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资料8 耿鉴庭 中国饮食治疗简史

发布时间:2012-05-18 12:28: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957年资料8 耿鉴庭 中国饮食治疗简史.txt51自信是永不枯竭的源泉,自信是奔腾不息的波涛,自信是急流奋进的渠道,自信是真正的成功之母。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中国饮食治疗简史

耿鉴庭讲;刘从速记

  中国的饮食治疗,来源极古,在原始社会里,相传是医食同源的,也就是人类在长久的找寻食物的经过里,无形中发现了许多药物。因为在那时候,人类的食品,是杂取植物极、茎、子、叶,并不能如现在的人有固定的食物,在可食和不可食之间,没有一定的认识,而且不可能常吃如愿的食物,往往因为吃了不当吃的植物,而发生呕吐、泻下、嗜卧、出汗,等等不应有的现象,后来逐渐的取得经验,积为知识,知道某些种植物,可以常吃多吃,某些种植物,不可乱吃妄吃,如其遇到有催吐促泻的必要时,便会想到这些不能常吃的东西来试用,这便是药物的起源。所以古代流传下来“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正象征我们的祖先在劳动过程中发现植物的治疗用途,不可粗暴的抹煞,而作神话看待。

  以后的人,渐渐的把日常可以果腹充饥的食物固定下来;渐渐的把宜吃的五谷种类,传播开来;把不能经常吃的东西,分别开来;一类是药,一类不是药,因为药的品种里,毕竟植物较多,所以药物的记载,就叫做“本草”。现在流传的神农本草经,据考证是汉朝才编成这一形式的,但不等于这些知识是产生于汉代,它是总结了汉以前的药物学说.也就是包括远古流传下来的全部药物知识。

  神农本草经,是以上中下三品来分类的,上药一百二十种,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这一类里面,就包括了很多可作食品的东西。正因为古代医食同源,正因为有些东西是既作食品又作药品的,又正因为许多食品可以兼疗疾病,所以很早的就有“食医”的职务。这一点留在后面再谈。

  药物既是从找寻食物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的,汤液呢,当然也是随着熟食烹调而形成的。晋代皇甫谧的甲乙经序上说:“伊尹……撰用本草,以为汤液”。又说,“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汉书艺文志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不著撰人,恐即仲景的所本。然则汤液始于伊尹的传说,汉代已有,当非毫无根据,考伊尹善于烹调。古代医食同源、采用烹调的方法推广而创制复合的汤液,很合发展规律,正和原始人类在找寻食物过程中,认识很多的药品,是一样的。吕氏春秋本味篇,引伊尹和商汤的谈话,讲了许多烹调的问题,其中就有“阳朴之薑、招摇之桂”的语句。薑桂是两用的东西,既是有馔里的调味品,也是主要的药物。所以有人说桂枝汤是汤液的祖方,是从烹调里分立出来的。因为其中的五种药,都是古时候厨房里的必备品,可证这些传说和推论,是有理由的。可以见得汤液始于伊尹的传说,是有一定根源的。加之书经上已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廖”的记载,更能证明在商代汤液已经形成了。透过桂枝汤的例子,也可说明如何的从饮食疗法而进展到纯粹的药物疗法。

  到了周代,食医和疾医、疡医、等并立,疾医是内科,疡医是外科,食医呢,是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等的人,并依时节的变化,指导四时食品的调和,与食物的配合和宜忌,大家都依照他的话来做。既然专立了一科,可见对“饮食卫生”和“食疗”的重视了。

  古代对于病人的营养,是非常重视的。在礼记里有很多饶有趣味的记载,曲礼上论居丧之礼说:“有疾则饮酒食肉”。擅弓上载曾子的话说:“丧有疾,食肉饮酒,必有草木之滋焉,以为姜桂之属也”。杂记下,论丧说,“放有疾饮酒食肉”,又说:“病则饮酒食肉”丧大记上说,“有疾、食肉饮酒可也”。丧服四制上也说“老病,不止酒肉”,考古人居丧之礼,是不饮酒,不食肉的。若遇疾病及衰老的人,则要机动运用,反以饮酒食肉为礼,恐其哀毁致死的缘故。

  汉末的张仲景,他治病虽然以汤液为主,可是也很注意营养。并且常仗饮食来发挥药力,桂枝汤服法上的“热稀粥。以助药力”,便是很好的例子。

  南北朝时,有很多的“食经”惜均已失传。

  到了唐代,饮食疗法,成为一门专门的而且具体的学问,孙思邈在编千金方的时候,就耑写了一卷食治篇,列在千金方的第二十六卷,除序论外,分“果实、菜蔬、谷米、鸟兽虫鱼”。四门来叙述,是现存最早的营养疗法专篇。

  唐朝的孟诜,编了一部食疗本草,现仅余残卷,但其主要内容,仍散见于后世的综合性本草中。

  又成都的医博士昝殷,曾撰了食医心鑑三卷。南唐的剑州医学助教陈士良,撰有食性本草十卷,把古代本草上关于饮食的,分类编出,附以已见,又载食医诸方,及五时调养脏腑之术,集贤殿学士徐锴为之作序,惜已失传。

  宋朝,有娄居中的食治通说,著录于陈振孙的直齐书录解题,其论点认为“食治则身治”,是“上工医末病之一术”。又宋志还有郑樵的食鑑四卷,均佚。

  元代的忽思慧,著有饮膳正要三卷,他是元朝的饮膳太医,他认为“珍味奇品,咸萃内府,或风士有所未宜,或燥湿不能相济,儻司疱厨者,不能察其性味……则食之不免于致疾”因而把“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补益者,集成一书。……本草有未收者,今即采摭附焉”。这书有文有图,颇饶兴味、有四部丛刊影印元刊本,可参考。

  元代天历中、海宁医学吴瑞,编了一部日用本草。李汎在序文上说:“夫本草曰日用者,摘其切于饮食者耳,盖饮食所以养人,不可一日无,然有害人者存,智者察之,众人昧焉,故往往以千金之躯,捐于一著之顷而不知……于是类次食物,凡五百四十余品,共为八卷,行于世”。

  明代的卢和,按照日用本草的分类方法,编成“食物本草”,他把米谷并为一类,另加水类,更将内容增加一倍。日用本草,仍注意治病,所以附入的药方很多,食物本草、则录入的药方很少,在每类之后,均有总结性跋语。汪颕把他改编成两卷,分为水谷、菜、果、禽、兽、鱼、味八类出版,后来又有改题为“李东垣食物本草”刊行的。也有把卢和的食物本草,改题为薛已所着刊行的。

  与食物本草相类的书,更有宁原编的食鑑本草,所载皆寻常食品,而且纲目分明,颇有条理。

  明代,还有从积极方面着想,为人们开辟食物资源的书,1406年周宪王朱橚著有救荒本草,共记载414种植物,以备荒年作为食品,在414种植物中,除了见于旧本草的138种以外,又新增了276种,在植物学和食疗方面,都有极大的贡献。

  又鲍山曾撰了野菜博录四卷,他备尝了黄山的野蔬诸味,因别其性味,详其调制,著成此书,对于食疗,也颇有贡献。

  清代,关于这一类的书,也有很多,一般的姑且从略,其别具风格,且注意于烹调技术的,有袁子才的随园食草,及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食疗的史料,大略介绍到此处为止。

(本文发表在19578期第417页上)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55a873c87c24028915fc3e3.html

《1957年资料8 耿鉴庭 中国饮食治疗简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