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6-12-23 20:05: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李小红

指导老师:段庸生

摘要:《阅微草堂笔记》自诞生至今二百余年,在不同时代均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研究视野的拓宽和不同研究方法的介入,研究成果更是日益丰富。本文将以《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成果为本,把该书的研究历史分为三个大的时间段进行梳理分析,即清代、20世纪80年代以前、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三个时间段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都有各自的特点,因而将这三个时期分别总结为点评式评价时期、批判性研究时期、多元化研究时期,并对这三个时期学者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进行梳理、论述。

关键词: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 笔记小说

《阅微草堂笔记》出自清代鸿儒纪昀之手,由《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五部分组成。其创作时间始于乾隆己酉(1765),终于嘉庆戊午(1775),前后延续十年之久。虽然每一部分出,“梨枣屡镌”,“翻刻者众”,“久而不厌”,但直至清嘉庆五年(1800)才由纪昀的门生北平盛时彦合刻,从盛时彦的合刻本面世迄今已二百余年。自其诞生之日起,《阅微草堂笔记》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对其的研究成果更是日益丰富。本文将《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历史分为三个大的时间段进行梳理分析,即清代、20世纪80年代以前、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三个时间段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都有各自的特点,在清代,对于该书的评价大都出现在序、跋中,而且都是点到即止,并没有出现相关的文章对其进行详细的论述、评价,更谈不上研究,因而这里称之为点评式评价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当时的种种原因,使这个时间段成为该书研究的冷淡期。根据知网检索得知这个时间段关于《阅微草堂笔记》的论文只有寥寥几篇,数量相当少。即使有提及到,大都是批判,因而这里称之为批判性研究时期。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对该书的研究进入繁盛期,拓宽了研究领域,加入了新的研究方法,出现了新的研究成果,因而这里称之为多元化研究时期。

1、清代:点评式评价时期

《阅微草堂笔记》诞生于《聊斋志异》模仿之风盛行之时,长期以来多有论者认为纪昀是要与《聊斋志异》一较高下而创作自己的笔记小说作品。虽然《阅微草堂笔记》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远不如《聊斋志异》,但在当时确实是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笔记分为《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单独成书,未完成之时,就为书商看中商机“曩撰《滦阳消夏录》,属草未定,遽为书肆所窃刊,非所愿也。”私自刊刻。五部作品相继完成后,由纪昀的门人盛时彦整理合刊成《阅微草堂笔记五种》,更方便了其流传与影响的扩大,一时“海内几家置一编”。清代的学者站在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角度,对《阅微草堂笔记》赞誉不绝于口,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肯定:

1、思想醇正,有劝惩教化之效。无论是作者及其门人,还是其他清代学者都认为《阅微草堂笔记》意在劝惩。《滦阳消夏录序》中,纪昀便自言:“街谈巷议,或有益于劝惩”。门人盛时彦为《阅微草堂笔记》作序时亦盛赞:“《滦阳消夏录》等五书,椒诡奇谲,无所不载;洸洋恣肆,无所不言。而大旨要归于醇正,欲使人知所劝惩”。这一评价奠定了清朝学者对于纪昀小说创作主旨评价的基础,大部分学者都是围绕着劝惩说展开论述的,如张维屏在《听松庐文抄》中说:“故文达即于此寓劝戒之方,含箴规之意,《阅微草堂笔记》数种,其觉梦之清钟,迷津之宝筏乎?观者慎无以小说忽之”。这一时期的学者对于《阅微草堂笔记》的劝惩主旨多是肯定的态度,如郑开禧在《阅微草堂笔记序》中说:“大旨悉归劝惩,殆所谓是非不谬于圣人者与!虽小说,尤正史也”。在这里郑开禧不仅指出并肯定了《阅微草堂笔记》的劝惩主旨,而且他还把这部小说提升到正史的地位,可见他对《阅微草堂笔记》的推崇。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评点散见于其他文章之中,其观点一致承认《阅微草堂笔记》的劝惩教化功能。如俞鸿渐《印雪轩随笔》认为“《聊斋志异》一书,脍炙人口,而余所醉心者,尤在《阅微草堂五种》……若五种,专为劝惩起见……”。曾国藩《纪氏嘉言序中说“其大旨归于劝善惩恶。崇中国之圣人流传之至论,亦不废佛氏之说”。《无所住斋随笔》中说“或据事以直书、或寓言以见志,类有关于劝惩,非苟然作者……皆有至理,未可以稗官小说忽之”。《姜露庵杂记》也曾讲到“且于劝惩之旨,恳恳勤勤,非寻常稗乘所可比匹”。由上可知,清朝学者对《阅微草堂笔记》的劝惩教化功能都持肯定的态度。

