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识蓝山

发布时间:2013-08-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晓识蓝山
——文/彭锦季 2013815
蓝山人知不知道‚三蓝‛在哪里?蓝山又在哪里?告诉你:蓝山在今县城之北,唐朝县城之南。
一、古南平
古南平的由来。
相传蓝山县境在夏商前,已有先民生息繁衍,乃舜帝南巡过化之地,又为汤沐之邑,也就是周朝供诸侯朝见天子时住宿并沐浴斋戒的封地。春秋战国时,县境属楚,为长沙郡辖地。秦灭六国时(前221年),最大威胁为北方匈奴和南方百越,大约在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派五十万大军分五路进攻岭南和闽越地区尚处原始部落割据状态的百越族,其中第四路秦军就驻守在九嶷山1,但因“秦无道,天下苦‛,才有“诛暴秦,汉天下。汉灭秦后,楚山五岭,咸归版图,南方底定,喜庆升平,旧志《建置篇》载“县以‘南平’,殆亦汉宁闻喜之例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封长沙国,同时建县,名南平2隶属桂阳郡。长沙国位于南越国(前203-111之北,古南平地处九嶷山东麓,外制百越,旁通豫章3”是谓边陲,用白话讲,古南平还是当时中国的边疆。

南越国<203-111>初期疆域图,参照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岭南三郡的地图绘制,该图的南部边界在史学界有争议。
二、三蓝————蓝山史上的三个县城
1、何处“三蓝”?
所谓“三蓝”,就是历史上蓝山县城的三个地址。现代人对第三“蓝”尽人皆知,那就是现在的县城嘛,而第一“蓝”和第二“蓝”又在哪里?恐怕现代人很少能完全回答正确。 《同治桂阳直隶州志》(以下简称《桂阳州志》4载“唯南平汉城在今蓝山治东五里,所谓古城’者也,不复志别以其近也。又,或谓唐城北五十里,则蓝山之下,今不得其基所在矣。(请详影印件)”这里“三蓝”所指很明确:第一“蓝”:南平汉城在古城;第二“蓝:”唐城在今治北五十里、蓝山之下;第三“蓝”则在今治。

1

2“三蓝”辨析。
1)第一‚蓝‛——南平汉城,即今古城。
古城自汉高祖五年至隋<202-590>间名为“南平县”,隋废,存在了792年。《旧唐书》5载“汉有南平县属桂阳郡,隋废《桂阳州志》载:,蓝山县城在今治东五里,今城中民户前舜乡也。(请详影印件)《桂阳州志.孙廉蓝山新城记》载:自秦置邑以来,古城无基,今治无城。”说明同治年间,在古城看不到南平汉城的城基遗迹了。
现代史家谭其骧6蓝山县城所在水道、位置与北魏《水经注》对照,认为古南平在古城村1976年至1977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世荣在蓝山塔峰镇古城村(城腹雷家发现形土城遗迹,墙基内有大量绳纹简瓦、板瓦、汉砖瓦和陶坛罐残片,均属秦汉时文物,周氏赞同谭氏的看法20131月份的最新报导显示:20127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队对蓝山县五里坪规划为新工业园区范围内的古墓葬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西汉早期至魏晋时期的古墓葬40余座,得到‚重大考古发现‛五里坪古墓群规模较大,墓群南侧不到1公里即为汉南平城故址,长沙马王堆3号墓帛画地图上对此城曾有标注7
显然,五里坪的考古证据和结论,也支持《桂阳州志》“南平汉城” 在古城的记载,而非其他地方。若此,至少被称呼了上千年的“古城”,方才名符其实。
2
(五里坪与南平故城遗址距离图)
2)第二‚蓝‛——南平(蓝山)唐城。 A.蓝山在哪里? 蓝山县名因“荟蔚苍翠,浮空如蓝”的山色而得,对于蓝山人来讲几乎家喻户晓。但是这蓝山在哪里?现在晓得的人恐怕是微乎其微的。
《旧唐书》载“咸亨二年复置南平县,天宝元年改为蓝山,九嶷山在县西五十里。《桂阳州志》称“或谓唐城在治北五十里,则蓝山之下,今不得其基所在矣《太平寰宇记.117州蓝山县8》载:因县南蓝山为名也。因县治迁徙,蓝山在今县北。
这是蓝山史上第二次设县治,唐高宗咸亨二年671重置南平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更名为“蓝山”,实因山色而得县名。根据有二:其一,旧《衡州府志》载:三蓝地远而僻,山纡岗复,......山岭重叠,荟蔚苍翠,浮空如蓝,故名蓝山;其二,《寰宇通志 56衡州府<山川>9》载:蓝山“跨临武、蓝山二县界,荟蔚苍翠,浮空如蓝(这两条引自《中国地名语源词典》
蓝山在哪里儿?笔者认为:蓝山就在唐城的南面和今县城的北面。既然唐城距离今县治北五十里,蓝山又在唐城县的南面,那么,蓝山距离今县治更近。所以,蓝山并不是一座很高大的山,唐人登上蓝山,向南极目远望,看到“山岭重叠,荟蔚苍翠‛,从视觉感受到群山仿佛悬浮在空中:‚浮空如蓝,故将南平改名为“蓝山”
蓝山,在唐城之南;蓝山,在今县北。
唐人登临蓝山,向南极目远眺,但见“山岭重叠,荟蔚苍翠,浮空如蓝。 于是,改南平为蓝山。
蓝山国家森林公园
中国林业局2008批准

