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发布时间:2020-05-28 16:54: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葡萄叶的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葡萄、寻找、营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葡萄叶的美丽,学习葡萄叶为了梦想而付出努力的可贵精神。体会葡萄叶的奉献情怀和帮助葡萄成长的快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葡萄叶为了梦想付出努力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理想而努力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葡萄叶为理想努力奋斗的快乐和收获的幸福,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理想而努力的意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果实挂满了枝头。你最喜欢秋天的什么水果?为什么喜欢它?(相机出示葡萄图片)这是什么?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2.孩子们,这些可爱的香甜的葡萄啊,是一个个美丽的梦,是谁的梦呢?

板书课题:葡萄叶的梦。

3.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关于葡萄的诗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之间互读、指认。教师检查自读效果:出示课本中的生字新词,检查认读情况。

3.教师点拨:“薄”有两个读音“bó”和“báo”,文中读“báo”表示葡萄叶的厚度;“翡翠”的“翡”读第三声,“翠”是平舌音。

4.重点生字词学习。

1)课件出示课文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2)请读得好的同学做“小老师”领读。

3)重点生字词指导:“沿”右边的上部“几”字“横折弯钩”变成“横折弯”;“营”草字头下不能写成“官”。

4)学习多音字“累”。

léi(累累果实)

lěi(积累)

lèi(劳累)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采取多种形式读课文:自由读—男女生读—分小组读,将课文读通、读顺。

2.再读课文,思考:文章分为几小节,你喜欢哪一节?又有什么样的感受?

第一小节:描写了葡萄叶的样子和葡萄叶的梦是什么。

第二小节:写葡萄叶是怎样努力生长的。

第三小节:葡萄叶长出果实。

第四小节:葡萄叶实现梦想的喜悦。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诗歌第一小节\.

1)自由读,思考:诗人眼中的葡萄叶是怎样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薄薄的叶片,像浅绿色的翡翠。软软的叶片,是小蝈蝈的棉被。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葡萄叶的外形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交流:你喜欢作者笔下的葡萄叶吗,为什么?

3)拓展:你眼中的葡萄叶是怎样的?能像作者这样用一句有诗意的话来表达吗?(鼓励学生发挥想像,描述葡萄叶)

4)葡萄叶的梦是什么?文中哪一句话是写葡萄叶的梦的?(葡萄叶用整个夏天,酿造芳香和甜美。)

①如何理解“酿造”一词?(通常指利用发酵作用制作醋、酱油等,文中指葡萄叶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梦想。)

②联系实际想一想:“酿造芳香和甜美”是什么意思?(结出甜美的果实——葡萄)

5)朗读指导:朗读时要用轻柔、舒缓的语气读出葡萄的美以及对实现梦想的憧憬和期待之情。

2.学习诗歌第二小节。

1)葡萄叶是怎样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从阳光里寻找糖,在秋风中获取醉。让每一滴雨水,每一声鸟啼,每一道霞光,每一缕花香,都沿着叶脉,变成营养果实的肥。)

①你怎样理解“从阳光里寻找糖,在秋风中获取醉”?(这是葡萄叶生长所需要的条件:通过阳光、雨水、秋风获取光照、雨水等来成长。)

②你从这两句中感受到了什么?(葡萄叶坚持不懈地努力。葡萄叶不放过任何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

(2)再读这一节,用欢快的语气来读,抓住四个“每一”,读出排比的气势,感受葡萄在叶子的帮助下快乐成长。

3.学习诗歌第三、四小节。

(1)引读第三、四小节,思考:葡萄叶的梦实现了吗?从哪句可以看出来?

(实现了。从“累累果实,果实累累,香甜是人们唯一的赞美”可以看出来。)

“累累”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什么?(意思:多。表现:在葡萄叶抓住每一次成长机会、无私付出中,终于结出了许多甜美的果实。)

(2)猜一猜:为什么“这时叶子悄悄地笑了”?为什么说“滴滴露珠是开心的泪”?

①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当梦想实现后,葡萄叶会对葡萄说些什么。

②引导学生体会葡萄叶乐于奉献的情怀。

(3)全班齐读第三、四小节,以激动的语气来读,读出葡萄叶的幸福、高兴。

4.再读全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5.总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让我们努力奋斗,争取早日实现梦想。

三、拓展延伸

1.你喜欢诗歌中的葡萄叶吗?为什么?它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这首诗歌像其他诗歌一样,也很压韵,它的韵脚是什么?

好好读一读,体会这首诗的韵脚——翠、被、美、醉、肥、累、泪。

3.你想更多的了解葡萄叶吗?课外收集一些关于葡萄叶的其他作品与全班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板书]

1葡萄叶的梦

外形美:薄 绿

梦美:阳光 秋风 雨水 营养的肥料悄悄地笑了(付出美)

达标检测: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打“√”。

薄片(bóbáo

翡翠(fěifēi)

糖果(tántáng)

啼叫(tídì)

劳累(léilèi)

2.比一比组词\.

我()珠()

找()株()

3.读完全诗,我知道了葡萄叶的样子:叶片是、,颜色是的;葡萄叶的梦想是:用整个,酿造。

4.听写词语。

葡萄 梦想 柔软 寻找 沿着 营养 露珠 累累果实

5. 仿照例句写一写\.

例:薄薄的叶片,像浅绿色的翡翠。

的叶片,像。

6.用自己的话说说葡萄叶的梦。

7.根据诗歌内容填一填。

让每雨水,每鸟啼,每霞光,每花香,都沿着叶脉,变成营养果实的肥。

8.联系诗歌说一说,葡萄叶为什么“悄悄地笑了”?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首激励人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的诗歌。因为诗歌的教学要求紧紧围绕学生的朗读和感悟,所以本课的教学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积累语言。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采用各种形式朗读,去感受葡萄叶的美丽,感受葡萄叶为了梦想而付出努力的可贵精神,同时体会葡萄叶奋斗的快乐与收获的幸福。大部分学生表现出不错的朗读能力,但有部分学生还要加强朗读训练。

2 吹泡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理解新词。

2、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吹泡泡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欢乐。

教学重点难点: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体会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事物,把事物写清楚、写具体的。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法、图文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插图,导入新课。

    观察画面,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的心情怎么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

     说说自己喜欢吹泡泡吗?为什么喜欢吹?

   2、分自然段读,并说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组织讨论。

    ⑴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⑵说说为什么喜欢?

    ⑶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⑷理解句子。

  三、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词:齐读生字、词卡片。

   2.强调易错字: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冰心奶奶是怎样把吹泡泡的过程写具体、写清楚的。

  2、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法、图文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检查复习生字词。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看看作者小时候是怎样玩吹泡泡的,在书中圈圈画画,做上记号。

   2、学习“吹泡泡”的语句,理解词语意思,体会作者用词正确。

    ①出示吹泡泡的句子后,谈谈哪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用得好?练读句子,体会用词的准确。

    ②通过填空练习理解:“慢慢地”吹、“轻轻地”一提、“慢悠悠地”在空中飘游、“轻轻地”扇,用词准确。

    ③感情朗读吹泡泡的句子。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自主学习:你最喜欢的哪种泡泡,为什么喜欢?

   2、学生汇报交流。

   3、指导朗读。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冰心奶奶小时候为什么最爱玩吹泡泡的游戏?

  五、仿照第三自然段把你玩儿的一种游戏的过程写下来。

 

 教学板书:

2 吹泡泡

总起——小时候 最爱

做肥皂水 放、加、和弄

回忆 看泡泡 神奇、美丽

吹泡泡 快乐、骄傲、希望

3蜗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佛、挪、番”等15个生字,会写“拨、巡、免”等16个生字。

2.学习作者观察小动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语意思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生活习惯,从蜗牛身上学习到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从而学会与小动物和平相处。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体会作者对蜗牛态度的转变。

2.学习蜗牛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入课题

1.投影出示蜗牛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2.同学们,图上画的是什么小动物?谁能说说它的样子?(蜗牛)

3.教师简介 蜗牛.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蜗牛的课文

(教师板书课题,导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2.边读边标注自然段,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汇报,教师点拨:“邻”是前鼻音,“硬”是后鼻音;“努”和“耐”均为“n”,而不是“l”;“拨”不要写成“拔”;“视”是“礻”字旁,不是“衤”字旁;注意“免”字与“兔”字的区别,兔子有尾巴,剪去尾巴就读“免”。

4.理解词语。

巡视:往四下里看。

东张西望:四处张望。

继续:(活动)连下去;延长下去;不间断。

畏惧:害怕。

挪动:慢慢地移动。

跋涉:指旅行艰难。本课指蜗牛艰难地爬行。

惆怅:伤感、失意。

熟悉:知道得清楚。

5.组织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把字音读准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说说作者对蜗牛有什么看法。找出词语圈画下来。

(胆小鬼,敬佩)

2.读第12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①青青的儿歌,将我的回忆拉回到童年;

②蜗牛先出犄角后出头(蜗牛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开始认为蜗牛胆小,所以嘲笑它。那么作者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蜗牛胆小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品读第3自然段,从哪里看出蜗牛是“胆小鬼”?找出语句读一读,与同伴交流体会。

1)蜗牛总是藏在圆圆的螺旋形的硬壳里不肯出来。

①你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蜗牛胆小?(“总是”“藏”“不肯”)

师结:尽管蜗牛有硬壳它也不敢出来,真是胆小。

②谁来读读这句?读出小家伙的胆怯。

2)投影出示:不一会儿,从硬壳里探▲出▲一对长着小黑眼睛的触角,东▲张▲西▲望▲地“巡▲视▲”一番,直到觉得四周没有一点儿危险了,才慢▲慢▲地伸▲出▲头来。要是轻▲轻▲地▲碰▲它一下,它便立▲即▲把头缩▲回去。

①读一读带“▲”的词语,说说你的体会。

(“探出”“巡视”“伸出”“缩”“东张西望”等这些动作体现出蜗牛的胆小。)

②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小蜗牛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

(这段话描绘了蜗牛遇到危险时的动作和神态,表明蜗牛非常小心谨慎。)

③谁能边读边表演这段话所描写的蜗牛的动作和神态?

④作者是怎样把蜗牛描写得如此形象的?

a.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b.用顺序词连接;c.不仅观察动态,还要观察静态。)

3)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要读出胆小的感觉哦!

2.引导学生学习第4自然段。

1)作者还认为蜗牛是胆小鬼吗?是哪一件事改变了作者的看法呢?(蜗牛爬墙)

①蜗牛是怎样爬墙的?完成表格。

爬行角度爬行速度爬行方式爬行态度爬行时间垂直的平面极慢挪动摔下来继续爬几十分钟②“我”对蜗牛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最初的“嘲笑”到“担心”到猜想“蜗牛会畏惧,会退缩,会放弃”到现在的“敬佩”。)

③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④师总结:我们应该学习蜗牛这种“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精神。

3.引导学生学习第5自然段。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抓住“惆怅、再也坐不住、连忙放下、奔出、好好地看看”等词语,体会“我”对蜗牛的喜爱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4.小结:作者通过仔细的观察,介绍了蜗牛在墙壁上爬行的情景,让我们感受到了蜗牛不畏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我们从中也学习到了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拓展延伸

请大家仔细观察一种动物,然后仿照第3自然段,写一写你观察的小动物。

要求:1.从整体到部分观察;

2.利用表顺序的词连接;

3.写出小动物动态、静态的不同样子。

[教学板书]

3蜗牛

蜗牛触景:想起童年

生情嘲笑:胆小鬼

敬佩: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回”到童年

再触景:怀念童年细致观察小蜗牛笔下生情忆童年

达标检测

1.请同学们课外搜集关于蜗牛的资料,课上互相交流发言。

2.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邻居(línlíng 努力(nǔlǔ) 坚硬(yìngyìn) 接触(cùchù)

3.选字组词。

面() 森()

()居 树()

唱( 大()

分() 儿()

4.本文通过写作者回忆时对蜗牛由嘲笑到敬佩的过程,赞美了蜗牛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蜗牛的之情。

5.“我”对蜗牛情感的变化:最初的————猜想蜗牛、、——最后的。

6.“我”对蜗牛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主要原因是()(多选)

A.蜗牛不怕困难。

B.蜗牛不怕重。

C.蜗牛不怕摔。

D.蜗牛坚持不懈。

7.最后一自然段中“惆怅”一词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我以质疑激趣,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作者观察蜗牛的方法以及对蜗牛情感态度的变化。引导学生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态度。

4 父亲、树林和鸟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这种爱也感染了我,使我有了爱鸟意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

设计理念:

   以读悟情,有感情地朗读是体会人物感情的主要方法;直奔主题,围绕课文题目,抓住重点文段和重点词句,朗读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体会父亲对树林和鸟的爱,激发学生爱鸟、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能力目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并用“舒畅”、“快活”造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的具体表现,体会父亲的爱鸟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我”的心情变化:为什么心里掠过一丝沉重,也由衷地感到高兴;教育学生懂得爱鸟、保护大自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质疑课题。

    读了题目,爱动脑筋的孩子脑子里必定会闪过一些疑问。(学生说)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见一见昨天认识的生字朋友)

   3.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会读书的同学能把课文读成一句话,你能在默读全文后,在文中找一个句子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学生汇报: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板书)

     指名读句子,体会“一生最喜欢”。

     师:读了这句话,爱动脑筋的孩子此时又会产生疑问了,请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三、细读感悟。

    到底这树林和歌唱的鸟凭什么魅力而成为父亲一生的最爱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树林里的鸟吧。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个段落描写了树林的鸟?(提示:默读时动眼、动脑、动手画。)

   2.学生汇报,指导学习第十自然段。

     师:谁能把这一段话读正确、通顺、流利?(指多名学生读)

     师:读了这段话,你了解到鸟的什么特点?(鸟有气味)

     师:哪句话最能让你了解到小鸟有气味?