二、发扬传统,说理透辟,艺术精湛。清代学者大多都肯定了《阅微草堂

笔记》在体例、语言风格、叙述、结构上的成就,这主要是从传统笔记小说艺

术风格的角度进行比对和赞扬。如郑开禧评其为“词意忠厚,体例谨严”;

鸿渐赞其“叙事简,说理透,垂戒切,初不屑于描头画角,而敷宣妙意,舌可

粲花,指示群迷,头能点石,非留仙所及也”;《长楚斋五笔·六》:“说理能深入浅出,比拟恰当”;周桂笙评价其“用笔流畅,剖理透辟,洵称结构”;《姜露庵杂记》:“纪文达公《阅微草堂笔记》,虽一时游戏排遣之作,而议论透辟,文笔犀利”。由上可知,该书说理的透彻以及独特的说理方式都得到了当代学者的一致认可,更有人认为该书的这一特色超过了《聊斋志异》,这也说明了《阅微草堂笔记》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3、与《聊斋志异》的比较研究方面。《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时间和题材都很相近,纪昀在他的小说中多次直接或间接批评《聊斋志异》的写作手法,当时的学者也经常将两者进行比较,如赵曾望在《醉窕言》中说:“本朝小说家,《聊斋》以偏词胜,《阅微》以精理取胜,可谓各占席,并有千古”。这段评论中,认为《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各有千秋,难分伯仲。余鸿渐在《印雪轩随笔》中写到“《聊斋志异》一书,脍炙人口,而余所醉心者,尤在《阅微草堂五种》。盖蒲留仙才人也,其所藻绘,未脱唐、宋人小说窠白;若《五种》,专为劝惩起见,叙事简,说理透,垂戒切,初不屑于描头画角,而敷宣妙义,舌可粲花,指示群迷,头能点石,非留仙所及也。”在这段评述中,余鸿渐以《聊斋志异》为参照,指出了《阅微草堂笔记》的众多优点,认为纪昀之才是蒲松龄所不能比及的。晚清邱炜萲在《五百石洞天挥麈·小说三种》中说:《聊斋志异》“微不足者,笔近纤巧耳”,而“《阅微五种》,体例较严,略于叙事,而议论之宏拓平实,自成一家”,当为“小说之魁”。可见清代对《阅微草堂笔记》是相当推崇的,这与纪昀的身份地位是分不开的。

4、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为笔记小说,纪昀选材甚广,小说内容极为丰

富,时人对此已有认识。盛时彦说:“《滦阳消夏录》等五书,椒诡奇橘,无所

不载,洸洋恣肆,无所不言”;曾国藩《纪氏嘉言序》:“《阅微草堂笔记五种》,考献征文,搜神志怪,众态毕具。”从他们的这些言语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学者无论对该书的评价是高还是低,对其题材、内容的广泛还是比较认可的。

当然,在赞扬褒奖的同时,清代的学者也从时代文化的角度提出了批评的声

音,主要是认为其排击宋儒过当,考据不足,如《姜露庵杂记》中说:“纪文达公《阅微草堂笔记》,所可议者,好虚构万一或然之事,鬼魅无稽之言,执为确据,以仇视习常守理之讲学家,讥谤笑侮,不遗余力,似失之偏矣”。林昌彝《射鹰楼诗话》:“某托狐鬼以劝世可也,而托狐鬼以讥刺宋儒则不可。宋儒虽不无可议,不妨直言其弊,托狐鬼以讥刺之,近于押侮前人,岂君子所出此乎。”也有学者认为其教忠教孝,过于迁腐,如周桂笙《新蓭笔记》:“虽狐鬼蛇神,教忠教孝诸条,过于迁腐,要亦时势限之……”

