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内经》是否有关系?

发布时间:2018-10-02 08:19: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易经》与《内经》是否有关系?

金栋按:古代算卦用龟壳叫“卜”,用蓍(音诗shi)草叫“筮”(音是shi),根据龟壳的裂纹和蓍草的排列预测吉凶叫“占”。(《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卜,《汉语大字典·卜部》云:“殷周时期的一种用火灼龟甲、兽骨取兆以占吉凶的迷信行为。《说文·卜部》:‘卜,灼剥龟也。’段玉裁注:‘灼剥者,谓灸而裂之。’”筮,《汉语大字典·竹部》云:“古人用蓍占卦以卜问吉凶。《说文·竹部》:‘簭(筮),《易》卦用蓍也。’”蓍,一种草,古代常用于占卜。《易经》六十四卦用的是蓍草。占,《汉语大字典·卜部》云:“占卜。(古代问卜时)察看甲骨上坼裂的兆象以揣度吉凶的行为。《说文·卜部》:‘占,视兆问也。’”占,即预测、推测、揣测、猜测,亦名占候。

什么是“易”呢?唐·孔颖达《周易正义·略附之卷首尔八论·第一论‘易’之三名》云:“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叠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然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二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既义总变化,而独以‘易’为名者,《易纬·乾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又云:‘易者,其德也。光明四德,简易立节,天以烂明,日月星辰,布设张列,通精无门,藏神无穴,不烦不扰,淡泊不失,此其易也。变易者,其气也。天地不变,不能通气,五行叠终,四时更废,君臣取象,变节相移,能消息者,必专者败,此其变易也。不易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易,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归入“六艺略”,云:“《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一》云:“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诗》寓于风谣,《礼》寓于节文,《尚书》、《春秋》寓于史,而《易》则寓于卜筮。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房)、焦(延寿),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抟)、邵(雍),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伊川),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之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其余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

下面摘引几位近现代治《易》学者的不同评说。高亨《周易古经今注·旧序》说:“《周易》一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经,二是传。……《周易》古经是因古人迷信而产生的一部筮书。筮就是算卦。古代算卦,一般是巫史的职务。巫史们在给人算卦的时候,根据某卦某爻的象数来断定吉凶,当然有些与事实偶然巧合的地方,这就是他们的经验。他们把一些经验记在某卦某爻的下面,逐渐积累,成为零星的片段的筮书,到了西周初年才有人加以补充与编订,《周易》古经至此才告完成。所以实际说来,《周易》古经不是一个时期写定,更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我们从它的内容和形式观察,它的完成当在西周初年。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班固(《汉书·艺文志》)都说‘文王作卦爻辞’,马融、陆绩等(《周易正义》引)说‘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这在先秦古籍书中没有明证,难于置信。今人有的说是东周作品,更不可从。”“传的部分共七种,就是《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彖》、《象》、《系辞》各分上下两篇,因此《易传》共十篇,旧称《十翼》,都是《周易》古经的解释。这七种都作于东周时代,并非出于一人之手。司马迁(《孔子世家》)、班固(《汉书·艺文志》)等说是孔子所作,是不对的。近代有人说其中有汉人作品,也没有坚强的证据。《易传》的解经,诚然有正确的成分,但是有许多地方不符合经文的原意。而且《易传》的作者们常常假借经文,或者误解经文,或者附会经文,来发挥自己的哲学观点,又夹杂一些象数之说。