(蓝山国家森林公园,2012年设立在距今县治西南部约五十公里处,今人将界岭命名为‚蓝山峰‛,该山峰海拔1825.7米,为县境内第一高峰。但此蓝山峰并不是唐人所言蓝山。
3
B. 纠正谬误
其一,南平唐城的地点。
迄今,不少人认为土市是三蓝的“第一蓝”,有人还在网上发文,笔者拜读了一篇:考古重大发现:南平县最早古城遗址——蓝山县土市乡新村仙妙寺大探秘(红网论坛-湖湘文化 2013.5.28,文章题目赫然,内容却很难看到有力的史料依据,譬如:据说县址设现土市乡马袅村附近‛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县城从迁治地到古城村‛。首先,难道这个“据说”就是“考古重大发现”吗?据谁说呢?依据何在?其次,隋朝并未对南平县治进行搬迁,而是撤销了当时的南平县,将其并入了临武县,且隶属于郴州。而最重要的是文章把第二县治唐城搬到蓝山之南的古城村,这与史料记载不符,在方位上就站不住脚。
网络上的错误流传比较多,《行政区域网》http://www.xzqy.net/431127000000.htm关于蓝山“历史沿革”的描述是“汉设南平时。治城在今土市乡新村附近。唐改蓝山时,治城迁今城东的城腹雷村,现在尚有部分遗迹残存。”而该网站在同一网页的“地名由来”中摘录“《太平寰宇记》117郴州蓝山县:‘因县南蓝山为名也。’因县治迁徙,蓝山在今县北。”却明明白白地记载着:因蓝山(唐城)县治南面的“蓝山”山名而得县名,县治迁徙后,蓝山又在今县治的北面了。难道这个史料记载得还不清楚吗?如果自己引证的史料又否定了自己的描述,这个网站所描述的就更难立足了。
所以,笔者对以上说第一“蓝”在土市、第二“蓝”在古城的观点断然否定,除非能展示充分证据,证明以上列举文章描述的正确,自当令人信服。
其二,复置南平唐城的时间。
笔者在前文断定“唐高宗咸亨二年671重置南平县,恐怕会引来不少异议。因为,一些网站是按照“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南平县”引用的(如:《百度百科》《维基百科》《行政区划网》《博雅地名网》《郴州市政府门户网站》《永州红网》等)二者前后相差五十年,笔者反复查阅,竟然没有找到他们的引证出处。
根据复置南平县治时,南平隶属于郴州,我们先引证《万历郴州志》“沿革表”中对唐武德四年至天宝元年的记载:

(唐高祖)武德四年改郴州属潭州总管府,七年624改隶都督府,(唐太宗)贞观初627隶江南西道。(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复改桂阳郡,(唐肃宗)至德间756-758隶衡州。(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复为郴州。(唐高宗)上元元年674隶江南节度使,统郴、义章、平阳、资兴、义昌、安陵、临武、蓝山八县。
以上没有何时复置南平的记载,却在上元元年674统八县中列有“蓝山”,这显然是《万历郴州志》作者的笔误,毕竟,上元元年还称为南平县,更名“蓝山”发生在天宝元年。《万历郴州志》中没有找到“唐武德四年复置南平县”的记载。
反过来,蓝山在历史上隶属于桂阳时间最早、最长,《同治桂阳直隶州志》比笔者所看到过的其他志所收集的史料更丰富、更详细。而且,它被今方志界誉为‚鸿篇巨制 ,条贯古今‛所以,《桂阳州志》至少在研究该问题时的权威性更强
《桂阳州志》所收录的舆地广记10对复置南平的时间记载最详细:本二汉南平县属桂阳郡,晋、宋因之后省,唐咸亨二年复置,属郴州,天宝元年742改为蓝山,宋景德元年来属11
为了把问题探究明白,再把《桂阳州志》中有关蓝山的其他记载遍寻一通。包括:《唐书地
4
理志》《宋史地理志》《元史地理志》《明史地理志》《旧唐书》《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域志》以及《桂阳州志.沿革表》等事项记载,确实没有一项是支持“唐武德四年复置南平县”的证据。笔者不得不坚信复置“南平”县治的时间是“咸亨二年”671