     随机指导朗读句子“每一只鸟都张着嘴……呼吸着”。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语给你的感受最深?

     随机指导理解“舒畅”一词:你用什么办法理解这个词?

     小结:查字典、换近义词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指导朗读句子,读出鸟儿的欢快舒畅,可以加上动作读。

     师:谁能用“舒畅”来说一句话?

   3.指导朗读句子:多么美好的黎明、多么快活的小鸟,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它们的快活吧——齐读一至四句。

   4.这是鸟特有的气味,非一般人所能闻到,那如何才能闻到?读第十段最后一句,用刚才的办法,把这个句子读成一个或者两个词语,也就是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

     结合学生的汇报,随机指导理解:你怎么理解“用心”一词?(换近义词:专心,认真。)我们平常闻气味都是用鼻子闻,可父亲却说要用心闻,那么,怎样闻才是“用心地闻”呢?你能联系前文,找到文中的的话来解释吗?

   5.默读课文第二至第九段,思考前面的问题。

   6.学生汇报,随机指导理解“用心地闻”。

     “父亲突然站定……闻了又闻?(从“上上下下、望了又望”体会父亲仔细看、用心闻。)

     “我茫茫然地望着……兀立的父亲。”指导朗读,体会父亲静静地用心地闻、仔细地观察。

     随机指导理解:茫茫然、凝神静气。(查字典、联系上下文)

     再读句子,你仿佛看到了父亲是( )地站在那。

   7.一旁茫茫然地我,这时心里想什么?(哪有鸟?父亲怎么知道林子里有鸟?)请父亲来回答。

   8.指导读父亲说的话,体会父亲用心爱护鸟的感情以及父亲对鸟的熟悉。

   9.父亲观察这么仔细、用心地闻鸟味,再次读文段,读到父亲的心里去,看看你还能体会到什么。(爱鸟——读第一段)

   10.看来,父亲对于鸟来说真是个有心人,而喜欢树林和鸟的父亲对鸟的了解仅止于气味吗?

   11.默读课文第十一至十六自然段,思考:父亲对鸟还有哪些更深入的了解?(用读句子-读词语的方法找一找)

   12.学生汇报学习结果,随机结合课件指导朗读。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想知道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是什么样的吗?——看课件。

     “鸟最快活的时刻,是飞离树枝飞向天空的……”(指导指导朗读句子,体会“快活”,并用“快活”来说一句话。)

     鸟儿歌唱着要飞上天空时,心里想的是什么?可是却不知它面临的危险――

     “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所以,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看,父亲知道鸟儿什么时候唱歌,也了解鸟儿最快活与最危险的时刻,父亲真了不起啊!这一切都源自于)——读第一段中心句。

   13.听了父亲的一番话,此时,我的心情如何?

   1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15.小结:是啊,父亲不是猎人,即使是猎人也不会伤害小鸟,因为——(齐读第一段,即全文中心句。)

  

四、总结全文。

   1.读了这篇课文,令你最感动的是什么?(再次体会父亲对鸟的了解与喜爱。)

   2.将题目的顿号换成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读一读。(爱)

   3.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写作方面:先概括再具体的表达方法。

     内容感悟:爱护动物,保护大自然。

     鸟儿们常常欢歌笑语,喜欢自由飞翔,它们也有自己的欢喜忧愁,我们应该像文中的父亲一样,关爱鸟儿,让它们和我们一样快乐地生活。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拓展。

    走进大自然,去看一看鸟是怎样飞的,听一听鸟的叫声,再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4 父亲、树林和鸟(爱鸟)

           看  鸟动

            闻  鸟味

            听  鸟歌

            知  快活与危险

5 七颗钻石

教学要求: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能用“清澈”造句。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七颗钻石的来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展开想象,感受小姑娘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点:了解小姑娘的水罐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具准备:词语、句子卡片,每人一张表格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及多音字.

   2.默读课文,了解七颗钻石的来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展开想象,感受小姑娘美好的心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苏联卡泰耶夫写的童话故事《七色花》吗(有或没有)师说:《七色花》讲的是珍妮用一朵神奇的七色花的花瓣实现自己和他人的愿望的事,表现了珍妮愿意为别人带来幸福和快乐的好品质.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和珍妮同样善良的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学习童话故事《七颗钻石》。

    板书: 七颗钻石

  二、初读课文,认读本课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自由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表,认读字表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认读生字词,认读字词及句子.(课件出示)

    凋谢 焦渴 水罐 小心翼翼 抱着 喘气 舔水 一瞬间 涌出 清澈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花儿都凋谢了,草木也枯黄了,很多人和动物因焦渴而死.

    (学生读后老师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感受当时的环境.')

    递给 一瞬间 水罐

    就在这一瞬间,银水罐变成了金水罐.

    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闪闪发光的大钻石,金水罐变成了一个泉眼,涌出了一股清澈的水流.

    再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三、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默读后按提示说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的一件事.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水罐变成金的涌出清水,射出七颗钻石升上天空的一件事.

    (如果再加上“大旱之年”,更好)

    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水罐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请你自由朗读课文二至六自然段想一想.

    ①请一个同学读第二自然段,然后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②当小姑娘发现一个很小的泉眼时什么表现?

     (喜出望外想喝个够但决定留给妈妈)

     说说'小心翼翼'什么意思

     小姑娘为什么会小心翼翼?读读课文中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找了很多地方找不到,很累很辛苦,一滴一滴地接的,很久才接满)

    ③你从中感受到小姑娘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有孝心)板书:孝心

     师小结:正是因为小姑娘有一颗纯洁的孝心,使空空的水罐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

    ④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到六自然段.

     小组合作学习三到六自然段,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读一读三至六自然段;

     *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水罐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体会出小姑娘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小组汇报学习收获.

  四、回归课文整体,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思考:水罐为什么会一次次发生变化

    全班合作填表,了解水罐变化原因

    遇到的情况

    小姑娘的行为

    水罐的变化

    为什么会变化

    启发学生围绕课题《七颗钻石》深入质疑,感受小姑娘美好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

    课文写小姑娘找水,为什么课题叫《七颗钻石》

    感受小姑娘用爱心找水,给小狗,给母亲,过路人,,自己却连一滴水也没有喝,从而体会到文章借七颗钻石变成七颗星星,象征小姑娘美好心灵.

5. 板书:爱心 美好心灵

    展开想像:如果你是那位小姑娘,当找不到水,碰到小狗干渴,遇到路人讨水喝,会怎么说,怎么做?自选感受最深的情景谈体会.或分角色演一演.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一说: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孝心

        美好  七颗钻石  美好心灵

                  爱心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有重点的进行方法指导

   2.用“清澈”造句

  教学过程:



  

  一、指导生字的记忆和书写

  (一)学习生字

    一学生出示卡片: 凋谢 焦渴 水罐 小心翼翼 抱着 喘气 舔水 一瞬间 涌出 清澈 钻石 旱灾 泉眼 一滴 端正 朝着 银水罐

(二)多音字练习

   (1)她累得倒(dǎo  dào )在草地上睡着了.

   (2)小姑娘把水倒(dǎo  dào)在水里.

   (3)七颗钻(zuàn zuān )石.

  二、造句练习,用“清澈”造句

   方法:1.找出清澈一词在文中的句子,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闪闪发

      光的大钻石,金水罐变成了一个泉眼,涌出了一股清澈的水流.

     2.联系语境理解“清澈”,指的是水流清而透明.

     3.引导学生想一想哪些内容可以用“清澈”(泉水,小溪,小河,湖水,海水,眼睛……)

     4.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举例:(1)我家门前小溪里的水很清澈.

      (2)小鱼在清澈的小河里游来游去.

   归纳为:(1)可以表达为'清澈的……'

       (2)也可以表达为'……清澈'

  三,作业:

  1.写生字

  2.读读写写(钻石 旱灾 泉眼)

  板书设计:

5 七颗钻石 

          小姑娘找水

        小狗 妈妈 过路人

           爱心  

6 倾斜的伞

教学目标:

   1.体会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体会“倾斜的伞”里面包含的意思,感悟外公和“我”之间温馨的亲情,学会把爱心献给亲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边读边体会外公和“我”之间那种温馨的情感,激发自己关爱他人,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教具准备:课件或挂图。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二、朗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我们一起来看第一幅图,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2.找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围绕第一幅图内容写的?(1~5自然段)

   3.从第一幅图当中,你能看出“我”和外公的心情怎样?

   4.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高兴?

   5.可是,老师发现文中的“我”也有“惊讶”有“困惑”,这又是为什么?“困惑”又是什么意思?追问:“本该”是什么意思?外公头顶上的天空为什么变了?(伞歪了)我“困惑”什么?“困惑”又是什么意思?

   6.(师指板书的几个词语)这些词语都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我们把它放进句子中,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一读。(先自由读,然后指名读)

    (出示重点句子)

    (1)我就一蹦一跳地跑向外公,钻进伞下,挽住外公的胳膊,一同走进雨的世界。

    (2)抬起头,我惊讶地发现,头顶的天空已变成一片墨绿色,绿的那样深。

    (3)外公抬头望了望,笑眯眯地说:“没歪呀。”

    (4)我困惑了:“怎么,明明是歪向我这边了呀!”外公笑而不语。

   7.大家再把这几个句子带进课文中读读,联系上下文,想想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学习6~8自然段

   1.请同学们看第二幅图自学6~8自然段。

    (出示自学要求)(1)看第二幅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2)默读6—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看看多少年过去了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并划出相关的句子。

   2.不变的:仍然是那片雨的世界,仍然是我和外公,仍然是那把墨绿色的大伞,一切和以前一样。(板书:仍然……仍然……仍然……)

     一切和以前一样。

    (1)指名读齐读教师引读。

    (2)理解“仍然”是什么意思?(“仍然”表示情况没有发生变化。)

    (3)(出示重点句子学生填空)仍然-----,仍然-----,仍然------,

    (4)谁能连续用三个仍然说一句话。句子训练:

  3.变化的:

(1)说“伞歪了”不再是我,而变成了外公。

  (2)“一半是墨绿色,一半是灰蒙蒙”的天空,由外公的头顶转到了我的头顶。

  (3)假如同学们现在都是丹丹,你们在为外公撑伞时发现头顶上一半是是墨绿色,一半是灰蒙蒙的。你们的心会怎样?为什么心热了?通过这些事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导朗读。谁能带着这份感恩的心情读读第七自然段)

 (4)当年外公为“我”撑伞是高兴的,如今“我”为外公撑伞微笑却换作了什么?

 (5)“我”为什么也会这样做?

 (三)学习第9自然段、

  齐读9自然段。想想课文题目为什么叫“倾斜的伞”?这里面包含了什么意思?

三、谈谈感受

  1.在这把温情的伞下,我们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回报,但是我们身边不仅仅只有这么一点儿关爱,请你举例说一下,并写在爱心卡上。

  2.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亲人的疼爱,有邻居的关心,有老师的体贴,有同学的帮助,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爱的包围中成长,我们在接受别人关爱的同时,更应该学会帮助别人。



  板书设计:

            6 倾斜的伞

        “我”         外公

        惊讶 困惑     笑眯眯 笑而不语 开心地笑

        热  不知不觉   微微颤抖  泪光点点

   

7礼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急切、必须、忧伤”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礼物”的含义.

