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参挑刺——《读〈伊索寓言〉》中有关蝙蝠故事的原文与寓意辨析

发布时间:2023-04-01 15:40: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09・5 机应变方能避免危险。也就是说, 教参2l页“讽刺说”是就《鸟、兽 和蝙蝠》而言的。到底哪种分析更 接近先生的原意?我认为,取21 页的说法更恰当些。 首先,先生原文“蝙蝠碰见鸟 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照 字面理解即蝙蝠遇见鸟就冒充 鸟,遇见兽就冒充兽,这就接近 《鸟、兽和蝙蝠》的故事了。鸟与 兽宣战,双方各有胜负。蝙蝠总 《读(伊索寓言)》中有关蝙蝠故事 的原文与寓意辨析 ◎江苏/朱益嫣 苏教版职高《语文》第四册开 疑惑的关键。翻阅九卷的《伊索寓 篇选了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 言>》。可以说此文“借《伊索寓言》 里的九个寓言故事连类引申,洞 烛世相”,的确“化陈腐而为神奇, 开生面而破余地”。然而在分析课 文第四小节时,我发现教参说法 值得商榷。 教参16页说:《蝙蝠的故事》 在伊索原文是《蝙蝠和黄鼠狼》, 寓意为“我们遇事不要一成不变, 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躲过大灾难”, 第6页还特别注明:“‘蝙蝠的故 事’原来阐明寓意的议论是:‘世 人卒遇险情,不必过于拘执,倘能 随机应变,自可转危为安。’蝙蝠 本来是让人们学习的正面形 象’。” 翻到2l页却又说“刺善变 者”。查阅词典,这里的“刺”显然 只能作“讽刺”讲,那就应该是讽 刺骑墙者。一肯一否,为什么同一 本教参出现截然相反的观点呢? 我们到底该依据哪种说法进行教 学? 《读(伊索寓言)》中有关蝙蝠 的故事原句如下: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见 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人 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 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 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 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 作者是在借“蝙蝠”说事。而 “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 充作兽”在《伊索寓言》原文中究 竟是如何表述的,成了我们解决 38.谨文瘩学 支 言》(白山译,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6年6月第1版),笔者发现 第二卷中《鸟、兽和蝙蝠》《蝙蝠与 黄鼠狼》和引文的关系最为密切, 那到底钱先生用的是哪个故事 呢?我们来分别看这两则寓言: 鸟、兽和蝙蝠 鸟与兽展开了一场战争,双 方互有输赢。但是战争的结果如 何蝙蝠不知道,它十分害怕自己 会倒霉,总是哪边胜利了就靠到 哪一边。后来鸟与兽宣告停战,它 的谎言被双方揭穿了。因此,鸟兽 双方都因为它不守信用而责备 它,惩罚它不许在白天出现。从那 以后,蝙蝠白天只能躲在阴暗处, 总是在黑夜里才出来孤独地飞 行。(《伊索寓言》第二卷,第25 页) 这故事是说那些两面三刀的 人,最终不会有好下场。 蝙蝠与黄鼠狼 蝙蝠跌到地上,让一只黄鼠 狼给逮住了,它哀求饶命。黄鼠狼 不同意,说自己生来就是鸟类的 敌人。蝙蝠对它说:“不,我根本就 不是鸟。我是老鼠。”黄鼠狼说: “是吗?让我来看看。”它于是就把 蝙蝠给放了。没过多久,这只蝙蝠 又跌到地上,被另一只黄鼠狼逮 住了,它同样哀求不要伤害它。黄 鼠狼说:“我特别痛恨老鼠。”蝙蝠 向它证明,它并不是老鼠,而是一 只蝙蝠,于是它第二次也逃脱了。 (《伊索寓言》第二卷,第27页) 这故事说明,我们遇事要随 是依附强的一方。稍加想象,不 难理解,鸟和兽交战时,遇到鸟 胜利,蝙蝠就说自己是鸟,遇到 兽胜利,蝙蝠就说自己是兽。如 果按照《蝙蝠与黄鼠狼》的故事, 我们虽然可以认为老鼠是兽类, 那么蝙蝠碰到第一只“生来就是 鸟类的敌人”的黄鼠狼时,它说 自己不是鸟,是兽;碰到第二只 “特别痛恨老鼠”的黄鼠狼时,它 又改口说自己不是老鼠。如此应 该是蝙蝠碰到“是鸟”的情况“非 鸟”,碰见“是兽”的情况“非兽” 才对,如何是“碰见鸟就充作鸟, 碰见兽就充作兽”? 其次,按照先生在《读(伊索 寓言)》里教给我们“不拘泥于故 事本旨”的读书方法,他写“蝙蝠 的故事”是讽刺“比蝙蝠聪明多 了”的人,说“他会把蝙蝠的方法 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 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 鸟,表示高超出世”。把蝙蝠方法 反过来用的“人”碰见鸟充兽,碰 见兽充鸟,岂不恰恰是《蝙蝠和黄 鼠狼》的情形?当然,蝙蝠为了保 命,人是为了显示自己“卓尔不 群”。 那似乎又出现一个问题,如 果说先生是用了《鸟、兽和蝙蝠》 的蝙蝠的故事,如何理解“反过来 用”呢?“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 就充作兽”是说蝙蝠碰到鸟就当 鸟,碰见兽就做兽,是冒充同类, 而“在鸟类里偏要充兽”,“在兽类 里偏要充鸟”是不是可以理解为 
