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作文新闻热点素材积累

发布时间:2018-05-23 16:13: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8年高考作文新闻热点素材积累

  

在改革开放中彰显大国担当

赵成

  

  “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作出的论断,深刻阐明中国改革开放与世界发展进程的紧密联系。

  中国的改革开放于世界而言意味着什么?在第八届联合国秘书长、博鳌亚洲论坛候任理事长潘基文看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与世界共建共荣的过程。在扩大开放中共赢,在共赢中进一步扩大开放,是中国顺应时代潮流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也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使命担当。40年来,从“打开国门搞建设”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伴随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推进,中国正从国际体系的参与者转变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变革的新引擎。根据博鳌亚洲论坛发布的《亚洲竞争力2018年度报告》,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在推动跨越“数字鸿沟”、教育减贫、文化交流、让更多民众分享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蛋糕”等方面释放积极红利,使那些过去“被全球化遗忘的角落”获得重大发展机遇;从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运行,一系列多边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补充了现有国际制度和秩序,开创了发展中国家组建新型多边金融机构的先河。

  当今世界,一些国家之所以在开放还是封闭、合作共赢还是零和博弈的选择面前徘徊不前,归根到底是思维停留在弱肉强食、你输我赢、以邻为壑的旧时代,缺少对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正确认知。中国改革开放的思路与实践,于世界其他国家而言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激励。“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意义是,中国并没有复制西方模式,而是去创造一个自己的发展方式,一种更加包容的发展方式。”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如的评论值得深思。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面向世界深刻总结中国40年来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郑重宣示新时代开启中国同世界交融发展新画卷的坚定信念和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充分彰显了中国坚定走开放发展之路并推动各方共同走开放发展之路的决心。

  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世界将共同见证,一个发展动力更足、人民获得感更强、同世界互动更深入的中国,将为世界创造更多机遇,作出更大贡献。

  

  

“内涵段子”被永久关停 风暴中心的“抖音”们该何去何从?

杨鑫宇

  

  曾经有人说过,2018年是短视频App崛起的一年。如今看来,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一方面,如果要在互联网产业评选出一个最新、最热的“风口”,短视频称第二,恐怕没人敢称第一;然而另一方面,曾经炙手可热的短视频市场,也因各种问题,面临市场和监管的双重压力。

  先是业界巨头快手因“未成年人怀孕”等低俗视频,遭到舆论抨击,不得不进行全面整顿。随后,今日头条旗下的短视频产品“内涵段子”也因低俗问题,被永久关闭。“内涵段子”下线之后,抖音迅速展开了主动整改,导入“连续观看两小时后自动锁定”的防沉迷系统,冻结了整个社区的评论功能。

  几周之前,业界还沉浸在短视频带来的巨大流量中不可自拔,为“快手和抖音谁是短视频霸主”这样的问题争论不休,如今,关注的焦点,已经变成短视频App如何在舆论和监管的风暴下转型。毫无疑问,快手也好,抖音也罢,整个短视频App产业,再加上与其共生共荣的直播产业,都面对着十分严峻而又迫在眉睫的挑战。

  挑战之下,如何转型?方式之一,就是将主流价值观与产品经营有机结合,改变惟流量至上的运营模式。对企业而言,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比纸上谈兵困难得多,既要有精巧的策略设计,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今日凌晨,今日头条的CEO张一鸣公开发表了一篇题为《致歉和反思》的文章,针对“内涵段子”被关停一事,明确对监管部门道歉、对用户和同事们道歉。俗话说,仅靠道歉解决不了问题,但是,张一鸣的道歉姿态,为他赢得了舆论的好感,同时也为今日头条旗下产品的整改提供了方向。

  道歉之后,短视频与直播App的从业者,还是要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算法和经营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上。

  在算法问题上,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各大媒体近日的一系列评论,已经为企业提出了建议。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算法要有价值观”。而要将冷冰冰的算法和炙热的价值观结合到一起,目前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投入资源,加强人工审核团队的建设。而与此同时,如何在未来让自动化的算法也能与价值观有机结合,必然会成为技术领域的重点攻关方向。

