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8-06-05 19:48: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环境科学名词解释

大气(层/圈):包围在地球表面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

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蒸气、悬浮微粒

大气的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逸散层

大气边界层:在对流层下部靠近下垫面的1.21.5km 范围内的薄层大气。

大气边界层的主要特征:湍流运动、风、温度的垂直分布

大气污染是指进入大气环境的物质或能量达到一定数量并维持一定时间,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改变,从而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雾霾: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

光化学烟雾:指大气中HCNOX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含有醛类、O3、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硝酸等物质、具有强氧化性、呈淡兰色的混合烟雾。对生物有毒害作用

大气温度沿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变化的速率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大气降温率)

气温干绝热递减率:在理想状态下,干气块在绝热(不与周围气体进行热交换)条件下上升时,温度随气块上升而下降的速率

气温沿垂直高度的分布状况称为温度层结。

污染系数:表示风向、风速的联合作用对空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温室效应概念及其机理

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表温度上升,发出长波辐射,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短波吸收很弱,而对长波辐射吸收很强。因此地表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相

对多,而散失到大气层以外的热量相对少,地球表面的温度得以维持,这就是大气的温室效应。

“酸雨”(狭义)pH值小于5.6、呈酸性的降水

酸雨(广义) pH值小于5.6、呈酸性的大气沉降物

洁净煤技术是指从煤炭开发利用的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排放与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新技术,主要包括煤炭洗选、加工、转化、先进发电技术、烟气净化等方面的内容。洁净煤技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烧煤洁净技术,二是煤转化为洁净燃料技术。

水圈:

海洋、陆地、大气中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构成的一个大体连续、相互作用又相互不断交换的圈层。

水循环:

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生态用水:

是指河流必要的天然径流量,可以受纳一定的污水,维持水生生物的生长,以及维持区域地下水的补给。

水资源:

广义上说“水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任何形态(包括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形式)、存在于地球表面和地球的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中的水。

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可利用的或者可能被利用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保证的、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水污染:

是指水体中某种物质或能量的过量介入,超过水体本身自然净化能力,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的特性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和过程。

化学需氧量(CODCr/M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 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表示。

生物化学需氧量(BOD5):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总有机碳量(TOC):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质总量的综合指标。由于TOC的测定采用燃烧法,因此能将有机物全部氧化,它比BOD5COD更能反映有机物的总量。

总需氧量(TOD):有机物全部被氧化时,CHNS等氧化成CO2H2OCOSO2等所需的氧量。

水体富营养化:

指由于水体中营养物质NPC等)过多,导致某些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水生生物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和过程。

土壤:

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土壤有机质:

指存在于土壤中所有的含碳物质,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残体。

土壤有效水最大含量:

田间持水量萎蔫系数之间的差值即为土壤有效水最大含量。

土粒是构成土壤固相的基本颗粒

土壤各级土粒的相对含量称为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粘土。

土壤结构:

指土粒的排列、组合形式,具体指土壤中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空气、土壤溶液的数量组成及其空间排列方式。

土壤结构体的基本指标:土壤密度、土粒密度、孔隙度

土壤孔性是指土壤孔隙数量大、小孔隙的分配和比例特征。

土体构造:指上、下土层质地、结构的垒结状态。

母质:风化壳的表层,是形成土壤的基础物质,构成土壤矿物质的基本材料,提供植物必需的养料元素。

土壤胶体:指土壤中颗粒直径小于1um2um,具有胶体性质的微粒,固体颗粒中最细小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最活泼的部分,和土壤一起构成土壤——胶体体系,保肥、供肥能力、土壤污染与净化、酸碱反应、缓冲作用、氧化-还原反应、其他物理性质都与之有关。

离子交换:土壤胶体所吸附的离子与土壤溶液中带相同电荷的离子间进行等量、可逆交换的过程。

离子交换量:在一定pH条件下,100g土壤所含有的全部可交换离子的摩尔数。分CECAEC

阳离子交换量:指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

交换性酸:指交换性阳离子成分中的H+Al3+

盐基饱和度:在土壤胶体所吸附的全部阳离子中,盐基性离子所占的百分比。

活性酸:指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转变成溶液中的H+离子时,才会显示的酸性。

土壤缓冲性:

狭义而言,土壤缓冲性指土壤抗衡酸、碱物质,减缓pH变化的能力;

