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

发布时间:2011-10-30 09:40: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三国演义》歇后语、成语典故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后主降魏--不知羞耻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关羽赴宴--有胆有魄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 一个愿挨

刘备编草鞋--内行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 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曹操转胎--疑心重

张飞拆桥--有勇无谋 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孔明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煮豆燃萁

比喻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同胞手足自相残杀。后世用以比喻骨肉相残,

才高八斗

谢灵运赞赏曹植的才华,称他占天下才十分之八,是溢美之辞。后以“才高八斗”形容人文才极高。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高贵乡公曹髦眼看皇权旁落,曹魏江山毁败有日,气愤不已地说出这句话,意在告诉亲信,司马昭篡权之意昭然若揭,义当共谋之。后以“司马昭之心”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或野心。

言过其实

“言过其实”本谓马谡之为人言辞浮夸,超过其实际才能。引申之,则泛指一切夸饰之辞。

穷兵黩武

穷,尽。穷兵,用尽兵力。黩,滥用。黩武,滥用兵力,好战。

三马同槽

据传说三国时曹操曾作了一个梦,梦见三马同食一槽。魏正始后,即出现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把持曹魏军政大权的局势,详见《晋书·宣帝纪》。后以“三马同槽”比喻几人同掌大权。

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与孙权相持于溽须,曹操攻而不能破,且见吴军阵容整肃,孙权英武异常,深为羡慕。于是就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语,这又是一句骂署之言。后人常以此比喻希望晚辈英贤。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原意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作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全部作好,等待行动。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字面意思是鸟巢既倾覆,其卵当皆破。用来比喻一人罹祸,全家老少不得幸免。

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

三,表示起码的多数。三日,即使是三两天。刮目相待,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原是鲁肃夸赞吕蒙学有长进的话,后以形容对人重视,另眼相待。

老牛舐犊

舐,舔。犊,小牛。老牛舐犊比喻年老的父母爱怜自己的子女。曹操杀了杨修,杨彪惨愧自己不能象汉武帝时的金日磾一样有先见之明,如今对儿子杨修仍不能忘怀。这含有对曹操委婉讽刺之意。

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之事表现出曹操的聪明才智,他能在大军绝水源、士卒渴难忍的危急情况下,提及甘酸的梅子,不仅使士卒引起条件反射、暂解干渴之苦,而且也鼓舞了士气,“得及前源”。后以“望梅止渴”比喻虚偿所愿。

四大名著与歇后语

作者 : 张小雷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有大量歇后语。这四部小说自问世之后,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和喜爱,以小说的情节、人物等内容为题材的歇后语于是大量产生了。我们以大量语言材料为基础,分析了四大名著中使用的歇后语和由四大名著衍生出的歇后语的数量、分布、形成、总体特点。

关键词 四大名著;歇后语;数量;分布;形成;总体特点

  引言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其结构类似谜语,分前后两部分,类似于谜语的“谜面”和“谜底”。“前部分用事或物构成一个形象的比喻,后部分用判断、评议、推理等对前部分加以解释、说明,指出含义,是歇后语的本义所在”。[1](P145)歇后语又被称为俏皮话、譬解语、谐谑语、引注语等,“它鲜明、生动、活泼、形象、又更加几分幽默”,[2](P1)耐人寻味,是现代汉语中极富表现力的一种语言形式。

“歇后语产生并传播于民间”,[3](P32)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唐宋以来,歇后语开始进入通俗文学作品,至明清,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更是成功地运用了这一语言形式。四大名著自问世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民间出现了大量与小说的人物、情节等内容相关的歇后语。本文将分两部分,分别就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和由它们衍生出的歇后语作初步的探究。

一、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

(一)数量及分布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均不同程度地使用了歇后语。据我们统计,《红楼梦》中有28条(见附录),数量最多,而且运用最为成熟。《西游记》、《水浒传》中分别有15条和13条(见附录),数量大致相同。《三国演义》“言不甚俗”[4](P80),语言基本上是半文半白,文言成分偏多,歇后语这种民间口头语言使用偏少,仅有2条。