  而在经营方式上,快手的全面整顿和内涵段子的关停,也为整个产业敲响了警钟。这意味着对短视频和直播产业而言,仅靠迎合某些低俗趣味拉流量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的“拓荒时代”已经结束了。在监管已经全方位进场的情况下,经营者必须改变经营思路,采取更为持重的经营策略,在社会责任和企业收益之间做好取舍,而不能“只要价值不要价值观”,否则只会失去一切。

  

  

张一鸣致歉后,今日头条该拿出行动了

  

  【摘要:这次强制整改,在短期对今日头条是一种损失,但是如果企业放慢低质量发展的脚步以后,能让经营者产生更审慎的思考,未必是件坏事。】

  这几天,今日头条以一种它并不情愿的姿态上了“头条”。49日,应用市场下架了今日头条客户端,并暂停服务三周;410日,永久关停今日头条旗下“内涵段子”客户端软件及公众号;411日,头条系的抖音App删除了所有用户评论。411日凌晨,CEO张一鸣发公开信致歉。

  CEO致歉,当然代表了企业对危机的态度。不论这是为化解危机的被迫表态,还是真的有所反思,至少释放出了一个信号:今日头条这次真该拿出行动了!

  今日头条以其算法推荐的特点,成了众多网络用户获取资讯的渠道。根据互联网数据公司Questmobile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年度报告》,今日头条在去年综合资讯类App用户粘性中排名第一,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到73.45分钟,超过了新浪微博和UC浏览器。

  与此同时,今日头条及头条系产品内容低俗、导向不正确,一直为人诟病,年初就曾经因此被主管部门约谈。当时今日头条采取招募了2000名内容审核编辑的措施,不过效果似乎没有很明显,才最终遭遇了这几天一系列的管制。

  用户对外界的认知,受限于自身的时间和地域,很大程度上是其接触到的媒体资讯所塑造的,而认知能决定一个人的思考方式,因此媒体对人的影响不言而喻。加上今日头条“算法推荐”模式,又加剧了用户身陷“信息茧房”的程度。在如此大的用户使用量下,今日头条本身质量好坏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这也是一直以来用户呼吁今日头条严肃平台内容、有关部门管制其发展的根源所在。

  从企业角度来看,这是一场危机,也是今日头条完善算法推荐机制的契机。在资讯流算法推荐这个新兴领域中,各大平台都在摸索如何更好发展。做大了出现混乱,让人愤怒,也在意料之中,这是发展中或多或少会遇到的问题。这一切逻辑都在张一鸣所说的一句“过去几年间,我们把更多的经历和资源,放在了企业的增长上,却没有采取足够措施,来补上我们在平台监管、企业社会责任上欠下的功课”中得到了印证,不论这是不是一句公关托辞,都确确实实反映出了资讯流市场上的现状,这不只是今日头条一家的问题。

  在内容市场中,用户获取足量爱看的资讯是市场的一大需求,但获取健康有意义的资讯也同样是市场需求。这三个星期就是“补课”的最好时期。从这个角度看来,如果真的采取了有效行动,下架并不一定是件坏事。这次强制整改,在短期对今日头条是一种损失,但是如果企业放慢低质量发展的脚步以后,能让经营者产生更审慎的思考,未必是件坏事。

  

  

用法律红线圈住任性索

  

  应用软件任性索权的背后,透着当前不少互联网企业盲目追逐大数据资源的偏狭商业逻辑。

  近日,有媒体报道,用户在初次安装使用某APP时被要求授权存储、电话、通讯录和位置信息,但在这四项权限提示之下,还向用户主张了70项子权限,且包含录音、修改通话记录、拨打电话、发送短信及下载文件并不显示通知等敏感事项,用户如拒绝授予相应权限,应用软件将无法使用。

  近年来,类似手机应用软件向用户任性索取授权的事件不少,带有营销性质的APP要求用户授权开放通讯录,阅读类APP要读取用户的短信息记录、位置定位等,有的APP应用安装时竟要求用户开放十余项隐私权限……可以说,随着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的普及,不少APP在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在通过霸王条款、利用格式合同漏洞等方式,想方设法地收集、索取公众的隐私信息。