讲《周易》固然不能抹杀象数,然而总是讲不圆满。总之,《易传》七种仅仅是《周易》古经最古的、有系统的、值得参考的、有正确成分的解释,绝不是什么‘不刊之论’。初学《周易》,如果处处拘守《易传》去体会经文,那就难以窥见《周易》古经的原意。然而我们如果不管《易传》解经的是非,而只就传文所表现作者们的思想体系而论,那么《易传》还是古典哲学中异常重要的著作。因此,我认为研究《周易》古经,首先应该认识到《周易》古经本是上古的筮书,与近代的牙牌神数性质相类,并不含有什么深奥的哲理。其次应该考释经文,参阅旧说,探索它的原来义蕴,对于《易传》只看做旧说的重要部分而已。有的可以引用,有的可以不采。”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金景芳序》说:“《周易》是我国古代一种卜筮之书。这一点,从它在《周礼》为太卜所掌以及它在《左传》、《国语》诸书中的应用,可以看的清清楚楚。但在这个卜筮之书中却蕴藏着极为深邃的哲理。这一点,则除了《易传》之外,不见有人说过。因此《周易》之所以可贵,端在有《易传》为发掘它在卜筮外衣下所掩盖的哲理。”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重排版序》说:“《周易》这部形式特殊的典籍,如今已成为珍贵的人类公共文化遗产。在中国典籍中,世界各国学者翻译和解释《周易》的数量仅次于《老子》。……《周易》为古典哲学之源头,经文虽为占筮之书,但具有丰富的人生哲理。《易经》的形象思维及其辩证思维方式,对老子有诸多的启迪。而《易传》,则在诸子思潮的冲击下,将占筮之书逐渐转化为富有哲学内容的著作。《易传》的哲学化、继承老、庄思路脉络。……《周易》经和传写作的年代,首尾相差少则五、六百年,多则七、八百年。而历代易学者多是以传解经,我们认为经传当分别解读。”郭扬《易经求正解·序言·小引》说:“易,可用之于卜筮,但并非纯然的卜筮之书,而是一部适应性很广泛的科学总纲性一类的书。因为易是科学,所以我们将上古、中古、现代的十门以上的重要科学同易进行比较,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以验证易的科学适应性到底有多宽广,是否确切可靠。因为易是科学,对历史上一些言之凿凿的所谓灵验之卦,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分析:其灵,灵在何处。因为我们相信易是科学,所以对一些咬定易是纯然迷信的易学先辈,书中作了一些批驳。”周大钧《周易概论(增补本)·后记》说:“《周易》作为一本古代筮书,虽未摆脱神学体系,但其内容却有着丰富的辩证法观点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杨力《周易与中医学·前言》说:“《周易》是中国文化的巨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最珍贵的文献。《周易》对我国的哲学、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宗教以及社会科学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历代对《周易》的注释、研究竟不下三千余家,浩瀚的易林系列形成了不朽的易学,在国内外的深远影响是罕见的,实有‘观止’之叹。《周易》的丰硕和伟大,不仅在于《易经》和《易传》两部著作,关键在于易著三千和受易学滋灌而生根发芽的庞大的易学体系,以及由它衍生的各大诸子学派。从而使《周易》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汲之不竭,又像一个无底的空洞,取之不尽。《周易》的内核包括易理和象数两大内涵。其中,象数又是易理的基础,没有象数便没有易理,易理之所以比传统文化中任何一门理论都有无穷的魅力,就是因为闪烁着象数的光芒。《周易》象数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渗透之广,应用之灵,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与之相媲的。古往今来,无论哲学思维,天文气象,医学心理,建筑历数,地理预测……都无不和象数密切相关,足见象数原理在中国文化中的重大价值,《周易》象数理论和中医学的关系尤其密切。”今通行本《周易》分“经”与“传”两部分。《易经》成书于西周时期,乃是一部筮书——算卦的书,即卦形64个、卦名64个、卦辞64条、爻辞384条、用九1条、用六1条,除了卦形之外,文字共450辞(所谓辞,就是长短不等的一段话,有的只有几个字),出自卜官之手。《易传》成书于战国秦汉间,乃是一部哲学书。二者相差好几百年,应分别对待。李镜池《周易探源·序》说:“我们现在认为《周易》的编著,出于周王朝的卜史之官,成书年代,约在西周晚期。……编著者是卜史,卜史是贵族中的僧侣阶层,是政治顾问,是当时的高等知识分子。他们掌握了政府的文献资料,学问广博,如后来的老聃为周柱下史,司马迁为太史公,都是这一类人。《周易》出于卜史之手,最有可能。”又说:“我对于《周易》卦、爻辞的成因有这样一个推测,就是,卦、爻辞乃卜史的卜筮记录。……《易》卦、爻辞,就是卜官所记载的。”