(取自《桂阳州志.沿革表》
C.唐城在哪里?
《桂阳州志》对唐城使用‚或谓‛二字,是作者承认唐城曾经存在,但当时没有找到遗址的具体位置。综合前文已列举的文献,大致方位是:九嶷山以东五十里、或者说位于今县治以北五十里、蓝山之北的‚蓝山之下 沿着前人指引的方向和范围,可作进一步推测:如下图所示,蓝山在今县治以北,以百叠岭为基准点,唐城则在百叠岭的北面某个区域,距离今县治五十里或者更远一点的某个地方,譬如,或许就在土市镇一带。
‚蓝山在今县北‛ 唐城在治北五十里,则蓝山之下。‚因县南蓝山为名也。
——唐城所在范围
今县治
——蓝山;山岭重叠,荟蔚苍翠,浮空如蓝,故名蓝山。
(本图由彭程洲、彭忠麟绘制)
3)第三‚蓝‛——今治。
众所周知,今天的蓝山县城就是第三次县治的所在地,也即第三“ A.第三“蓝”的地理位置
《桂阳州志》收录的《明史.地理志》明洪武至清同治年间的蓝山县治所在位置描述非常清楚:蓝山:州西南,旧治在县北,洪武元年徙此,属郴州,二年来属。‚南有黄檗bò山,东南有华阴山,西南有九嶷山,山有祀林,峰归水出焉,亦名舜水,北流合春陵水。又,西有守御宁溪千户所,洪武二十九年三月置。东有毛俊镇,北有乾溪镇,西南有大桥镇三巡检司。又,西有小山堡、张家陂二巡检司,后废。”显然,这与今治的地理位置基本相符。
B. 第三“蓝”县城何时迁于此?
《桂阳州志》收录的《孙廉蓝山新城记》对那时的新县治记载得很详细。其中:蓝山县署在南门街,旧云:宋理宗绍定时知县赵汝澹始卜此地,端平二年知县柴梦规县厅。......明洪武初,知县刘仍接建治于宋、元故基。可见,迄今为止的蓝山县治第三“蓝”,是从宋理宗绍1228-1233年间,从有宋皇室血统的知县赵汝澹12到这里选址开始,端平二年1235知县柴梦规修建县厅,再到明洪武初年1368,由刘知县继续在“宋元故基”上进行建设的,此后,历清、民国和国朝就没有再搬迁过。(至于某些网站写的‚南宋绍平年间,迁县城于今治‛,查遍宋朝年号,压根就没有称‚绍平‛的年号。