  事实上,根据《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的规定,“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用户同意。”不少互联网企业违背了“必要”原则,获取了过多本不必要的信息权限。有的未经用户同意私自开启收集地理位置、读取通讯录等功能,不仅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更是直接触碰了法律红线。

  究其原因,应用软件任性索权的背后,透着当前不少互联网企业盲目追逐大数据资源的偏狭商业逻辑。大数据时代,不少互联网企业将线上消费者的用户信息视为未来发展的价值源泉,只顾攫取隐私,抢占资源。

  面对应用软件的任性索权,用户应当有所作为,通过仔细阅读相关服务条款,筑起个人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但必须看到的是,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虽然不少应用软件在安装时按规定设置了用户同意的提醒项,但在智能手机全民普及的当下,不少用户没有完全甄别隐藏风险的能力,很多人不小心掉进了“坑”里,还没意识到权益已经受到了侵害。

  因此,除了要求用户自身加强风险防范外,有关部门还应细化相关法律规定,加大相关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违法震慑;相关行业监管部门还要探索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路径,比如指导行业告别“一揽子授权”模式,转由对合同进行“可变化定制”,让消费者根据需求自行决定是否让渡相关权益。

  要通过严格监管责任、细化法律规定、规范行业管理等方式,筑牢信息安全的法治防火墙。让相关信息权限的索取不再任性,严格圈定在法律的边界、红线之内。

  

  

预防诈骗不能仅靠个人知识

王子墨

  

  据媒体报道,近期,北京九旬退休高工两年内被一家养生馆骗光全部积蓄,数额高达300多万元。事件缘起于一次免费的足疗,之后老人在诱导下一步步消费,甚至连收据都被骗走。在报道中,老人的“国家某研究院的退休高工”身份被拎出,新闻评论中不乏对这一身份的揶揄。

  检索新闻可以发现,近年来被骗的案例,高学历者不在少数——“清华教授被骗1760万元”“一女博士被诈骗85万元”。并不缺乏社会阅历的影视演员也会被骗——“汤唯在上海工作期间,遭遇电话诈骗被骗21万元”。这还是具有眼球效应的新闻,结合生活中的案例不难发现,学历、职业、年龄、性别、阅历,究竟哪一个可以真正让人免于被骗的风险?揶揄高工被骗的人,会不会把自己看得太精明,把高工看得太单纯,把骗子看得太低能?

  从新闻中可以看到,这家养生馆可以说早已疑点重重:号称“在全国开了100多家连锁的品牌店”,堂而皇之存在多年,店内却无执照、无公开电话、无价目表;2015年,因擅自改变登记事项,被北京工商朝阳分局记录在案;2016年,因登记住所或经营场所无法取得联系,被北京工商西城分局列入企业经营异常目录,2017年重新取得联系后被撤销。

  这些,都没能阻止有人上当受骗。

  在构建了庞大复杂治理体系的现代社会,真正能防骗的不是个体的知识、防骗的窍门、以“人性恶”为心理预设而形成的行为模式,而是制度。在现代社会,有效率的治理模式应当能将个体的私生活与公共社会做责任区分,应当能让个体对他人抱有信赖,不至于凡事本能地质疑商业伦理、法律底线是否起作用。资质认定、合法性判断应由相关政府部门担责,个体不应当被推到与骗子斗智斗勇的一线,承担起诸如看执照、查资料、判断药品是否合规等个体能力十分有限的责任。

  有知识的人未必能防骗,任何人的知识都有盲点。再者说,仰观天象、俯察万物的知识,为什么需要降格乃至庸俗化成对他人处处设防的生存智慧、练达潜规则的市侩哲学?须知,“高工”“教授”“博士”都掌握不了的“知识”,不过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础性要求。

