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2018年上半年零售上市公司营收排行榜

发布时间:2020-07-09 14:56: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独家:2018年上半年零售上市公司营收排行榜

消息:据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我国128家零售上市公司共实现营收11017.16亿元,净利润731.38亿元。如表1所示。

备注:

1、图表为不完全统计,榜单按企业营收排名,数据来源为该上市公司财报。

2、货币单位为人民币,美元、港币按汇率转换成人民币。

3、标*号的为美股上市公司,净利润按照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统计。

4、阿里巴巴电商收入模式为平台商家租金和广告收入,因此营收低,净利润较高。

一、较快的增速度主要由头部企业拉动

127家公司(不包括寺库)2018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营收增幅高达21.63%,但如果剔除阿里、京东、苏宁、唯品会、永辉、搜于特、安踏体育这7家体量排名前15位且营收快速增长的公司,营收总额减少一半,同比增幅仅为1.75%。这说明:我国2018年上半年零售上市公司营收的总体增长主要是靠头部企业拉动。其他企业有增有减,总体增幅处于很低的水平,行业发展主要依靠外部推动。

二、较高盈利水平并未真实反映行业盈利能力

127家上市公司(不包括屈臣氏中国)的平均净利润率高达6.70%,但这并不是行业真实的盈利水平。

(1)苏宁易购净利润猛增19倍、实现60.03亿元净利润,主要原因是出售阿里股份,剔除这一因素后的净利润为3.96亿元。

(2)京东、阿里、唯品会、聚美优品、寺库5家美股上市公司,净利润按照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统计,这与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GAAP)的净利润有很大差距。如京东2017年全年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的净利润为50亿元人民币,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GAAP)的净利润为1.17亿元人民币。

(3)如果剔除5家美股上市公司与苏宁易购的经营数据,其他121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率为4.97%。这与行业经营的实际情况相比较,仍然是一个被高估的盈利水平。其原因可能很多,但主要问题是: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没有增长甚至出现严重亏损的情况下,租金收入、投资收益,甚至变卖“家当”的收益,不仅弥补了巨额亏损,甚至创造了巨额的净利润。

(4)有些公司是账面虽然是盈利的,但自营业务亏损,靠投资收益与租金收入实现净利润。如排在127家零售上市公司营收排行榜最后一位的“上海九百”就是典型例子。2018年上半年“上海九百”的净利润大于营收,营收3590万元,净利润4971万元。

对传统主业消失或不景气的国有上市公司来说,这属于正常现象。

该公司的前身是创建于1939年的百乐商场,1966年定名为“第九百货”号码百货商店(号码百货商店按照号码命名店铺名称,上海共有12家,目前大部分已经转型或改名,如十百恢复了“永安公司”店名),1994年上市。从其业务结构与收入来源来看,原来的百货主业已经不存在,如今全资自营的业务是“正章洗染”,亏损约585万元。持股38%的“九百城市广场”主要是出租业务,投资收益净利润1216万元。最主要的投资收益来自于持有“久光百货”30%的股权,净利润收益为4200万元。

不少以“百货商店”命名的“上市公司”,既不是“百货”,也不是“商店”,早就变成了“投资人”与“房东”。很多经营不景气的的国企上市公司,都拥有好多房产资源,市中心都有好些楼,随便卖一个又能过上几年好日子。

三、转型期经营业绩发生较大变化

从2015年到2017年,零售业上市公司的营收下降面、净利润下降面、营收与净利润双降面以及亏损面,除2017年亏损面比上年扩大了1个多百分点外,其他指标都逐年下降,业绩下滑得到有效控制,下降幅度逐年收窄。但2018年上半年营收下降面与亏损面虽然有一定的下降,但净利润下降面与两项指标双降面都有所扩大,如表1所示。

表1、 2015-2018年上半年零售业上市公司营收、净利润与亏损情况对比

转型是行业的大趋势,但转型方式与结果有所不同。举例如下:

(1)有些公司从盈利转为巨额亏损。据称是由于“战略转型”,如国美零售,2018年中期业绩显示:营收347.06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8.84%,净利润亏损4.57亿元,而去年同期是盈利1.22亿元。对此,国美零售称:“报告期内,因进入战略转型的实施期”,导致集团的销售收入与净利润同比下降。