综上所述,清朝学者对《阅微草堂笔记》大都持推崇的态度,虽不乏批评的声音,从总体上来说还是以褒扬为主。

二、20世纪80年代以前:批判性研究时期

《阅微草堂笔记》在清代倍受青睐,获得了与《聊斋志异》几乎并驾齐驱的地位,然而,到了民国时期,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却冷淡下来,很多中国文学史,小说史甚至没有提及这部作品,偶有论及,又大多因袭前人之见,并无创新之处。如颠公的《〈阅微草堂笔记〉失之偏颇》(《文艺杂志》1915年第7期)、章太炎的《题〈阅微草堂笔记〉》(《雅群》第1卷,1940年第5期)。还有一部分观点完全是站在否定的立场上,对《阅微草堂笔记》进行批判,认为这是一本充满封建礼教色彩的小说,如郭箴一在《中国小说史》中说道“过于偏于议论,且其目的为求有益人心,已失去了文学的意义。”在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阅微草堂笔记》更是被称为是一部充满反动思想的小说,其中说道“或宣传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道德,或宣传因果报应的迷信思想,充满腐朽反动的内容。”这两种观点是这一时期的主流的观点。因而,本人将这一时期称之为批判性研究时期。

这一时期也不乏一些较为客观肯定的研究,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阅微草堂笔记》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将《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晋宋志怪小说进行比较。书中写道“与《聊斋》之取法传奇者途径自殊,然较之晋宋人书,则《阅微》又过偏于议论。改不安于仅为小说,更有益于人心,即与晋宋志怪精神,自然违隔。”鲁迅还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美学风格进行总结:“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这句话被研究者反复引用。鲁迅还关注到纪昀对理学的批评。鲁迅说纪昀“处事贵宽,论人欲恕,故于宋儒苛察,特有违言,书中有触即发。”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一书中,鲁迅对纪昀深表佩服,鲁迅说:“他很有可以佩服的地方,他生在乾隆间法纪最严的时代,竟敢借文章攻击社会上不通的礼法,荒谬的习俗,以当时的眼光看,真算得上是很有魄力的人。”鲁迅的这些看法,得到后来学术界的认同,后来的学者许多观点都是在此基础上阐发的。

在这一时期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当属纪果庵,其在《谈纪文达公》一文中说:“普通人知道纪文达公编《四库全书》,可是很少有人买一部《四库提要》作消遣,但《阅微草堂笔记》却与《聊斋志异》为每个人枕畔必备之书,在这一点上,我的观察,以为文达公的伟大并不小于四库总目……唯《笔记》在描写细腻刻画人情上虽不及《聊斋》,但清净简练,不失为纪事之佳范。”在这篇文章中,纪果庵肯定了《阅微草堂笔记》的价值意义,可谓是现代学者最早重视这部小说的言论。

另外在这一时期,港台地区也出现了一些关于《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如赖芳伶的《<阅微草堂笔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中外文学》第5卷,1976年第3期)、《〈阅微草堂笔记〉的爱情观及爱情故事》(《中外文学》,1965年第8期)、《〈阅微草堂笔记〉和六朝的关系和比较》(《中外文学》,1965年第6期),侯建的《〈阅微草堂笔记〉的理性主义》(《中国小说比较研究》,1983年)等,由于港台地区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使得这些研究都比较客观。当时大陆地区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这几篇论文对后人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总的来说,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术界对《阅微草堂笔记》的评价失之偏颇,多数评价者认为《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维护封建道德的笔记小说。

政治气氛对学术研究影响很大。新时期开始以后,孙犁于1979年在《天津日报》发表了《关于纪昀的通信》,认为:“《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成就很高的笔记小说,它的写法和作用,都不同于《聊斋志异》。直到目前,它仍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其他同类作品不能超越的位置。它与《聊斋志异》是异曲同工的两大绝调。”孙犁在指出《阅微草堂笔记》写实性同时,还认为“因果”是从现实生活中演绎出来的,是自然规律,不完全是迷信,并赞扬了纪昀文笔的简洁犀利与说理的透澈周密。孙犁以学术的眼光肯定了《阅微草堂笔记》,引发了学者们对《阅微草堂笔记》的关注。为以后学者对《阅微草堂笔记》的大量研究开了先河。