  美国有一个“传奇性”的巨骗弗兰克·阿巴内尔,曾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冒充过飞机驾驶员、儿科医生等,用各种手段诈骗了几百万美元,21岁前便成为许多国家通缉的要犯。自1974年出狱以后,他协助美国联邦调查局抓获了一大批金融骗术高手,并为银行等设计防伪支票。这不妨视作一种启发:当一起诈骗案件发生后,不是围绕着当事人学历的揶揄,再加几条小提示、小窍门,而是让机制围绕着案例、诈骗者,再填补一个可能存在的漏洞。

  

  

保障律师权益,让打律师者得到应有惩罚

盛平北

  

  近日,曾被广泛关注的北京在明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勇进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被打一案宣判,江都区法院一审判处方伟等9人一年不等有期徒刑,所有被告均服判不上诉。

  北京律师在扬州市被打一案,去年曾轰动一时。去年621日下午,刘勇进律师开完庭后在江都区法院门外准备上车离开时,被一群不明身份人员殴打。法警听到喊声后赶到予以制止,不明身份人员逃离。经司法鉴定,刘勇进左股骨隆间部位粉碎性骨折,构成轻伤一级。

  最终,检察官确定刘勇进律师代理的案件相关当事人的近亲属方伟具有重大嫌疑。在检警密切协作下,方伟等9名作案人相继抓获归案。如今,刘勇进律师已经伤愈出院,9名犯罪嫌疑人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此案从侧面发映出,当下律师的执业环境,依然不容乐观。

  近年来,律师在执业过程中被打的新闻经常出现。仅北京在明律师事务所一家律所,被打律师就不止刘勇进一人。2016831日,专业从事拆迁类案件的北京在明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在明,在山东省济南市与当事人商讨诉讼方案时,被10多名突然出现的年轻男子拖拽殴打。而近年来杨在明已先后在江苏省无锡市和赣榆县、东阳县,福建省莆田市、黑龙江省遭受过7次殴打,全部都是因为代理案件引起的。

  律师这个“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工作,时常演变为“勇敢者的游戏”。律师频频被打,这背后有民众法治意识、司法观念不强的原因。有人公然将维权律师视为寇仇、讼棍,当律师表达与自己相反观点、站在不同利益方时,就有人看律师不顺眼,抡起拳头“抱不平”。这一现实,反映我国律师的权利仍然过于孱弱。

  在美剧中,我们会发现,无论多么彪悍的犯罪嫌疑人都对律师毕恭毕敬,因为他们知道,惹了律师就没什么好果子吃:一来,律师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将威胁、恐吓律师的人送进监狱;二来,法官的判罚也会坚决站在律师一方。这个例子,并不是说美国作奸犯科者比我国犯罪嫌疑人的素质高,而是要说明,正是因为背后有了强大的司法体系,律师的权益才得以保障。

  现在,我们不能再将律师挨打看作孤立事件,打律师,打的是替当事人维权的人,损害的却是司法的尊严。

  无论是《律师法》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都明确提出要保障律师的合法权益。20159月,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国安部、司法部又联合印发了《关于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的规定》,明确规定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和律师协会应当建立健全律师执业权利救济机制。律师因依法执业受到侮辱、诽谤、威胁、报复、人身伤害的,有关机关应当及时制止并依法处理,必要时对律师采取保护措施。然而,这些保护措施,在现实中执行得并不理想。此次,扬州市检察院、法院将打律师者判处一年不等有期徒刑的做法可圈可点,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借鉴。

  我们已进入了司法文明社会,法律的文明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脚步。打律师,绝对不该再出现。

  如何保障律师权益?一方面,相关司法部门要提高普法教育,让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要进行全面的司法改革,进一步保障律师的合法权益。只有律师的地位与权益全面提高了,律师挨打的事情才会逐渐变少。(盛平北)

  

  

当“无传销城市”成为传销重点整治城市……

朱昌俊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打击传销工作的意见》,意见表示,将河北省廊坊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南宁市、桂林市,江苏省南京市,湖北省武汉市,湖南省长沙市,江西省南昌市,贵州省贵阳市,安徽省合肥市,陕西省西安市列为2018年传销重点整治城市。

