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观后感800

发布时间:2019-02-10 09:14:4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辛亥革命观后感800

  篇一:辛亥革命观后感1000

  辛亥革命观后感1000

  红色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沧桑青藤蔓朔,在历史的墙角止不住的忧伤,带着华夏文明的记忆,断送在炮火声中。近现代的中华,饱受了列强铁骑的践踏,也酝酿了自我封建的恶果,然而历史转角的刹那,却是辛亥革命。

  怀着一份虔诚的心,去感受百年前的那场恢弘盛世,岁月的歌曲悠扬飘荡,萦绕耳畔,青春的足迹首先迈开了坚定的步伐。电影《辛亥革命》最先出现的是那群朝气蓬勃的青年,他们是起义的主力军,从这个层面来看,当时的一部分先进青年已然感受到了社会的颓废,也迸发了崛起的欲望。尽管在悬殊的力量面前,失败是注定的结局,但血撒广州的壮举,确实又苏醒了一大片沉睡的心灵。总会有人感叹那些断送的年少生命,也会满怀无奈的叹气那个时代的命运,然而,辛亥革命,抑或者每次历史的巨变,却总是带着太多不可避免的巨大牺牲。一如,维新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自我关闭逃生的大门,用高昂的头颅向人们警示,拯救民族的大业是必然少不了牺牲的。不禁动容,这些逝去的青春,埋葬在黄土里,是怀着多大的勇气。怒为中华的决心,才是辛亥革命展开的先决条件。

  1911年,武昌打响的第一枪,迎来了真正意思上的涅槃。新军举旗呐喊,将百年来的怨气叫嚣而出,枪声,炮声,还有富强独立的渴望,汇成了最轰轰烈烈的交响曲,鸣响了辛亥革命最为绚烂的篇章。孙文先生流亡海外,在听到这则消息时也不禁悄然落泪,自惠州起义起的几十年努力,终于感染了一批有识之士,民主共和的宏图也展开了真实的脚步。虽然孙文,黄兴,宋教仁等革命领导人都并没用直接参与到最初的武昌起义中,但他们的努力与不懈追求,真实的使一批华人感受到了独立民主的信念,也感受到了决不放弃的精神。他们打出的枪声,是为了民族的未来,也是为了民族不变的精神。

  革命后的南北议和,让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民主共和的大业折戟在北洋军阀的手里。然而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否都只是历史学家的臆断,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却是真真正正掀开了历史沉重的一页,它是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实际上都不会那么深远的影响着民族五千年的宿命。但,那些奔跑,奋斗,战斗在战场上的中国人,却是不会散去的英魂,他们和那些革命领导人一起,成就了革命,也成就了中华的蜕变。

  黄土掩埋了腐朽,古城断送在枪炮,那段沧桑的往事,总会激起后人的回首,面对辛亥革命,淡化了城墙彻瓦勾勒的无知背景,也屏蔽了炮火轰然撞击的烈响,我记住了那群战斗的烈士,和他们在那个时代下迸发的民族精神。斗转经年的轮回,请用一滴浊泪,含着那个时代的悲伤,用一盏红烛,燃起民族的希望。

  辛亥革命观后感

  随着时光的流逝,现在的我们虽然还对辛亥革命有了解,可是我们已经不能真正的

  感受到当初的隆隆战火、那些苦痛人民的呻吟,还有那些革命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今天我们一起从《辛亥革命》这部电影中重温那场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见证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我在那鲜活的画面中真正的感受到了那些曾经无数个为了今天的中国而英勇奋斗的情形。我也从电影里,深刻的体会到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今天的我们是幸福的,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是踩在他们的身躯上过来的。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并激励自己为如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断奋斗。

  电影一开始就以秋瑾的牺牲拉开序幕,从第一个镜头就给我们一种沉重的画面。然后就是1911427日,黄兴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而此次起义中牺牲的起义军则不止此数。这里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最深,就是那一件件衣服里放着的各种的与妻书绝命书,他们是怀着一种怎么的心情走的?安静的画面压的我喘不过气来,连哭都没有勇气。电影里也塑造了很多小角色,例如林觉民,他的那句我的死是为了所有孩子。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真正的震撼了我。

  而重点还是孙中山,他说:我的手拿得起笔,拿得起手术刀,怎么就拿不起枪呢?这朝廷不堪一击,天下就是革命的。我很敬佩孙中山先生,他无疑是伟大的,在中国最艰难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为了全中国人民而奋斗,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的誓言。在他的领导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套用电影里的一句话,孙文,他是一个无私的人!”

