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冲突理论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1-08-12 08:38: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社会冲突理论读后感

——社会学09 孙雪

社会冲突理论将冲突视为人类互动的一种基本形式。美国的社会学家科塞既批判结构功能理论对社会冲突的忽视,又批判“左派”冲突论者对社会冲突结果的过分强调,积极探索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先后出版了《社会冲突理论》、《再论社会冲突研究》、《结构与冲突》、《社会结构中的本我》等著作,由此奠定了自己的理论发展。

一、社会冲突理论的根源

科塞接受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的社会有机体论,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一书中最早使用“冲突理论”这一术语。他反对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社会冲突只具有破坏性作用的片面观点。科塞对冲突的定义是:价值观、信仰以及稀少的地位、权力和资源分配上的斗争,斗争中的一方目的在于企图中和、伤害或消除另一方。在科塞对冲突的诠释中,冲突的根源可归结为物质性的和非物质性:物质性的原因指稀少的地位、权力和资源分配方面的不均;非物质性的原因指价值观念和信仰的不一致。在具体的论述中,科塞十分重视非物质性的原因,因为人们对物质资源分配不均的失望,属于心理方面的反映,最终可归结为非物质性起因的范围。

和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一样,科塞强调,现存不平等的分配体系所具合法性的消解是引发冲突的前提。对于合法性消解的诠释,科塞着重指出,面对稀缺物质资源的分配不均,人们首先在心理上、情感上被唤起,从质疑分配不均是否合理迅速发展到否定其存在的合法性;由是人们的相对剥夺感和不公正感日益增强。当疏导不满的渠道不存在时,当人们向上流动的愿望受到阻碍时,更有可能引发冲突。对此,科塞解释说,引发冲突的起因是社会报酬分配不均以及人们对此表现出来的失望,分配体系合法性的消解乃是关键的诱导因素。

二、社会冲突理论的类型

科塞对冲突进行了归类研究,着重分析了三种冲突类型:

一是现实冲突与非现实冲突。科塞从齐美尔关于“作为手段的冲突”和“作为目标的冲突”的论述中受到启发,提出现实冲突与非现实冲突。现实冲突是指“那些由于在关系中的某种要求得不到满足以及由于对其他参与者所作所为的估价而发生冲突”。简言之,冲突是为达到某种目标的手段而作为,例如人们为增加工资而参加罢工活动等。非现实冲突“不是由竞争性目标引起的,而是由冲突中至少有一方为释放紧张情绪的需要而引起的。”这时,无论人们是否认识到冲突的存在,冲突本身就是目标。

二是初级群体冲突与次级群体冲突。科塞注意到:在初级群体中,参与者之间关系紧密,感情色彩浓厚,他们尽量压抑各自不满的情绪,而不是将其表达出来。久而久之,敌对的情感趋于积累起来。于是在初级群体中,冲突不易发生,但冲突一旦爆发,就可能非常激烈,例如夫妻之间的冲突就是如此。与此相反,在次级群体中,如单位组织中的同事之间,人际互动中情感投入不明显,更无须压抑个人的情绪,敌对情绪能相对自由地表达出来,因此冲突不易发生。

三是内部冲突与外部冲突。内部冲突是那些发生在群体内部的冲突,其激烈程度与其成员参与程度相关。科塞指出:内部冲突可以在“压力状态下,通过排除反对者来避免群体的解体”,尤其是当冲突给人们提供更为一致的认同时,社会群体将获得更高的生命力和内聚力。外部冲突是那些发生在群体之间的冲突。外部冲突的发生,一方面使各个群体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明确了群体之间的界限,在群体内部强化了共同意识,增强了认同感;另一方面由于树立了一个强大的反面参照群体,使得群体成员意识到他们之间的同一性,这样便增强了群体的整和力度,推动各个群体进一步发展。