三、20世纪80年代至今:多元化研究时期

《阅微草堂笔记》作为与《聊斋志异》齐名的志怪小说作品,由于种种原因,受到的关注程度远不如后者。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对于《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才真正进入繁荣时期,出现了一批质量较高的论文专著,研究成果比过去几十年的总和还要多。现将其分类梳理如下:

一、《阅微草堂笔记》的出版情况。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全本的《阅微草堂笔记》;1981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阅微草堂笔记>故事选》,由孟昭晋、马佩欣选注;1988年,《评注<阅微草堂笔记>选》出版,曹月堂选,周美昌注解,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1989年,施宛如译的《白话<阅微草堂笔记>》,由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1990年,曹国声译注的《<阅微草堂笔记>选译》,由成都巴蜀书社出版;199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邵海清等译白话全本《阅微草堂笔记》,收在“十大文言短篇小说今译”系列中;2001年,北京昆仑出版社根据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影印出版了《阅微草堂笔记》;同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汪贤度校点的全本《阅微草堂笔记》;2005年,重庆出版社出版董国超标点的《阅微草堂笔记》。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阅微草堂笔记》,将其分在“谴责小说”一类,而不是按传统分在志怪小说中,而200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次出版《阅微草堂笔记》时,仍将其列入“中国古代神怪小说四大名著”。这种不同的分类,表明学界对于《阅微草堂笔记》主旨认识的多元化。

2007年,台湾还出现了介于学术研究与大众普及读物之间的两本著作:宋

记远编著的《52个你所不知道的<阅微草堂笔记>之谜》、黄辰淳编著的《一百四十则<阅微草堂笔记>故事中的生命意义》,这两本书除了提供给研究者一些新思路外,比起同类的大众普及著作要严肃得多。

二、相关专题论著。1994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周积明撰写的《纪昀

评传》,代表了纪昀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0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吴波

撰写的《<阅微草堂笔记>研究》,从而结束了这一研究领域缺乏研究专著的历

史。

3、相关的学位论文情况。2001年吴波撰写的博士论文《<阅微草堂笔记>研究》(天津师范大学),较早对《阅微草堂笔记》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2003年张思莉撰写的硕士论文《论纪昀笔下的民俗》(天津师范大学),是对《阅微草堂笔记》进行专题、细化研究的学位论文,分“纪昀笔下的民俗”和“纪昀的民俗思想”两部分,详细介绍了《阅微草堂笔记》反映的沧州地区民俗和新疆地区民俗;2003年宋世勇撰写的硕士论文《<阅微草堂笔记>鬼神形象当议》(华南师范大学),对《阅微草堂笔记》中的鬼神形象做了详尽分类;2006年王颖撰写的博士论文《乾隆朝文化环境下<阅微草堂笔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此文把《阅微草堂笔记》放到更为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观照,使得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后人研究开启了一条新思路;2007年何懿撰写的硕士论文《<阅微草堂笔记><新齐谐>的比较研究》(四川大学),该论文从题材、思想、艺术风格上对两部作品进行了比较,跳出了《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的比较范围,具有创新性;2008年周广玲撰写的硕士论文《纂修<四库全书><阅微草堂笔记>创作的影响》(南京师范大学),纪昀在《四库全书》纂修工作行将告竣的时候,参与了整个纂修过程并担任总纂官,创作了他的笔记体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该论文从各个方面论述了纪昀纂修《四库全书》对《阅微草堂笔记》创作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系统性;2009年张伟丽撰写的博士论文《<阅微草堂笔记>之宗教文化研究》(南开大学),论文从《阅微草堂笔记》之佛教文化研究和《阅微草堂笔记》之道教文化研究两个大的方面入手,详细的分析了《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宗教文化,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011年胡光明撰写的硕士论文《<阅微草堂笔记>版本与评点研究》(北京大学),论文详细的介绍了《阅微草堂笔记》的版本及其变迁,还以相关版本中评点的收集、整理为出发点,进行纪昀与评点者、《阅微草堂笔记》与《阅微草堂笔记》的评点、不同的评点之间的综合研究。上述几篇学位论文都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和理论价值,为以后的《阅微草堂笔记》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相关的专题论文。20世纪80年代至今,据不完全统计,关于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四库”三种题材的研究论文共有百余篇。就《阅微草堂笔记》研究来看,仅带有研究综述和宏观研究成分的文章就有十几篇。