3.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课文围绕“礼物”讲了一件什么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浓浓的亲情,领悟家人之间为对方着想和付出的情感,培养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礼物”的含义。

2.体会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主人公之间的浓浓亲情。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收到过礼物吗?都有什么礼物呢?(生自由发言)

2.相信每个人收到礼物都会感到十分开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主人翁们各自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是什么样的礼物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

3.板书课题:《礼物》。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2.组织学生讨论。

3.交流汇报,教师点拨:“牲、缝、郑”都是后鼻音;“压”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土”上有一点;“卧”左边是“臣”,注意要写的略细长。

4.重点词语理解。

蹑手蹑脚: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牺牲:放弃;舍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郑重:严肃认真。

急切:紧急迫切;匆忙;仓促。

忧伤:忧愁哀伤。

5.组织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把字音读准确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讲的是姐姐西尔维娅和“我”因为得知家里有困难,主动去找妈妈说要放弃自己想要的礼物、安慰妈妈,妈妈后来又买来“我们”想要的东西作为礼物送给“我们”的故事。)

2.引导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姐姐西尔维娅跟“我”说了些什么?

(家里现在有困难,爸爸很伤心,我们俩也必须做出牺牲)

(3)“蹑手蹑脚、压低声音、急切”等词语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姐姐西尔维娅发现家里出现困难后内心的担忧与忧虑)

(4)指名读姐姐的话,注意读出姐姐的“急切”心理。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就具体去看看,姐姐和“我”是怎样送给妈妈礼物,又送了一份什么样的礼物给妈妈的吧!

,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引导学习课文第3~10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3~10自然段,“我”和姐姐做出了怎样的牺牲?找出语句并勾画下来。(指名读第7~9自然段)

(郑重地说:“妈妈,我俩有话跟您说。”)(“我们就是知道!”西尔维娅语气很坚决。)(“郑重”“坚决”体现出“我”和姐姐想为妈妈分担忧愁)

(2)姐姐的话表现了什么?(表现了姐姐和“我”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以及他们对自己妈妈、家人的纯真的爱)

3)听了姐姐的话,妈妈什么感受?想一想,说一说。(“吃惊”体现出妈妈想不到我们会知道家里困难的原因;“满脸通红”说明妈妈不想让孩子知道家里出现经济困难,并为无法兑现自己承诺而感到自责。)

4)对于“我们”的“牺牲”,妈妈有什么反应?(指名读第10自然段)

从“亲吻、流泪、微笑,半晌说不出话”中可以看出妈妈怎样的心情?(高兴、感动、欣慰……)

(5)思考:妈妈为什么整个晚上“都十分开心”?此刻她的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展开想象说一说。

2.引导学习课文第1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11自然段,从“我眼睛一亮,心里说不出是欢喜还是忧伤”一句中,“眼睛一亮”表现了什么?为什么“我”说不出是“欢喜还是忧伤”?

(表现了“我”收到自己想要的颜料盒时的惊喜和开心;“欢喜”是因为颜料盒是“我”想要的,“忧伤”是因为家里有困难了妈妈还给“我”买了想要的礼物,为家里经济状况感到担忧。这句话表现了“我”的善良、懂事以及对家人的爱。)

2)妈妈的做法表现了什么?(对孩子深深的爱)

3.默读全文,思考:“礼物”在文中指的是什么?(一是指“我们”送给妈妈的礼物:对妈妈、对家人的爱;二是指妈妈送给我们的颜料盒、扇子以及妈妈对孩子的爱。)

4.再读全文,指名朗读姐姐西尔维娅说的话,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从人物的语言中感受人物的感情。

,拓展延伸

学习本文,我们可以感受到“我们”和妈妈之间浓浓的爱,你对此有什么感受呢?你想对你的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将你想说的话写一写,在全班进行交流并回去读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板书]

7礼物

家里出现困难

姐姐和“我”牺牲→想要的东西不要了

妈妈买来我们想要的礼物

母子情深

达标检测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打“√”。

牺牲(shēngshēn)郑重(zhènzhèng)怨言(yuànyàn)双臂(bèibì)亲吻(wěnwù)餐巾(chāncān

2.“蹑手蹑脚、压低声音、急切”等词语表现了姐姐()的心情。

3.请用“蹑手蹑脚”一词写一句话。

4.联系课文说一说,“我们俩也必须做出牺牲”中的“牺牲”在文中指的是

5.妈妈为什么整个晚上“都十分开心”?此刻她的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展开想象说一说。

6.第二天“我”看到颜料盒时“心里说不出是欢喜还是忧伤”,“我”欢喜是因为,忧伤是因为。

7.联系全文说一说,“礼物”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8.学完了本文,你有什么话想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说吗?想一想,说一说。

8*一串红璎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3个生字,积累“风风火火、诱人、心事重重”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一定要诚实,要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的道理。

3.体会“外祖母”独特的教育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做人要诚实的道理,明白诚实的人是需要勇气的,培养学生诚实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一定要诚实,要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的道理。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出示“璎珞”的图片;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吗?(自由发言)简介璎珞。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跟它有关,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作者围绕“一串红璎珞”写了一件什么事。

4.板书课题:一串红璎珞。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2.组织学生讨论。

3.交流汇报,教师点拨:“惶、恐、谎、坑”都是后鼻音,“斥、铲”是翘舌音,“泽”是平舌音;“嫁、咽、唾、沫、训”都是第四声。

4.重点词语理解。

小心翼翼:形容十分谨慎,一点也不敢疏忽。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也比喻人精明灵活。

觊觎:希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

毫不犹豫:说话做事果断,很快拿定了主意,一点都不迟疑,形容态度坚决。

意犹未尽:形容该活动给人的感觉很好,结束之后还没有尽兴。

勃然大怒: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寝食难安:放心不下眼前的事,焦急到了极点。

出人意料: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惶然无措:害怕急躁不安的意思.

5.组织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把字音读准确

,阅读课文,理解感悟

1.通读全文,思考: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我”偷偷拿了外祖母的红璎珞,将它毁坏却不承认,后来选择将红璎珞完好地还给外祖母的故事。)

2)拿了外祖母的红缨珞之后,“我”经过了哪些心理变化?(兴奋——惶恐——寝食难安——惶然无措——如释重负)

3)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心理变化的?画出来并读一读。(指名读)

2.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在朴实的叙述中恰切地表达了独特的内心感受。让我们来品味一番吧!

(1)出示句子:此时,它就躺在那张木桌上,散发着诱人的光泽。我幼小的心灵躁动起来。

“躁动”一词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中你看出了什么?(因急躁而活动;看出了“我”想去拿那串红璎珞的蠢蠢欲动的心思。)

(2)出示句子:直到太阳落山,我才意犹未尽地回到家里。

如何理解“意犹未尽”一词?(原指没有尽兴。此处指“我”得到觊觎已久的红缨珞之后的兴奋和没有玩尽兴。)

(3)出示句子:我内心一阵惶恐,使劲咽了口唾沫,轻声说:“没,我没拿。”

“我”为什么会“惶恐”?你从这个词看出了什么?(因为“我”意识到自己闯祸了,看出了“我”因为意识到犯错之后害怕的心情。)

(4)出示句子:好了,孩子,你去吃饭吧,要记住外婆的话,一定要做个诚实的孩子,说谎的人是要被人瞧不起的。

这段话对“我”有什么影响?“我”做了一件什么事?(寝食难安,后悔;把璎珞埋到土坑里)

5)出示句子:最后,我干脆把它们埋进屋后的土坑里,可我仍然心事重重。

为什么“我仍然心事重重”?(偷了外祖母的红缨珞却没有勇气承认,想承认却怕被训斥,感到很大的压力)

3.指名读课文最后一段话,思考:为什么外祖母要谢谢“我”替她保管红璎珞?

(此处的“红璎珞”实际上是指诚实、正直的品格,这句话实际上是外祖母对于“我”能完整地将她的红璎珞归还回去的行为表示肯定,同时保护了“我”幼小的童心,肯定“我”知错能改的行为。)

4.从课文中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生自由回答)

5.你喜欢文中的外祖母吗?为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

,拓展延伸

师小结:祖母通过“我”的目光,知道“我”因为贪玩拿走了她珍贵的嫁妆,她为了保护“我”幼小的心灵,让“我”自己鼓起承认错误的勇气,再次给“我”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体现了外婆对“我”浓浓的爱。

你在生活中犯过错误吗?你是怎么做的?请你将自己的犯错经历给大家讲一讲,并说说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你打算如何做。

[教学板书]

8*一串红璎珞

拿走红璎珞(不敢承认)→归还红璎珞(承认错误)

诚实、勇气

达标检测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打“√”。

陪嫁(jiàjiā)光泽(zhézé)惶恐(huángháng)唾沫(tuòchuí)说谎(huǎnghuāng)训斥(cìchì)土坑(kēngkēn)小铲(chǎncǎn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我”拿了外祖母的红璎珞之后,一开始非常()。回到家后,意识到自己闯祸了,因此感到十分()。“我”没有承认是自己拿了红璎珞,接下来几天都感到()。外祖母将残缺的红璎珞交给“我”保管时,“我”感到()。后来,“我”将拿走的那两颗红璎珞串了回去,感到()。

3.请用“意犹未尽”一词写一句话。

4.“我仍然心事重重”,此时的“我”可能在想些什么?请你写一写。

5.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想对外祖母说些什么?

9古诗二首—绝句

教学说明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在教学时我遵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教学层次清晰,从激趣引题到感知全诗到逐句讲解到学生扮演诗人呤诵诗句,层层展开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会诗境的良好教学结构。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通过听配乐诵读,想象画面,展开画面,贴图丰富画面的五步环节引导学生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并以此作为教学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突破透景悟情的教学重点。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用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融听、思、画、说为一体,使学生领悟到“含”字的比喻写法,同时对“含”字作替换比较分析,不仅帮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领悟到“拟人”这种修辞形式对突出景物描述的生动性以及表现诗意的特定作用,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教学准备

大幅彩贴画、录音带(机)、小黑板、大黑板上板书好全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字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齐读课题]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这一首诗就是一首几言绝句?(七言绝句)这首七言绝句是杜甫在1200多年前,重返成都杜甫草堂时所作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公元762年震憾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心境由沉闷变得开朗,诗人重返旧居,看到百姓又过上太平日子,看到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悦,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没有事先拟好题目,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载名称作了诗题。下面请同学们各自把诗句读一读,生字要读准。

2.学生自读。

3.复习生字。在这首诗里有四个生字,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4.指名读诗:同学们会读这首诗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句,开火车,谁愿意?(请两组)

二,范读创设情境

1.学习第一句

(1)听范读录音: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同学们想听听吗?(想)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用语言创设情境:听着这充满感情地诵读,我们仿佛走近了诗人,也来到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出示画)(语言引导学生看图入情境):此时正是三月天气,日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杜甫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然听到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鸟鸣声,诗人循声望去,看到了什么?(黄鹂)黄鹂有同学知道吗?(贴黄鹂)

(3)介绍黄鹂。黄鹂是一种很美丽又会唱歌的小鸟,羽毛大部分是黄色的。

(4)学习“翠”“鸣”。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哪儿鸣叫呢?(柳树枝间)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翠是什么意思?(嫩绿、翠绿的意思)可见此时正是什么时节?(早春时节)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

(5)读第一句诗。让我们一齐用欢快的语调,读一读第一句诗,注意七言绝句的(2-2-3)的节奏。

(6)说句意。第一句诗的意思同学们理解吗,谁能说说。(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地鸣叫着。)

2.学习第二句诗

(1)描绘情境。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贴白鹭。

(2)介绍白鹭: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腿脚细长,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3)讲“一行”“青天”。那是一只白鹭吗?(不是)诗中哪能个词告诉你的?(一行)这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哪儿?(青天),青天是什么意思?(蔚蓝的天空)这里的青是碧蓝、瓦蓝的意思。

(4)说句意。那么二句诗的意思同学们会说吗?(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蔚蓝的天空)

(5)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诗,读出画面的美来。

3.体会诗境

(1)诗人作诗用语凝炼明快,仅仅两句诗就已使我们浮想联翩,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找到了诗中描写色彩的字吗?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着重号点出来。(黄、翠、白、青)

(2)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色彩鲜明的字写出春天景物的独特鲜艳的色彩特征。我们在读这两句诗时就觉得仿佛有这样一幅早春美景图展现在我们眼前。同学们能不能看着画面,结合诗句,试着用自己美好语言描绘画面,同学们可以按这样的句式来说:

出示句式: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柳树,黄鹂,白鹭。

(3)同学们描绘得真美啊,让我们把一、二两句诗联起来读一读,读出画面的美来。

4.学习第三句

(1)读着读着,我们大家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莺歌燕舞,生机勃勃,到处绿柳垂丝,春意融融,诗人杜甫被眼前的美景拨动了诗弦,不禁在心中吟诵,斟酌诗句,这时他一抬头,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诗人被远处的西岭雪山给吸引住了)贴 西岭

(2)讲解“千秋”、“含”。西岭是位于成都西边的岷山,那诗人说:“西岭千秋雪”,可以怎样解释?(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里的“千秋”是指什么?(时间长久)诗人是从哪儿看到覆盖积雪的西岭山的?(诗人从窗口向远望),画(囗),你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含”的意思吗?含是衔着、镶嵌的意思。同学们觉得这句诗中的“含”字用得好吗?这样我们不妨用其他的字来换换,可以用哪些字来换?(有、里、内、前)我们选两个字换上读读看,比较比较,体会体会。“窗有西岭千秋雪”,你们觉得怎么样?(太一般了)“窗嵌西岭千秋雪”,(嵌字写出西岭雪山像一幅画镶嵌于窗框之中,只是静态的画。)我们一般说人才用含着什么,这儿用了“含”字好像把窗框写活了,写出画面的动态之美,更有了动感,诗中静动结合,充满生机。这个“含”字用得真妙,让我们一齐读第三句诗,突出“含”字。

(3)说诗句大意。(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景色像衔在窗框里一样)

5.学习第四句诗

(1)诗人凭窗远眺岷山雪峰,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赞叹不已,不知不觉,笔已经拿在手里很长时间了,诗人想起要写下诗句,一低头,却又看见门前的什么?(门前停靠在岸边的船只)边贴船只边叙述:船只不在航行吗?你从哪个字知道的?(泊),泊就是停靠的意思。东吴是指长江下游,江苏一带建立东吴政权,所以诗又用东吴指代长江下游,江苏一带的地方。

(2)你会解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吗?(从遥远的东吴航行来的船只)那“万里”在这里是指什么?(路途遥远)现在同学们能解释这句诗的大意吗?(门前的岸边停靠着千里迢迢航行而来的船只),船能沿着岷江,穿三峡,一路畅行无阻的情形只有在和平环境里才会出现,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情会是怎样的?(欢快、愉悦、舒畅)

(3)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读第四句诗。

6.体会诗情

(1)此时杜甫重返草堂故居,已是“安史之乱”得以平定的第二年,诗人心情愉悦,才会有闲情逸致抬头远眺西岭雪景,俯首感受鸟语花香的明媚春色。所以诗三/四句就写了诗人远望近观的情形,同学们能不能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

诗人抬头向远处看,只见,低头看近处,只见,看到这番情景,诗人心中。

(2)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把三、四两句联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表演情境

1.刚才通过想象画面,我们理解了每句诗的大意,走近了诗人,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做大诗人杜甫,把诗人作诗的情景给大家表演表演。现在黑板上的这幅画,正无限的扩大、扩大……于是,我们这儿成了杜甫草堂,屋外的春色真是美如画。此时,正是阳春三月,阳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听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循声望去,诗人看到草堂附近怎样的一幅春景图,可以先向我们介绍介绍,而后诗人挥毫泼墨,并为我们高声呤诵所作的诗。先请大家在座位上讨论讨论,练习练习。

2.学生表演

3.真是一首好诗啊,如此佳作,我们怎能不呤诵呤诵。

4.齐诵全诗。

五、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齐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全诗描写了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表达了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课后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背诵。

9 古诗二首—早发白帝城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字词。

   2、领会诗的规律,能正确流利地朗诵诗歌,并会背诵。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对于诗歌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加深对祖国大好山河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力。

  教学准备

   1、有关三峡景色的音像资料,挂图等。

   2、有关李白的资料。

   3、准备生字卡片。

   4、适合诗歌朗诵的音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观察诱情。由情入文,老师利用音像资料或挂图将三峡美景展现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观景时产生赞叹之情,再由情入文,小朋友们,你们现在看到就是我国著名的“三峡”,这里的景色美不美,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你的心情又怎样呢?我国唐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李白,也到过三峡,当时他的心情也和你们一样,轻松而愉快,在这样的情绪中他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你们想学一学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早发白帝城》。

  二、新课

  (一)自学

  1、自读,轻声朗诵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看书上注释,通过上下文猜字,借助字典等方法)自己解决。

  2、正音,指名读古诗,尤其注意多音字的读法。发,朝,还,重。

  3、互检,读给同桌听一听。

  (二)识字

  1、你认识了哪些字,找出来带大家读一读并组词。

  2、游戏巩固。

  (1)开火车读字组词。

  (2)读一读,找一找,利用字卡,你读我找。

  (三)写字

  1、观察。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你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对学生认为的难写的字进行范写指导,其他的字学生照书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有条件的还可采用大范围评价,如全班评。

  (四)练习

  1、读读我们写过的字。

  2、这些词语应该怎样读,试着讲一讲它们什么时候怎么读。

  重量 重复 重要 重叠

  归还 还是 还有 还原

  出发 发现 理发 发明

  “重“在形容词前读zhòng,表重复读chóng,还在副词时读hái,作动词用读huán,发在名词中读fà,在动词中读fā(学生可从词的角度意思来认识,不必讲解语法知识,可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理解,让学生说句子。)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早发白帝城》,谁能把它读一读,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新课

  (一)解题

  这首诗的题目《早发白帝城》,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原名紫阳城,城居高山,地势险要。

  (二)交流

  1、自读。自读全诗,画出不理解的句子,词语,借助工具书解决。

  2、合作学习。

  (1)组内汇报自学的情况。

  (2)提出不懂的问题,交流解决。

  (3)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3、汇报交流,提出还有疑问的地方全班交流(此时可能还有学生有个别问题,如为什么叫“还”,江陵那么远怎么说“一日还”,程度好的学生可交流,老师也可做适当点拨。)

  4、诵读悟情

  (1)诗人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试着说一说。

  (2)听录音诵读、感受。

  (3)试着和你身边的人互相读一读,注意感情。

  (4)用你喜欢的方式给大家读一读。

  5、背诵

  (1)老师发现这首诗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好很孰了,甚至还有一些同学已经背下来了,是不是?那就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背给大家听一听。

  (2)你们背得很好,老师也想背一背,请刚才没背过的同学和我一起背,好吗?

  

10五花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2、抓住“淡淡的、浓浓的、一簇簇”关键词,通过朗读领悟作者对 树林颜色的生动描绘,感受五花山的美。

3、初步懂得适当运用联想的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并仿写片 段。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感受五花山秋天的美。 教学难点:

领悟本文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描绘, 初步懂得适当运用联想的 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解题

同学们, 我们的祖国有众多的名山大川, 你们在假期里和自己的父 母去过哪些名山呢?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黑龙江的伊春市去看看, 那里有一座风景如画的山,这就是:五花山(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此山为什么叫五花山呢?(反馈,交流)

三、走进春天、夏天的五花山

1、指名读。

2、比较春天、夏天的五花山颜色的不同。

3、抓关键词“冒、涂、染”指导朗读。

四、重点品读秋天的五花山。

过渡:五花山上色彩最丰富的季节要数秋天了。

1、出示: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

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

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

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

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

松柏不怕秋霜,依然(翠绿)。

2、学生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颜色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画出来,并认真地读一读。

3、全班交流。随机:

a、指导朗读金黄色。

指名读这一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金黄色?

出示图片,说说感受。

带着感受再读这一句。

b、指导朗读杏黄色。

指名读这一句,你想到了什么?(熟透了的杏和梨。)出示图片。

秋天正是丰收的季节,我们的心情怎么样?(喜悦、高兴……)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师:我们看到了金黄色和杏黄色,就想到了和它有关或想象的事物——这就叫联想,用上联想的写作方法可以让句子变得更美。读的时候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

c、指导朗读火红色。

同上

d、指导朗读紫红色。

同上

那么多的颜色,你还会用哪个词来形容它的颜色呢?(五彩缤纷) (4)分角色朗读这一自然段。男生读“金黄色”和“杏黄色”,女生读“火红色”和“紫红色”。

小结: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五花山让我们领略到什么是五彩缤纷,什么是多姿多彩。多么美的五花山,让我们去美美地读一读这段话吧。(齐读)

五、迁移写法,仿写片段。

师:冬天的五花山是什么颜色呢,请同学们试着来写一写冬天的五花山。(出示图片)

1、生开始仿写。

2、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评价。

3、展示写话。

八、板书设计

五花山

春黄绿

夏深绿

秋五颜六色

《五花山》作业纸设计

1、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内容。

课文描写了“我”的家乡在()里,一年当中,山的()是不同的。春天的山是(),夏天的山也是()。

秋天的山 () , 有 () , 有 () , 有 () , 有(),有()。因为拥有这么多的颜色所以此山 取名为()。

2、 仿写片段。

冬天的山也不再是一种颜色了。

下 过 一 场 雪 , 有 的 树 林 变 成 了 , 好 像 ;

下 过 一 场 雪 , 有 的 树 林 变 成 了 , 就 像 。

11翠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读写“颜色、鲜艳、衬衫、水波”等词语。

2.引导学生认识翠鸟的外形,了解翠鸟的生活习性,树立爱鸟、护鸟的意识。

3.通过理解关键词语,体会翠鸟外形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保护鸟类的情感,让学生从小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捕鱼活动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动物外貌顺序和观察动物外形动作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形象感知,导入新课

1.播放关于翠鸟的录像,直观形象地认识翠鸟。

2.介绍翠鸟相关知识:翠鸟,又名“叼鱼郎”“小鱼狗”。它体长约15厘米,头大、体小、嘴长,是一种很可爱的小鸟,以鱼虾、水生昆虫为食。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文题目,你都想知道什么呢?(翠鸟是怎样捕鱼的?翠鸟有哪些生活习性?翠鸟在哪里生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2.组织学生讨论。

3.汇报,教师点拨:“衬”“衫”都是“衤”字旁,不要写成“礻”;“紧”下面是“糸”,不要多写一撇;“待”是双人旁,不要写成“侍”。

4.理解词语。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

锐利:(目光、言论、文笔等)尖锐。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小巧玲珑:形容小而灵活。

透亮灵活:形容翠鸟的眼睛透亮有光泽,很灵活。

5.学生自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把字音读准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主要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表达了作者爱鸟的情感)

2.投影翠鸟图片,学生自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翠鸟的什么?(外形)

3.这一自然段讲了翠鸟外形哪几个方面的特点?在文中画出来。

身体:小巧玲珑眼睛:透亮灵活嘴:又尖又长

头、背:鲜艳的羽毛腹部:赤褐色爪子:小而锋利

4.读第3句话,理解“鲜艳”一词的意思。课文是怎样把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讲具体的?(从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的分别描述翠鸟不同部位的颜色及特点。)

5.课文描述翠鸟羽毛颜色的几个比喻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翠鸟的喜爱、赞美之情。)

6.指名领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听写本课词语。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3.你喜欢翠鸟吗?为什么?

二、学习第23自然段,了解翠鸟

1.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找出表现翠鸟飞行特点和捕鱼过程的词句。

点拨:(1)“爱贴着水面疾飞”写出了它飞行时的特点。(“疾”突出翠鸟速度快)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翠鸟捕鱼的敏捷。如:

①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射出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②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③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已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目光。

“尽管……还是……”说明翠鸟机灵、敏捷。

2.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翠鸟的动作有什么特点?(迅速、敏捷)

3.讨论:为什么翠鸟的动作这样的迅速、敏捷呢?(翠鸟的外形小巧玲珑,眼睛透亮灵活,嘴巴又尖又长)

三、学习第45自然段,体会爱鸟之情

1.自由读第45自然段,思考:“我们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中“这个念头”指什么?为什么打消了?

1)“我们”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

2)老渔翁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逮它很不容易。

2.我们为什么希望翠鸟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可以多观察一会儿美丽的翠鸟)

3.有感情地朗读第45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课文中对翠鸟的描写多么生动、传神啊!现在,请你仿照第1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介绍一种你熟悉的动物。

[教学板书]

11翠鸟

目光锐利动作敏捷

住在陡峭的石壁上不易捉

打消了念头喜爱翠鸟

达标检测:

1.用自己的话说说翠鸟的外形特点。

2.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打“√”。

苇秆(gǎngān)眨眼(zhǎzǎ)利箭(jànjiàn)饲养(císì)

3.加一加,变新字,再组词。

例:文+=(纹)(花纹)

+= ( )

+=( ) ( )

+= ( ) ( )

4.词语巧搭配。

()的嘴

()的头巾

()的眼睛

5.你能模仿第1自然段说说你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特点吗?