歇后语在这四部作品里多出现在人物对话中,并且是作者因人而设,学识修养、身份、性格不同的人物使用歇后语的数量和次数有很大的差异。《红楼梦》中的宝玉、金陵十二钗等人物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文雅,歇后语这种民间俗语在他们口中便未出现;贾母、夫人等因为是家长,加之年长,文化修养不是太高,偶尔会用;“主子”当中使用歇后语最多的是王熙凤,由于其巧言善辩,性格泼辣,又是文盲,歇后语的使用非常熟练;鸳鸯、彩霞、芳官等奴婢,身处底层,读书很少,因此在并不多的对话中却能见到她们信手拈来的歇后语。《水浒传》的语言接近白话,比较通俗,其中的人物多来自乡野,文化水平不高,他们接受和使用民间俗语的机会相同,歇后语的使用者较分散。《西游记》中使用歇后语较多的是猪八戒、孙悟空,这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两个形象,他们性情顽皮,没有多少文化,又因是神,言谈自由、毫无拘束,所以言语中多出现歇后语;对沙僧的描写不多,他的性格敦厚老实,只用了1条歇后语;唐僧作为师傅,为人师表,言行谨慎,佛学造诣颇深,所以不会使用歇后语。《三国演义》文言成分偏多,仅有的2条歇后语也带有很强的文言色彩。

(二)四大名著中歇后语的特点

四大名著成功地运用了歇后语这一独特的语言形式,众多的歇后语在作品中各司其职,各尽其妙,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总体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来源广泛

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的来源多种多样,十分广泛。

①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歇后语

这贼配军却不是作死!倒来戏弄老娘!正是“灯蛾扑火,惹焰烧身。”(《水浒传》27回)

八戒点头道:“我理会的。但你去,讨得讨不得,次早回来,不要弄做‘尖担担柴两头脱’也。”沙僧遂念了诀,驾起云光,直奔东胜神州而去。(《西游记》57回)

“那宝玉是个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只知嫌人家脏,这是他的屋子,由着你们糟蹋,越不成体统了。”(《红楼梦》19回)

灯蛾扑火”、“尖担担柴”、“灯台都是人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事物。这一类歇后语特别通俗易懂,在作品中的数量最多。

来源于历史人物、典故的歇后语

彩霞咬着牙,向他头上戳一指头,道“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红楼梦》25回)

吕洞宾是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多做善事,是好人的代名词。民间以“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指责那些受了别人的好处,反以德报怨的人。这里贾环听不进彩霞的逆耳忠言,却反唇相讥,竟向彩霞掼起醋坛子来,彩霞于是就用这一歇后语来表达自己好心却被误解时委屈复杂的心情。

虽然入不得武成庙,端的强似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水浒传》24回)

孙武子即孙武,春秋末年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相传他曾在吴国的宫殿中指挥训练宫女,向吴王阐述和演示兵法,此歇后语即由此而来。

鸳鸯听说,立起身来,照她嫂子脸上死劲啐了一口,指着骂道:“你快夹着嘴离了这里,好多着呢!什么‘好话’,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红楼梦》46回)

宋徽宗的鹰,指北宋皇帝赵佶(10821135)擅书画,工花鸟,以画鹰著称。赵子昂的马,赵子昂(12541322),元代书画家,擅画鞍马,“好画儿”谐音“好话儿”。这里是鸳鸯对其嫂子把劝她做贾赦的小老婆的话说成是“横竖有好话儿”一语的嘲弄。

这一类的歇后语取材于当时人们熟悉的历史人物、典故,颇具故事性和趣味性,数量不多。现在我们理解作品中的这类歇后语要先弄清相关的历史背景,才能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③来源于宗教、迷信的歇后语

做公人的,哪个猫儿不吃腥?阎罗王面前须没放回的鬼。(《水浒传》21回)

