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亲情教育应该从培养感恩意识入手 说课材料

发布时间:2020-04-03 09:02: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幼儿亲情教育应该从培养感恩意识入手

泸州市人民南路幼儿园 胡琪

为开展幼儿的亲情教育,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教案,起初目的在于让幼儿体验亲子的甜蜜和默契;让幼儿尝试用符号记录自己对爸爸妈妈的了解,并大胆讲述记录内容;让幼儿讲述爸爸妈妈爱我,学会我爱爸爸妈妈。但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出现了许多值得思考的有趣现象,促使我查阅了更多的相关资料,逐步接触到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感恩教育和亲子教育理论,使我不自觉地站在教育对国民意识培养的高度进行思考,得到了不少心得。我迫切地想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和心得整理成文,进行探讨。这或许有些冒险,因为在我的心得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就我目前的知识面和所接触的层次而言,是过于宏大和远离实际,但不管我的观点是多么的幼稚,至少我曾经思考,也曾在思考中获取快乐,也许这就是我最大收获。

亲情教育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道德精神教育和做人基本要求的教育,孟子说:“幼而知爱其亲,长而知敬其兄”。一个人如果从出生到长大,家庭伦理教育与亲情教育缺少,长大成人后,可能就是情感冷漠、道德观念淡薄的人。加强家庭伦理教育,就要从幼儿期开展亲情教育,让孩子在享受父母之爱的同时,学习以爱回报父母,懂得孝敬父母、体谅父母、关心父母、照料父母,进而形成敬重老人、友爱他人的习性。目前城镇家庭特有的“四二一”结构十分普遍,父母对子女溺爱有加,孩子娇生惯养,使其养成了任性、自私、独立性差等个性弱点,发展下去是非常危险的。打小形成的不良个性,在人生历程中稍有不慎,可能引发不良后果。从媒体上就屡见报道,由于各式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孩子离家出走或者自寻绝路,甚至发生儿子杀死父母的骇人事件,给社会及善良的人们造成很大的震动。有研究说,中国再过15年,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独生子女支撑的国家与老年人社会,这代人将要面对的是一个3亿老年人大国的现实,“养老”、“敬老”教育日益迫切。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通过亲情教育,让孩子懂得“善事父母、敬重祖辈”,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价值。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应该大力提倡。而加强孝亲教育,关键是要树立感恩意识。由于婴儿在母体中孕育,在父母的怀抱中长大,最初的感恩意识最容易在孩子与父母和直系亲属之间的亲情中培养。

一、对传统孝道的理解和重新诠释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的理论基石。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我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业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孝更遵循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次序成为忠的坚强基础。可以说,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基石。

二、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与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相比,中国文化更多地是建立在集体主义的基础上的。集体主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鲜明的标志之一,孝道正是维系家庭这个集体的纽带。根据集体主义理论,个人要融入集体的前提是,自己必须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来自于集体;离开了集体,个人的作用无从体现;集体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通俗地讲,就是要在“感恩”的基础上进行“报恩”。

一个人要能够感恩,首先是要能体会到施加到自己身上的“恩”,之后才会萌发感激之情。这说起来简单,实际上这其中是大有文章的。一般来说,直接的恩赐容易收获感激,但象阳光雨露、和平的环境、有序可预期的社会运转等等,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极大恩赐,却往往被人忽视或被视为理所应当。一个人首先要明白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与周围的自然条件、民族文化、国家意识和国际环境是如何的密不可分,才会对自然、民族、国家和社会所施加的恩赐有真正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要实现这一点,必须要靠教育。

当前教育在这方面暴露出的问题是:一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长期实施计划生育政策,“421”结构成为普遍的、典型的家庭类型。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孩子在家里比较受宠。然而,孩子们在富足的生活中却表现出越来越自私,越来越冷漠,心目中没有他人,不懂得尊重别人,不愿意帮助别人。现在独生子女环境优越,受到关爱太多,容易造成他们的自我满足,认为一切都是自己应得的,而父母为自己的付出往往被他们忽视,这样容易造成他们将来缺乏责任感。二是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30岁左右的年轻人,工作要全力以赴,还要养孩子,确实很忙很累,多数都交给老人带养;还有我国每年有1.5亿农民离开土地进城务工,由于条件限制,他们也不得不将年幼的孩子留在家乡。很多儿童很小就和父母分离,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亲情孤儿”,心理学家指出,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将走向父母期望的反面,走向冷漠、叛逆、散漫。三是在应试教育中,学校和家长都忽视了孩子的品德教育,许多孩子会英语、奥数,擅长音乐、绘画,却偏偏缺乏做人的基本常识。一些做父母的只重视孩子的物质生活,而孩子最需要的抚摸、亲吻、接触、交往却得不到满足。亲子活动少,自然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求,所以再富足的生活条件也换不到融洽的亲子关系。四是传统文化遭到破坏,西方个人主义的理论毒害较深,孩子缺乏集体主义意识,片面推崇“自我奋斗。”