  国内武昌起义成功了,举国震惊,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和同盟会的成员欢心鼓舞。孙中山在危急关头,认识到要想推翻清政府就得先断了他的经济来源,他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

  而后,孙中山带着所有人民的希望回国了,我还记得那个把所有华侨希望托付给孙先生的时候说:我们这些代华侨,总是要落叶归根的,但清王朝不是我们的家革命要是不成功,你欠我们几代人的。家啊,人民要得是一个真正的家!

  自此,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而就这这时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在选举的时候,荷马里说:历史,这就是历史。我就坐在历史的身边,站在历史的门外。那我们呢,我们是站在历史的长河里,只能通过那些资料、影像来了解当时的情景。孙中山说不能再让无辜的人民牺牲,所以他表示,只要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让位,由逼退清让位的人,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这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袁世凯绝非善类,可是孙中山说,我们要建立的是一种制度,谁当大总统都是一样。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

  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在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虽然细小却很深刻,就是孙中山在国外的时候有个小女孩问他,在中国是不是女孩子都要裹脚很疼很疼啊!虽然只是这么一句话,却深深的反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对人民的毒害。辛亥革命以后,对中国的生活文化影响很深,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我想我会深深的记住这一刻,我知道电影只是展现了当时革命的一个小小的一面,但已经足以教育我们新一代的人们。

  篇二:辛亥革命观后感15

  辛亥革命观后感(一):

  《辛亥革命》观后

  感

  以前,辛亥革命这个名词总是在历史书中看到或是在新闻中听到。至于对它的了解也只是从历史老师的口中得知而已。辛亥革命这个名词在我脑中很平面,没有立体、鲜活的感觉。但是《辛亥革命》这部影片不似其他任何一部主旋律电影,它兼顾艺术欣赏性和历史的客观性鲜活的展现了辛亥革命这段历史。

  《辛亥革命》中有一句孙中山说的话让我记忆犹新: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更好的活着。回顾历史,1911年前后,那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政权摇摇欲坠,人民深受压迫。革命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改变命运,更好的生活;对于孙中山等一批革命家来说是历史赋予的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使命。他们要为天下人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黄花岗烈士序》中写道: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而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林觉民、方声洞、喻培伦等七十二烈士为了革命一个一个倒下,我不禁想问:为什么要革命呢?牺牲了那么多性命的革命是不是太激进了?看了《辛亥革命》才对革命者的选取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其实,孙中山等一批革命家也不想这样。只是1911年清政府的改革方案太令人失望了,说是要让大清帝国变成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但朝廷在组织内阁的时候过半数都是皇族和满人。让人看不到一点儿清政府推行宪政的诚意。所以孙中山等人要革命。只有革命才能改变命运,才能为天下人谋取永久的幸福。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的生活境遇,但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后发生的两次帝制复辟都没能成功。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揭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潮流浩浩汤汤,不可阻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

  辛亥革命观后感(二):

  辛亥革命观后感2000

  我发现此刻的国人评价历史电影,都不会先评价电影本身,而是滔滔不绝的讲述所谓的意识形态。这部电影是我在历史课上看的,原因很简单,在它上映的时候我根本就没有听说还有这么一部电影。犹记得两个《建xx业》上映的时候,学校、车站、广告,不明白有多大的噱头,以至于电影上映了两个月还有无数国人疯狂追随。而《辛亥革命》,同样是历史片,同样是巨星云集,同样是壮观的战争场面,却无法得到人们的追捧。

