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

发布时间:2012-12-06 22:59: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诗经》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探讨诗歌中“伊人”的多样性,从而发掘出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
教学媒体:
    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这里说说的,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 305 篇。分为”“”“三部分。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在学习的同时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二.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用我们现在的话通俗一点解释就是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烘托。
.分析诗歌
    1:刚才我们听了课文录音,并且又配乐朗读了这首诗,应该对诗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把握。哪位同学谈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追问:诗人为什么迷茫忧郁感伤呢?
    明确: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明确: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一些诗句都 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 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3: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总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追问:本诗要歌咏的是渴慕伊人,求而不得的感伤情怀,然而却先先言它物,先写景,以景衬情,这属于《诗经》的哪一种表现手法?
    明确:  起兴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州一样,都是写景起兴。 《蒹葭》这首诗的每章开头的前两句都是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这些景物描写给人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在水一方的恋人。因此这每章开头的前两句是,从而引起正文。
4:这首诗一共三节,大家比较一下这三节诗,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特点?
    明确: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只在押韵的地方换了几个字而已。这是一种重章叠唱的方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来抒发感情,我们现在的诗歌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本诗与《诗经》中的许多诗篇一样,采用了迭章复沓的表达方式。三章不断转换字面与声韵:首章中的苍苍到二、三章换为凄凄来采;首章中的为霜到二、三章换为未晞”“末已;首章中的一方到二、三章换为之湄”“之涘到二、三章换为”“。通过字面与声韵的转换,使得所表达的感情深化。

  追问:采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蒹葭》全篇3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5想象“伊人”的形象
   诗人苦苦追寻的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大家是如何感受到这种形象的?诗中并没有描写伊人的面貌,甚至连她的大致轮廓都没有,你们为什么觉得她就是美丽高洁的?
  明确:通过诗人热切执着的追求,可见伊人必然是个美丽高洁的人。蒹葭的修长柔韧也可视为伊人的形象:柔美修长而坚贞高洁。这种美尽管没有直接描写,却留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其实,不单伊人的面目是模糊的,诗人的面貌、身份同样是模糊的,还有,他究竟是怎样追求的?运用了什么手段?走了多少路程?诗中都没有交待,只是反复吟唱溯游从之溯洄从之,这也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距离美再次体现了《蒹葭》的含蓄朦胧的特点。
 6分析“伊人”的多层内涵
   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对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主题的多义性。那么,大家是怎么理解伊人的?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讽刺说:汉代《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东汉郑玄《诗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所谓伊人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4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 “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5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这种借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法对后世影响颇深,比如曹植的《洛神赋》、戴望舒的《雨巷》等等。《蒹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这么优美的诗篇,是百读不厌的,让我们再朗读一回吧。

四、透过语言,体会意境,领悟诗情

具有代表性的语言使《蒹葭》成为了“最得风人深致”的一篇。而通过其中“每章在重复的同时,意义和字面上都有少量的改变”这个语言特色,诗歌的意境得到了良好的体现。那么,具体是诗歌当中作者所描绘的哪些物或人发生了改变呢?这些物或人的描绘在意义和字面上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蒹葭变化:苍苍——凄凄——采采

环境清冷,心境寂寞(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

白露变化:为霜——未浠——未已

时间推移,心情焦急和惆怅(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

伊人所在地点变化:方——————————

困难重重,想见心情急切(由于“方”、“湄”、“涘”、“央”、“坻”、“沚”两组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另外,像“长”、“跻”、“右”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

蒹葭》是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王国维《人间词话》曾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并称赞它风格洒落。全诗意境朦胧凄清,感情执着真切,成就了其独特的艺术美感。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这首诗的理解。
一、悦耳悠扬的音乐美。
初次读《蒹葭》,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其悦耳悠扬的音律,好像随着画面镜头的转移而起伏跌宕。我们仿佛听到了潺潺的水声,芦苇在轻轻摇曳的声音,甚至我们还能感觉到主人公的喘息声以及他对伊人寻而不得的叹息声,而这种种声音,使得诗歌带上了生命的气息。另外,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写法也极大的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第一章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苍、霜、方、长、央,读来朗朗上口,极具韵律美。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更换了个别的字,这样全诗一意三叠,用韵先响后暗,先扬后抑。全诗以四字句为主,只有每章最后一句变化成五字句。另外,蒹葭属于双声词,苍苍”“萋萋”“采采等是叠词,用韵和句式的参差变化以及双声叠词的运用,极具感染力。
二、意境朦胧的画面美。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三、赋兴运用的韵味美。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a056806c783e0912a2162a82.html

《蒹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