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普通高中2012-2013学年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

发布时间:2013-12-20 10:50: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广东省佛山市普通高中2012-2013学年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

一、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追/横 /百 平/

B声/ /瓦 帖/

C择/联 乳/逮 红/

D.颓 丽/ /枕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你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出来,我相信老师和同学一定会鼎力相助,帮你克服困难。

B.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己成为许多老师首当其冲研究的问题。

C.她这样做也是身不由己的呀,我们应该身临其境地替她想一想。

D.莫言当年以《红高梁》名噪一时,如今又因获诺贝尔文学奖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佛山市交通局提出,佛山各区交通拥挤堵塞的现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通过提高用车成本等措施来遏制汽车迅猛增长。

B.当航天英雄走进佛山中小学校园时,那些期待已久的学生立刻产生一种无比喜悦的心情是难以形容的。

C.为激励广大党员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中央宣传部决定,在广大党员中广泛开展向罗阳同志学习的活动。

D.高一学生是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证知识水平得到充分提高的关键。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匠人虽比诗人身份低,但亦绝不可少。

②他要有匠人的手腕,又要有诗人的心灵。

③凡是艺术家都须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

④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创作也难以尽善尽美。

⑤只有匠人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

⑥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以模仿。

A③②⑤④⑥① B①③②⑤④⑥ C③①②⑤④⑥ D①③②⑥⑤④

5.高一新生王克英同学在阅读一篇文章时,碰到了一个生字,现在他要查《现代汉语词典》,查法正确的一项是

A.查部,12 B.查部,15

C.查部,15 D.查部,12

二、本大题9小题,共3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共13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予瞅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问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B.泣孤舟之嫠妇 泣:哭泣

C.举匏樽以相属 属:通,劝酒

D.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原来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凌万顷茫然 不知东方既白

B顺流东也 耳得之为声

C徘徊斗牛之间 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D浩浩如凭虚御风 ②相与枕藉舟中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澄澈空灵的意境,写出了沉浸美景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

B.第三段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慨人生短促,个体生命的渺小,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

C.主客问答展现了苏轼内心的矛盾冲突,其结果是达观的一面战胜了悲观的一面。

D.第四段阐明变与不变的哲理,表达了人生短暂,要及时行乐的思想。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3分)

李重贵,孟州河阳人。姿状雄伟,善骑射。少事寿帅王审琦,颇见亲信,以甥妻之,补合流镇将。镇有群盗,以其尚少,谋夜入劫钞。重贵知之,即筑栅课民习射,盗闻之溃去。太宗在藩邸,知其勇干,召隶帐下。

至道二年,出为卫州团练使。未行,会命将五路讨李继迁,以重贵为麟府州浊轮砦路都部署。得对便殿,因言:“贼居沙碛中,逐水草牧畜,无定居,便战斗,利则进,不利则走。今五路齐入,彼闻兵势太盛,不来接战,且谋远遁。欲追则人马乏食,将守则地无坚垒。贼既未平,臣辈何颜以见陛下?”太宗善之,出御剑以赐,又累遣使抚劳。既而诸将果无大功。及还,命为代、并副都部署。

咸平二年,契丹南侵,议屯兵杨疃,张凝领先锋遏敌,重贵率策应兵酣战,全军而还。范廷召自定州至,遇契丹兵交战,康保裔大阵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疾力战,敌乃退。时诸将颇失部分,独重贵与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

明年春,以劳进阶及食邑,徙知贝州,召至劳问,复遣入郡。是冬,徙沧州驻泊副都部署兼知州事。以疾求还京就医药,既愈,连为邢州、天雄军二部署,又知冀州。景德初,车驾幸澶渊,召还,为大内都部署。明年春,出知郑州,以疾甚,授左武卫大将军、领潘州防御使,改左羽林军大将军致仕。大中祥符三年,卒。

(选自《宋史》,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命将五路讨李继迁 会:恰逢

B.不来接战,且谋远遁 遁:逃跑

C.上闻而嘉之 嘉:赞许

D.车驾幸澶渊 幸:希望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尚少,谋夜入劫钞 疾求还京就医药

B重贵知 ②盗闻渍去

C全军 ②大将陷没吾曹计功

D卫州团练使 康保裔大阵敌所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镇上的盗贼认为李重贵年轻而计划半夜入镇抢掠,李重贵立刻修筑栅栏并督促百姓练习射击来防范,盗贼听说后就四处逃走了。

