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和元朝的统一》检测题有

发布时间:2020-04-29 16:19: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检测题

一、单选题

1.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A.专制制度日益衰落 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2.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喜欢讨论历代政权是否“正统”。北宋时强调三国时代汉而立的曹魏为合法政权,南宋时认同蜀汉政权的政治合法地位却成为社会主流。这种现象反映出( )

A.王朝正统史观变化无常 B.伦理纲常的社会化

C.蜀汉与南宋同为偏安政权 D.市民社会逐渐形成

3.《辽史》记载:“太祖常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耶律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命耶律倍春秋祭奠。”这说明

A.三教并行的政策被完全放弃

B.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主流思想

C.程朱理学已经奠定官方哲学的基础

D.佛教强力冲击儒学的独尊地位

4.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丞相之一,王安石宦海浮沉的一生、其宏图大愿未了的遗憾、其官学皆优的智慧,都值得今时今日的人们去参悟。面对北宋贫弱现状,他认为解决的主要办法是

A.“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B.“摧制兼并”,阻抑“侵牟”和“蚕食细民”

C.“为之修其水土之利” D.“清查瞒田”并“据其纳税”

5.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的以此为生的“说话人”。“说话”分为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这反映出宋代

A.城市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B.世俗文学成为了文化主流

C.传统礼教受到了较大冲击 D.说书艺术开始在民间出现

6.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原王朝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7.汉儒称赞《诗经》能够“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而朱熹称《诗经》为“淫奔之诗”,认为《国风》“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互歌咏,各言其情者也”。由此可知,朱熹

A.把《诗经》的内容政教化 B.歪曲了《诗经》的原始意义

C.比汉儒的观点更接近事实 D.否定了《诗经》的经典地位

8.宋朝知识分子打破秦汉以来“士人低贱,君权扩大”的格局,追求知识分子独立的主体意识,积极争取与君王“共治天下”。与这一追求直接关联的是

A.理学的兴起 B.王安石变法 C.印刷术发明 D.科举制改革

9.朱熹指出:“一草一木,与他夏葛冬裘、渴饮饥食,君臣父子、礼乐器数,都是天理流行”。这种思想主张强调

A.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B.存天理,灭人欲

C.自然和社会都应遵从“理” D.研究事物、认识规律

10.隋文帝曾多次下诏提倡儒家的礼仪道德,上台伊始,依照儒家典籍的规范,复汉魏之旧。然而《隋书》中却这样记载:“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这表明当时

A.复兴儒学成为士大夫首要任务 B.三教合一的趋势明显

C.儒学的发展面临困境 D.统治者大力推行三教并行政策

11.王阳明既反对“懵懵懂懂地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维省察”,又反对“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这反映出王阳明( )

A.反对程朱理学的理欲观 B.要求人们讲究“知行合一”

C.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D.认为良知支配着人的行为

12.“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宋代“商业革命”的突出表现是指

A.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

B.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C.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D.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13.北宋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借指当时与北宋并立的哪一少数民族政权

A.西夏 B.大理 C. D.蒙古

14.南宋文天祥就义前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当时弘扬这种气节的思想学说是

A.道家学说 B.佛教思想 C.程朱理学 D.新儒学

15.南宋时期,人们读到精美书籍通常是通过

A.活字印刷而成 B.雕版印刷而成 C.用竹木简刻的 D.用手抄的

16.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③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 ④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17.“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文中“世祖”是

A.秦始皇 B.李世民 C.忽必烈 D.努尔哈赤

18.“上海”是一个外延不断扩大的概念,其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以“上海”作为县名始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9.主张“格物致知”的宋代理学家是

A.董仲舒 B.朱熹 C.王守仁 D.李贽

二、简答题

20.史料 北宋诗人苏轼写过一首有序的《石炭》诗,描述当时煤的使用情况: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万车炭。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根苖一发浩无际,万人鼔舞千人看。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苏轼诗集》卷17

从该材料中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1.材料 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如何理解北宋科举考试中南北分卷的做法,其利弊如何?

22.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体系,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请回答:

(1)唐朝时,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简述唐诗繁荣的历史条件。

(2)宋词分为哪两大派别?各举两位代表人物。

(3)元明清时期成就突出,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什么?

三、材料分析题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二是官僚的选拔问题。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史实说明中国古代统治者为解决“中央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为解决“官僚选拔问题”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并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

24.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轴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


参考答案

1.C2.B3.B4.A5.A6.B7.C8.A9.C10.C11.B12.B13.A14.C15.A16.C17.C18.C19.B

20.宋代采煤业、冶铁业的发展

21.解决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占有明显优势的问题,以维持取士人数的平衡,进而巩固封建统治。

有利于北方士人和边疆地区人才参与政治,扩大统治基础,稳定社会统治,同时加大了南北士子之间的竞争,有利于人才选拔的同时,也有利于整体的团结和进步。

22.(1)历史条件: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开放;科举考诗赋。

(2)派别及各自代表人物:婉约派,如柳永、李清照;豪放派,如苏轼、辛弃疾。

(3)艺术形式:文人画。

23.(1)例如:秦朝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互不相属,相互牵制;唐代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分割相权等等。

(2)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不同:①官吏选拔权集中到中央。②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③按才学标准选拔官员。

24.(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2)关系: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优点”: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主要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588297441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95.html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和元朝的统一》检测题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