  传销之害无需赘言,早就该被彻底清除。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文,宣布出手进一步加强打击传销工作,这无疑是大快人心。但对照此前各地提出的“打传”时间表,以及一些城市申报“无传销城市”的举动,再来看这份本年度传销重点整治城市榜单,却又不得不让人心生疑窦。

  传销重点整治城市名单中,堪称“网红级”的应算合肥市了。合肥市近几年的城市发展速度有目共睹,但其在传销界早就堪称名声大噪。网上流传的多个版本“十大传销城市”名单上,合肥市经常位居榜首,足见其江湖“地位”。从这点来说,这次合肥市“入选”传销重点整治城市名单,也算是“实至名归”。

  不过,就在这次重点整治城市名单公布的前一天,合肥市提交了“2017 年度安徽省无传销城市”的申报材料,安徽省工商局正会同有关部门进行2017年度“无传销城市”的验收工作,具体结果将会尽快公布。如果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没有先行公布重点整治城市名单,合肥市此次能否如愿拿下省级“无传销城市”的“荣誉”,令人遐想。而一边申报“无传销城市”,一边被列入重点整治对象,不禁让人疑问,合肥市的“打传”工作到底进入到哪一步了?

  据此前安徽省工商局负责人的说法,“合肥市已经基本把传销赶出合肥了,像以前那种窝点式、聚集式的传销已经没有了。但要说‘无传销城市’,就一个传销分子都没有,是不科学的。关键是要长期坚守,形成机制,对传销露头就打。”客观说,这番表态在逻辑上看是没有问题的,将“无传销城市”与零传销划等号,确实显得不切实际。但问题也就来了,既然明显知道,这其中的概念与现实差距,那还如此积极搞无传销评选,又是否还有必要?它是否会给社会造成一种错觉和误导?

  不只是合肥市引发争议,像南宁市、北海市、桂林市三城市都于去年被评上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无传销城市”,不想在今年却被列入重点整治对象,更显示出某种“黑色幽默”意味。

  一番比较下来不难发现,对于一个城市“打传”工作的成效,上级监管部门与地方的评价口径,是存在不小隔阂的。而这种落差中,或许就隐藏着传销禁而难绝的深层次原因。严格点说,地方所评的“无传销城市”一定程度上或仍逃“自封”之嫌。城市爱护形象,有强烈愿望与传销切割,这个初衷很正常,也应该被理解。可拿掉传销标签最好的办法,只能是持之以恒的将“打传”工作进行到底,别无捷径可循。至于到底是不是“无传销城市”,远不是一块招牌就能说了算的。

  值得欣慰的是,不管是公布传销重点整治城市名单,还是一些地方评选“无传销城市”,都表明传销在公共话语中脱敏了。“打传”虽然从上级政府到基层从来就不缺乏相应的部署和制度举措,但整体上,传销长期以来在公共舆论场中,还是带有一定的敏感属性。这主要表现为媒体的监督介入不足,传销的治理力度到底怎样,社会也缺乏直观的信息反馈,这为“打传”的深入化无疑带来了阻碍。

  只是,不论“打传”具体如何进行,都要建立在对传销形势有足够准确的判断之上,掩耳盗铃和讳疾忌医永远是有效治理的大忌。(朱昌俊)

  

  

啃下垃圾围村这块“硬骨头”

刘志博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近日,一些地方的基层政府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了专项行动,通过加强保洁员培训、增加垃圾桶购置、提供清扫设备租赁等方式,发动各级干部、群众参与乡村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坚决啃下乡村垃圾围村这块“硬骨头”。

  笔者不禁想起不久前在豫东平原农村开展调研的场景,乡村环境确实亟待整治,村民们也形象地将垃圾围村现象称为“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院里现代化,院外脏乱差”。此次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着力营造良好的乡村宜居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关键举措。在为乡村与村民感到高兴的同时,笔者也认为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几个问题仍需统筹规划。