  大陆有一种很特殊的电影分类,叫做主旋律电影。什么是主旋律,其实就是红色,红的让你炫目。可能有些不明真相的人们会责骂当今的学生,为什么我们对于那些主旋律电影那么没有热情,难道就这么不爱国吗?那么我要说,我们不是不爱看,而是觉得它们但是是历史书的翻版,但是是把历史课上的东西搬到了银幕上。我们来看一看吧,不论是《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还是《辛亥革命》,哪一个不是正史正谈,大而俗地描述历史的流水账。它和大陆的电影主旋律是分不开的。为什么我们不爱看?因为那段历史我们早已熟悉,电影如历史书一般将正义给予给革命,让我们想起辛亥革命的好处?这是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所以说它其实是给老百姓普及历史常识的一部片子。再看外国的一些历史片:《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莱恩》,都是从一个个体事件,一个看似很小的事件来从侧面审视历史,而不是像我们的电影从1911一向哗啦一下讲到1921。我并不是说国外的电影就有多好,但是的确,外国的历史片拿到大陆来放,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看得懂。说到那里我们肯定都懂了,我们国人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是不够的。如果我们连辛亥革命是哪年发生的,牵扯到的人物都是谁还不清楚,那么何谈对于历史的拓展与反思?如果我们对于历史已经有了自我的决定与解读,那么我们的电影是不是也能脱离主旋律的束缚?

  既然形式上不能吸引群众,那么必将从另辟蹊径,从电影的场面和剧情来下功夫。能够说《辛亥革命》在这一点上做的还是很好的。还记得当初我怀着怎样的爱国情怀到电影院,却看到我们的伟人在打情骂俏,不亦乐乎,影院里时不时的传来悦耳的嬉笑声,而这部影片带给人更多的是反思。我庆幸黄兴和徐宗汉的感情停留在最完美的地方,保留了历史本身的神秘感和严肃感,让它至少能够出此刻历史课上。

  让我感到悲哀的是,这一段蔚蓝色的历史,却被红色染的不红不蓝。大陆的近代史电影总是让我很无奈。过分的束缚会影响孩子的发展,这是此刻的社会每一个家长都明白的,就像写随笔能写2000字,写作文却憋不出800是一个道理。但是我们的制度却不允许非主流电影的发展,似乎三民主义并不是他所宣扬的资料。我们背过无数遍的辛亥革命的好处去哪了?我们张口就来的三民主义得到体现了吗?

  但是在这种畸形的审查制度下,《辛亥革命》已经算是很不错的片子了。从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至少解释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要去总统职位的原因。它没有刻意的煽情,

  没有洗脑,很好的脱离开我们大陆的现状,至少还原了真正的史实,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真相。

  从意识形态上说,我相信《辛亥革命》是有所进步的。文革之后,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电影出现。它对于袁世凯和黎元洪的刻画,还是相当令我感叹的。袁世凯或许是第一次这么光鲜亮丽的出场,在背负了叛国,复辟的骂名之后,这位历史人物的命运总是不怎样样。但是撇开道德不谈,他的军事才能,谋略与勇气,能够说后无来者。他是一个政治人物,而不是一个流氓,不至于让我们恨之入骨。孙淳很好的诠释了他,虚伪,但是令人敬佩。黎元洪处事的畏首畏尾,和他在战场的风云四起英明指挥,绝对不是简单的形容词能够描述的。其实历史人物本身就是复杂的,伟人也不是上帝。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名的人,必须有他的过人之处,影响全凭后人给你创造的环境,就像我们和大陆对岸的同胞,文化相通,政治却不相融。如果你只是随波逐流,那未免太单纯了些。

  另外,它对于西方势力的演绎也很出神入化。一向以来,我们对西方侵略者都是抱有消极态度的,但是从《辛亥革命》中,我看到了冷静,明事理,没有偏激的西方人。从荷马李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人性中光明的一面,看到政治、经济利益争夺背后的,超越国籍的信念。历史并不是儿女情长爱恨情仇,而是理性的,有规律可循的。战争或革命或许只是利益的取舍,但它们的背后,也有人性的一面。

  所以我期望,在不久的将来,大陆也能够带我们走进蓝色的历史,没有红色的激烈与热血,却富有蓝色的理性与冷静。激情太久,我们需要沉淀下来,从另一个角度去爱国。

  国庆放假期间,看了几部电影,其中有一部就是《辛亥革命》,由成龙主演。看过《辛亥革命》电影后,其实印象并不深刻,其情节、场面、规模远比《建国大业》来说,也逊色许多。