“阎罗王”、“鬼”都是迷信中冥界的人物。

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磐,(死去活来)皮开肉绽,鲜血淋漓。(《水浒传》39回)

“涅磐”是佛语对“死”的讳称。

④来源于诗词戏曲的歇后语

刘高喝彩道:“这是相公高见,此计大妙!却似瓮中捉鳖,手到拿来。”(《水浒传》33回)

元杂剧《李逵负荆》第四折有“瓮中捉鳖,手到擒拿”,此歇后语大概由此而来,只是稍有变化。

2.类型多样

歇后语的结构并不复杂,然而各家对它的分类却很不一致,我们仅从歇后语的前半截即“谜面”部分的语言结构方式和构成歇后语的修辞方法两个角度对四大名著中出现的歇后语作简单的分类考察。

①“歇后语的前半截绝大多数由一段构成,两段的极少”,[5](P107) 从这一部分的语言结构方式来看,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可分成三大类:

独词构成的歇后语

人只道一个亲兄弟做都头,怎个养活了哥嫂,却不知反来嚼咬人!正是“花木瓜,空好看。”(《水浒传》24回)

行者道:“老官儿,既然晓得老孙的手段,快把金丹拿出来,与我四六分分,还是你的造化哩;不然,就送你个‘皮笊篱——一捞个罄尽’。”(《西游记》39回)

这类歇后语的“谜面”部分是一个事物类名词,“谜底”部分是这一事物的性质特点或作用。如“花木瓜”外表非常漂亮,“皮笊篱”是用来捞东西的。看似写物,实是喻人,有一语双关之功效。

由短语构成的歇后语。这一类的歇后语最多。

主薄陈琳曰:“不可!俗云:‘掩目而捕燕雀’,是自欺也。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家大事乎?”(《三国演义》2回)

他却暗想:“我若把功曹的言语实告诵师父,师父他不济事,必就哭了;假若不与他实说,蒙着头,带着他走,常言道:‘乍入芦芋,不知深浅——倘或被妖魔捞去,却又不要老孙费心?……”(《西游记》32回)

由句子构成的歇后语。句式以主谓宾式的简单句为主。

凤姐儿笑道:“外头已经四更,以我说,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红楼梦》54回)

人报司马懿,懿大惊:“‘智囊’泄矣!如之奈何?”蒋济曰:“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三国演义》107回)

行者笑道:“该与不该,烦为引奏引奏,看老孙的人情如何。”葛仙翁道:“俗语云:‘苍蝇包网儿,好大面皮!’”(《西游记》87回)

②歇后语多通过各种修辞手段构成,比喻和双关是构成歇后语的最常见的修辞手法。除此之外,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还使用了其它多种修辞手法,呈现出多样性。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比喻

凤姐笑道:“我说他们不用人费心,自己就会好的。老祖宗不信,一定叫我去说合。我及至到那里要说合,谁知两个人倒在一处赔不是了。对笑对诉,倒像“‘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哪里还要人去说合。”(《红楼梦》30回)

夸张

红玉道:“也犯不着气他们。俗语说得好,‘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红楼梦》26回)

双关

那胡正卿心头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水浒传》26回)

行者笑道:“老官儿,你估不出人来。我小自小,结实,都是‘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哩!” (《西游记》67回)

比拟

贾母道:“我不信,不然就也是你闹了鬼了。如今你还了得,‘羊群里跑出骆驼来了——就只你大’。你又会做文章了。”(《红楼梦》88回)

映衬

王庆看到好处,不觉心头撞鹿,骨软麻,好似雪狮子向火,霎时间酥了半边。(《水浒传》101回)

对偶

八戒道:“你这黑子不知趣!丑自丑,还有些风味。自古道:‘皮肉粗糙,骨骼坚强,各有一得可取。’”(《西游记》93回)