6.选一选,填一填。

叼起 蹬开 贴着

翠鸟()苇秆,像箭一样()出去,()小鱼,()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7.“我们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中的“这个念头”是指的念头。

8.写一条保护鸟类的宣传标语。

12*北大荒的秋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积累“茫茫、扰乱、沉甸甸”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让语言更丰富。

3.通过诵读感悟了解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北大荒的美丽和富饶。学习运用修辞手法让语言更丰富,体会作者对北大荒的爱。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你想知道“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吗?(板书课题:北大荒的秋天)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大荒的秋天,去感受那五彩斑斓的天空,去欣赏那清澈见底的大河,去轻吻那成熟的五谷。

二、初读课文,夯实基础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

2.自学生字词,注意读准字音。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4.汇报交流,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集体读)

苍鹰盘旋冰封绸布汹涌高粱扰乱草甸子

2)重点词语理解。

盘旋:环绕着飞或走。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草甸子:长满野草的低矮湿地。

沉甸甸:形容沉重。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我们眼中认为的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1)你也许会把它和纷飞的落叶、茫茫的荒草和几只苍鹰在萧索的河谷上盘旋联系起来。

(“纷飞”“茫茫”说明了秋天的冷清和萧瑟;“萧索”体现了河谷缺乏生机,反应了秋天的特点)(配相应图片)

2)落几番秋雨,飞几夜寒霜,就开始冰封大地、风雪漫天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天给人是寒冷、清冷的感觉)(配图片)

3)指名读,男女生配合读出秋天冷清、萧瑟的感觉。

2.这是北大荒的秋天吗?你是怎样知道的呢?(这样想,你就错了!)

3.错在哪里呢?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时间开始的呢?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

4.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北大荒的秋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天空、土地、江河水、榛子树的叶子、物产,感受到美)

北大荒的秋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出示第2自然段。(九月,第一片落叶)

5.自由朗读第3~6自然段,把你觉得美的句子标记出来。

1)北大荒的天空有什么特点?(五颜六色)

(白天:蓝得发白;傍晚: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像碎花绸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天空的颜色多彩。)

2)出示天空颜色的图片,小组读,男女生读。

3)北大荒不仅天空美丽,土地上也别有一番风味!

出示:a.“土地,就像汹涌的金色海洋”图文并出;

b.“高粱喝醉了……”图文并出;

c.“大豆说话了……”图文并出。

a句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土地丰收的景象;bc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高梁、大豆丰收的热闹景象。)

6.为什么“把人们的心给燃烧起来了”?真的燃烧了吗?(丰收的喜悦,让北大荒的人民都很快乐。)

7.这里可真是“大豆摇铃千里金”,出示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8.拓展:你准备怎样赞美北大荒的秋天呢?

四、总结

1.课文学完了,你们觉得北大荒的秋天美吗?(生齐答: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北大荒的美。

3.仿照课文,写一写你心目中的秋天吧。(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练笔写一写关于秋天景色的小短文)

4.如今的北大荒不再是荒无人烟的样子了,许多人把北大荒叫作“北大仓”,回家后我们也将这美景叙述给家人听吧!

[教学板书]

12*北大荒的秋天

北大荒的秋天概述:北大荒的秋天来了

景美天空:残云

土地:高粱、大豆

江河里的水:鱼群

榛子树的叶子

物丰:大豆摇铃千里金麦波稻浪丰收景

云静天清美无边

达标检测

1.用“√”画出正确的读音。

苍鹰(yīnyīng)绸子(chóucóu)汹涌(xōngxiōng)草甸子(diàndiān)

2.你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沉甸甸银灰

3.课文第2自然段交代了北大荒的秋天到来的时间:;到来的标志:。

4.课文第3自然段中出现了许多关于颜色的词语,我能用成语来概括。

5.仿写句子。

例:那土地,就像汹涌的金色海洋。

,就像。

6.课文第7自然段主要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北大荒的,同时也赞美了。

7.课文主要描绘了北大荒的天空、、、、物产,勾勒出了一幅色彩绚丽、丰收在望的秋景图。

8.找找与秋天有关的诗词、文章,课下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分享。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初始,我以谈话导入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北大荒秋天景象的联想,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接下来的课文分析中,我以学生诵读为主。为了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写的景色和情感,我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运用联想丰富画面,品味和欣赏北大荒的“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我在注重学生感悟的同时,还结合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北大荒的喜爱、赞美之情。让他们运用课文的写作方式,在课后练习中写写自己心中的秋天,加强学生们的写作能力。

13一鸣惊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读写“战国、国君、大臣、进犯、城池、危在旦夕、庭院、普通、尽忠”等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中成语的意思。

3、说说淳于髡是用什么方法说服齐威王的,为什么他能说服齐威王。

4、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淳于髡用什么方法说服齐威王的,为什么他能说服齐威王。教学难点:理解隐语。

一、导入,解题。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3课,请大家伸出手来书空,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并范读:一yī鸣惊人)一起响亮大声地齐读课题。

这个词语出现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你找到了,请你来读这句话。大家边听边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么多同学听懂了,请你来说说你的理解。

在生活中,哪些场景会让你想到这个词?变化真大!真令人吃惊!

二、大鸟不飞不叫

大家都用这个词夸奖了一个变化大地让你吃惊的人。在课文中,“一鸣惊人”出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找到这个句子读一读。

这句话说的是一只不普通的大鸟。这只大鸟原来是什么样子的?聪明的孩子在上文中找到了答案,请你来读。淳于髡是在给齐王讲故事呢,此时该怎样读?你来读。嗯,读出了疑问的语气。你来读。故作神秘,令人好奇。

“整整三年”时间真——,“既不……也不……”说明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这只大鸟在做了什么?对,它什么事情也没做。你能用“既不……也不……”来说一句话吗?

淳于髡讲述了这样一只三年不飞也不叫的鸟,你来说说这是一只什么鸟?

三、齐威王不闻不问

齐威王听说有这样一只在宫廷里待了三年不飞也不叫的鸟,“他一听心里就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淳于髡说的是齐威王?板书:不闻不问。

不闻不问,闻,就是听的意思,问就是询问。不闻不问的意思就是——你还能说出“不X不X”这样的词语吗?和你的同桌比一比,看谁说得多。

是啊,齐威王身为一国之君,本应该勤政治国,可他对国家大事却不闻不问,就像淳于髡说的这只栖息在宫廷里的不飞也不叫的大鸟。

四、隐语劝谏

虽然淳于髡表面上说的是这只不飞不叫的大鸟,实际上说的是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的齐威王。这就是隐语,就像猜谜一样。

淳于髡为什么要说隐语呢?嗯,这叫投其所好。看来淳于髡真的是能言善辩,富于谋略。

面对淳于髡的提问,齐威王是怎么回答的?这只鸟不普通在哪里?哦,原来齐威王认为这只大鸟将作出惊人的举动,发生令人吃惊的变化。你从哪里感受齐王有这样的信心?你找到了两个感叹号,在这里感叹号有什么作用?你也这样信心满满地读一读。大家像他这样读。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原来,大王还是有心要振作起来啊!不只是我,还有淳于髡也明白了,大家找找描写他的神态的词语。恍然大悟的意思就是——

自己的劝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淳于髡可高兴了,所以他说的话里也有两个感叹号,在这里,感叹号有什么作用?请你来读出他的高兴。来,大家一起读。

五、齐威王一鸣惊人

齐威王听从了淳于髡的劝谏,不再沉迷于饮酒作乐,开始整顿国政。濒于灭亡的齐国,又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后人称为齐威王”。“威”是后人根据他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你能用“威”字来组词吗?从同学们的组词中,我们发现“威”有使人敬服或惧怕的意思。齐威王就是一个令人敬畏的人。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8、9自然段,默读的时候,既不要读出声,也不要指读,集中注意力,认清每一个字,一边读一边想:文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齐威王令人敬畏。找到了,就轻轻地拿起笔,用横线画出来,多品味几遍。

说说你找到的句子。改革内政,赏罚分明,他令人敬畏。诸侯俯首,国力强盛,他威震四方。板书:威震四方。和第一自然段中描述的他作比较,你想说什么?

齐威王的变化真令人吃惊!这真是: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板书:

13、一鸣惊人

不闻不问威震四海

14灵隐题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打量、打扮、和尚、谈吐不凡”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复述这个故事\.

3.默读课文,体会文中方丈对于来访客人态度的前后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苏轼所题对联中对于方丈前后态度变化的讽刺意味,学习使用与人交谈时表示谦虚和尊敬的词语,体会对联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之处。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苏轼对于方丈态度前倨后恭的变化的讽刺\.

2.学习使用与人交谈时表示谦虚和尊敬的词语。

3.了解对联这种独特的汉字艺术形式。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出示苏轼图片。

2.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没错,他就是本课的主人公,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简介苏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他的故事。

3.板书课题:《灵隐题联》。

4.从课题中你想知道什么?(生答:灵隐是什么意思?题联是什么意思?)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2.组织学生讨论。

3.交流汇报,教师点拨:“禅、尚”都是翘舌音,“曾、词”是平舌音;“量”上面的“日”和下面的“里”都要写得略扁平些;“茶”下面不是“余”,不要多写一横。

4.重点词语理解。

打量:仔细地察看。

怠慢:淡漠;不恭敬;套话,表示招待不周到。

攀谈:拉扯闲谈。

大吃一惊:形容对发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

名满天下:天下闻名。形容名声极大。

面红耳赤:脸和耳朵都红了。形容因激动或羞惭而脸色发红。

5.组织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把字音读准确。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写的是在什么地方,谁和谁的故事,结果怎么样?

(灵隐寺内苏轼与方丈交谈,苏轼依据方丈的态度变化给出一副对联,让方丈羞愧的故事)

2.指名读课文第12自然段。

(1)从第12自然段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主要人物:苏轼;故事发生的时间:苏轼在杭州做官时;地点:灵隐寺)

(2)灵隐寺有什么特点?(庭院清雅,花木繁盛)苏轼喜欢这里吗?(喜欢)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从“心中舒畅、胜境”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3)苏轼为什么不专心游玩,而要“前往方丈室求见”方丈?(因为苏轼喜欢访僧问禅,与人议论佛理,他觉得灵隐寺这样一处胜境,方丈必有学问,想去交流一番。)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故事有了一个初步了解,那么苏轼为什么要题联呢?他与方丈交谈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引导学习课文第3~9自然段。

思考:方丈在与苏轼交谈的过程中,态度发生了几次变化?(两次)分别是怎样的?

(1)指名读课文第3~4自然段。

①方丈对苏轼有什么看法?(见他一副寻常书生打扮,不像富贵人家。)

②方丈对苏轼态度如何?(怠慢)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上下打量、皱了皱眉,抬手说:“坐”,对小和尚哼了一句:“茶”。从语言、动作、神态体现方丈以貌取人。)

③苏轼对方丈的行为态度有什么反应?(心生不悦,站着和他攀谈,说明了苏轼接收到方丈冷漠的待客之道,即使心里不开心,还是礼貌地与他交流)

(2)指名读课文第5~6自然段。

①方丈对苏轼有什么看法?(认为他谈吐不凡、知识渊博)

②方丈对苏轼态度如何?(讨好)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堆出一副笑脸,客气地说:“居士,请坐!”又吩咐小和尚说:“敬茶!”,“笑脸”与敬语再次说明了方丈虚伪)

③苏轼对方丈的行为态度有什么反应?(还是不坐)

(3)指名读课文第7~9自然段。

①方丈对苏轼有什么看法?(必非等闲之辈)

②方丈对苏轼态度如何?(恭敬)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大吃一惊,连忙双手合十,躬身行礼,说:“请恕老僧眼拙,不识泰山。请上坐!”一边命小和尚:“快,敬香茶!”,请苏轼留下墨宝。神态、动作表现出方丈礼亏而懊悔的情绪,为自己以貌取人的态度感到惭愧)

③苏轼对方丈的行为态度有什么反应?(见方丈这副模样,话不投机,坐了片刻就起身告辞。“坐了片刻”说明时间短,体现苏轼对方丈以貌取人,曲意逢迎的态度表示看不起)

2.引导学习课文第101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方丈请苏轼留下墨宝,苏轼有什么反应?(淡然一笑,信笔在备好的纸上写下了一联。)

(2)“方丈见了,顿时面红耳赤,羞愧不已”,方丈为何会有这样的反应?(苏轼写的对联讽刺了方丈态度的不同变化,方丈看了因此感到羞愧)

(3)苏轼“大笑而去”,方丈“羞愧不已”,苏轼离开以后,方丈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呢?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实际说一说。

3.文中出现了许多人们正在交谈时常用到的一些表示谦虚和尊敬的词语,在文中找一找并画出来,并试着用这些词语说话。

三、拓展延伸

对联是汉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古代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精彩的对联。请你课外搜集一些精彩的对联在全班分享交流,还可以说说其中包含的有趣的故事。9.请分享一副你搜集的对联。

[教学板书]

14灵隐题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达标检测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打“√”。

曾(zēngcéng)奶奶曾(zēngcéng)经是抗日红军战士。

2.选词填空。

【寺 诗】

()句()庙

()歌 灵隐()

【凡 几】

平()()个

第()()事

3.说一说,本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繁盛—()

舒畅—()

5.读句子,联系课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平时,他喜欢访僧问禅,与人探讨佛理。

(2)苏轼见他有些怠慢,心生不悦,就站着和他攀谈。

6.文中方丈对于苏轼态度的变化分别是:、、;对苏轼说的话分别是:、、;对小和尚说的话分别是:、、。

7.请用“面红耳赤”写一句话。

8.请你想象一下,苏轼离去之后,方丈可能会想些什么?