B.宋太宗打算讨伐李继迁,李重贵指出不适宜讨伐李继迁,宋太宗认为他说有道理,就把御剑赐了给他让他马上带队返回。

C.契丹向南入侵时,各位将领的兵力奋力抵抗,最终击退敌军。当时各位将领的兵力都有损失,只有李重贵与张凝保全部队返回驻地。

D.李重贵因病请求回京寻医问药,病好后,连任邢州、天雄军二部署。景德初年,宋徵宗亲自到澶渊,召他返回朝廷,担任大内都部署。

13.翻译下面句子。(4分)

少事寿帅王审琦,颇见亲信,以甥妻之。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句中任选7句,多选只按前7句计分)(7分)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诗经·静女》)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二三其德。 (《诗经·卫风·亡民》)

3)唯草木之零落兮, (屈原《离骚》)

4)羁鸟恋旧林, (陶渊明 《归园田居》)

5)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杜牧《阿房宫赋》)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7)群贤毕至, (王羲之《兰亭集序》)

8)所以游目骋怀, ,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本大题6小题,共2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词,然后回答15-17题。(10分)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句起笔高峻,气势豪迈,然后笔峰陡转,悲叹人生短暂,在位之日少,理当纵酒狂歌,及时行乐。

B呦呦鹿鸣四句描写了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C.诗人珍视友情,心念旧恩,不辞劳苦,亲到乡野,越阡陌,顾茅庐,去寻找和拜访贤士。

D.诗人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既表现了诗人对这些贤才的渴慕之情,也表达了对其“南飞”的不满。

1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通篇充满了深沉的忧叹之情,完全地展现出曹操诗歌真挚、悲凉的风格。

B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二句既是比,也是兴,既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广纳贤才的愿望。也生动地触发了诗人的远大抱负。

C.本诗使用了叠音词增强了音韵节奏美,悠悠形容思慕连绵不断,明明形容明月永照不止,抒发了诗人对贤才强烈的渴望之情。

D.诗人情感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开篇痛饮长歌豪壮高起,继而悲从中来,然又以宴饮欢歌一转,接着又是忧思难绝一沉,最后再以强烈高昂抒怀终止。

17.本诗多处使用典故,试举一例分析其艺术表现力。(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8-20题。(10分)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披衣:指披上衣服去串门。②此理:指与邻居交往的乐趣。将:岂,难道。胜:强、高。无为:不要。去兹:离开这里。③纪:经营。

18.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写诗人在丽日春光、云淡天高的佳日与友人登高赋诗,心情十分惬意。

B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写诗人与友人一边饮酒,一边品诗,享受文人雅士闲情逸致的生活。

C各自归本来指农忙时各自回家耕作,但又与上句饮酒之事句意相连,既写出了欢聚饮酒的乐趣,又写出了各自农忙时的紧张。

D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写诗人对劳动与生活的认识,这是诗人与那些只图安逸、不事劳作的士族的一大区别。

19.下列对全诗的评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与友人春秋佳日登高赋诗、一起饮酒写诗的美好场景,怡然之乐令人向往、眷念。

B.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既无华丽辞藻,也无细致的雕琢,但表意含蓄,意蕴深邃、绵远,引人深思、感慨。

C.全诗取材自然,结构紧密,所写的看似独立的琐事,实则环环相扣,浑然一体,令人回味不己。

D.本诗与《归园田居》(其一)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描写山村的宁静、优美来表现诗人忘却尘网之苦、尽享田园之乐的生活。

20.诗人移居后感受到了怎样的生活乐趣?主要有哪些具体体现?(4分)

四、本大题6小题,共2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11分)

鱼书

柯灵

生活是最容易改变人的。近几年来,投身在都市的大洪炉中,思想习惯,不知不觉的逐渐改变。是变好了?是变坏了?①自己也说不清,但有些习性的更易却显而易见。例如写信,我从前是很勤快的,现在却变得非常懒散因循。因为自己笔头日疏日远,朋友的来信也目见稀少,门前冷落,绿衣人踪迹久疏。偶然在风晨月夕,想起那些风流云散的故旧,便不禁引起一缕深沉的寂寞。

在这光怪陆离的社会里,利害冲突常使朋友间产生隔膜,使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为之蒙羞。但友情在任何时候,都是可珍贵的东西,古往今来,多少扣人心弦的故事,都建立在无垢的友谊之上。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友情,是生涯中的“一盏明灯”,可以照亮“灵魂的黑暗”,使“生存有了一点光彩”。而鱼书往返,正是友情的具体表征。

