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红楼梦”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8-11-22 01:33: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课外阅读】“红楼梦”是什么意思?

  红楼梦 是什么意思?首先要懂得什么是红楼?这是唐代诗人特用语,专指当时高层人家妇女的住处,文化境界的闺门绣户,世上美好的地方。中国那种具有民族色彩的两层建筑:雕梁画柱,朱栏、珠帘,美极了。既然红楼是女子住的地方,而英文译本却译成Red Mansion。朱门、朱邪就是富贵大官僚家,这就把重点从女性的暗示整个移给了男人。这个朱门、朱邪,就是男人做官、做宦,做威、做福,做权、做势的地方,这个译文整个失掉了红楼梦 三个字的意味。
  《红楼梦》又名《金陵十二钗曲》。金钗裙钗原是古代对妇女的指代,而金陵十二钗则是《红楼梦》对书中十二个风灵神秀的青年女性的总称。这套曲子出现在全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为指引迷津特命十二个舞女演唱给他听的。这套曲子对书中十二个贵族女性的思想性格和身世命运所作的提纲挈领的介绍,在《红楼梦》的整个悲剧构思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红楼梦》人物当中,薛宝钗和林黛玉是两个对立的典型。她们之间围绕着与贾宝玉的婚姻恋爱产生的矛盾纠葛,也就是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的对立,是构成全书情节的基本线索之一。但这矛盾所具有的丰富社会内容和深刻悲剧因素,却远非通常的三角关系所能比拟。 
  薛宝钗是一个特殊的悲剧人物。照理说,她德言工貌样样俱全,才智也出众,是封建淑女的典范,而罕言寡语安分随时的处世哲学,也使她与那样的环境、社会绝无冲突,相反倒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机会。所谓金玉良缘,之说虽是出于癞头和尚冥冥之中的安排,实则反映出贾府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为迫使宝玉尽心正务,读书上进,以便继承祖业而在婚姻问题上作出的抉择。曲中称薛宝钗为山中高士晶莹雪,就是以”“的谐音暗喻她的冷漠和超然,书中还多次以冷香丸冷美人任是无情也动人等隐喻来强调她性格的这一特点,我们读到金钏投井,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及抄检大观园等震撼人心的章节时,不难发现她超乎常人的冷静以至冷酷。她对贾宝玉并非全无感情,但是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却大相径庭。因此,金玉良缘对他们来说,只是一杯没有爱情的苦酒。尽管薛宝钗能克尽妇道,象传说中的孟光那样举案齐眉,几近完美,但贾宝玉仍不能忘情于悲凄而逝的林黛玉,最后怀着不平之意撒手出家,而薛宝钗也不免在孤寂冷落中抱恨终身。薛宝钗的悲剧很难引起人们的同情,却自有其发人深思之处。 
   林黛玉是曹雪芹下笔最用心。着墨最多的人物,也是在戏中最能博得大家同情、喜爱、痛哭的人物.恋爱中的林黛玉终日以泪洗面,这不能仅仅责备她是小性儿爱恼。固然,在爱情萌生的初期,贾宝玉爱博而心劳,林黛玉却执着而深沉,愈斟情重,以至于求全责备,这种性格的差异曾引起一些误会和风波。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真挚的爱情有悖于那个时代陈腐的道德观念。苦于无法表白,他们只能以囫囵不解语相互试探,一个在潇湘馆迎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一旦宝玉诉肺腑,剖白心曲,误会也随之冰释,他们的性格冲突就让位于第二个更深刻的冲突,即他们的爱情与环境、社会的尖锐冲突了。这时黛玉深感虽素日和睦,终有嫌疑,沉重郁抑之情反日甚一日,其间虽有紫鹃为促成他们婚姻进行过勇敢地努力,宝玉也为此激成痴迷,但主宰着他们婚姻的贾母等人依然无动于衷。这种状况反过来又发展了黛玉忧郁清怨的性格,终于泪尽而亡。
   王熙凤是书中刻划得最成功的形象之一,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而这些特点都与她的悲剧有关。王熙凤是荣国府的管家奶奶:又一度协理宁国府主持秦可卿丧事,集贾府家政大权于一身。在管理家政上她精明强干,不惮辛劳,既威重令行,又巧于应酬,获得了贾母等的宠爱和信任,竭力支撑着这个华阀世家的虚体面假排场,但也因此成为家族中房族、长幼、主奴等复杂矛盾的纠结点,使她力拙心劳,四面树敌,上不见赏于翁姑,中不见爱于夫婿,下不见重于奴仆。另一方面,她身上又集中了剥削阶级冷酷贪婪的本质特征,不顾旧家规矩,也不信阴司报应。人们不会原谅她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的狠毒作为,也很难忘记她素昔营私捣鬼的种种勾当,而毒设相思局大闹宁国府等事,既暴露这个家族的糜烂腐败,又加剧了它内部勾心斗角的纷争。这样,王熙凤就处在一种奇特的矛盾地位:她在费尽心机支撑贾府摇摇欲坠的大厦,又在挖空心思动摇它的基础,最终又与这个腐朽的家族同归于尽。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被脂批认为是警拔之句,就在于它通过王熙凤的典型形象,准确精炼地概括出这一类人悲剧命运咎由自取的特点,至今仍能给人启示。 