15聪明的牧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牧童、不慌不忙、两眼昏花”等词语。

2.熟读课文,读好问答的语气,理解牧童的回答聪明在哪里。

3.体会牧童的聪明过人,来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牧童的回答聪明在哪里。

2.体会牧童的聪明过人,来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品质。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出示图片:牧童)这个孩子每天以放牛、放羊为生,我们称他为牧童。大家知道吗,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牧童,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去认识这位新朋友吧!

板书课题:聪明的牧童。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工具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2.组织学生讨论。3.汇报,教师点拨:“牧”左边的“牛”最后一笔要变横为提;“慌”最后一笔为竖弯钩;“索”下面是“糸”,不是“系”,不要多写一撇。

4.理解词语。

赞许:认为好而称赞;赞赏。

不慌不忙: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不假思索: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5.组织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把字音读准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本文写了一位国王为了难倒因为聪明而远近闻名的牧童,故意出了几个非常刁钻,叫常人难以回答的问题,而聪明的牧童依靠自己的智慧,出色地回答了国王问题的故事。)

2.引导学生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聪明)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无论别人问什么,他都能很聪明地作答。)

(3)国王相信牧童很聪明吗?(不大相信)他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把牧童叫了去,说要是牧童能回答他的三个问题,他就把牧童看作亲生儿子,让牧童住在王宫里。)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本文讲了什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去看看牧童究竟是怎样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回答国王的问题的。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引导学生学习第2~12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第2~12自然段,边听边思考国王提出了三个什么问题?勾画下来。

出示国王的第一个问题:世界上的海洋中有多少滴水?

①牧童有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呢?(没有)他是怎样回答国王的?(指名读第5自然段)

②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学生交流讨论。

出示第二个问题: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①牧童是怎样回答的?他做了什么?(指名读第7~8自然段)

②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学生交流讨论。

③大臣们为什么会面面相觑呢?(大臣们知道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牧童的聪明感到惊讶)

出示第三个问题:永恒有多少秒钟?

①牧童有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呢?(没有)他是怎样回答国王的?(指名读第12自然段)

②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学生交流讨论。

(2)国王提的问题有答案吗?(没有)由此你看出了什么?(国王故意刁难牧童)

(3)牧童是用什么方法回答国王的问题的?(在看似回答的同时,聪明地提出要给出答案所需的三个无法达到的条件,以无解之答应无解之问)

(4)牧童与国王的问答体现了什么?(牧童的聪明、沉着、勤于思考、思维敏捷)

2.引导学生学习第13自然段。

(1)指名读第13自然段。

(2)国王相信牧童聪明了吗?(相信)他说了些什么?

(3)从国王说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国王言而有信)

总结:国王与牧童间共交锋了三个回合,上至天文,下至湖海。牧童每次都能针锋相对,一一作答。这正是印证了前文的“无论别人问什么,他都能很聪明地作答”。真是一个聪明的牧童。

三、拓展延伸

在我们身边是否也有和牧童一样聪明的孩子呢?如果是你面对国王的提问,你会如何巧对?小组讨论、交流。7.如果你是那位牧童,你会怎样回答国王的问题?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板书]

15聪明的牧童

牧童(聪明)

国王(提出问题)世界上的海洋中有多少滴水

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永恒有多少秒钟无解之问

无解之答

达标检测

1.下面音节哪些是后鼻音,哪些是三拼音节?

后鼻音: 三拼音节: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请用“无论……都……”写一句话。

4.照样子,写词语。

1)不慌不忙

不()不()

不()不()

不()不()

(2)面面相觑(AABC式)

5.想一想:牧童是怎样回答国王的问题的?

6.学完课文,你喜欢这个牧童吗?为什么?

16*趣味相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8个生字,积累“蜡烛、展览”等词语。

2.熟读课文,通过表演感受相声语言诙谐幽默的特点。

3.激发学生阅读、表演的兴趣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之一——相声,感受它的诙谐幽默,热爱我国的传统艺术——相声,并培养孩子们的表演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表演引导学生感受相声的诙谐的特点并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播放一段相声的录音。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相声)没错,这就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一种——相声。(师简介相声)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趣的相声。(板书课题:《趣味相声》)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集体评议,纠正字音。

3.自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趣味相声”又可以被称为什么?(蒙人的相声)课文中一共几次让人发蒙?(五次)

5.让人发蒙的相声,人们为什么听?

(发蒙归发蒙,越发蒙越爱听,越发蒙越入迷)

三、阅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读、听、说,感受相声的特点。

1.播放录音《让人发蒙的相声》,质疑引导思考:听完后,你的感受是什么?(指名回答)

2.同桌对读课文,思考:相声这么令人着迷,让人发笑,它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得体)

3.指名进行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二)找一找,练表达。

师:读了这段相声后,你觉得哪些地方最有趣?(说清楚原因即可)举例说一说。指名回答。

(三)演一演。

1.小组合作同桌选相声中的一段或几段在小组里进行表演。师巡视指导。

2.指名到台前表演相声小段。(尽量多叫几组)

3.评选“未来笑星”活动。

四、拓展延伸

请你继续编创一段《趣味相声》,在班级里给大家讲一讲。

[教学板书]

16*趣味相声

趣味相声→诙谐幽默语言

内容

形式

达标检测

1.将下面字的音节补充完整。

x lzh zhl sh

2.趣味相声有什么特点?

3.听完本课的相声,你觉得它哪些地方有趣?为什么有趣?

4.小组合作进行分角色表演,再在全班进行表演。

17 走马灯的奥秘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茅以升从小遇事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和勇于探索科学道理的精神。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字。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茅以升小时候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科学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秘、奥、蜡的字形掌握。

    2.品味,研读描写茅以升善于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词语。

  教学准备:课件,字词卡片,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在我国有一位著名桥梁专家。他主持设计和建造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设的近代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50年代,参加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并任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后又主持修撰了《中国古桥技术史》。主要著述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等。他的名字就是茅以升。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茅以升的故事。

  二、学习生字:

   1.打开书,自由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合作认字:

   2.检查认字情况:

     抽读卡片,提示易错字。

指导书写

     秘:左边禾木旁,不是木字旁。

     蜡:左边虫子旁,不是火字旁。

     转:多音字,表示方向变化读三声;表示环绕读四声。

     奥:上边不封口。

   3.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5.练习写生字,同桌互相检查并修改。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质疑(什么是走马灯?奥秘是什么意思?走马灯有什么奥秘?)

   2.默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感到茅以升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

   2.结合同学提出的问题收集有关资料。(走马灯的图片;茅以升像;茅以升介绍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理解重点语句,感受茅以升善于观察和思考,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资料交流:

    1、上节课请大家收集了有关的资料。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

    2.小组交流资料(图片、文字、影象等。)

    3.结合学生资料出示走马灯图片课件或实物,略读第一自然段。

     一边读一边看图了解走马灯的样子。

    4.导入:就是这样一个别人看起来很平常的走马灯对茅以升却产生了不平常的影响。通过他的表现我们认识了一个怎样的茅以升呢?

  二、读课文,再次整体感受茅以升是一个怎样的人?

    1.指名读课文,思考。

    2.板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3.导读: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默读,分别用不同标记画出相关语句。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感情朗读:

    1.你认为茅以升是怎样的孩子?

    2.根据你最想交流的内容自愿组合小组进行讨论.(老师安排不同地点.)

     [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需求和兴趣,给学生以选择的空间.]

    3.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全班学生共同讨论、朗读.

    (1)感悟描写茅以升善于观察的语句:

      A随学生汇报出示文字课件:

       走马灯像磁石一样,把茅以升吸引住了.他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走马灯.

      B引导学生品味带点词语,体会其善于观察.

       “像磁石”什么感觉?想象此时茅以升心里、眼里只有什么?

       “仰”“目不转睛”“盯”什么样?表演体会。

      C朗读感悟、评议。

      D他看到了什么?指名读,思考:他看得如此细致,说明他观察得怎样?

    (2)感悟描写茅以升勤于动脑的语句:

       随学生汇报出示文字课件:茅以升提出了哪些问题?

      ◎小纸人、小纸马怎么会转?

      ◎怎么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呢?

      ◎那么怎样才能让小纸人、小纸马跑得快一些呢?

       学生交流看法后引导朗读。

    (3)感悟描写茅以升勇于探索的语句:

      随学生汇报让学生板书茅以升勇于提问、勇于实践的词语:

      问、取、吹、又提问、又拿、点燃。

      小结:茅以升不仅善于观察,还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实践验证。所以我们感受到茅以升是一个怎样的人?(指板书)

  四、总结:

    正因为如此,他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著名的桥梁专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布置作业:

    默读课文,说说茅以升是怎样发现走马灯的奥秘的。



  板书设计

             走马灯的奥秘

          善于观察 仰、目不转睛、盯

          勤于思考 问、又提问、播进科学的种子

          勇于探索 取、吹、又拿、点燃

18 捞铁牛

教学目标: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词

  4.朗读课文能简述捞铁牛的经过

教学重点

  1.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捞铁牛》,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看书听朗读录音

.布置自学.(字幕出示自学要求

 1.初读课文,看拼音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学习

 3.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卡,认读生字。

 2.汇报弄懂了些词语,重点检查以下词语:浮桥、淤泥、潜水、熟悉。

 3.分段,讲段意。(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继续的。先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一个和尚主动提出捞铁牛:再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接着讲怎样捞起一只只铁牛:最后讲这个和尚的名字和身份。可分四段。)

 4.朗读课文(人,每人一段)

 5.学生质疑。

 6.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明确目标。

  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捞铁牛》,大家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怀丙和尚捞铁牛的事。)他是怎样捞铁牛的?这节课我们深入讨论学习。

二.出示思考讨论题。

 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说明了什么?

 2.怀丙为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你觉得怎样?

 3.打捞铁牛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你觉得怎样?