但是,国美零售总裁王俊洲先生总结道:“国美正进入‘家·生活’战略转型的实施期,上半年线上线下交易总额的增幅证明了初步的成效。我们确信国美的转型将为集团未来发展带来更大裨益。国美将继续推进‘社交+商务+分享’战略,从‘新业务、新市场、新技术’三个维度进行发展,打造在线、线下一体化服务,并以共享零售模式为顾客提供全方位消费体验。”

(2)作为行业标杆企业的高鑫零售,在转型调整过程中也出现了营收微量下降的情况。其总营收包括货品销售与租金收入两个部分,租金收入、毛利额与毛利率都略有上升,主要是货品销售额下降,一是开店超过一年的可比门店销售(同店销售)出现了1.56%的负增长,比去年同期的-0.9%有所扩大;二是在家电、纺织品、生活必需品、生鲜、快销品类五类货品销售中,生鲜品类、快销品类持续增长,家电品类销售下降了16%。有报道称:818发烧节,282家苏宁易购大润发店,销售同比增长1067%。与苏宁合作,家电品类能否止跌,拭目以待。

2017年飞牛网转型,重点发展B2B业务,2018年实现了快速增长,如大润发的B2B业务实现了25亿元销售额,相当于2017年B2B业务全年的销售总额,占货品销售总额逾4%。

门店数字化、天猫下凡、淘宝心选、天猫智能母婴区、“欧尚一分钟”无人售货柜、淘鲜达、盒小马、与苏宁合作以及拥有48家在建大型综合卖场的经营事实表明,高鑫零售仍然是一家极具活力的零售商,他们“不断折腾”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发展路径。

(3)联华超市连续亏损后终于实现了盈利。从2015年到2017年,联华超市连续亏损,累计亏损额已逾12亿元,但今年上半年终于实现了3900多万元的净利润。中报称成功扭亏为盈主要原因是:聚焦新零售探索,提升在线销售能力,增加同店销售规模;积极打造差异化供应链,加强与供货商的谈判能力,提升服务收入;优化生鲜源头采购网络,发展生鲜自营基地,为门店鲜食品类扩大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优化网点,落实降本增效,成本费用控制卓见成效。

中报数据显示:毛利率从15.15%下降到14.42%;综合收益率从25.28%下降到24.82%;同店增幅从-3.07%提高到1.2%;营收总体下降1.2%。营收下降与同店销售增幅提升,以及实现扭亏为盈,都与关闭亏损严重的不良店铺有关。为提高实体网点盈利能力,联华超市在2018年上半年减少了170家网点。联华超市3425家门店,81.31%的门店位于竞争激烈华东地区,如果单纯依靠店铺销售,业绩变化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今年的业绩显示,大型综合超市新开2家,关闭3家,因关闭店铺导致销售下降4.3%,但同店销售已经出现了增长趋势,从去年同期的-3.33%提高到今年的0.19%。虽然毛利率下降,但综合收益率与经营利润率都比去年同期有所上升,经营利润率达到3.01%。

超级市场(即中小型标准超市)开店71家,关闭34家,净增37家,实现了4.8%的销售增长,同店销售增长从去年同期的-1.67%增长到今年的3.92%。但毛利率、综合收益率和经营利润率分别下降了2.12、2.36、0.95个百分点,经营利润率仅为2.45%,低于大型综合超市。

便利店新开35家,未说明关店情况,销售额下降0.7%,同店销售增幅从去年同期的-5.70%缩小到今年的-1.96%。在毛利率与综合收益率提高的情况下(综合收益率达到23.41%),经营亏损仍然在扩大,经营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6.72%降低到今年的-7.49%。传统的、老牌的、规模化、加盟化的便利店为什么不赚钱?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行业问题,值得重视。

业内人士称,转型不一定成功,但不转型肯定会失败!所以,激流勇进是当下零售企业应有的经营风格。日前我在网上说“静看零售业发展!也辛苦侯总了,到这个年纪,应该享受人生了,还在折腾!向侯毅学习!”,没想到盒马鲜生侯毅总却回话说:“人生短暂,为何不大赌一把呢?All in 才是我们零售人的态度”(注:9点到9点,周六再加班)。