反语

柳氏啐道:“……可是你舅母姨娘两三个亲戚都管着,怎不和他们要的,到和我来要。这可是‘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红楼梦》61回)

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不论在语言的结构方式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都呈现出多样和丰富的特点,作者的精心安排,使它们在作品中各尽其妙,增强了作品语言的表现力。

3.用法灵活

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不仅在类型上多种多样,在使用上也是多种多样,非常灵活。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多数歇后语是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出现的

贾珍笑道:“所以他们庄稼老实人,外明不知里暗的事,黄柏木作磐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红楼梦》53回)

八戒道:“这正是俗语云:‘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如今难得他扇子,如何保得师父过山?且回去,转路走他娘罢!”(《西游记》81回)

②有的歇后语与其它词语交错使用,浑然一体

凤姐道:“不是这么说。你手里窄,我很知道,我何苦白白儿使你的?你要我收下这个东西,须先和我说明白了。要是这么含着骨头露着肉(吞吞吐吐)的,我倒不收。”(《红楼梦》88回)

那妖闻言,呵声笑道:“这叫做个‘蛇头上苍蝇,自来的衣食’你众小的们!疾忙赶上也,与我拿将来!我这里重重有赏。”(《西游记》28回)

③有时几个歇后语连用,可谓妙语连珠。

凤姐道:“……你是知道的,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们,哪一位是好缠的?错一点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他们就指桑说槐地抱怨。‘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红楼梦》16回)

“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借剑杀人”(不露痕迹),“引风吹火”(费力不多),“站干岸儿”(不沾事,事与湿谐音),“推倒油瓶不扶”(懒到家了),五个歇后语连用,但均省却了后一部分。

尤三姐站在炕上,指着贾琏笑道:“你不用和我花马吊嘴的,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儿。你别油蒙了心,打谅我们不知道你府上的事。……”(《红楼梦》53回)

作者“连用歇后语,将尤三姐的伶牙俐齿、泼辣大胆的性格及咄咄逼人的神态,都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6](P129)

④有时歇后语的前后两个部分只出现其一,而省却了另一部分。这些歇后语多是人们非常熟悉的,省却了一部分以后,并不影响表达,歇后语反而与小说的其它语言完全融合在一起,使表达更为简洁、含蓄。

众人道:“大凡做个人,原要厚道些。看凤姑娘仗着老太太这样的厉害,如今焦了尾巴稍子,只剩了一个姐儿,只怕也要现世报呢。”(《红楼梦》117回)

“焦了尾巴稍子”,省却了后面的解说语“绝后”,“绝后”是骂人的话,不便说出,省却之后,表达显得含蓄一些。

周通道:“罢,罢!贼去了关门,哪里去赶。”(《水浒传》5回)

“贼去了关门”省却的解说部分是“迟了”,这是人物极熟悉的语言,省略了后一部分后,与后面语句的衔接更为密切、自然。

王夫人道:“这话倒是。若不如此,断不能清的清白的白。”因问凤姐如何。(《红楼梦》74回)

“清的清白的白”,省却了前面部分的比喻“小葱拌豆腐”。人们非常熟悉,已经没有必要说出了。

4.鲜明的时代特色

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是当时的人们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创制而成的,带有明清时代生活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有些歇后语,我们必须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领悟其中的含义。

鸳鸯听说,立起身来,照她嫂子身上下死劲啐了一口,指着她骂道:“……什么‘喜事’!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怪道成日家羡慕人家女儿做了小老婆,一家子都仗着他横行霸道,一家子都成了小老婆!看的眼热了,也把我送在火坑里去。”(《红楼梦》46回)

“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状元痘”,天花豆疹的讳称。豆疹发出,灌浆饱满,便可保得平安,故称“喜事”。这里是鸳鸯对其嫂子把贾赦要她当小老婆的事说成是“天大的喜事”一语的嘲弄。

芳官哪里禁得住这话,一行哭,一行说:“……姨奶奶犯不着来骂我,我又不是姨奶奶家买的。‘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儿’呢。”(《红楼梦》60