5
所以,可以肯定今治第三“蓝”在南宋绍定年间完成规划,在端平年间建成,蓝山的子民在此还渡过了四十来年的太平日子,“崖山海战”后,中国就被蒙古人灭了。
二、晓识蓝山
1‚三蓝‛——蓝山县的别称:
古有‚南平汉城‛;又有‚蓝山唐城‛;再有‚蓝山‘宋-今’城‛ (也可以简称蓝山今城)谓之‚三蓝‛ 南平始于汉,封建制结束不久,乃当时中华之边陲,迄今2215年。其中:
1)南平汉城就在今古城,存在过792(公元前202-590
隋开皇九年废置后,唐朝并未马上复置,此间,有82(公元590-672未设县治。 2)蓝山唐城在今治北,存在过280(公元672-951,唐城在天下分疆裂土之际消失。有兴趣的乡亲可以到‚蓝山之北‛的‚蓝山之下‛去寻找遗址,它还可以给今人很大的想象空间。
蓝山从五代十国到北宋大约有53(公元951-1004没有县治;虽然宋景德元年1004复了蓝山县治,治城在何处?如果曾经存在,则在唐城和今城中二者必居其一,这个时间段又124-129(公元1004-1228~1233呢,还需要大家去寻找证据。 3蓝山‘宋-今’城始于南宋理宗年间,迄今存在了780年到785(公元1228~1233-2013可能还在明洪武初年搬过家,但位置距离很近,否则,‚三蓝‛会变成‚四蓝‛的,笔者迄今尚未找到史料依据。
2、蓝山县,因唐城县南之蓝山山名而得县名,唐人登临蓝山,向南远眺,‚山岭重叠,荟蔚苍翠‛,犹如群山悬浮于蓝天中‚浮空如蓝‛,故名‚蓝山‛。迄今得名1271年。
3、蓝山,《同治桂阳直隶州志》1868问世才145年,里面清楚地记载着有这么一座山叫做——蓝山,该志还于2004年重新修订出版,为什么会被今天的蓝山人不识?
表面上看,你可以把责任推给战乱和乱世;仔细回顾,就不难发现:近百年里,自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反传统思潮,以‚唯信仰科学‛的流行和对科学的误解13,文化大革命由‚破四旧‛到‚批林批孔‛——孔圣人被彻底变成了‚孔老二‛‚封建 = 腐朽、落后及反动‛的观念在两三代人心中留下深深烙印。‚封建‛的东西,谁敢看?到网络时代,谁还看?再后来,不挣钱的东西,谁又来看?并非是当今不要过去、也不想未来了,再想想,你们、我们、他们都受过些什么教育?
所以,大家都不用为‚蓝山人不知蓝山有蓝山‛汗颜,毕竟,弄错了的可以纠正,还不至于被戳为数典忘祖。
今天,晓识蓝山,就是激励那些史上努力过的许多人继续、再继续。 蓝山的存在本身就可以告慰先世和后来:蓝山不会永远被人忘记。
2013.8.15于绵阳)
【注释】
1自《维基百科.南越国》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8%B6%8A%E5%9B%BD 2自《百度百科.蓝山》 3外制百越,旁通豫章”—— 《同治桂阳州志.卷一.疆域.二》 4《同治桂阳直隶州志》被方志界誉为‚鸿篇巨制 ,条贯古今‛的湖南《桂阳直隶州志》,原志由清朝国学大师、后任国史馆馆长的王运总纂 ,同治七年 (1 868刻版印刷 ,全书 1 5 2 7 ,66幅地图 ,60余万字 ,记载了当时桂阳直隶州辖区桂阳、临武、嘉禾、蓝山.....
5《旧唐书》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20卷、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四年(907年)。其中:地理志4卷,篇幅最长,极有可能是采自韦述《唐书〃地理志》,起高祖,至代宗。记载了全国边防镇戍的分布和兵马人数,并以天宝十一载(752)疆域为准,分道叙述了各地州县设置和户口等情况。《旧唐书》成书时间为后晋开运二
6
年(945
6谭其骧(1911-1992字季龙,笔名禾子,浙江嘉善人,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主要奠基人。 7参见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20130109日文章《2012年湖南考古回眸和《新浪湖南》网站201311日文章《湖南蓝山县发现汉代南平城故址 未解之谜得答案
8《太平寰宇记》宋太宗赵炅939997时地理总志。乐史撰。二百卷。是继《元和郡县志》后又一部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志。
9《寰宇通志》明代官修地理总志。永乐十六年(1418夏原吉等受命纂修《天下郡县志》书未成。景泰五年(1454七月为继成此业复遣进士王重等二十九人分行全国各地博采有关舆地事迹又命陈循高谷王文等总裁纂修。七年五月书成。共一百一十九卷以景泰五年政区建制为断限记载了两京十三布政使司所辖府一百五十一直隶州三十七属州一百八十一县一千零九十三两京都督府的十六个都指挥使司(除十三布政使司各设一都司外又设大宁万全辽东都司四个行都指挥使司(福建四川山西陕西中都留守司所属的三百七十四卫千户所二百三十八以及设於四川云南贵州的宣慰宣抚招讨长官等各土司最後为‚外夷‛各国。该书所载景泰时的政区为以後的《大明一统志》《大明会典》《明史》所不载。
10《舆地广记》《舆地广记》是宋代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学著作。该书‚自尧、舜以来至于今,为书凡三十八篇,命之曰《舆地广记》‛全书共三十八卷。从远古至宋,郡县建制沿革变化,内容完整,体例明了,为后代编一统志之先河。成书于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7,是一部比较有特色的地理总志。
11、本二汉:是指前后汉,晋宋:即晋朝和南北朝宋,因之后省:指此后撤销。
12、赵汝澹:见《桂阳直隶州志.赵列传》 13《拨开近百年“封建”概念的迷雾——读冯天瑜〈“封建”考论〉》之二、三《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清华大学历史系 张绪山。


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35c0e08866fb84ae45c8d4c.html

《晓识蓝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