三、社会冲突理论的“正”功能

科塞从齐美尔“社会冲突是一种基本的社会过程形式”的命题出发,广泛探讨社会冲突对于群体的建立和维持的功能,明确指出在一些情况下,社会冲突具有促进社会整合,防止社会系统僵化,增强社会组织适应性等“正”功能:一是社会冲突的主题,如果不涉及基本价值观、信仰等,社会冲突就具有积极的功能;二是发生冲突的社会结构,在富有弹性的社会结构中,通过为冲突安排制度化的“出口”,通过冲突方在权力关系中的结构调整,可以实现社会系统再整合,达到渐进式社会变迁的目的。对于这种情况的诠释,科塞最引人注目的命题是频繁且低烈度的冲突具有一定的“正”功能。频繁且低烈度的冲突,使人们反思和重新组织他们的行为,变革产生“紧张”的规则手段,缓解冲突关系的规范调节程度,通过合理的渠道释放紧张甚至敌对的情绪,使之不致于达到极端化。在此情况下,卷入冲突的各方能够较为理性地分析冲突所针对问题的现实性,清晰地表达各自的利益和目标,相互之间讨价还价,从而达成妥协,有助于提高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协作联合程度。由此,既促进了冲突各方日趋联合,又提高了社会系统内部的弹性协调程度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如何驾驭上述的特定情况,充分发挥冲突“正”功能的社会效用,关键在于构建整合社会冲突的利益均衡机制。安全阀理论就是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贡献。

“安全阀”是一种社会运行的安全机制,科塞认为敌对的情绪不等于冲突,如果敌对的情绪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就不会导致冲突,像锅炉里过量的蒸汽通过安全阀适时排出而不会发生爆炸一样,不仅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维持,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一书中,科塞列举众多的事例进行说明:原始人有节制的复仇制度;前文字社会中在狂欢节期间对性禁忌、性回避的解除;西方社会曾经盛行解决私人仇怨的决斗等等。安全阀理论带有明显的社会心理学的特征,它强调消除心理紧张、排出不满甚至敌对情绪,在化解社会冲突中的作用,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为“替罪羊机制”,即社会紧张情绪不仅可以向原来仇恨的目标释放,也可以向替代目标发泄。科塞注意到社会结构越僵化,安全阀机制就越重要,强调安全阀机制必须在社会结构当中加以制度化,认为社会理应通过合法的、制度化的机制,使各种社会紧张情绪得以释放,避免灾难性冲突的最终出现,社会系统才有可能处于均衡与和谐的状态。

、社会冲突理论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正功能
  社会冲突理论对冲突进行功能上的探讨,如科塞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中指出,社会冲突有负功能亦有正功能,这取决于冲突的性质及社会群体或社会系统的内部结构。一般而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正功能如下: (一)能量释放。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大多是现实性冲突并伴随着非现实性情感,其爆发能起到安全阀作用而释放出长期积聚的社会能量,群众不满情绪得到宣泄后,就能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二)社会警示。社会转型期的复杂问题可集中体现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上,通过群体性突发事件反映出来,群体性突发事件也就成了一定时期社会基础稳定的晴雨表,相关政府部门应以积极态度加以对待,弄清群体性突发事件爆发的来龙去脉。(三)群体团结。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有助于建立和维持群体的身份和边界线,即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爆发有助于群体内部更加团结,比如在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冲突都是以集体的形式发生,这说明农民对群体有一定程度认同感,群体认同对群体的团结与统一有一定现实意义。