教育的作用在于:一是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从集体意识的角度出发思考和处理事情的良好习惯。二是由小及大、由己推人,让孩子了解何谓恩赐,恩从何来,如何报恩,从亲情教育逐步深化到国民意识的培养。“现代化的国家必须要有现代化的国民意识”。

三、幼儿的亲情教育是重要的奠基石和突破口。

亲情是最容易培养的。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本原情感联系是一种天赋德性,父母与孩子的血缘亲情是最原始的情感,其融合性、自然性和感召力是无与伦比的,是难以割断的。专家指出,从小养成仁爱之心对孩子情感能力发展有利,对健康心理培养有利,对良好个性形成有利。

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出现了许多孤儿。德国政府把这些孤儿收容在一起,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希望给这些失去亲人的孩子以最好的成长环境。然而,与这一良好愿望相反,这些孩子的身心发展却不如那些物质条件不足但父母双全的孩子。 经过研究发现:原因在于这些孩子缺少父母之爱!他们给这种情况起名“设施病”,意为孩子们缺少比设施更重要的东西——母爱。婴儿在母体中孕育,在父母的怀抱中长大,他们需要父母的怀抱、亲吻,需要与父母皮肤接触。离开几个钟头就像离开了很久,可见孩子对父母亲情的依恋。父母之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精美的精神食粮。大人的乐趣可以自己获得;而孩子要依赖别人来获得乐趣,他们会要求父母关注,爱抚,并从中得到快乐。

亲情的培养,一方面是感性认识,让孩子体会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和关心;另一方面是理性教育,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中关于“孝”的理论用深入浅出的事例讲解出来,让孩子有一个基本的对错认识,进而将亲情和孝道扩展到对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上。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亲情是教育的源泉和支持,只有爱父母,才会爱祖国,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亲情教育就是要让幼儿知道,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不关心,不尊重,怎能指望他去关心别人,资助别人呢?又怎能做到大公无私,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报效祖国呢?中国古代有“忠臣求于孝子之门”的说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无亲情观念,不单单是子女对父母的关系,其实质是一个孩子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在家里能养成尊重、体谅、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将来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孩子重视亲情,感恩报恩的好习惯。亲情的培养对形成孩子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心中有他人等思想观念的树立和优良品质的形成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亲情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幼儿园阶段是进行亲情教育的基础阶段。孩子的情感能力取决于大脑生态系统,其幼年经历及亲情关系对深厚感情培养具有一定作用。随着孩子的身心日趋成熟,根据幼儿的特点,亲情教育的重点在于让幼儿感受亲情,认识亲情,表达亲情,珍惜亲情,关键在于感受和学会基本道理。老师通过各种活动,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并做到持之以恒,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开展亲情教育的几点尝试

(一)剖析亲情理念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利用活动、讲故事、互动游戏等多种形式讲亲情的理论知识,最起码让孩子认识到做人的基本道理,父母养育了他们,给了他们生活和条件,给了他们受教育的条件,在他们的身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付出了代价,要使他们理解父母的艰辛的关爱,要引导他们学会感恩。鸦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义,鸟兽都能如此,何况人呢?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涌泉相报。我用《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和《弟子规》中的话告诉孩子,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感恩的话,又怎能对他人、社会感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又怎能爱他人、爱祖国?子不嫌母丑,不管如何,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由衷、执着、真诚的。我还常把自己对子女的爱和感受告诉学生,孩子因对教师有崇拜的心理,更容易接受亲情教育。

(二)实施亲情行动

1、对幼儿的亲情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说教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中。亲子之间有一种朴素又美好的情感,然而在活动中表达这种情感往往显得表层和单薄,其实在幼儿的生活中平凡的东西同样耐人寻味。我通过《爸爸妈妈爱我》的专题活动, 以幼儿身边的爸爸妈妈为切口,力图通过欣赏照片、制作和讲述记录卡等方式,一定程度地量化"情感",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实在,使潜在的亲情自然流露,从而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等能力。