  首要的问题是乡村生活垃圾治理,仅通过临时雇用清洁人员、租赁挖掘设备和转运车辆进行清扫、转运,只是乡村垃圾治理迈出的第一步。真正建立垃圾治理的长效机制需要有持续的财力与动力做支撑,形成制度化的工作机制。乡村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乡村生活垃圾“户收集、村转运、镇处理以及循环利用”的全流程配套基础设施与机制能否及时建立,同样关系着乡村生态环境改善效果能否长期巩固,这个需要建章立制,这样才能比临时加派人手与添置设备更为治本。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仅针对看得见的固体垃圾清扫不能等同于向乡村生态环境污染全面宣战,看不见的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形势同样十分严峻。对于村内生产、生活导致的大气、水体、土壤方面的污染要从源头上实行监测,让看不见的污染指标达标更是乡村治污题中应有之义。此外,如何动员村民自发参与乡村环境改善行动,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在生活中形成垃圾分类、存储、回收的良好习惯,从物质层面的改变落实到精神层面的认同,提高村民自主、自觉的意识,同样十分重要。

  当下,中央对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新的要求。以更为务实的态度化解乡愁,需要秉持敬畏之心为村民谋求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既注重建立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设施和体制机制,又注重培育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才是乡村人居环境标本兼治之策。

  

  

用手机定位员工,你说妥不妥

项向荣

  

  42日,沈阳市一家外贸公司销售经理蒋桐带着手机出去办业务,中午休息时间,移动考勤APP上通过手机定位得知她曾出现在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私事。48日,她被公司通报批评并罚款200元。蒋桐愤愤不平地认为,不能要求员工时时都在工作地点,更直言手机定位考勤等于给员工套上了一道“紧箍”。

  近年来,手机移动考勤软件日渐流行。通过手机定位,不但可以在每天设定的上下班时间按时进行打卡考勤、审批,还能够对外勤人员定位,查看其工作轨迹,并进行停留分析,让公司管理者判断其是否在执行工作任务,因此受到了很多业务员较多的中小企业老板的青睐。

  应当说,移动考勤软件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这也是科技进步的一种表现,相比以往的打卡,移动考勤软件在管理上更加有效率。即便在法律上也是站得住脚的,因为公司在正常的工作时间内有权利对员工进行监督考勤和管理,公司确实有权知道员工、特别是外勤人员的一些动向。公司在工作时间内使用移动考勤软件定位员工,获取行动轨迹,是基于劳务关系产生的,是公司知情权的体现。比如在外跑业务的外勤人员,或者去巡店的巡店员,公司确有必要了解他们的工作轨迹,以防其上班时间“放羊”。

  但是,这个站得住脚,是建立在两个前提下的:第一,要提前告知被定位的员工“你被定位了”;第二,员工在非工作时间内有权关闭其定位功能。如果在非工作时间依旧开启定位功能,那么所获取的信息肯定是员工的隐私。从文中表述看,沈阳的这家公司销售经理蒋桐,是在中午休息时间去办了一点私事,那公司是侵犯其隐私权了。至于有些报道所说的:山西某企业员工在厕所刷了10分钟微博后被系统定位发现扣罚了20元;大连某银行员工在上海培训期间的周末去了趟迪士尼公园,扣没了全部出差补助……等等,更是将员工的隐私剥夺得一干二净。

  我们不拒绝科学技术带来的进步和便捷,但如果进步是以牺牲个人隐私为代价,最终也会导致矛盾和冲突。就像网友所说:科技的发展到底是为人类保驾护航,还是像一个紧箍一样把我们牢牢绑住呢?

  技术本身是无错的,移动考勤软件虽好,但管人重在管心。企业若把它奉若至宝,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它只能是辅助的管理手段,而不是东海龙王的定海神针。手机定位并不是管理员工的理想办法,员工为公司干活,不能总是在监督的状态下进行。这样会严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和认同感,干起活来必然人到心不到,流于形式。

  好的管理,最终的目的是激发员工的归属感、荣誉感,一个企业、一家公司如果要蓬勃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管理激发出员工为企业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不是只通过各种严苛的管理来约束员工,这反倒可能会失去员工的凝聚力,走向衰落。这是企业在推行移动考勤软件时应当考量的一个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24ba14f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b.html

《2018年高考作文新闻热点素材积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