科塞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虽然发端于对结构功能理论的批判,但它不是对结构功能理论的否定,而是对结构功能理论的扬弃和补充。特别是关于安全阀理论的论述,为治国理政、造福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社会学探讨
  一、从社会冲突理论角度群体性突发事件
  据统计,近些年来,全国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数量逐年上升,我国发生社会群体性事件已由19930.87万起上升至2005年的8.7万起,而2006年已超过9万起。群体性突发事件如此增长态势以致学术界掀起研究热潮,研究的大致范围如下:一是从研究的侧重点来看,主要是研究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特点、原因、后果及如何预防和解决群体性突发事件。二是从研究方法来看,有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即从微观层面上关注国家与公民互动过程,研究权力运行与权力结构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形成与发展中的关系;有小叙事、大视野的研究方法即从宏观层面关注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发原因、发展规律、对策设计等进行一般性解释与阐述。三是研究的理论视角较多。包括博弈论、集体行动理论、政治参与理论、模仿理论、感染理论、紧急规范理论、匿名理论及控制转让理论等等。然而综观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其存在一个缺陷——研究偏重于后果的消极性。如倾向于从社会稳定的考虑出发及从外部激发因素着手而过于强调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忽略了群体性突发事件带来的积极作用。为避免这种缺陷,文章从社会冲突理论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启示角度进行研究,理由如下:
  其一、群体性突发事件本身具有冲突性质。从原因上讲,群体性突发事件源于权力、地位和资源的分配不均以及价值观念上的冲突;从表现形式看,群体性突发事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冲突,如集体上访、示威,甚至出现过激的冲突行为。
  其二、冲突理论认为群体性突发事件存在的不可避免。群体性突发事件是转型时期各种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其产生具有客观性,应公开承认其存在的不可避免并加以解决,而不应视其为不合理行为而加以压制。
  其三、冲突理论为客观辩证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功能提供视角。冲突理论不仅看到群体性突发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看到了群体性突发事件所具有的正功能。这是根本解决群体性突发事件问题和制度政策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二、辩证冲突论探讨群体性突发事件不可避免的根源
  受马克思冲突思想的影响,达伦多夫发展了辩证冲突理论,他认为社会系统始终处于一种冲突状态之中,而冲突来源于两个冲突群体间的利益对抗。冲突是辩证的,一种冲突通过产生一系列新的对抗利益而得到解决,然而新的敌对利益在某些条件下将进一步产生新的冲突。社会变迁具有必然性,它是社会存在普遍冲突的必然结果。¨’群体性突发事件作为社会冲突的表现形式,从冲突理论的视角分析也同样地具有不可避免性。追溯其根源,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不可避免性源于产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具有客观性。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由多方面原因引起,是社会变迁过程中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是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体现。可是,面对诸多新矛盾和困难的相继出现,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摸着石头过河的做法导致群体性事件的爆发也就在所难免了。
  首先,辩证冲突论中的两大冲突群体来源于贫富差距的拉大。毋庸讳言,改革开放在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家庭财富及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差距也在逐渐扩大。与此同时,区域发展差距也相当突出。截至2006年,高收入的上海市与最低收入的新疆年收入相差为10655元,收入之比为2.31,而2005年差距为9465元,差距进一步扩大。如此一来,社会就必然存在着两大对抗的冲突群体:穷人与富人。
  其次,辩证冲突论中的某些条件来源于片面发展。辩证冲突理论认为在某些条件下将进一步产生新的冲突,而这些条件来源于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片面发展。这种片面发展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GDP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出现一条腿长和一条腿短的状况,民主法制建设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思想文化建设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安全等方面积累的问题颇多,社会冲突频频爆发。以政府为经济发展而占用农民土地为例,有研究表明,农民上访中有60%与土地有关,其中30%又与征地有关,1987年到2001年,中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394.6万亩,按每人只占用0.7亩耕地计算,至少有3400万农民因征地失去或者减少了土地,倘若按现在经济发展速度看,2000年到2030年,占用耕地将达到5450万亩以上,失地和部分失地的将超过7800万人,占现在农民数量的十分之一。如此下去,群众与政府间的冲突很有可能加剧。
  三、社会冲突理论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正负功能
  社会冲突理论对冲突进行功能上的探讨,如科塞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中指出,社会冲突有负功能亦有正功能,这取决于冲突的性质及社会群体或社会系统的内部结构。一般而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正负功能如下:

()负功能。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社会生活中因群体利益受损,社会矛盾激化,在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发生的违反社会规范,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是社会关系中出现的一种不协调、不和谐现象,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消极因素,本质上与社会稳定相对立。群体性事件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能打破社会活动的组织性和社会关系的协调性,使社会生活处于波动之中,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稳定。一般地,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负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形象损害。许多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源与政府行为密切相关,如政府主导的土地征用、乡镇干部违法行政等,致使一些人对政府执政能力及职责产生怀疑,进而破坏政府公信力和形象。(2)秩序破坏。频频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大都伴随紧张、争吵、打砸抢烧等行为并挑战原有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价值观,从而削弱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并破坏了社会正常秩序。(3)权威挑战。群体性突发事件会对法律权威形成挑战。如大量频繁发生的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直接破坏农村法制建设,冲击农村地区的政治制度化建设。(4)心理危害。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会伤害和恶化人们之间心理上的和谐关系。
  ()正功能。换个角度看,群体性突发事件也有正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量释放。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大多是现实性冲突并伴随着非现实性情感,其爆发能起到安全阀作用而释放出长期积聚的社会能量,群众不满情绪得到宣泄后,就能获得心理上的平衡。(2)社会警示。社会转型期的复杂问题可集中体现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上,通过群体性突发事件反映出来,群体性突发事件也就成了一定时期社会基础稳定的晴雨表,相关政府部门应以积极态度加以对待,弄清群体性突发事件爆发的来龙去脉。(3)群体团结。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有助于建立和维持群体的身份和边界线,即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爆发有助于群体内部更加团结,比如在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冲突都是以集体的形式发生,这说明农民对群体有一定程度认同感,群体认同对群体的团结与统一有一定现实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67b323131126edb6f1a1073.html

《社会冲突理论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