个部位发生关系,为了顺序不乱,你可以从头到脚发生关系。



比如:14(钥匙),想象一把钥匙掉落下来插在你的头顶,35(山虎),一只山虎额头的王字贴在你的额头,67(油漆),你的睫毛上涂满了红色的油漆还在不断往下滴落,16(石榴)鼻子正在呼吸却吸进一堆石榴籽,89(芭蕉)嘴巴里塞满了芭蕉叶,65(锣鼓)脖子上套着一个破掉的锣鼓,29(艾灸)两个肩膀一边放着一个艾灸的小艾塔正在冒着青烟,57(武器)手里拿着一把手枪武器,44(蛇:蛇发出咝咝声)一只青蛇盘在你的腰间,79(气球)脚下踩着两个粉色的气球。



这样如此有画面感的形象,你看一遍准能记住,不信的话找张纸,看看能否写出这20位数字。



文章完,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分享给你的朋友。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参考书籍:

《我们如何学习:关于什么时间学、在哪学、为什么学的令人吃惊真相》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7081ef12e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c4.html

《怎样提高记忆力?只需做对这三件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