2、在此基础上,我又鼓励孩子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每天早晨的催床,自己生病时的呵护,自己失败时的鼓励等无不体现父母的爱。让孩子学会仔细观察这些,并要求画下来或记下来,使他们体会到亲人乃至人间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情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进行《算算亲情帐,感知父母恩》的教学活动,孩子们参与热情高涨,感受更加真实真挚。趁此机会,我有目的地让孩子主动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童年,父母的爱好等,了解自己成长的历程,体会父母对子女的良苦用心。

3、父母的爱,孩子是永远报答不了的,但可以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实实在在的事,作为对父母亲情的点滴回报。在《我爱爸爸妈妈》的教学活动中,我引导和鼓励孩子如何表达对父母的爱,如:给父母一份惊喜,在父母生日时送上自己自制的贺卡,回家帮父母按摩,每天在家帮父母做家务做一点简单的家务。积累亲情并不在于轰轰烈烈,关爱父母要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也是亲情教育要强调的。

4、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又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让孩子们将亲情扩展到包括孩子的亲属、监护人及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有密切接触的人。

(三)争取家长配合

亲情教育是教师、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会导致亲情的走样或变异,因此幼儿园的亲情教育应该和家庭教育配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对幼儿来讲,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最大。因为家庭是儿童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是他的第一个学校。心理学家艾克森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给儿童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奠定了基础。”

在争取家长配合方面,我通过家长会、家园互动和家长接送时的意见交换和细节纠正等形式,重点从以下方面入手:

1、让家长掌握亲情教育的情感性特点,家庭亲情教育要给孩子创造更多交流沟通的机会。孩子的情感能力取决于大脑生态系统,其幼年经历及亲情关系对深厚感情培养具有一定作用。所以父母要多亲近子女,要多参与孩子的活动,把孩子当朋友,多交流、多倾听。一些做父母的只重视孩子的物质生活,而幼儿最需要的抚摸、亲吻、接触、交往却得不到满足。亲子活动少,自然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求,所以再富足的生活条件也换不到融洽的亲子关系。做父母的无论平时工作多忙,也要注意多与孩子亲近。如与孩子一起讲故事、做游戏、看书、画画等, 增进亲子依恋,提高亲子互动质量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有益补充。

2、让家长了解亲情教育的随机性特点,使家庭亲情教育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生活即课堂”,首先需要家长要有较强的教育意识,善于捕捉最佳教育时机。如做家务、走亲访友、逛商场、外出旅游等,到处都有进行亲情教育的时机。幼儿期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可根据情况适时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没有灌输什么大道理,但孩子能从具体行为中,有意或无意的体察与理解到父母的思想、情感和愿望。

3、让家长认识到亲情教育的示范性特点,亲情教育要求家长率先垂范。父母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父母的影子。身教重于言教,成人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孩子。家长尊老爱幼、勤劳节俭、乐于助人,会使孩子耳濡目染,体验深刻。所以要加强自身修养,给儿童以身示范的教育影响。促使孩子优良品格在观察、模仿过程中逐步形成。

4、日常教育活动中的意见交换和细节纠正是加强幼儿园、家庭和孩子间良性互动的有益机制。教育实践中我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幼儿园布置了亲情作业,可家长总是以各种理由阻止孩子去做,得到孩子反馈回的消息后,我及时与家长沟通,指出长此以往,慢慢地孩子就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爱,却不想过回报,这样幼儿园的亲情教育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家长接送幼儿时,我注意引导孩子的一言一行,父母走急了,孩子要主动让家长歇歇再走;家长手里提着东西,如果不重,我也会让孩子帮忙提;看到家长帮孩子背书包或者拿玩具,我会上前让孩子自己动手。对头天做得好的孩子,我会在班上给与表扬,对做得不对的现象,我也会让大家注意改正。在一次次的努力下,幼儿园、孩子和家长实现了较好的良性互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父慈子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愿我们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到亲情教育中,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引导孩子感受亲情的温暖,点亮孩子感恩的心灯,让孩子从关爱亲人做起,进而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53e03fd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e9.html

《幼儿亲情教育应该从培养感恩意识入手 说课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