  然而,仔细端详辛亥革命发生的前后,却感慨良多。

  辛亥革命爆发,从电影中来看,有它的偶然性。19111010日,当时清政府将驻守湖北的主力部队调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决定乘机发难。不料革命党负责人孙武当天在汉口装配炸弹时被炸伤,引起清军的大搜查,革命党领导人要么被捕杀,要么逃离武昌。在群龙无首的状况下,新军各标营中赞同革命的基层官兵主动发难,经一夜战斗占领了湖广总督署,之后又控制了武昌、汉阳、汉口三镇。但仓促举事的官兵立刻方临缺乏统帅的致命问题。无奈之下,他们找到黎元洪,黎元洪在士兵枪口的逼迫下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湖北军政府发布文电,号召各省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而奋斗。武昌起义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成功了。这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偶尔性。

  一场意外居然迅速发展成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让中国各方政治势力都措手不及。然而,这场意外的革命却有其必然性。纵观满清王朝在革命前50年、尤其是前10年的作为和不作为已经让革命的发生只是个时光问题。

  从大的方面说,满清王朝的垮台主要是拒绝加入西方引领的时代潮流。就连同李鸿章1865年要求设立电报局,也遭到一帮保守的满汉大臣的极力反对。反对者的理由包括设电报局就要架电线,架电线就会坏风水、侵扰祖坟。

  引进西方的技术尚且如此艰难,更不用说借鉴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了。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被自我向来看不起的岛国日本打败,清王朝受到极大刺激,光绪皇帝为首的维新派决心变法图强,也就是要搞改革开放。但在一众王公大臣公开反对和暗中捣乱下,1898年的戊戌变法推出百余天后就迅速夭折,光绪皇帝本人也失去了自由。

  1900年,慈禧太后和一帮王公大臣居然相信打着扶清灭洋旗号、盲目排外的义和团是洋人的克星,试图利用迷信愚昧的义和拳民与西方全应对抗,一口气向西方11国宣战,结果招来八国联军侵华,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赔款高达4亿5000万两白银的辛丑条约。这一结果让更多仁人志士不再对清王朝抱有幻想。

  但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统治仍有其强大的惯性。虽然孙中山、黄兴等人领导的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在甲午战争后就不断尝试用武力推翻满清王朝,但直到20世纪头几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争议仍难分高下,透过立宪改良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主张仍大有市场。

  而对满清统治者来说,孙黄的革命行动固然要坚决镇压,就算梁启超等人温和的立宪改良诉求也难以理解。在空前的内忧外患压力下,清政府被迫做出某些改革姿态。19069月,清廷最后宣布进入预备立宪阶段。这一改革宣示虽然来得很晚,仍让国内各界感到振奋,一些大城市的学生、市民、绅商纷纷举行集会游行支持朝廷进行立宪。

  但颟顸自大的清王朝又一次失去了聚拢民心的机会。190611月,清廷发布裁定中央官制上谕,结果却是满族人获得更大权力,甚至连形式上的满汉平衡也被打破。这类紧握权力不放的改革不仅仅更加坚定了革命党人推翻朝廷的决心,也让众多立宪改良派人士失望不已,纷纷转投革命派阵营。立宪派领袖梁启超在其《现政府与革命党》一文中忧愤地指出: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

  清政府却不愿或已没有潜力正视社会的呼声。19088月,在慈禧太后去世前,清政府发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但这部维护君权、压制民权的宪法连士绅阶层为主的立宪派都看不下去,指其为假立宪、伪立宪。维系清王朝统治的社会基础更加动摇。

  19101月到11月,以地方士绅为主的立宪派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但朝廷不仅仅毫不妥协,拒不立宪,反而采取更加激烈的手段镇压立宪运动。19115月,清政府发布内阁官制,成立满人独揽大权的皇族内阁,让立宪派分享权力的期望彻底落空。清政府拒绝改革的立场最后招致众叛亲离,改革的空间也丧失殆尽,清王朝垮台只是一个时光或时机问题。

  因此,原本属于意外举事的武昌起义成了压垮满清王朝的偶尔中的必然。

  辛亥革命这场预料中的意外显然有其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是一次伟大的社会进步。尽管辛亥革命没有也不可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深层次问题,中国之后的发展也充满坎坷,直到这天民主共和在大陆仍是一个理想,但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最大启示却永远不会过时。

  孙中山先生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对如今来说,我想就应理解成:改革还没成功,大家就应努力推动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真正的改革,还改革原有的动力与动机,以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来消除腐败、不公正的特权。这样国家才能到达长治久安。

  辛亥革命观后感(三):

  影片《辛亥革命》观后感

  在公司团委的关怀组织下,我们部分青年团员观看了影片《辛亥革命》。影片讲述了广州起义到武昌起义胜利,建立中华民国,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袁世凯代替的过程。