我说:“All in 的另一种理解也是阿里的哲学,竭尽全力而不是尽力而为!”对此,侯毅表示大赞:“996是阿里人的生活方式,正因为我们比别人多努力一些,才有今天阿里的成就”。这就是“零售血”啊!过去曾经让我们看到过这种“零售血”,后来的零售丧失了澎湃的激情,零售就衰落了。

所以,中国零售业的转型发展需要重振“零售激情”!我们不知道谁能成功,也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转型方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失去激情的企业一定没有希望!亏损并不能说明什么,盈利也并不能确保企业永续经营,贵在不断试错,并调整到最接近顾客的状态,才能在未来占有一席之地。

四、分业态经营情况分析

2018年上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0018万亿元,同比增长9.4%。网上实物商品销售额为3.1277万亿元,同比增长29.8%,其社零占比为17.37%。即将接近20%拐点的网上实物商品的社零占比,确实已经渗透到各类消费人群、各个消费领域、全国各个消费地域,虽然马老师说单纯的电商“不行了”,但由此对整个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它正像一个“幽灵”在中国天地扩展到全球天地。

从转型企业的实践也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单纯依靠门店“转型”,后续业绩提升缺乏预期;依靠横向扩展与链接,会具有比较大的想象空间与业绩增长空间。

128家零售业上市公司,如果按照公司数量来划分,百货与服饰的上市公司数最多,其中,百货49家,实现营收2289.75亿元,净利润82.84亿元,净利润率为3.62%,服饰46家,实现营收1027.16亿元,净利润150.26亿元,净利润率为14.63%,两者合计95家公司,占上市公司总数的74.22%,营收占比与净利润占比分别为30.52%和31.87%。也就是说:7成以上的百货服饰类上市公司,实现了不到三分之一的营收与净利润。由此让人感觉,这类上市公司的数量是不是有点多,效率是不是有点低,规模是不是有点小!

15家超市公司,实现营收1635.23亿元,净利润43.9亿元,净利润率为2.68%,在总量中的占比分别为:14.84%和5.99%。

京东、阿里、苏宁、唯品会、聚美优品、寺库这六家以电商为主导的公司,实现营收5209.31亿元,净利润443.49亿元,净利润率为8.51%,分别占总量的47.28%和60.63%。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上半年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显示:保健大于保暖,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占比为8.9%,衣着消费仅占7.4%;住和行大于吃和用,居住消费占22.4%,交通通讯消费占13.4%,两项合计为35.8%,食品烟酒占29.3%,生活用品及服务占6.2%,两项合计为35.5%;此外,教育文化娱乐占9.7%,其他用品及服务占2.6%。

服饰类企业是“制造型零售商”,百货类企业是“地产型零售商”,电商类企业是“平台型零售商”,超商类企业是“搬运型零售商”。

这四类零售商,服饰类企业“太杂”,公司众多,品牌众多,网点众多,品类众多,但消费者仍然感觉买不到合身的衣服;百货类企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但如果拥有房产,转型及时,小日子仍然过得有滋有味,尽管消费者去百货公司或购物中心已经不是以购买服饰为主要诉求;电商企业依靠平台的聚合与赋能,尽管自营销售并不是很高,但收入越来越可观,平台型零售业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爆发力,最终既具有上游商品供应链整合力,又具有下游B2B供应链整合力,还具备数字化营运力,将成为未来零售业的主流形式之一,甚至没有“之一”。

超商类企业属于“搬运工”,如果继续做搬运工,无论大型综合超市、标准超市、便利店,毛利率将会继续下降,成本将会继续上升,盈利空间将会越来越小。当前行业关注的都是新型的生鲜超市,如盒马鲜生、京东7FRESH等,都制定庞大的全国发展计划。

但总的来说,烧饭的人与烧饭的次数以及对食材的需求,已经出现了减少趋势,但提供食材的店铺则像爆米花那样在增加。所以,他们所做的主要是存量的分流与升级,当然也包括一部分增量,一部分是抢食材生意,一部分是抢中食与外食生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f34df3482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d9.html

《独家:2018年上半年零售上市公司营收排行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