“梅香”,旧时官绅家丫头常用这个名字,后来代指奴婢。当时有奴婢结拜为姐妹的现象,今已绝迹,意谓不管老几,都是奴才辈的,大家地位相同。

5.性格化

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是作者根据人物特点精心选用的,是作者塑造人物性格的一种手段,具有凸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红楼梦》46回,五十六岁的大老爷贾赦要纳鸳鸯为妾,鸳鸯决意不从,坚决地表示:牛不喝水强按头”(省去了“办不到”),当她嫂子来劝说时,鸳鸯啐道:“什么‘好话’!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什么‘喜事’!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

透过这三条歇后语,我们看到了一个头脑清醒,自尊自重,宁折不弯,刚强泼辣的女子形象。

《西游记》中孙悟空所用的歇后语有:

“常言道:‘乍入芦圩,不知深浅。’——倘或被妖魔捞去,却不又要老孙费心?……且等我照顾八戒一照顾,先着他出头与那怪打一仗看。……”(《西游记》32回)

行者道:“老官儿,既然晓得老孙的手段,快把金丹拿出来,与我四六分分,还是你的造化哩;不然,就送你个‘皮笊篱——一捞个罄尽’。” (《西游记》39回)

行者笑道:“老官儿,你估不出人来。我小自小,结实,都是‘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哩!” (《西游记》67回)

这三条歇后语将一个机智聪颖,刁钻难缠,不达目的不罢休,乐观自信的孙悟空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语如其人”,听其言知其人,歇后语这种语言形式的优势在于,只需几句便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以上两例各用了三条歇后语,就很好地凸现了人物性格。

二、由四大名著衍生出的歇后语

《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空前的喜爱,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都对小说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十分熟悉。这四部作品因其人物和事迹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而备受人们推崇,甚至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借鉴,于是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民间出现了从四大名著取材的数量庞大的歇后语,四大名著以歇后语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走进了大众的语言当中。下面我们将对由四大名著衍生出的歇后语作详细地分析。

(一)数量及分布

1.总数量及分布特点

有关歇后语的辞书很多,我们以收录较全的《歇后语大全》(共收入歇后语6万余条)作了统计。这类歇后语大量集中在《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三部小说上,关于《三国演义》《西游记》的各近300条,关于《水浒传》的100余条,关于《红楼梦》的相对较少,约30条。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在民间广为流传,正具备了歇后语这种民间口语形成和流传所需的广泛的群众基础,而《红楼梦》的文化品位较高,在普通民众中的流传不及前三部作品广泛。

2.歇后语群

由四大名著衍生出的歇后语大多是围绕小说中的人物或情节创造出来的,当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一人物或情节进行观察和思考时,就产生了关于这一人物或情节的一系列歇后语,形成了一个个独特的歇后语群。

①人物歇后语群

我们把围绕小说中的人物而创作的一系列歇后语叫做人物歇后语群。我们根据《歇后语大全》做了统计,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群有:关于张飞的歇后语约130条,关于关羽的约120条,关于诸葛亮的约60条,关于刘备和曹操的各约40条。有关《水浒传》的人物歇后语群有:关于武大郎的歇后语约110条,关于武松的约20条,关于李逵的约20条,关于鲁智深、林冲、宋江的各数条。有关《西游记》的人物歇后语群有:关于猪八戒的歇后语约260条,关于孙悟空的约200条,关于唐僧的约20条。有关《红楼梦》的人物歇后语群有:关于贾宝玉、林黛玉的歇后语各数条。

人物歇后语群主要集中在作品中的重要人物身上,作者的重点刻画使他们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而有条件成为歇后语的箭垛式人物。是否拥有歇后语群与人物在作品中的地位并不完全成正比,一些小角色反而形成了歇后语群。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武大郎,他在《水浒传》中只是一个配角,但关于他的歇后语有110余条,远比有关宋江的数条多得多,这可能是他的人生故事更易引起读者的同情和关注。

