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定律

发布时间:2014-05-23 14:16: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万小时定律

格拉德韦尔的新书《超常之辈:成功的故事》写的是与众不同的人:聪明人、有钱人、成功的人,在最边远的地方开展活动的人,包括罗伯特·奥本海默、比尔·盖茨、“披头士”等人。
  《时代》周刊说,他的目标是调整我们对成功道路的理解,成功过程不是天才儿童通过英勇奋斗在精英体制内变成成功的成年人,变得有钱、出名或实现人生目标。《超常之辈》讲的是成功需要的背景——家庭、文化、友谊、童年、出生、历史和地理上的偶然条件。“只问成功人士是什么样子的是不够的,只要问他们来自何方,我们就能破解成功与否背后的逻辑。”这本书被认为是对美国人白手起家的神话的正面攻击。
  格拉德韦尔一直致力于把心理学实验、社会学研究、法学论文,对飞机失事和古典音乐家、冰球运动员的统计调查改造成流畅、好懂的文字。比如他总结出了一个1万小时定律,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习1万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好像大脑需要这么长时间,以吸收达到精通所需要知道的东西。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90年代初在柏林音乐学院做过调查,学小提琴的都大约从5岁开始练习,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最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最长,9岁时每周6小时,12岁8小时,14岁时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30多小时,共1万小时。神经科学家丹尼尔·列维京说:“无论是在对作曲家、篮球运动员、小说家、钢琴家还是象棋选手的研究中,这个数字反复出现。”1万小时当然是相当多的时间,要有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不需去做兼职,但有机会的话还是可能的。
  强调先天因素不只是近来科学上的趋势。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它不是一种能按照任何法则来学习的才能。‘天才’这个词可以推测是Genius(拉丁文)引申而来的,是一个特异的、在一个人诞生时赋予他守护和指导的神灵。”
  康德认为,绘画、音乐、诗歌等艺术跟科学不同:“一切科技是人们能学会的,在研究与思索的道路上按照法规可以达到的,但人不能巧妙地学会做好诗。在科学里面最伟大的发明家和最辛勤的追随者以及学徒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对美术获得天赋的人和他们却有种类上的区别。”
  英国艺术史家约翰·伯格说,毕加索就是一个天才,他在会说话之前就会描画,10岁时,他就能画石膏像素描,画得像任何地方的美术老师一样好。“视觉艺术的天才儿童比音乐的少得多,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较不真实,其间的差异或许因为音乐比绘画更独立自足。耳朵可以独立地发展,眼睛的发展则有赖于人对看到的对象的了解。虽然如此,毕加索是天才儿童毋庸置疑。”
  格拉德韦尔则认为,天才不过是做了足够多练习的人,艺术领域也不例外,“练习不是你已经很优秀时做的事情,而是使你变得优秀的事情”。披头士乐队1960年到1962年去过德国汉堡5次,在红灯区演出了106个晚上,每晚至少5小时,为了吸引不停进进出出的顾客,乐队要一直唱,还要演唱各种风格的歌曲,这迫使他们探索新的演奏方式。到1964年,他们现场表演了1200多场,“今天大多数乐队一辈子也不会演出这么多场”。
  他说,比尔·盖茨在西雅图上初中和高中时,由于得到了9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幸运的机会而得以累积了他的1万小时:早在1968年,上八年级的时候,他就读的私立中学购置了一台最早的一批可以直接连接到大型计算机上的电脑终端机。小时候他家挨着华盛顿大学,在那里他可以接触到一台更高级的计算机。到盖茨大学二年级从哈佛大学辍学去开办自己的软件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超过了1万小时。
  “天分不是唯一重要的,更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智商超过120,你就跟智商达170的人成功的可能性一样大。”克里斯托弗·迈克尔·兰根的智商高达195(爱因斯坦是150),但他只能在密苏里乡下的一个马场工作。他为什么没有成为火箭科学家或脑外科医生?因为他成长的环境:一生中没有人帮他开发他的天分,他只能依靠自己。富家子弟奥本海默毒害他的物理老师未遂后,只被判了缓刑和接受心理分析,兰根小时候则经常遭受继父的毒打。

成功的一万小时法则

2009年09月30日 星期三 下午 03:01

1万小时定律——值得学习

标签定律  学习  2009-06-19 16:59

这段时间看一本书,原版名为《Outliers》,中译版名为《幸福的方法》,副标题为“成功的故事”。对作者Malcolm Gladwell总结的一个“1万小时定律”挺有感触,给同事分享了一下,也认为这定律很值得人们深思,今天就特别推荐一下这个“1万小时定律”,希望对你也一样启示。
什么是1万小时定律呢?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习1万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好像大脑需要这么长时间,以吸收达到精通所需要知道的东西。

书中说到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90年代初在柏林音乐学院做过调查,学小提琴的都大约从5岁开始练习,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最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最长,9岁时每周6小时,12岁8小时,14岁时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 30多小时,共1万小时。神经科学家丹尼尔·列维京说:“无论是在对作曲家、篮球运动员、小说家、钢琴家还是象棋选手的研究中,这个数字反复出现。”

而且他对天赋(天分)的观点也很有意思:“天分不是唯一重要的,更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智商超过120,你就跟智商达170的人成功的可能性一样大。”他觉得他只是找到了取得成功的共同点:比同辈人更努力地练习的机会,选择跟自己的文化传统匹配的探索领域。

他认为:练习不是你已经很优秀时做的事情,而是使你变得优秀的事情”.实际上每个人都知道勤奋是好事,但大多数人都有懒惰的心理,很难坚持下去.
但这本书并不是说只要练习10000小时就能成功,而是指出一个成功的人,离不开内在潜质(就是1万小时的训练)、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和时代机遇的综合因素。 不只苦练还需要机遇,就是说一个准备充分的人+合适的机会=成功.