  从影片而言,影片整体贴合史实,但在秋瑾赴死、林觉民《与妻书》、黄兴与徐汉达等情节上过于煽情,这可能是商业电影的通病,由于电影篇幅限制,许多细节也被忽略,当然导演也有自我的想法,例如作为辛亥革命重要的战役武昌起义在影片中微不足道,主要是因为导演张黎经过考证后,发现武昌起义胜利但是是件偶然的事件。这也说明历史常常是在种种偶然事件中被创造的。

  尽管电影没有将辛亥革命诠释得完美,但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年期间观看此电影却能让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再次回顾辛亥革命,学习当时的革命精神,思考自我的人生。

  篇三:《辛亥革命》观后感近代史作业

  革命是什么

  ——观电影《辛亥革命》有感

  曾几何时,神州大地皆尽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曾几何时,万园之园,熊熊烈焰三日不熄;京畿重地,列强军舰经年不落。清朝末期,中国大地一派悲惨痛心的景象,华夏儿女苦不堪言。民族危亡之际,以孙文黄兴为首的勇士,他们挺身而出,选择了革命。于是,这一段历史就这样开始了。

  影片的开始是无声画面,红色的字黑白的图片,一幅幅走过的是,中国最饱受摧残的那段岁月。鲁迅先生有句话,是这么写的:于无声处听惊雷。相信这部影片的导演张黎正是用意于此。一幅幅还原的历史画面直击人们的心灵,一下子把人们带回了那段不堪的历史。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为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彩色的画面在秋瑾赴死途中的自白中展开。她这一席话,表达了她追求的革命内涵,也直接点出当时人们思想上的弊病——不知革命为何。铁锁划过街道的声音,尖利却只能引来看热闹的已经麻木的目光,周围人群如死一般沉寂,静静地等待着所谓的统治者来宣判挽救他

  们灵魂的革命者的生命。无知的妇女双臂环绕保护着怀中的新生儿,殊不知他们的愚昧无知正在一步步地把中国的孩子们推向最黯淡无光最危险的境地!与之成为对比,秋瑾就义以前,看着自己两个孩子的照片,坚定地说出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带着大多数民众的不解和革命人士的惋惜,这位伟大的母亲牺牲了。秋瑾的死,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在众多和她一样的革命义士的带领下,辛亥革命开始了。

  随着片头历史人物剪影的播放,电影的主剧情开始。一间狭小的公寓地上横七竖八睡着许多年轻人,不禁让人联想到叛逆青年们的颓废生活。然而谁能想到,他们,全都是杰出的同盟会会员,并且,他们都是即将去战场的勇士!青年们在他们中的一个的带领下轰然跑开,只留下房间里,他们的领导人孙文和黄兴在争论着谁应该冒死去领导起义。 另一边,同是同盟会成员的徐宗汉在为青年们整理衣服时发现他们的与妻书”“绝命书。一封封诀别书与青年们在海边嬉戏的画面来回切换,提醒人们:这些已经做好死亡准备的人并非放弃生活,相反,他们还是充满生机又不乏光明前途的青年,他们的生命充满热忱,他们心怀挽救苍生兴盛祖国的抱负!这样一生一死,强烈的对比,突出的不仅仅是革命者的伟大,赤裸裸的向观众展现的,更是生命的力量!这样一组镜头,也为接下去的这场革命增添了一丝悲情与壮烈。接着,黄兴的一句前线赴死易,唤醒生者难一语三关,决定了孙文去募捐,黄兴赴前线的命运,暗示了孙文终将挑起领导革命的重

  担,同时也向观众强调了当时革命要先革思想的重要性。

  孙文黄兴临别前,两人各一只相同的怀表,他们约定,要一同为起义倒计时。国外与国内,战场与演说后台,两颗同样激动且紧张的心。当两只怀表的指针同时指向那个时间时,广州起义爆发了。大清的官员张鸣岐慌张逃窜之中,关心的只有自己的家眷财产;身心俱被奴役的侍卫们一边对革命军拳打脚踢,一边叫嚣我让你革命!我让你造反!,这些画面多么讽刺,当时的清政府,你们是多么的愚昧!加之革命军在战斗中负伤牺牲的场面,让观众心里为历史深深地感到刺痛。