②情节歇后语群

四大名著中的许多故事情节都极为新颖巧妙,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围绕某一情节人们创作了大量的歇后语,形成了情节歇后语群。例如: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一故事情节的歇后语就有若干条。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自有妙计

草船借箭——巧用天时

草船借箭——用人的箭射人的靶

草船借箭——有误(雾)

人们或关注这一事件的条件,或关注其结果,或思考其中的技巧、事件的本质,又或者从人物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对这一情节的意义作了充分的挖掘。

(二)由四大名著衍生出的歇后语的形成

1.一些歇后语直接出自小说原话

周瑜的妙计——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国演义》54回,周瑜建议孙权假意将其妹许配刘备,将刘备骗到东吴,逼其交出荆州,结果弄假成真。诸葛亮令军士戏曰“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句歇后语即由此而来,人们用它来比喻算人自误,弄巧成拙。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三国演义》72回,杨修有食之无肉,弃之有味,这句歇后语显然由此而来,只是稍有变化而已。

2.更多的歇后语是根据小说中的具体人物、故事情节创作出来的。

①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②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

③晁盖的军师——无(误)用

④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

①②④都是小说中的情节,③中“无用吴用的人名谐音。

3.还有一部分歇后语是以小说为依托,根据表达的需要想象虚构出来的,与小说原著中的人物、情节无直接关系,但又不无关联。

①关公斗李逵——大刀阔斧

②张飞穿针——大眼对小眼

③孔明夸诸葛亮——自夸自

例①关公是《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善耍大刀。李逵是《水浒传》中的人物,善用斧头。两个人根本不可能见面,更不可能打仗,但两人的兵器名称相连正好构成成语大刀阔斧的词面。例②《三国演义》中张飞是豹头环眼,小说中自然没有穿针一事,但他的性情急躁,人们于是想象他如果去穿针一定是大眼对小眼,干着急而没办法。例③诸葛亮字孔明,于是解说部分就是自夸自。这些歇后语是在小说基础上的再虚构再创造,构思极为巧妙,趣味横生,十分生动。

(三)由四大名著衍生出的歇后语的特点

1.歇后语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的反映细致全面
关二爷的胡子——然(髯)也

关公的脸——红到头了

关公的眼睛——睁不开

这三条歇后语涉及了关公外貌的所有细节特征,可见人们的观察多么细致。

有些歇后语串联起来,可以全程反映某一故事情节。如:

林冲买宝刀——中了诡计
林冲误闯白虎堂——单刀直入
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
林冲棒打洪教头——专找破绽下手
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
林冲上梁山——逼出来的
这些歇后语中所涉及的情节片断相连,构成了《水浒传》中林冲逼上梁山的全过程。

2.概括性强

歇后语能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作品中人物的基本特点,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例如,关于《西游记》中猪八戒的歇后语有两类比较突出:第一类是关于吃的,有20多条。如:
猪八戒吃鸡蛋——正对数(素)
猪八戒吃面条——粗中有细
猪八戒吃西瓜——独吞
猪八戒吃人参果——不知啥滋味
猪八戒吃钥匙——开心
其中只有吃西瓜和吃人参果,作品中有记述,其它都是人们根据猪八戒爱吃的性格特点虚构出来的,这些歇后语突出反映了他贪吃的本性。

第二类与女色有关,反映了猪八戒好色的本性。

猪八戒见小姐——改换了头面
猪八戒见了白骨精——垂涎三尺
猪八戒拉着西施拜天地——压根不配
猪八戒招亲——凡心难丢
猪八戒进了女儿国——不想走了
这些歇后语中提到的情节多出自小说,也有虚构的,都抓住了八戒好色的本性。

以上两组歇后语集中概括了八戒的两个突出的性格特点:贪吃、好色。

3.生动形象

比喻惊慌失措有这样几条歇后语:

小庙着火——慌了神

土地爷扑蚂蚱——慌了神

“小庙着火”、“土地爷扑蚂蚱”之类的情形要人们自己去想象,民间又有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这一歇后语。凡是看过《西游记》或听过这一故事的人,读了这一歇后语,眼前立刻就会浮现出书中玉皇大帝和诸天神惊慌失措的样子。显然,在这几条同义歇后语中,有关孙悟空的这一条最为生动形象。

4.诙谐风趣
“歇后语是以诙谐、风趣见称的,”[7](P115)又被称为俏皮话,谐趣性是它的突出特点。所谓谐趣就是“以游戏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8](vol2P27)此类歇后语的这一特点更为突出。如:
黑旋风劈宋公明——错看(砍)了人
唐僧看书——一本正经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周瑜摆手——嘟嘟(都督)叫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刘姥姥出大观园——满载而归
这些歇后语或出自小说,或虚构而成。利用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外貌特征、行为特点等创制而成。既出自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具有独特的幽默效果。
5.寓意深刻
以精练简洁的语言阐明深刻的道理是歇后语共同的特点。由四大名著衍生出的歇后语,其寓意在小说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的衬托下,不仅深刻,而且更容易被人理解。例如:
关公败走麦城——吃亏全在大意上
②孙悟空分人参果——公平合理
③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
例①《三国演义》76回,关公因麻痹轻敌失掉荆州,成为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的警戒。例②《西游记》24回,孙悟空在五观庄偷得三个人参果,分与八戒、沙僧一人一个,这就是“公平合理”的由来。例③《水浒传》89回,高太尉要在野猪林杀害林冲,正要下手时,鲁智深突然出现救起了林冲,林冲得以“绝处逢生”。这些歇后语都源于小说中的精彩情节,使人一看便想起它们背后的故事,歇后语的寓意通过这些故事传达到人们心中,人们既容易接受和理解,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6.语义理解上对作品有较大的依赖性

贾宝玉的丫环——喜(袭)人

王熙凤害死尤二姐——心狠手毒

诸葛亮哭周瑜——假悲假叹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唐三藏念紧箍咒——痛苦在后(猴)头

孙猴子吃蟠桃——自食其果

卢俊义上梁山——不请自来

张顺浪中斗李逵——以长攻短

这些由四大名著衍生出的歇后语,或直接或间接取材于小说的人物、情节,都与小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要真正理解此类歇后语的含义,必须对小说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只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

小结

歇后语从唐宋开始进入通俗文学作品,至明清,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成熟运用了这一语言形式,为小说增色不少。这四部小说自问世之后,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和喜爱,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以小说的情节、人物为题材的歇后语于是大量产生了。本文在大量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对四大名著中出现的歇后语和由四大名著衍生出的歇后语的特点作了初步的分析研究,现概述如下:
1.四大名著均不同程度地使用了歇后语,以《红楼梦》使用数量最多最成熟,《三国演义》使用最少。这些歇后语来源广泛、类型多样、用法灵活、具有鲜明的明清时代特色,它们多是作者因人而设,具有凸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由四大名著衍生出了大量的歇后语,有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占绝大多数,《红楼梦》的文化品位较高,在民间流传不及前三部作品广泛,相关的歇后语较少。这些歇后语多围绕小说的人物、情节创作而成,形成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人物歇后语群和情节歇后语群。这些歇后语的总体特点是:1、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的反映细致全面2、概括性强3、生动形象4、诙谐风趣5、寓意深刻,但又易理解6、语义理解上对作品有较强的依赖性。

 

 

附录: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

(一)红楼梦中的歇后语

1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自掩苦处(第7 焦大)

2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第16 王熙凤)

3借剑杀人——不露痕迹(第16 王熙凤)

4引风吹火——费力不多(第16 王熙凤)

5站干岸——-不沾事(湿)(第16 王熙凤)

6推倒油瓶不扶——懒到家了(第16 王熙凤)

7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第25 彩霞)