(《周易探源·周易筮辞考》)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说:“商朝文化……培养出拥有较高知识的人物巫和史。巫史都代表鬼神发言,指导国家政治和国王行动。巫偏重鬼神,史偏重人事。巫能歌舞音乐与医治疾病,代鬼神发言主要用筮法。史能记人事、观天象与熟悉旧典,代鬼神发言主要用卜(龟)法。国王事无大小,都得请鬼神指导,也就是必须得到巫史指导才能行动。……巫史知识高于一般人,为人所信服。中国古代文化,包括文学、音乐、艺术、医药、文字、天文、历法、历史等学科,在商朝都奠定了初基……这个文化的代表人主要是巫和史,创造这个文化的主要是奴隶劳动。”关于《内经》与《周易》的关系,杨力《与中医学·前言》)认为:“《周易》是《内经》的河头源水,《内经》汲取了《周易》的精华,又创造性地发展了《周易》的许多理论,从而成为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其中一些理论已经进行了升华和超越,与《周易》交相辉映。由于《内经》充分纳入了易理,并把它创造性地和医学相结合,因此使中医成为一门哲理水平很高的自然科学,有力地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可见医易是一脉相承的。医理源于易理。”赵洪钧《时代·第八节与》说:“《内经》与《周易》‘经’的部分,几乎没有联系。……略读《周易》‘传’的部分,就会看出它与《内经》难解难分了。”金栋按:本节名为《内经》与《周易》,必然要探究医学和易学的关系。人们不会认为,西医和易学有什么关系,更不可能认为,西医源于《周易》。但是,提到中医,却有人言之凿凿地说:医源于易!医易同源!中医为易学的一个分支!此说之谬,很容易驳倒。朋友们读完本节,也不会认为,医易同源或中医学是易学的一个分支。但是,我还是要先举出《内经》和《周易》各一句话,一针见血地说明,《内经》和《周易》不但不是一家,反而是针锋相对、互不相容的两门学问。《内经》说:“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素问·五脏别论》)这句话的意思是:对那些迷信鬼神的人,不要和他们讲真理。故《内经》坚决反对鬼神迷信,其中不研究鬼神问题。她研究的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灵枢·经别》)所以,《内经》研究的是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也就是医学。《周易》说:“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易·系辞传上》)这段话的意思是:知道阴间和阳世的道理。推究始终,故知道死后和生前道理。精气形成万物,游荡着的灵魂使之变化,所以知道鬼神的情形和状态。简言之,《周易》要研究为什么会有阴间和阳世,生前和死后是怎么回事,而且知道鬼神的样子。显然,《周易》和易学是算卦(筮)、神学和哲学的混合体。有的人可能不同意,把“幽明”解作“阴间和阳世”,而且举韩伯康以“有形和无形”解“幽明”。那么,我要问:紧接着的“游魂”和“鬼神”该如何解呢?不知道阴间的道理,怎么能知道鬼神的情状呢!在鬼神这个大问题上,《内经》和《周易》如此针锋相对,中医学怎么可能源于易学呢!医学和易学怎么会同源呢!中医学怎么会是易学的一个分支呢!其实,汉代学者就不认为,《周易》和《内经》属于同类。班固《汉书·艺文志》把《易》归于“六艺略”的“易”,而《内经》属于“方技略”的“医经”,显然二者不是同类。关于“医经”和“易”的内容和性质,《艺文志》有准确说明。《易》是什么性质的书呢?《艺文志》说:“《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不必逐句翻译上文。其中明言“《易》为筮卜之事”已经足以说明,《易》的本相就是卜筮,与科学意义上的医学毫无关系。属于“医经”的《内经》是什么性质书呢?《艺文志》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德,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读者必能看出,今《内经》讨论的主要是《艺文志》所述内容。显然,说“医易同源”、“医源于易”或“中医是易学的一个分支”不但很荒唐,而且是数典忘祖。凡我中医,当群起而攻之。附和此说就是自甘堕落,与江湖术士为伍。当代江湖术士拉中医做虎皮,虽然别有用心,却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可以从中得到保护并拔高自己。中医承认自己源于《周易》或易学,除了愚昧因而自甘堕落外,就不可理解了。然而,说《周易》和《内经》毫无关系,也不很准确。这是因为《周易》分两大部分,即《易经》和《易传》。后者和《内经》有点关系。《周易》“经”的部分——《易经》,完全讲算卦(筮),属于迷信术数,而且是龟占之后的、大多数迷信术数的老祖宗。至于《易传》——《周易》“传”的部分,内容很庞杂,不是都讨论鬼神问题。其中有些内容和《内经》有些关系。只是这种关系,不意味着“医源于易”,更不意味着中医是易学的一个分支。说《易传》和《内经》有些关系,是指由于它们成书于大体相同的时代,在哲学思想方面有略同的渊源。这就是阴阳五行学说和象数之说等,曾经被两家采用。只是《易传》主要是采用了阴阳学说和象数之说。《内经》则阴阳五行学说并重,并且把二者合流。