  不幸的是,广州起义失败了;万幸的是,革命还没有失败。曾在海边戏水的青年中的一员林觉民在战斗中不幸被捕,身体备受折磨却无法磨掉他的意志。受审时,面对张鸣歧,他依然不甘示弱;谈起中国现状,他依然满腔愤懑。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记得剧中林觉民这一角色在说出这句话时倨傲的表情,那是让人坚信革命必会成功的表情。同样拥有这种信念的人还有孙文。得知起义失败的他没有放弃希望,仍然在异国向祖国同胞们慷慨的演讲。他的演说词直接揭露了当时中国政府的羸弱不堪,句句有力,直击人心。你们的孩子为你们死了!”——台下传来一声女人凄厉的啼哭。这一哭声,哭的是牺牲的孩子们,哭的是国家的衰败命运,哭的更是依然麻木的群众!无疑,这场演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演讲结束后,孙文收到革命同盟变卖祖屋筹得的捐款。要是国家没了,还要祖屋干什么,这样一句话让我们

  看到中国国民不全是冷漠的,革命是有很大希望的。同时,友人一句革命要是不成功,你欠我们几代人的,把孙文向中国革命领袖的位置上又推进了一步。

  镜头转换到国内,清政府。年幼尚沉浸于恶作剧喜悦的宣统皇帝,只求安生的隆裕太后,为四国银行贷款而用铁路抵押的官员,以及他们提到孙文时莫名而来的狂妄让观众看得胆战心惊”——担忧于国家的命运,讶异于清政府的惨状。溥仪还是个无法指望的黄口小儿;隆裕虽然没有她姨母慈禧那样独断与嗜权,但在当时的状况这也不能算是优点;大臣们依然各自谋利夺权,愉快的签署着丧权辱国的条约…… 这些,都预示着清朝终将走上灭亡之路!

  得到更多支持的孙文在国外继续他的革命工作。这时的画面是明丽的风格。在孩子们的簇拥下孙文找到十分关心中国革命的美国人荷马里。在荷马里看来,中国的革命是 exciting的,这虽与孙文革命的出发点不同,但并不影响他们的合作关系。荷马里答应孙文担任革命军的军事顾问,同时向孙文要了一个承诺——中国革命领袖非孙文不可!这是第三次,孙文被寄予带领全中国革命的期望。这时的孙文,也早已做好了担当大任的准备:他畅谈自己的革命理想,他高喊“I want change! I want revolution!”,他预言长江中下游必将兴起新的革命风潮!

  国内各地的革命力量没有让他失望。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后的数月,湖北新军酝酿起义。1911109日,由于炸弹被意外触发,

  他们的起义计划暴露,清政府权利清剿革命力量,并得到共进会文学社名册,扬言要对革命军格杀勿论。清朝统治者的愚昧和残忍终于激怒了众人。西元191110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开始爆发武昌起义,当晚即占领总督府,为清政府敲响了丧钟。战争意外爆发,孙黄都来不及赶到,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被说服领导起义。革命军有了领导就更加有了方向和力量!

  可悲可笑的清统治者终于派出袁世凯,也正是这一决定改变了历史。19111027日,袁世凯告别蓑衣垂钓的避世生活,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全盘掌握兵权。他多年的韬光养晦,为的就是今日之厚积薄发——“让革命军和紫禁城都看看,咱北洋军有多大的本事,他说。果然,袁出山后,革命军战况惨烈,多处阵地接连失守。

  然而愚昧终究是愚昧。袁世凯并非善类,故意停战以向清索要钱粮,而清的统治者们还是要指望四国银行的贷款,还是要指望中国的铁路去做抵押。抵押铁路,就意味着丧失主权!孙文远赴英国,通过他充满感染力与说服力的演说成功阻止了这种借贷关系的形成。在英国,他还遇见了又一位革命道路上的支持者——唐曼柔。这一人物虽为影片中虚构,但通过她之口也说出了革命的另一个意义——革命的命,不只是生命,更是命运!

  袁世凯的私欲越来越强,宣布不再战,清政府已被笼罩在隆裕和宣统的哭声之中。与此同时,全国多地的同盟会纷纷崛起,多个省市宣布独立。就在革命风潮席卷全国的大势之下,孙文回国了。这一部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6419311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8c.html

《辛亥革命观后感800.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