8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第26 红玉)

9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第19 李嬷嬷

10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扣了环了(第30 王熙凤)

11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第30 金钏)

12九国贩骆驼的——到处兜揽生意(第46 鸳鸯)

13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第46 鸳鸯)

14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第46 鸳鸯)

15黄柏木作磐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第53 贾珍)

16聋子放炮仗——散了(第54 王熙凤)

17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儿(第60 芳官)

18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第61 柳氏)

19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第65 尤三姐)

20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第65 尤三姐)

21耗子尾巴上长疮——多少脓血儿(第68 王熙凤)

22顶梁骨走了真魂——吓得要命(第68 王熙凤)

23锯了嘴子的葫芦——没口齿(第68 王熙凤)

24小葱拌豆腐——清的清白的白(第74 王夫人)

25可着头做帽子——要一点富余也不能(第75 鸳鸯)

26羊群里跑出骆驼来了——就只你大(第88 贾母)

27含着骨头露着肉——吞吞吐吐(第88 王熙凤)

28焦了尾巴稍子——绝后(第117 众人

(二)西游记中的歇后语

1蛇头上苍蝇——自来的衣食(第28 妖怪)

2乍入芦芋——不知深浅(第32 孙悟空)

3皮笊篱——一捞个罄尽(第39 孙悟空)

4糟鼻子不吃酒——枉担其名(第39 猪八戒)

5磨砖砌的喉咙——又光又溜(第47 众僮仆)

6尖担担柴——两头脱(第57 猪八戒)

7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第67 孙悟空)

8狗咬尿泡——空欢喜(第71 作者)

9铁刷帚刷铜锅——家家挺硬(第77 作者)

10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第81 猪八戒)

11和尚拖木头——做出了寺(第83 哪吒太子)

12贩古董的——识货(第86 小妖)

13苍蝇包网儿——好大面皮(第87 葛仙翁)

14三钱银子买个毛驴——自夸骑得(第93 沙僧)

15皮肉粗糙,骨骼坚强——各有一得可取(第93 猪八戒)

(三)水浒传中的歇后语

1贼去了关门——迟了(第5 周通)

2瓮中捉鳖——手到拿来(第18 刘高)

3阎罗王面前——没放回的鬼(第21 阎婆惜)

4花木瓜——空好看(第24 潘金莲)

5马蹄刀木勺里切菜——水泄不露(第24 郓哥)

6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第24 王婆)

7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第26 作者)

8披麻救火——惹焰烧身 (第21 作者)

9灯蛾扑火——惹焰烧身(第27 作者)

10一佛出世,二佛涅磐——死去活来(第39 作者)

11割猫儿尾拌猫儿饭——自供自(第62 蔡福)

12佛面上去刮金——刻薄(第83 军校)

13雪狮子向火——酥了半边(第101 作者)

(四)三国演义中的歇后语

1掩目而捕燕雀——是自欺也(第2 陈琳)

2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第107 蒋济)

补出歇后语,并说出这些典故出自哪些名著?

浏览次数:1446次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7-7-1 12:22 | 提问者:鈈鍋侞佌

梁山上的朋友——() 出自《》

.范进中举——() 出自《》

.孙悟空到了花果山——() 出自《》

.司马夸诸葛——() 出自《》

林黛玉葬花——() 出自《》

.孔明借东风——() 出自《》

粉訁谢`~..

word/media/image1_1.pngword/media/image2_1.pngword/media/image3_1.pngword/media/image4_1.pngword/media/image5_1.pngword/media/image6_1.pngword/media/image7_1.png

最佳答案

梁山上的朋友——(不打不成交(不打不相识)) 出自《水浒》

.范进中举——(喜出望外) 出自《儒林外史》

.孙悟空到了花果山——(称心如意) 出自《西游记》

.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 出自《三国演义》

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 出自《红楼梦》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出自《三国演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f9d81d6360cba1aa811daf5.html

《歇后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