早期关于纪昀和《阅微草堂笔记》研究,主要以批判为目的。1982年《浙江学刊》发表了李泉撰写的《评<阅微草堂笔记>》,此文完全否定了纪昀和《阅微草堂笔记》。同年,汪贤度撰写并发表了《关于<阅微草堂笔记>》,此文通过和《聊斋志异》的比较来突显《阅微草堂笔记》的特点。文章虽然指出了后者的史料价值,但对《阅微草堂笔记》表现的思想和纪昀的写作手法仍然持否定态度。1983年,康瑞琼撰写了《<阅微草堂笔记>初探》,虽然此文总体上还是带着阶级斗争的眼光来看纪昀和《阅微草堂笔记》,认为纪昀写作目的是反动落后的,但是大致指出了日后《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的重点。1995年,王欲祥撰写了《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断论》,此文开始为纪昀正名。就《阅微草堂笔记》中敏感的节孝、说教问题做了客观分析,将它们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去研究,而不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对古人求全责备。1996年,吉定撰写了《漫谈纪昀和他的<阅微草堂笔记>》,此文是介绍性质的文章,但其中大部分的内容是肯定纪昀和《阅微草堂笔记》的,表明此时学者们已经开始客观、全面的考察纪昀这个争议颇多的研究对象。2000年,汪龙麟撰写了《20世纪<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综述》,此文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两个方面较为详细分析了《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状况。2005,陈美林撰写了《<阅微草堂笔记研究>序》,介绍一些相关研究成果。2006年,吴波、肖新华撰写了《<阅微草堂笔记>研究述略》,此文对二百年来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研究做了详尽的梳理。

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加入,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逐步细化、深化。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如在思想主旨方面,学者们能够客观的去评价《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劝惩、因果等思想,如张圣康在《说〈阅微草堂笔记〉》中提出对《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与佛家的因果报应结合起来,进行劝善惩恶的说教”。不能笼统的去否定;杨亮的《纪晓岚因果轮回观念之危机——以〈阅微草堂笔记〉为视角》认为不能把《阅微草堂笔记》的因果轮回当作是落后反动的封建迷信。在反理学方面,许多学者都关注到了纪昀反理学的不彻底性,如吴波先生在《攻汗道学与对程朱理学的修正——〈阅微草堂笔记〉思想文化意蕴研究之二》中提出,纪昀对于程朱理学的态度并不是完全否定,而是站在封建礼法的角度上,试图对其加以修正。

除了以上两方面的研究,在艺术成就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绩。学者们围着《阅微草堂笔记》的风格、议论手法、形象塑造、叙述方式等方面展开了全面的论述。另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微观研究,如关于《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亲民思想、吏治思想、仪礼、民俗以及宗教观等等,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已经广泛展开并逐渐走向深入细致。

四、总结

本文将历代学者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分为清代、20世纪80年代以前、20世纪80年代至今三个大的时间段,并且依据各个时间段的研究特点总结为点评式评价时期、批判性研究时期、多元化研究时期。通过对这三个时期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出,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阅微草堂笔记》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研究深入各个方面,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阅微草堂笔记》的宏观研究较多,知网检索发现仅以“《阅微草堂笔记》研究”命名的论文就有十几篇,因而对该书的微观研究还有一定的空间;对《阅微草堂笔记》的地位界定也需考量,应该客观的评价该书的地位,不可一味的批评,也不能由于现今对该书关注度的提升而过分拔高其地位。

参考文献

[1]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M].济南:齐鲁书社,1998.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郭箴一.中国小说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4]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5]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吴波.《阅微草堂笔记》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7]胡光明.《阅微草堂笔记》版本与评点研究[D].北京大学,2011.

[8]张思莉.论纪昀笔下的民俗[D].天津师范大学,2003.

[9]张思莉.论纪昀笔下的民俗[D].天津师范大学,2003.

[10]周积明.《阅微草堂笔记》的时代文化特征[J].晋阳学刊,19984.

[11]吴波、肖新华.《阅微草堂笔记》研究述略[J].古典文学知识,20061.

[12]李泉.评《阅微草堂笔记》[J].明清小说研究,19862.

[13]汪龙麟.20世纪《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综述[J].殷都学刊,20001.

[14]魏晓红.《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的回顾[J].山西大学学报,2008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2e5796e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f1.html

《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综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