1 2009。5 荆轲因为行刺秦王而流芳千 古,陶潜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 余情。”贾岛说:“易水流得尽,荆 ◎ 河 南  率就大大降低了。 最后,刺杀秦王的计策太过 粗糙。“左手把其袖,右手椹其 胸”,这种没有保障的方法是不应 该考虑的。荆轲与副手联合刺杀 秦王,谁把其袖,谁椹其胸呢?没 有明确的分工,太过简单化的刺 杀过程同样是漏洞之一。 卿名不消。”但荆轲也遭到不少人 的非议,如唐代王昌龄曾说:“诚 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北宋司 马光认为荆轲“欲以尺八匕首强 张 新 锋 燕而弱秦,不亦愚乎”。在我看来, 荆轲只不过是一个逞匹夫之勇、 剑术拙劣的刺客,其原因有三: 刺秦没有一个周密完备 所谓的声势浩大的刺秦,荆 轲从头到尾都没有拿出过一套缜 密的方案,从来就没有认真地思 考过具体的刺秦细节,缺乏量化、 细化分析的刺秦只能是粗放式的 刺秦。而刺秦如此大事,粗放式的 态度必然导致失败的命运。 二、不具备高超的刺杀本领 从《战国策・燕策》记述荆轲 刺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荆 的计划 首先是行刺目的不明,造成 行动迟疑。据《资治通鉴・卷第六》 记载,燕太子丹派荆轲去秦国之 前,曾说:“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 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 谶 霾荔 该有两种选择的犹豫。如果荆轲 抱定的是坚决刺死秦王的这种惟 善;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 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 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 矣。”这表明燕太子丹的目的有两 个:一是劫持秦王,订立盟约,逼 迫秦国归还各诸侯被侵占的土 地。二是杀死秦王,造成秦国内 乱,诸侯合纵破秦。燕太子丹“诚 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 沫之与齐桓公”,这个设想是根本 办不到的,充分暴露了燕太子丹 在政治上的幼稚。柳宗元在《咏荆 轲》中就曾指出:“秦皇本诈力,事 与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 蕊 轲有三次错失良机: 第一次是“图穷而匕见”时, 荆轲“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 持匕首椹之”的致命一击,结果是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轻易 躲过。从这里丝毫没有看出荆轲 想法,那么在匕首即将显现的 瞬间,荆轲就能以迅雷不及掩 耳的速度刺死秦王,一瞬间的迟 疑给刺秦行动带来了灾难性的后 果。 剑法的高明,这不能不说是一次 失误。 其次,行刺的副手选择不当。 荆轲的设想是找一个副手(即 愚。”荆轲虽然勇气可嘉,却未认 识到春秋时期齐桓公时代齐国的 实力和政治形势,怎能和战国末 期赢政时代的秦国实力及政治形 势相比呢?在军事实力悬殊的情 况下妄谈“信义”,希望秦王能够 讲信义,本身就是一种很愚蠢的 想法。刺杀秦王本身是一件极其 危险的事情,在行动目的上就不 “客”),和自己联合行刺秦王,但 “其人居远未来”,既然副手很重 要,荆轲就应该通知朋友提前做 好准备。但是太子丹不允许荆轲 第二次是“荆轲逐秦王,秦王 环柱而走”时。秦王挣脱后绕着柱 子跑,荆轲在后面紧迫,绕着柱子 跑了几圈之后,居然没追上?一 个训练有素的刺客追不上秦王, 可见荆轲的奔跑速度不够快。 第三次是荆轲“乃引其匕首 提秦王”,结果是“不中,中柱”。孤 注一掷,但准确度太差,可见荆轲 掷剑的准确度还有待提高。 由此可见,荆轲的剑术确实 不够高超。即使对荆轲十分赞赏 的陶渊明也承认这一点,在《咏荆 轲》中写道:“惜哉剑术疏,奇功遂 停留太久,给荆轲选择的副手却 是秦武阳,秦武阳号称燕国勇士, 虽然“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 视”,但他一进大殿,就“色变振 恐”。秦舞阳的反常举动,不仅引 起了秦王的戒心,而且增添了荆 轲的心理负担。少了得力的副手, 荆轲的处境变得被动,刺秦成功 冒充了异类?那的确是反过来用 了。 有安徽省宣城代盛江老师,她在 因此,我以为《读(伊索寓 言)》中“蝙蝠的故事”指《鸟、兽和 蝙蝠》中的“蝙蝠”,其寓意是讽刺 两面三刀的人。而持此观点的还 博客中提供的一份微型教案里说 “蝙蝠的故事原意:讽刺蝙蝠式的 狡猾,抨击那些丧失了独立人格 的人,他们趋炎附势,毫无原则可 言”;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中学成 用军老师在该校“成长杯”大赛中 执教本课时直接给学生提供的是 《鸟、兽和蝙蝠》原文。“尽信书不 如无书”,我们教学时大可不必迷 信教参,不妨也给它挑挑刺。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谨文教宇 支・39.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1b630dbb9f3f90f76c61bc1.html

《给教参挑刺——《读〈伊索寓言〉》中有关蝙蝠故事的原文与寓意辨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