广义而言,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对营养元素、酸碱物质、污染物质、氧化还原同样具有缓冲性,具有抗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土壤退化一般指土壤的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

土壤背景值

理论上指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含量及组成。

土壤自净作用

指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在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反应,降低其浓度或改变其形态,从而消除污染物毒性的现象

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土壤污染:

当工农业生产所产生的“三废”污染物通过水体、大气或直接向土壤中排放转移,并累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导致土壤正常功能降低、土壤质量下降,对土壤生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危害,并通过植物吸收和食物链最终影响到人体健康。

半衰期:指农药在土壤中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化学改良

是利用加入到土壤中的化学修复剂与污染物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是污染物被降解和毒性被去除或降低的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

是利用微生物或植物、动物将土壤、地下水或海洋中的污染物降解、吸收或富集的生物过程技术。

物理修复:

是利用污染物与土壤颗粒之间、污染土壤颗粒与非污染土壤颗粒之间各种物理特性的差异,达到污染物从土壤中去除、分离的目的。

生态工程:

实现污染土壤修复从实验室到田间的移植以及从设计图纸到具体现场的转换,必须依靠工程措施和技术手段的有效应用,特别是通过一些巧妙的设计手段使正常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得以维护,在绿色意义上实现污染土壤的修复,这就是污染土壤修复生态工程。

声音与噪声

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以波的形式在弹性介质中进行传播的一种物理现象。

噪声:从广义上来讲,凡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当电磁辐射强度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或仪器设备所能容许的限度时,即产生了电磁污染

电磁辐射污染

又称电子雾污染、电磁波污染,是高压线、变电站、电台、电视台、雷达站、电磁波发射塔和电子仪器、医疗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和微波炉、收音机、电视机、电脑以及手机等家用电器工作时所产生的各种不同波长频率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充斥空间,无色无味无形,可以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多种物质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的辐射剂量下,人体细胞就会被大面积杀伤或杀死,所以被称为电磁辐射污染。

放射性是指元素从不稳定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而衰变形成稳定的元素而停止放射(衰变产物),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

原发效应

大剂量短时间引起的急性放射性污染伤害,可使人或生物在很短时间内死亡,叫做原发效应。

后发效应

受到放射性污染伤害的人或生物,经过一定时间,诱发癌症,如白血病等,或影响和危害孕妇和胎儿,缩短寿命以及遗传伤害等等,叫做后发效应。

光污染

是指光辐射过量而对生活、生产环境以及人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主要来源于人类生存环境中日光、灯光以及各种反射、折射光源造成的各种过量和不协调的光辐射。一般光污染可分成三类,即反射光污染、人工白昼反污染和彩光污染

热污染,是指日益现代化的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排放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固体废物:

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工业固体废物: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采矿废石,选矿尾矿、燃料废渣、化工生产及冶炼废渣等固体废物,又称工业废渣或工业垃圾。

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生活垃圾:

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减量化: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产品变换,生产工艺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循环利用等途径,使其在贮存、处理、处置之前的排出废弃物的产生量最小,以达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便于处理、处置的目的。

资源化:指通过各种方法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组分和能源,旨在减少资源消耗,加速资源循环,保护环境。

无害化:对已经产生又无法或目前尚不能综合利用的固体废弃物,经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无害或低危害的安全处置、处理,达到对废弃物的消毒、解毒或稳定化、固化,防止并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危害,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周围自然环境的目的。

自然资源: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包括光、水、气、土、矿产、生物等。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指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生态效益即生态作用的货币化估算

矿产资源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或气态产出的露于地表或埋藏在地下的自然资源。

能源是指可以从中取得能量以转换为人们所需要的热、光、动力、电等自然资源。

一次能源:从自然界直接取得而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能源或称初级能源。

二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成另一种形态的能源。

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范围和自然条件下,维持人-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环境功能不遭到破坏的前提下,人-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活动的阈值

人口容量: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区的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障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够维持供养的人口数量。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的过程。

人口老龄化: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

环境评价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环境质量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说明与描述。是判断环境质量优劣、认识环境价值高低的重要手段。

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有效地控制污染源的排放,由政府制定的强制性的环境保护技术法规。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环境规划

是人们为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的开发活动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做的合理安排。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38c30b8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e4.html

《环境科学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