近代文明对人类的恩泽是可感的,因为它填平了多少人间缺陷,邮政的发明就是一例,它缩短了心灵的距离,天涯海角,变得近在咫尺。

人是情感的动物,或者因为长期融洽无间的相处,或者因为意气相投,一见如故,都会产生一种情感的丝缕,把双方的心牢牢地系在一起。但聚散无常,即使亲如家人,也难免彼此参商,天南地北,各奔前程。离别情绪,使人产生依恋和怀念,是很自然的事。有了殷勤的绿衣使者,形体隔绝的痛苦便可取偿于精神的密接。千里睽违,只要借几行雁羽,便能将一曲衷情,寄与远人,使彼此快如觌面。

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给朋友写信,接读朋友的来信,除了极少的例外,是一种难得的愉快。给远在他乡的友人写信,仿佛剪烛西窗,促膝长谈,心情畅适,近乎薄醉。故人久阔,忽然尺素飞来,那种乍来的喜慰,温暖的感觉,也很难找到近似的境界相比。漂泊异乡、流浪海外的游子,邮差就是客中最亲切的朋友;爱侣的情书,不用说是无价之宝了。报刊编辑看读者的来信,虽则素昧平生,也常可以领略些推心置腹、推诚相与之快。

写信不是著书立说,特定的读者限于一人。其中也许会有问题的研讨辩难,多数总是为了交流情愫,互诉起居动定,娓娓而谈,笔致真挚,词意恳切,字里行间,感情自然流露,无拘无束。因此古今中外,不少私人的书简,竟成为文学的隽品,有些文学作品,也用书信的体裁写成。

许多人喜欢珍藏亲友的来信,因为信里保存了一些生命的痕迹,他日翻阅,宛如重温旧梦。我一向粗疏,缺少这类细腻感情,最近整理旧箧,却翻到了偶尔存留的几封旧信。欣然捡出,重读一遍,其中也确有些值得吟味的人生小景。

有一位发信人是我的好朋友。他比我年长,敦厚善良,我在困难中受过他热情的帮助,一直对他心怀感激。但因为观点分歧,终于渐渐产生隔阂,形迹疏远了,感情冲淡了,重读他深情的旧信,我感到由衷的抱憾。志同道合,知音难得,当然是最理想的境界;志趣不同,本该互相尊重,各行其是,不妨害真挚的友情,但事实上常常会闹得不欢而散,这真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

另一封信,包含着一个曲折的际遇。在故乡,我有一位学音乐的青年朋友,我六年前第一次来上海,当一个小刊物的编辑时,他作了一首歌曲寄来,发表后我把刊物寄给他,就在那歌曲边上空白处信手写了几句,代替写信。不久,我为生活驱使,回到了故乡。一年多以后,这首歌曲却又无意中到了我手里。原来上海有一家艺术服务社正在登报招聘音乐人才,那位年轻的无名音乐家,因为失业,投书应征,信里就附了这首歌曲。结果名落孙山。那艺术服务社里,我正好有个熟人。他和无名音乐家是不相识的,看见歌曲上恰巧有我的附言,便把它寄给我。他在信里说:“真是无巧不成书!当初你把这首歌曲寄给作者的时候,你想得到它会几经游泳,兜这么个圈子以后,又会到你手里吗?”②这确是一种巧合,在背后穿线的是生活问题。朋友间境遇相差不远,这样的偶然凑合,在如烟的世事中,大概也并非是怎样的奇迹吧!为了怕触动无名音乐家的不快,我也终于没有使这首歌曲物归原主。

最后读到的是一封匿名信,其中表露的却是一种社会的病态。那时我在故乡县城的教育团体里找到了一枝之栖,那职位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办事员,收入仅堪维持温饱,只是比较清闲,自然有人看得眼红。我任职不久,就收到一封匿名信,淋漓尽致的辱骂,一直从祖宗三代骂起,十足表达了我们这个古老国家的“精神文明”,信里最要紧的,却不过是打了密圈的一句话:“如不快快跑回家去,你的狗命就要难保!”一个办事员的位置,竟要以生命为代价,也可见这世界上生存竞争的剧烈了。这种恶礼,③却只能算是例外,不过世乱如麻,人情鬼蜮,例外的事却着实不少,匿名恐吓,投书告密,卖友求荣,卖身投靠,摇尾乞怜,都利用了鱼书雁足,这真是对人类尊严和良心的最大凌辱!在不合理的世界,是什么东西都会变质的。