三.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导拨。

 1.第一个问题,抓住议论纷纷这个词进行导拨。(议论纷纷,是说许多人在一起各说各的办法,这里有困难大、无计可施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怀丙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他们送回来。这说明他有信,而且说话留有余地,并且已经想好了捞铁牛的办法。)

 2.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这段共有四句话,按顺序讲了四项准备工作:(1)摸清铁牛沉在哪;(2)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驶到铁牛沉没的地方;(3)拴船搭好架子;(4)下水把铁牛拴住。这四项工作都说明怀丙是针对铁牛笨重的特点,进行了细致周密的安排。

3.第三个问题,引导读4—6自然段。(分三步:(1)把船上的泥沙铲到河里;(2)水手们使劲划桨,用船把铁牛拖到岸边;(3)把水里的铁牛拖上岸。再用同样的办法把其余的铁牛捞上来。追问:运回行吗?说明怀丙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4.第四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怀丙指挥捞铁牛的过程理解。

四.动手实验,加深理解。

 1.实验准备工作:

  (1)在一个装上水的玻璃缸里,缸中放些沙子,表示是淤泥。

  (2)水底下放一小铁块表示铁牛。

  (3)用一根木棒(表示木架子)拴住两个大盒(表示木船)放在水面上,里面装满沙子。

  (4)用一根细绳,一端系在木棒上,一端拴在缸底的小铁块上,让绳子绷紧。

  2、学生演示怎样捞牛。

  (1)要求:一个学生一边动手演示,一边叙述怎捞铁牛,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评议演示和讲解的情况。

五.总结课文

 1、怀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了什么?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

 2、谁能说说其他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作业。

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18 捞铁牛

          铁牛被水冲走   怀丙叫水送回

          摸清地点

          备船装沙

       准备工作并船搭架

          两头拴牢

      打捞铁牛 铲沙 划桨 拖上岸

19我的发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判断、鞋跟、手忙脚乱”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我的发现”指的是什么。

3.通过“我的发现”明白我们要留心生活,培养爱思考、爱观察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我们要留心生活,爱思考、爱观察的道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我的发现”指的是什么。

2.通过“我的发现”明白要留心生活,爱思考、爱观察的道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是一个爱观察爱发现的孩子吗?你有过什么特别的发现吗?(生自由发言)

2.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新奇的事情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作者的一个小发现,是怎样有趣的发现呢?让我们共同去看看吧!(板书课题:《我的发现》)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2.组织学生讨论。

3.交流汇报,教师点拨:“猜、判、断、体、矮、响、鞋、换、停”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左右匀称;要注意区分形近字:猜、清;换、唤;停、婷等等。

4.重点词语理解。

措手不及:来不及动手应付。指事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

手忙脚乱:形容遇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5.组织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把字音读准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我的发现”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我”通过老师在走廊上的脚步声可以判断出是哪一位老师。)

2.“我”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指名读课文第7自然段。(因为我经常忘记做课前准备,忘记下一节是什么课,直到老师出现在讲台上,我才手忙脚乱地做准备,因而注意到了老师的脚步声。)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通过脚步声判断是哪一位老师,这是多么有意思的发现啊,那么作者具体是怎样判断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继续去学习吧!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引导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我的发现”是什么?(我能根据脚步声,判断出是哪一位老师)

2.引导学习课文第2~6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2~6自然段,文中共写了对几个老师的判断?“我”是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呢?(五个老师,分别是:班主任徐老师、李校长、教体育的何老师、教音乐的高老师、大队辅导员陈老师)

(2)出示句子:班主任徐老师的步伐很快,鞋跟还没落稳就提起来了,就像蜻蜓点水一样。(这句话写出了徐老师步伐的什么特点?)

(将鞋跟落地、提起的动作比作蜻蜓点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徐老师步伐很快的特点。)

(3)出示句子:李校长的脚步声很轻,像猫儿在走路。

(这句话将李校长走路比喻成猫儿走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李校长脚步声很轻的特点)

(4)出示句子:教体育的何老师脚步声很重,好像和地面有仇似的。

(“好像和地面有仇似的”将何老师的脚步声描写得生动形象,让人一下子感受到其脚步声很重的特点)

(5)指名读课文第5自然段,说一说:高老师的脚步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特点:奇怪、总是一响一闷。原因:因为她的鞋掌钉总是一新一旧。)

(6)出示句子:有时候她突然在踱步中加速,有时候她突然在奔跑中停住……她就像一只在草地上撒欢儿的羊羔。

(将陈老师比作撒欢儿的羊羔,连用几个“有时候”,生动活泼地写出了陈老师脚步声变化多的特点。)

(7)“我”的发现有什么作用?(大家可以利用老师出现之前的这段时间做课前准备,多看一会课外书、多说几句话……)

8)从“我”的发现中可以看出“我”有什么特点?(对于老师非常熟悉、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想象、对于细节处处留心……)

3.总结:是啊,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留心生活,善于发现、观察、思考,我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发现生活中的趣事,同时为自己带来更多好处。

三、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有过“我”这样的发现吗?请你想一想,和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选出讲得好的在全班进行分享交流。

[教学板书]

19我的发现

通过脚步声

辨别老师徐老师快

李校长轻

何老师重

高老师怪

陈老师变化多多观察、多思考

达标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pàn duàn( ) tǐ yù( ) huàn xié( )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打“√”。

顽皮的弟弟将绿豆撒(sǎsā)了一地,害怕妈妈责骂正撒(sǎsā)娇呢!

3.文中的“我”的发现是:当老师走过长长的走廊时,根据(),来判断()。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班主任徐老师的步伐(),就像(),而且她的脚步声很长,可以()。

(2)李校长的脚步声(),像(),常常让大家()。

(3)何老师的脚步声(),就像(),他本人()。高老师的脚步声(),因为她的鞋掌钉总是()。

(4)陈老师的脚步声(),她就像一只()。

5.请用“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写一句话。

6.“我”的发现有什么作用?

7.“我的发现”一文告诉我们:。

20*飞翔的信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5个生字,积累“信念、着迷、摇摇摆摆”等词语。

2.熟读课文,知道什么是信念,知道莱特兄弟幼小心灵里是怎样产生了飞翔的信念的。

3.初步掌握运用换词法,找近义词法理解语句意思的方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能用自己的话讲述造飞机的经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创造的意识,使学生明白从小要有信念,并为之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莱特兄弟是怎样产生飞翔的信念并明白信念对未来走向成功有何作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飞机是什么样子的吗?(出示飞机图片)你们有谁坐过飞机呢?(学生自由回答)那你们知道飞机是由谁发明的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认识一下最早发明飞机的人,看看他们是如何制造出第一架飞机的。

板书课题:飞翔的信念。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集体评议,纠正字音。

3.自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信念”是什么意思?莱特兄弟是怎样产生飞翔的信念的?

(“信念”指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和理想所抱有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与坚决执行的态度。)

5.飞翔的信念与他们的成功有什么关系?

(正是因为有了飞翔的信念,他们俩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研究,最终取得成功。)

三、阅读课文,理解感悟

1.自主读课文1~4自然段,思考:在莱特兄弟幼小的心灵里,飞翔的信念是怎样产生的?找出相关语句,勾画下来。

边玩儿边琢磨:“这飞螺旋到底是怎么飞上天的呢?”

(1)“琢磨”体现了什么,这里的反问句强调了什么?

(体现了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强调莱特兄弟善于思考)

风筝比空气重,为什么也能飞呢?

鸟不是比空气重吗?鸟为什么能飞呢?

(2)连续2个问句体现出了什么?你认为莱特兄弟幼小的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

(体现莱特兄弟特别喜欢观察能飞起来的事物,并善于思考,产生想去研究这些事物飞起来的原理)

师小结:就这样,每一次观察和产生的质疑让兄弟俩对飞翔产生了信念。

2.自由读课文第5~8自然段,思考:莱特兄弟是怎样发明第一架飞机的?

(1)莱特兄弟制造飞机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是怎么样克服的?(指名读56自然段)

(找不到合适的发动机,自己动手完成)

(2)找出文中描写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样子的句子以及飞机飞行的样子的句子,指名读。出示飞机样子图片。

(3)为什么飞机只飞了99秒、441米远,但是文章末尾说“飞行的时代终于来临了”?

(不管飞行情况如何,飞机成功制造出来了而且确实成功飞起来了,开启了飞行时代。)

3.从文中可以看出莱特兄弟是怎样的人?

(善于思考、观察,积极动脑,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4.你从文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信念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只要我们有梦想,有坚定的信念,并为之不断地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四、拓展延伸

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莱特兄弟发明第一架飞机的经过。

2.同学们,你的信念是什么?你将为你的信念付出怎样的努力?想一想,写一写,并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教学板书]

20*飞翔的信念

从小产生飞翔的信念

多次实验发明第一架飞机

达标检测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打“√”。

飞翔(xiángxáng)螺旋(nuóluó)使劲(jìnjìng)合适(sìshì)蜻蜓(qīnqīng)邀请(yāoyáo

2.用“信念”一词写一句话。

3.“就这样,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飞翔的信念”一句中,“这样”在文中代指哪些事情?

4.写出下列句中与加点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

1)他们对这件玩具可着迷了,边玩边琢磨……()

2)飞行的时代终于来临了,我们的梦想实现了。()

5.文中末尾“飞行的时代终于来临了,我们的梦想实现了。”一句中的“终于”一词说明了什么?

21 古诗二首—江雪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继续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电脑画面,初步感受画面的意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

  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江雪》

  二、学习

  1、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自学

  用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让学生出示生字卡片:径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翁:部首是“羽”字底,第五笔是横折钩。

  孤: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注意与“经”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理解字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绝:尽。

  径:小路。

  踪:脚印,踪迹。

  孤:孤独,孤单。

  舟:小船。

  翁:指老头。

  寒:寒冷。

  蓑笠:身披蓑衣,头戴斗笠。

  (6)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鸟儿已经飞绝,

  万径人踪灭:条条小路不见一个行人。

  孤舟蓑笠翁:只有一叶小舟,上面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

  独钓寒江雪:迎着风雪,在独自垂钓。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4、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朗读提示: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小结:应用那种不怕困难,敢于同困难做斗争的语气读)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三、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孤:左窄右宽。

  径:左窄右宽。

  翁:上下结构,上短下长,上下宽窄一样。

  2、填写诗句

  千山( )( )( ),

  万径( )( )( )。

  ( )( )蓑笠翁,

  ( )( )( )( )( )。

  3、背诵古诗(自己先练习,而后汇报)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找一找柳宗元的诗,读一读。



           

21 《古诗两首--墨梅》

教材分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1、岁寒三友是哪三友?

2、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生背)

2、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

3、揭题,读课题。

二、读诗

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检查读。

2、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诗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看自己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A、①结合注释能理解的重点词有:

淡墨、痕、清气、乾坤

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B、师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读懂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

②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

③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

师小结: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这就是会读书。当然,同学们不用着急,通过下面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品诗

1、品淡墨

①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老师拍了好多幅梅花的照片,想不想欣赏?(课件:几幅盛开的梅花照片)

照片中的梅花什么样子?你能用上一、两个词描述一下吗?

②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

生说:淡墨;痕迹一般浅;颜色不够骄人

③师点课件,出示《墨梅图》。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仔细观察一下,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生说: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

④指导朗读:你们说的老师深有同感。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读。

指点:淡墨痕淡雅的,要读得轻一点。

2、品清气

过渡:同学们,这梅花如此浅淡,貌不惊人,从没引起过别人的注意,从没受到过别人的夸赞,但它却在洗砚池边不畏严寒地怒放着,呈现出勃勃生机。

①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不懂,墨梅这样做心里是怎样想的?揣摩一下,谁来帮一帮老师?

指生说。

现在明白不要人夸好颜色了吗?指生说。

②正如诗中所说(课件出示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谢谢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老师读懂了墨梅。

师引读:

这真是一株清香、迷人的梅花啊!女生读

这真是一株洒脱、淡定的梅花啊!男生读

这更是一株自信、不俗的梅花!齐声读

3、品读

过渡:(对照板书)这梅花是痕迹一般的淡墨色,但却素洁高雅,而又清香怡人。可这是一幅画呀,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谁已经明白你们提出的问题了?生回答。

①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让墨梅的形象走进你的心中吧。生自读。

②把书扣在桌上,闭上眼睛,让你的思维跨越时空,让你的想像飞起来,飞到元代王冕家的小院子里(老师的语气要饱含深情,有一种静谧之感)。

(配乐)

师引读:

淡墨色的梅花开了,多么淡雅,多么高洁啊!指一生读。

淡淡的清香弥漫在小院子里,充满了天地间,也飘到了我们的教室里,让我们静心闻一闻吧。指一生读。

五、品诗人

过渡:看得出同学们都陶醉于这梅香中了。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竹石》、《石灰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墨梅》与这两首诗对照一下,有什么相同之处?(板书:借物喻人,借物言志)

1、师:能提到借物喻人,借物言志,老师相信你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已有所感悟了。如果能再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你们的感悟会更深!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至此,墨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你读懂了吗?(借梅自喻,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2、师小结:对呀!王冕曾说: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作者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

3、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始提到的问题:

指名提出问题的同学:你明白作者为什么画墨梅了吗?生回答。

师评:你们真正读懂了《墨梅》,读懂了王冕,老师很高兴。

4、升华读:同学们,看着这幅墨梅图,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墨梅、对王冕说吗?

指生说,该生接着读出自己的情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千般喜欢、万般敬佩化成一首诗,表达出对墨梅对王冕的由衷赞美吧!

齐诵《墨梅》!

