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贤若渴,礼贤敬才

发布时间:2018-03-19 20:52: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求贤若渴,礼贤敬才
作者:侯建良
来源:《月读》2016年第09

        历朝历代都不缺贤才。能不能得到,就看求与不求。然而,求贤也不是只靠嘴上说说就能解决问题的,关键还要看是真求还是假求,求的方法是否正确,以及对待贤才的态度如何,等等。

        治国平天下,必依赖贤才;凡贤明君主,必求贤若渴(亦说思贤若渴)。一提到求贤若渴,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我本来是一个布衣百姓,在南阳耕田种地……先帝(指刘备)不嫌我地位低贱,放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之中去看我,向我咨询当代国家大事,我因此而受到感动和激励,所以才答应追随先帝为他效劳。”a从诸葛亮这段叙述里,可知三顾茅庐是确有其事。《三国演义》对此事所做的描写,更是感人。如果刘备只是一般地希望得到人才,一般地做到谦虚待人,那他就做不到三顾茅庐,去两次,甚至去一次见不到也就算了。招揽人才需要的正是这种求贤若渴的精神。

        唐太宗对求贤若渴是有实际体会的,他说:治主思贤,若农夫之望岁;哲后求才,若旱苗之思雨。”b意思是说,一心求治的君主盼望得到贤才的心情,就像农夫盼望有个好年景一样;贤达英明的帝王渴望得到人才,如同久旱的禾苗渴望得到一场好雨。唐太宗将他的思贤之情说得既形象又真切。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时时处处注意发现人才、招揽人才、重用人才,逐渐在自己周围聚集起一批治国治军的优秀人才。

        朱元璋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特别注意收揽人才,他说:予(我)思英贤,有如饥渴。”a只要听说有贤人,即使在穷乡僻壤,他也要千方百计请到身边。元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的军队到了徽州,他听说隐居家乡的老儒朱升很有名气,便换上老百姓的衣服从连岭前往石门山中,亲临其家,请教平定天下的大计。朱升很受感动,向朱元璋进献了三项良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正是这九个字从宏观上确定了朱元璋争夺天下的基本战略方针。朱元璋占领建康(今南京)后,就聘请各地名儒到自己身边,与他们谈经论史,向他们咨询国家大事,对他们十分器重。癸卯年(1363)又命令有关部门在他的住所西边,建了礼贤馆让名儒们居住,陶安、夏煜、刘基、章溢、宋濂、苏伯衡等,都住在馆中。朱元璋这种求贤若渴的态度和行为,给社会传递了一个信号,人们认为这样的人才是心怀大志、能够开国创业的君主,因此大批人才前来投奔他,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071f8ac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b1.html

《求贤若渴,礼贤敬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