近几年来,大概因为忙于生计,少年心性渐趋收敛,给朋友写信的事,也日就荒疏起来,偶然执笔,总是寥寥数行,叙事的成分多,抒情的成分少。所用的信笺信封,也是随手拿来,信笔涂去,反觉得从前那样的力求精致,未免有点无谓了。但对朋友的来信,我还是一样的翘首云天,希望它们常常给我带来温情和欣慰。“从不谒人贪客过,惯迟作答爱书来”,正好为我的心情写照。

(一九三六年四月十五日)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文介绍了书信的来历及发展,热情地赞美了书信中所饱含的人间真情,希望人们能经常鱼书传情。

B.划线的①②③句中的前后词句都存在明显的自相矛盾,这些矛盾虽然不是作者的笔误,却充分表现了当时还年轻的作者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体验存在着思想上的苦闷彷徨。

C.作者在流畅的现代汉语的行文中自如地穿插着文言词汇,不仅使所要表达的意思言简意赅,而且产生一种文雅、含蓄的修辞效果。

D.结尾一段作者虽说还盼望朋友的来信,但他已对生活失去了热情,对人情已变得淡漠,对写信已经完全没有了兴趣。

22.下列对几封信的内容及用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封信写与好友分道扬镳的无可奈何,这让作者感悟到友情的长久不只取决于情感还取决于志趣。

B.第二封信写对朋友不幸际遇的深切同情,让命运近似的作者也产生了被“生活驱使”的伤感,感悟到命运的不可预测。

C.第三封信写对匿名者的无耻威胁的鄙视,小人的卑劣行径,让作者认识到病态社会使人性扭曲、灵魂变质。

D.作者通过对书信深情褒赞,意在奉劝人们信息时代也不要放弃纸质书信,因为它有“值得吟味的人生小景”。

23.有人说,第三封信与全篇内容不和谐,情感相背离,破坏了书信的美好形象,应当删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试作简要分析。(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11分)

明白老人周有光

王旭明

①我曾想过好多词语来形容他,如汉语拼音之父、文坛泰斗、语言巨擘、世纪学者等,至于著名的、伟大的、超越时代的、成就斐然的等等形容词就更多了。想来想去,这些词语用在他身上不仅俗滥,而且不能准确地表达对他深深的爱意。猛然间脑子里蹦出了一个词语——“明白老人”,不禁感叹:“对,对,就是它!”再没有比“明白”这个词能更贴切地勾勒出这位老人的超然、独特与难能可贵之处了。

②“明白”二字,听上去简单,实际上却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看看我们周围,有多少人,及至老矣、及至死前都活不明白,还在争抢利益,争抢虚名,争抢万古流芳。而这些所谓的光环与周有光先生都不沾边。他真的是看明白了,真的是明白人。

③“明白”,首先表现在他贯彻一生、始终不变的高远人生境界和远离世俗的理想追求上。周先生在105岁的时候出版了专著《朝闻道集》,书名取自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多么坦荡而清澈的胸怀啊!他退休后,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和资料记录下来,分发小辈传阅并称其为“自我扫盲”。他自己说:“走出专业深井,遨游于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中。”大家知道,周先生本来是研究经济学的,研究语言是后来的事。他对我国语言文字的贡献自不必多言,可贵的是8 5岁以后,他又从语言转而研究文化,并不断对自己的百年抑或对我国文明进步的百年进行反思。我们从这些文章的题目中可略见一斑:《美国为何长盛不衰》《苏联为什么会解体》《东西方文明能共融吗》《为什么说大同理想和小康现实》《贫穷的阿富汗也能成为亚洲瑞士吗》……很难想象,一个高龄老人还有如此胸怀天下的眼界。

④“明白”,还表现在他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各种敏感话题和思想界关注的社会话题不回避,不绕弯子,直抒胸臆,切中时弊。李泽厚先生曾经说,周有光先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百岁高龄的文化名人不少,但是没有哪位像周有光先生这样,106岁的高龄依旧在思考、在写作。他居斗室,阅古今,看中外,孜孜以求,探索真理。写出了大量紧贴社会现实、抨击社会时弊的文章,思路清晰,判断明确,没有粉饰,没有雕琢,深受读者喜爱,成为社会尊重的公共知识分子。他在文章中多次写到并呼吁,在全球化时代,知识分子应该跟着全球化时代的科学和民主前进。要能够独立思考,要了解全球化的历史和新的进展。知识分子要有独立人格。而看看周围,有多少所谓知识分子深陷学术造假、学术泡沫,至少是学术不端的泥潭之中,而他却决绝于这一切,是真正的知识分子!