 

《纽约客》杂志有个正式撰稿人,名叫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他是牙买加一个非洲黑奴和一个白人种植园主的后代。他自己生长在加拿大,如今因一连出了三本改变因袭观点的畅销书而在美国出了名。最新一本书名为《超凡者》(Outliers),与其说是其自传,不如说是一册励志书,尤其在成功天才等概念上发表了独特见解。

一般人都认为成功主要来自天赋才能,没有天才就不会有成功。格拉德威尔则认为,生来的才能和一定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天才并非唯一或最为重要的东西,真正有用的是普通的实践经验。

格拉德威尔将所有人的成功都归之于一万小时准则”(the 10,000──Hour Rule),也即任何领域中成功的关键都与天才无关,要的只是实践,一万个小时的实践,──十年一周二十小时的长期磨练。

    这个说法我也觉得有一定道理,记得上小学时班任留作业的本事可不是一般的,他常常让一个字写几十遍。一道题做几遍。正是因为她的这种训练方法,以至于有段时间只要她说留哪一页的哪一道题,我不用翻书就能全部写完。

还有就是生字表正背,倒背都可以了。

    初中的生物老师,政治老师,历史老师都是如此,考试前我们要背卷子,

以至于有一次我赌气背完整六套卷子去讲台那让老师考,最后背的老师崩溃了,

估计她一次考六套卷子也是很劳累的。不过她这种方法让我在生物结业时早早就跑出考场,并且得到很高分数而且是所有学科学的最好的一门。

    还有就是长这么大以来我最用功的一段时期就是第二次高考前在考前班学画的时候,从没有正式训练开始学到新年,大概是4个月。每天在画室呆上一整天,而且还故意在午休时很晚离开,原因也是跟当初的指导老师赌气。弄得那个老师有几天都是午休时跟我一个人在画室耗到很晚才去吃饭,现在想起也不知道当年他在人多粮少的食堂有没有吃上午饭。

    这些在我从小到大训练过我和其他同学的老师们,我当时虽然和他们赌气,但是并没有记恨他们,现在有时会跟朋友们当笑话说起。因为有他们这种训练方法,以至于让我有些事情做得很是顺利,也有点用处。也许我现在仍然可以再使用这种训练方式学习一点东西。

     不过也许这种方式有时也要因人而已,因为这种重复训练,会引起有些人的反感,也许会物极必反。所以这种办法不一定适用所有人。不过有些事情似乎还是有些天赋的

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的《引爆趨勢》與《決戰2秒間》,可不只是暢銷書,已成為每位想走在知識尖端的人的必讀之作。

他的新作《異數》(Outliers,暫譯)用了許多與前兩本書類似的技巧:將系列的趣事軼聞,與學術研究、個案巧妙無縫地結合,來闡述似乎挑戰傳統想法的觀念。

書的主軸闡明,偉大的成功很少只來自超群的內在天分,而必須搭配其他因素,如運氣、時機、特殊的機會,與愛好平淡辛苦的工作;另一主軸闡述,我們每個人,都只是文化背景下的產物。

他以加拿大冰上曲棍球球員菁英的例子開場。幾乎所有的球員,都是在一年的前三個月出生的。葛拉威爾問:當選擇的過程完全依憑實力,這樣的事怎麼可能發生?

答案與星座命定完全無關,而與每個學校都將一月一日後出生,設定為曲棍球員的選拔資格有關。年初出生的男孩們,在身材與力氣上都比晚出生的人佔優勢,因此他們就會被較好的隊伍挑中。也有機會多參加幾場比賽,接受最好的訓練。到了青春期,他們真的就成為比其他月份出生的男孩更好的球員了。

這故事的重點是,雖然天生能力很重要,但其他的因素,在決定成功上,佔了更重要的位置。

葛拉威爾發現,在對的時間,位於正確位置,有著適當條件(富裕、關懷的父母是很大的幫助),並且掌握大量練習的機會(他稱之為一萬小時定律),跟天分一樣重要。他的觀察是,你必須聰明,但只要具備成功所需的聰明就好。

書的第二部份,葛拉威爾則專注於闡述文化的傳承,以及文化傳承如何幫助或者阻礙一個人的成功。依據幾千年來的數學資質與工作態度,來評斷種植稻米的成效,就是個有趣的假設。稻米的生長,有賴於農夫複雜的計算,及日日的辛勤工作。這與歐洲農業較不緊湊的季節性節奏不同。雖然中國人與日本人,平均智商並不比西方人高,但他們的數學比較好,也沒有放長假的傳統。

《異數》與葛拉威爾其他作品相較,沒有那樣的創新。卻傳達了一個重要的訊息:了解人成功的因素,我們應該能產生出更多成功(及快樂)的人。(謝明玲譯)

一万小时定律

阅读() 评论() 发表时间:20090219 13:16

本文地址:http://qzone.qq.com/blog/631775766-1235020581

本文标签: 拉德 威尔 出类拔萃 Malcolm 定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ff6be7cb90d6c85ed3ac630.html

《一万小时定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