六、作业:搜集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

七、板书设计:

墨梅

墨梅借物喻人王冕

淡墨借物言志不与世俗

清气同流合污

22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借助译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每句的大概句意。

3.有感情、有韵律、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寓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中国传统语言文化艺术的风采。

2.对文言文产生阅读兴趣,喜欢寓言故事。

3.懂得守株待兔、滥竽充数是不好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诵读文言文的方法,借助译文理解语句。

2.从文章中悟出故事寓意,正确运用于生活实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趣的故事呢?(生自由发言)

2.同学们听过的故事可真不少,有神奇的童话故事,有想象丰富的科幻故事,有含着美丽传说的神话故事。今天,我们也要来读一则故事,看看这个故事与我们平时看过、读过的故事有什么不一样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听范读,将不认识的字标注拼音。

2.小组合作,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3.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株”“折”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可以用熟字加部首方式记忆。

4.听老师范读,借助译文思考:故事的主人公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守株待兔的农民很笨,总想着不劳而获;不能向这位主人公学习。)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已标注节奏号)的课文:请同学边听老师朗读课文,边将节奏号标注在课文相对应的位置。

2.(小组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你们发现这篇课文与我们之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吗?(有出示[大意],语言很短,读起来像诗。)

师小结:这样的文体称为文言文,是我国传统语言的表现形式,我们今天就来借助[大意]一起体会古代文人的智慧吧!

3.请结合[大意]说说“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宋国人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希望再得到兔子——守株待兔)

(宋国人在耕作时,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于是什么也不做,守着树桩,希望再得到兔子的故事)

1)“这个人就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希望再得到兔子”对应文章中哪句话?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2)“耒”是什么意思?“株”是什么意思?“冀”是什么意思?对应着这两句话再读一读。

(耒:农具;株:树桩;冀:希望)

3)我们再将“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读一读。(分组、指名、合作读)

师小结:我们知道了守株待兔的意思。你觉得这个农民愚蠢吗?读完后你有什么想法,或者你对这位农民想说点什么呢?

(愚蠢。农民不劳而获,死守一个理,不知道变通,因此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成功;我们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因为意外的收获而存在侥幸心理)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有过像这位宋国人的经历吗?如果遇到同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做?(言之有理即可)

4.总结:通过学习守株待兔,我们知道了不能心存侥幸、不劳而获,应该踏实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的道理。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故事了吗?(生答)(通过一个故事明白一个道理)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学的字词。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新故事,看看我们又能获得一个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生标注节奏号、读不准的字音。

2.自由朗读,读通读顺语句,读准字音。

3.指名读,思考:借助译文,说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郭先生混在集体吹竽的队中,得到齐宣王赏识,齐湣王喜欢独奏,他知道自己技不如人便逃走了。)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南郭先生为什么要逃跑呢?你能从[大意]中找到答案吗?

出示:齐宣王死了,齐湣王即位,他喜欢听人一个一个地演奏,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1)你能找出对应的文言文语句吗?

出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听之”是什么意思?“处士”指谁?

(听之:听人演奏;处士:南郭先生。)

师小结:“好一一听之”与我们现在说话的方式不同,是因为这样表述语言更简洁。我们在写作时,也应该用简洁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为什么齐湣王没即位的时候,南郭先生不逃走呢?你能在[大意]中找出答案吗?

(“齐宣王让人吹竽,必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可以混在里面假装吹竽)

4)请在文中找出对应的文言语句。

出示: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5)大家读完这句话,知道了南郭先生逃走的真正原因了吗?

出示: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可以混在里面,会不会吹都有口粮

湣王即位,好一一听之→不会吹不仅没有口粮,说不定还要受到处罚

师结:原来南郭先生是怕自己不精湛的技艺被齐湣王发现了才逃走的呀!

2.读完后,你想对南郭先生说什么呢?你懂得了什么呢?

预设:南郭先生很傻,不懂装懂,等到要拿出真本领时,只能逃跑,不能蒙别人。

(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过关的人,总有一天会面临真正的考验,以失败告终)

3.读完整个故事,你理解“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了吗?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假装吹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材实学、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

四、拓展延伸

1.你喜欢宋国的农民和齐国的南郭先生吗?

2.生活中,你有做过和南郭先生一样的事吗?举例说明。

3.用自己的话将这两篇寓言故事讲给父母听,并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教学板书]

22寓言二则守株待兔偶然得兔、守株待兔(不劳而获)

一无所获,为人所笑(白日做梦)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南郭先生齐宣王(必三百人)→请为王吹竽

齐湣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滥竽充数

达标检测:

1.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请写出两个。

2.去部首,变新字,再组词。

例:竽-( )=(于)(于是)

-()=()()

-()=()()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株:

2)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走:

4.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5.翻译句子。

1)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6.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7.你想对这个人说些什么?

8.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9.南郭先生为什么要逃跑?()

A.南郭先生不喜欢给齐湣王吹竽。

B.南郭先生没有真本领,怕被人发现而受惩罚。

10.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你在生活中发现过滥竽充数的例子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23大禹治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课文重点词句,感受大禹顽强的意志和献身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来历,感受大禹治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治水采用的科学方法。

2.感受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他的顽强意志。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古代的传说,传说中的主人公是我国古代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下面,我们来看看他到底做了什么事。

2.板书课题:《大禹治水》。(齐读课题)

3.教师简介大禹。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2.组织学生讨论。

3.汇报,教师点拨:“毁”左上部是“臼”,不要写成“白”;“淹”右边“大”字下面是“电”;“越”的“戊”字中间不要多写一点。

4.理解词语。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讲远古时候,发生过一次大水灾,洪水泛滥,大禹的父亲鲧偷息壤用堵的方法治水失败,大禹继承父亲的遗愿,历经千辛万苦,经过十三年的努力治水成功。)

2.引导学生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1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远古时期发生了一次大水灾,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3)洪水给人们带来了哪些灾难?(冲毁了村庄,淹没了农田,人们四处逃散。)

4)课件出示洪水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感知洪水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有两个人曾经去治水。他们分别是怎样治水的呢?结果怎么样?治水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事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学习课文。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引导学生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名读第23自然段。

2)洪水泛滥,有人出来治理洪水吗?这个人是谁呢?(鲧)

3)鲧治水的方法是什么?结果如何?(偷息壤去堵塞洪水;结果:洪水被挡住去路,却向四处漫溢,鲧的办法失败了。)

4)鲧最后怎么样了?(天帝命令火神祝融处死了鲧)

2.引导学生学习第4~6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思考:

①禹是一开始就直接去治水吗?(不是)他做了些什么?

(带着测量工具翻山越岭勘察地形,足迹遍布九州。)

②禹是怎样治水的?找出描写禹治水时动作的词。

(凿开、疏通、垒起、引向)

③禹治水的方法可以用一个什么字概括?(疏)

④从这里可以看出禹是一个怎样的人?(善于总结、思考,有智慧,聪明)

2)指名读第5自然段,思考:

①禹仅仅是因为改变了治水方法,所以治水成功的吗?

(不是,还因为他有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精神)

②禹为了治水,做了哪些牺牲?

(三十岁才娶涂山氏之女为妻;婚后仅仅在家住了四天;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的儿子十多岁了都不知道父亲的模样)

③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大禹治水的专注?

(“三十岁”“四天”“三过家门而不入”“十多岁”这些数字证明了大禹治水的专注。)

④从这里可以看出禹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舍小家,顾大家、大公无私、无私奉献)

3)齐读第6自然段,思考:

①禹治水共用了多长时间?(十三年)这说明了什么?(治水时间长以及治水难度大。)

②禹治水成功后,大家过上了怎样的生活?(大地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又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③为什么课文前面的称呼都是禹,课文题目却是“大禹治水”?

(人们为了赞美禹的功劳,尊称他为“大禹”,从此这个名字代代相传,因而课题为“大禹治水”。)(3)禹经过年的努力,终于治服了洪水,他曾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却顾不上走进家门看一看。

三、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指导朗读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大禹说什么?

预设:(1)大禹,你真是太了不起了!

2)大禹,我们也要向你学习,做事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1)指导理清文章顺序:①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②鲧偷息壤治水,治水失败。③禹治水成功。

2)按照课文顺序,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学板书]

23大禹治水

洪水泛滥鲧偷息壤(堵)治水失败

禹疏通河道(疏)治水成功

达标检测:

1.你知道下列传说中的主角是谁吗?连一连。

精卫逐日

夸父补天

女娲治水

大禹填海

2.给句中加点字注音。

武警战士用泥沙垒()起高高的堤坝(),堵塞()住泛滥()的洪()水。勃然大怒:突然变脸大发脾气,形容人大怒的样子。

勘察:多指在采矿或工程施工以前,对地形、地质构造、地下资源蕴藏情况等进行实地调查。

堵塞:阻塞(如路等)使不能通过。

欣欣向荣:形容草木长得茂盛,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

3.加一加,变新字,再组词。

示例:化+=(华)(中华)

+=()()

+=()()

4.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和分别治水的故事,其中通过的方式治水失败,耗时年,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水成功。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第2自然段中鲧领着大家治水,他的方法是,结果,治水失败。(2)第4自然段中,禹治水,他几座大山,几条大河,堤坝,把洪水大海,最终治水成功。

6.从禹治水的过程中,可以看出禹是一个怎样的人?

7.大禹治好了洪水,让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你想对他说点儿什么?

24*哪吒闹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6个生字,积累“白白胖胖、青红皂白、汪洋大海”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说说哪吒是怎样闹海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教学,体会哪吒不畏强暴、敢于与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受到诚实勇敢、舍己为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哪吒的形象。

2.理解哪吒为什么要打东海龙太子敖丙,后来为什么又要杀死自己,使学生受到诚实勇敢、舍己为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脚踩风火轮,手拿火尖枪,项带乾坤圈,腰缠混天绫。”你们知道这说的是谁吗?(哪吒)没错,他就是大家喜爱的少年英雄——哪吒。(出示图片)你们知道关于哪吒的哪些故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感受他不惧权威、敢作敢为的英雄气概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识字情况。

3.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4.理解词语。

镇守:指军队驻扎在军事上重要的地方防守。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胡作非为:毫无顾忌地任意做坏事。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淹没:(大水)漫过;盖过。

青红皂白:皂,黑色。指各种不同的颜色,比喻事情的是非曲直。

5.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哪吒不惧权威,敢于与恶势力进行斗争的故事。)

三、阅读课文,理解感悟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

2)说说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哪吒打死了胡作非为的东海龙王的儿子敖丙。)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哪吒很不凡?(一是在娘肚子里待了三年才出生,二是生下来由肉球包裹,三是从肉球里出来便会叫爹娘。)

4)哪吒为什么要打死东海龙王的儿子敖丙?

①自读课文。

②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因为敖丙蛮横无理,不分青红皂白要杀哪吒。)

5)读了这部分内容,哪吒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6)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哪吒的机灵?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7)理解句子。

投影出示句子:

哪吒连忙一闪,取下乾坤圈,向夜叉扔去,正好打中夜叉的脑袋。

句子中哪几个字最能表现出哪吒的机灵?

(“闪”“取”“扔”“打”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出哪吒动作的灵活、敏捷。)

2.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龙王是怎样来将军府索命的?面对张牙舞爪的龙王,哪吒又是怎样反驳的?结果怎样?

(2)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抓住“又气又急”“怒冲冲”“恶狠狠”等词语想象龙王气急败坏的样子。哪吒反驳龙王的是:龙太子不讲道理,不分青红皂白,就要杀人。最后,四海龙王逼哪吒自杀。)

(3)学完整篇课文,你觉得哪吒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不畏强暴、舍己为人的正义精神。)

3.引导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讲故事,要求讲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哪吒闹海:第一次打死了;第二次打死了;第三次教训了。

5.“你放过他们,我一人做事一人当。”表现了哪吒的英雄气概;“不用你们动手,我自己来!”表现了哪吒的大无畏精神。

6.本文写的是从小不凡,不惧权威,敢于与恶势力进行斗争的故事,充分表现了他的正义精神。

[教学板书]

24*哪吒闹海

哪吒闹海生而不凡、本领高超

打死夜叉和敖丙→乾坤圈、混天绫

龙王索命、哪吒自杀→火尖枪、风火轮大义凛然

舍己为人

达标检测

1.同桌之间讨论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哪吒的故事。

2.补全词语。

()摇()晃

()摇()动

青()皂()

()牙()齿

()牙()爪

罪()应()

蛮()无()

( )( )

3.哪吒出生前后有哪些不凡之处?()(多选)

A.在母亲的肚子里整整呆了三年。

B.生下来时由圆肉球包裹。

C.从肉球里出来便会叫爹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08c01cb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f3.html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