⑤“明白”,也表现在表达形式的自然质朴、和蔼可亲上。他的文章行云流水,娓娓道来,像与百姓聊天拉家常,却无不折射着思想文化的重要话题,不像某些学者貌似高深,文章却味同嚼蜡,艰涩难读。周先生讲真话、讲实话、讲自己心里所想的话。他对真理的探索包括对文化演进的思考,包括谈史论今,也包括对语文探索的新思考。读他的书,使我想到了巴金老人提倡的“把心交给读者”,他认为,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就是讲自己思考过的话。

⑥我翻遍了周先生的介绍,其头衔不过十几个,比起某些所谓的泰斗、巨擘之流,他的头衔简直少得有些可怜。然而,这可怜不正是周先生为人明白、处事明白的真实写照吗?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2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没有全方位展现周有光先生的学术成就,而是重点表现他作为明白老人的超然、独特与难能可贵之处。

B.文章第三段说走出专业深井,遨游于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中,是指周有光认为学知识不要追求深度,而要追求广度。

C.文章结尾说这可怜不正是周先生为人明白、处事明白的真实写照吗?体现了周有光先生专心做事、不求虚名的高尚人格。

D.本文在高度赞扬周有光先生高尚人格的同时,也含蓄批评了现实中某些学者争抢虚名、学术不端等现象。

25.下列对本文鉴赏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采用总--总结构,主体部分从三方面表现了周有光作为明白老人的特征。

B.文章既记叙了周有光的事迹,又写了对他的高度评价,叙议结合,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C.本文选材典型,第三段列举了周有光研究文化的材料,表现了他清澈而坦荡的胸怀。

D.文章多处用比较手法以凸显人物特征,表现出周有光有别于一般学者的难能可贵之处。

26.结合文章材料,谈谈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具备哪些品质?(5分)

五、作文(60分)

27.请以在被拒绝中成长为标题,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定文体。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广东省佛山市普通高中2012-2013学年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选择题均为每题3

1.【答案】A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A

5.【答案】A

6.【答案】B

7.【答案】C

8.【答案】D

9.译: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1分,被动句式1分,大意2分)

10.【答案】D

11.【答案】B

12.【答案】B

13.译:(李重贵)年轻时侍奉寿帅王审琦,很被亲近信任,(王审琦)把外甥女嫁给他为妻。

1分,1分,主语省略补充答出其一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李重贵,盂州河阳人。体貌魁伟,善于骑射。(李重贵)年轻时侍奉寿帅王审琦,很被亲近信任,(王审琦)把外甥女嫁给他为妻。补为合流镇将。镇上有成群的盗贼,认为他还年轻,谋划半夜入镇抢掠。李重贵得知后,立即修筑栅栏督促百姓练习射击,盗贼听说后溃逃。太宗在王府,得知他勇敢干练,将他召至帐下听令。

至道二年,出任卫州团练使。没有赴任,适逢命五路讨伐李继迁,以李重贵为麟府州浊轮砦路都部署。得以在便殿回答皇帝的问话,于是说:“贼寇住在沙漠之中,随水草而游牧,从无定居,便于战斗,有利则进,不利则逃。今五路大军一齐进攻,他们听到兵势太盛,不来迎战,且谋远逃。我们若想追击则人马缺乏粮食,想坚守则地无壁垒。贼寇既不能平定,臣等有何颜面见陛下。”太宗认为他说得好,取出御剑赐给他,又多次遣使慰劳。不久诸将果然没有立下大功。等到回师,任命他为代并副都部署。

成平二年,契丹向南入侵,议定屯兵杨疃,张凝率领先锋的部队遭遇敌军,李重贵率策应人马与敌军激战,保全军队而返。范廷召自定到达,遇到契丹军队交战,康保裔大阵被敌兵覆灭,李重贵与张凝率部队增援,腹背受敌,自申时直到寅时,奋力拼杀,敌军才退去。当时诸将的兵力都有损失,惟独李重贵与张凝保全部队返回驻地。张凝评议上秦将士们的功劳,李重贵喟然感叹说:“大将覆没而我们还在计功,有什么颜面!”皇帝听说后赞许他。