  除了上面的主要人物,其他的人物有着各自不同的气质性格,各自不同的身分地位,各自不同的遭际归宿。她们的形象从不同的侧面丰富着红颜薄命的社会内容,引起人们长久的同情、喟叹与争论,成为一个个具有美学意义,同时又包括深刻历史内容的命题。 就拿贾探春、史湘云和贾迎春来说吧,她们外貌、气质的差异是一望可知的,但在时代的风刀霜剑面前,却都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探春浑名叫玫瑰花,在大观园诸女性中以干练、刚强和决断著称,又因系庶出而格外自尊,这些性格特色,在她代理家政,锐意改革中显得十分突出。尽管她在激愤中曾对家族关系作过一针见血的揭露: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其实倒是她对家族命运最为关切和焦虑的。但她的归宿,却是在家族败亡之后只身远嫁。
   绰号二木头的迎春的命运自然不问可知了。她怯懦无能,遇事退缩,只求清静自保,最后被昏愦刚愎的父亲贾赦嫁给了、或者不如说是卖给了孙绍祖,准折五千两借银。她是贾府姊妹中最先死于非命的。她的悲剧结局,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贾府没落的趋势。迎春等人安于待命,任人摆布,没有追求,也没有抗争,这也是贾府中许多女孩子身上潜藏的悲剧因素。
    元春贵为皇妃,曾为衰微的贾府带来烈火烹油,鲜花著锦的短暂繁兴,但她出现在为省亲兴建的大观园时,却是默默叹息满眼垂泪。她把深宫称为不得见人的去处,又说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终无意趣,道尽了满腹幽怨。曹雪芹把她列入薄命司,含蓄地对封建君权进行了批判。李纨青春丧偶,唯知奉亲养子,竟如槁木死灰一般,她把自己的青春以至心灵都默默地埋葬在三从四德的闺范之中,终于盼得孤子成立,母以子贵,她也能坐享荣华了,这正是封建社会大加旌奖的楷模表率。 
    妙玉和惜春都皈依了佛门,性情也都乖僻。不过妙玉是因舍身消灾自幼出家,她的孤标傲世很大程度是出于对世俗社会肮脏现实的不满,也因此不为世容,最后被污浊黑暗的社会吞噬。而惜春却是从宁国府卑污环境中产生出来的畸形儿,怪僻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她的看破红尘,不过是出于对现实的绝望,遁入空门,更是消极的逃避。但她的结局,也未必胜过三个姐姐。据脂批说,她最终沦落到缁衣乞食的境地。程高续书写她在紫鹃伏侍下仍在家道复初的大观园内修行,显然是有乖原意的。妙玉、惜春的悲剧结局,说明在严酷的社会现实中是无处逃遁的。
  贾巧姐和秦可卿,是书中着笔较少的两个人。暗示贾珍与她乱伦是整个贾府败亡的起因,但作者后来删去了这个情节,并且改塑了秦氏的形象。巧姐的故事应该和刘姥姥有很大关系,她在贾府破败,凤姐病亡后,被亲属拐卖,后来刘姥姥救援收养了她,在农村纺绩耕作,自食其力,走上了一条新的生活道路。 
  大家知道,《红楼梦》的结构艺术是以严整缜密见长的。为了使书中众多的人物和线索能够迅速展开并活跃起来,曹雪芹将前五回的篇幅主要用于勾勒轮廓、交代人物、点染背景。通过前四回的描写,读者已初步把握了贾府的全貌、重要的人物及其相互关系,而第五回贾宝玉在太虚幻境观看的十二钗簿册,则从纵横两个方面加强了全书结构的整体性。横的方面,它扩展了前几回介绍的主要人物范围,补充了湘云、妙玉、巧姐等人物,并突出了这些人物的性格、身世、命运,形成一份主要人物表。纵的方面,它提动着宝、黛、钗悲剧和贾府衰亡这两条全书的基本线索,以强烈的暗示揭开了悲剧的序幕,并与书里其他部分中人物命运的隐喻征兆互相映照,成为整部作品悲剧主题的基本旋律,这就使读者不致在即将铺写到的大观园里秀丽繁华、欢声笑语的景象描写中错会了作者的命意。应当指出的是,这种提示手法和以往的古典小说《水浒传》、《金瓶梅》等有所不同,它在结构上的功用显然得力于曹雪芹对当时戏剧艺术的借鉴和创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的《凡例》谈及全书题名时曾说:宝玉作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指出了它在作者总体构思中的重要地位。
   曹雪芹在创作中耗尽心血、又遭遇到其他不幸,书未成泪尽而逝,仅仅遗留下大约八十回遗稿,而这些遗稿,也还处在修改的过程之中,个别人物的结局作过重大更动,而曲文却未能作相应修订的缘故,例如秦可卿之死就是如此。通行本的后四十回,是由程伟元、高鹗续写的。客观说来,程高续书大体完成了曹雪芹的悲剧构思,力图按照原书的各种隐喻暗示来安排人物的结局,其中个别章节,例如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还取得了不错的艺术效果。但由于他们的思想水平和审美趣味都远逊于曹雪芹,一些地方又有意歪曲了原意,尤其结尾写贾氏终于兰桂齐芳,家业复初,殊不类茫茫白地,真成干净矣,更是与原作精神绝异(鲁迅语)的败笔,很多读者和研究者是不满意的。为了更好地探索曹雪芹创作的原意,揭开十二钗悲剧结局之谜,不少研究者花费了很多精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例如有人认为《枉凝眉》曲中的结句,表明黛玉是在贾府抄没,宝玉被羁时日夜悲泣,终于在这年夏米死去。又如有人认为《世难容》曲中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一句并非指妙玉沦落风尘遭遇不幸,而是说她虽流落风尘依然婞直如故。但也有一些说法是出于对曲文只言片语的臆断,例如认为元春是在农民起义军进逼京都后被赐自尽,湘云是在烟花巷里突遇故夫,于床第之间相拥好合虚脱而死,等等。这些说法,显然是脱离了《红楼梦》的具体内容和人物整体形象、采取抉微索隐,断章取义的方法得出来的,恐怕绝大多数读者都难以接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0f34a0d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c9.html

《[课外阅读]“红楼梦”是什么意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