象数之说,在《内经》中运用很少。还想再说一下,尽管读读本节,觉得赵先生写起来很轻松,却要知道《内经》和《周易》都是很难读的书。特别是《周易》,古往今来的学者,无不认为是最难读懂的经。说它难懂,不是说其中的理论太深奥,而是因为①《易经》所述的内容太久远,有关史实(即每次占筮是何人、何时、何地、为什么占问及其结果)绝大多数早已被历史忘却,不可能完全说清真相了;②《易经》经过许多人编纂。无论是卦辞还是爻辞,都是很多次整理筮辞记录的结果。于是,一条辞内部常常没有联系,想分别说请其本事和本义很困难;③卦形也经过长期演变。中间过程没有记录,因而也很难说清其始终;④具体蓍筮操作,也有很多演变。从筮字来看,最早应该用竹子,不知道何时换成了蓍草。用多少根竹子或蓍草揲筮,也肯定有变化。详细演变过程却不可能知道了。⑤《易传》和《易经》完全是两回事。再加上《易传》也是整理的很多人的见解。这些人都是借题发挥,而且几乎都是牵强附会,不可能用始终一贯的逻辑理解它们;⑦《易经》成书于西周时期(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转引顾颉刚的文章认为是“西周初叶”,李镜池《周易探源》认为是“西周晚期”),而且出自卜官之手,不可能很有文采。至于《易传》,虽然有人说出自圣人之手,其文字水平却很难令人恭维。其中不但逻辑混乱,文句不通处也不少,远不能和《内经》相比。我们今天还尊重它,是因为它保留了,近三千年之前甚至更早的文化记录。赵先生告诉我,今本《周易》连经、传在内,不到三万字。《易经》只有五千来字,最好读读原文。因为不读原文,不可能对它有真确的认识。今本《内经》约十八万字,也不算很长,最好用读网上小说的时间读读《内经》原著。原因也是,不亲自读原著,不可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内经》。《时代》和拙作《补注》就是想帮助有兴趣和有余力的朋友,比较省力地读懂《内经》。想真正弄清《内经》和《周易》的关系,也是这样,最好参看《时代》和拙作《补注》去读原著。然而,不是多数人有兴趣和时间这样做。故对多数读者来说,知道本书的多数结论和主要文献依据即可。这样也算是很有收获,因为已经足以纠正不少错误认识。为了进一步驳斥“医源于易”的谬说,并且在中医界普及《周易》常识,阐述本节未尽之意,赵先生撰写了一篇长文“医易答问”附在本节末。此文深入浅出,通俗流畅,引人入胜,值得一切对《内经》和《周易》感兴趣的朋友一读。《易传》采用了阴阳说,《内经》以阴阳五行说为最高理论,故曰二者难解难分。金栋按:《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以阴阳解《易》是《易传》尤其是《系辞》的特点。阴阳学说在《系辞》中已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而且构成了它的一个重要理论内容。考其渊源,主要应该是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影响。阴阳观念最早出于史官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后来做过史官的老子曾概括地说过“万物负阴而抱阳”,同时代的孙子及范蠡也都运用阴阳概念解释自然及社会现象。(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因为《易传》吸收了道家思想,所以陈鼓应说:“《系辞》这里以阴阳为‘道’的内涵,正是出自《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系辞》作者承袭着这观点,综合而成为形而上学的基本哲学命题”。(《易传与道家思想》)故而赵先生说:“略读《周易》‘传’的部分,就会看出它与《内经》难解难分了。”如果说“医易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皆“相承”于《内经》时代之阴阳说,即便是二者“难解难分”,也不能就此说“医理源于易理”。有学者认为,大讲阴阳的《易传》形成于战国中晚期之间,至迟也在战国末期。医学与《易》学,大致均是在这一历史时期接受了阴阳学说,但两者之间却无直接的启承关系。《易》只不过是阴阳学说的一个载体而已。医学理论与《易》无关。(廖玉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赵洪钧《内经时代·第十节与卜筮、巫祝、风角、星占》又说:“中国发现最早的有系统文字是甲骨文,它基本上是记录占卜的。由这一基本事实不难看出,在人类文化发祥期,现代意义上的学术与迷信混杂得多么厉害。迷信思想及各种表现形式,曾有过与科学同步发展的历史。这毫不奇怪。即使到春秋末,在注重人事,罕言怪力乱神,颇有些反宗教精神的儒家学问里面,又何尝不是掺杂着大量迷信内容呢?自然科学方面也是这样……就全世界范围而言,自然科学与宗教、神学、迷信术数分道扬镳,也只是近两百多年来的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5677a47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eb.html

《《易经》与《内经》是否有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