第二年春天,以功劳晋升官陛增加食邑,改任贝州知州,徵宗召慰问,又派遣到州。当年冬天。改任沧州驻泊副都部署兼知州事。因病请求回京寻医问药,痊愈之后,连任邢州、天雄军二部署,又知冀州。景德初年,皇帝亲临澶渊,徵宗召返回,任大内都部署。第二年春天,出任郑州知州,因病重,任命为左武卫大将军、兼潘州防御使,改任左羽林军大将军退休。大中祥符三年,去世。

14.(1)搔首踟蹰 2)士也罔极 3)恐美人之迟暮 4)池鱼思故渊

5)不霁何虹 6)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7)少长咸集 8)足以极视听之娱

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则该空不给分。多选只按前7题给分。

15.【答案】B

16.【答案】A

17.示例: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引自《诗经·鹿鸣》,《鹿鸣》是一首描写贵族盛宴热情款待尊贵客人的诗歌。这里的意思是:我有许多尊贵的客人,席间弹起琴瑟,吹起笙乐。诗人引用这几句诗,表示自己对贤才的热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前两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后两句借用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典故。这里的意思是:山不以它的高而满足,海不以它的深而满足。周公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能心悦诚服地来归顺。表明自己决心礼贤下士,希望贤才全部归己,帮助自己实现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图大愿。

评分要求:准确指出使用典故的诗句1分;分析典故出处或意义1分;结合诗歌主旨谈引用或化用的用意1分;简略点出艺术效果(如: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1分。

18.【答案】B

19.【答案】C

20.(1)诗人感受到一种任情适意的生活情趣和躬耕自足的劳作乐趣;同时也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的纯真而质朴的情谊珍视和留恋。(2分,前后分句各1分,意思对即可)

2)这种乐趣本诗主要是通过对佳日登高赋诗”“过门相呼共饮”“农忙各自劳作“闲时披衣言笑”等具体生活情景的描写表现出来的。(答对2处表现给1分,答对3处给2分)

21.【答案】C

22.【答案】D

23.同意。本文对书信饱含深情,不吝赞美之辞,开头渴盼绿衣人,结尾翘首云天,“希望它们常常给我带来温情和欣慰”。第三封信不但未给作者带来温馨,反倒是充分暴露了人性的丑陋与灵魂的阴暗,给人带来的是愤怒与憎厌。此外,全文强调书信是亲友之间,而这匿名人身份不符合这种关系。显然,这第三封信出现的突兀,与全文主旨及情感背道而驰,因此,必须删去。

不同意。这种说法是对全文主旨把握的偏离,本文通过描述现代社会书信往返的各种现象,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的探寻,对崇高友谊的向往,对以书信卖友求荣的社会病态的批判,对现代人不屑于写信的心理行为的惋惜及抱憾。作者称第三封信是“例外”,是“恶札”,痛斥的是社会的状态、人性的丑陋,批判的是借书信行卑劣目的的人,而不是书信本身,在第三封信中,作者对书信不是否定,不是凌辱,是尊重,是净化。因此,这不但不是对全文主旨情感的背离,反倒是对书信美好形象更深挚地尊重、更坚定地维护。

(评分要求:观点同意不同意1分,但要看后面理由合理才能给分。后面所列理由充分而准确4分,其中,对全文内容或主旨分析准确2分,对这第三封信内容与主旨分析透彻2分。理由不必完全与参考答案一致,只要能结合文章,合理论述即可)

24.【答案】B

25.【答案】C

26周先生105岁时还出版专著,85岁以后还开始研究文化,所以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终身学习,不断学习;

先生的专著《朝闻道集》,书名取自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表现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有清澈而坦荡的胸怀;

先生本来是研究经济学的,后又研究语言,85岁以后,他又从语言转而研究文化,所以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有贯彻一生的理想追求,不断开拓新的领域;

先生晚年还对我国文明进步的百年进行反思,所以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有胸怀天下的眼界和人生境界;

先生写出了大量紧贴社会现实、抨击社会时弊的文章,所以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要关注现实,并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先生的文章自然质朴,像与百姓聊天拉家常,所以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说真话,真诚面对读者。

(答对12分,24分,35分。每点结合材料分析1分,观点1分。)

27.参照2013年广东省语文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32bab1e3169a4517723a3af.html

《广东省佛山市普通高中2012-2013学年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