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悲剧艺术的美学特征和模式

发布时间:2013-05-09 22:47: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传统悲剧艺术的美学特征和模式

1、 中国悲剧作品中的冲突性质大多以伦理的善恶的方式构成;冲突的尖锐性不明显、冲突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这种强弱悬殊的冲突很难产生尖锐的冲撞,因为构不成势均力敌。所以,在冲突中,悲剧人物难以迸发出超常的激情和超常的抗争行为。因此,悲剧情绪少有崇高而多是伤痛、悲哀之情。

其次,“恶”势力不像西方文学中那样汪洋恣肆,往往以“伪善”的正义面孔出现,这样必然在行动上不可能剑拔弩张,反倒是温情脉脉或道貌岸然,这样大大地弱化了冲突的尖锐性。并且,“恶”是对“善”的否定更多地在于扭曲对方,规范对方,压迫对方,并不是主要地从肉体上消灭对方,这就与西方悲剧冲突的那种尖锐的、不可退让的血淋淋方式很不相同。可以说,中国悲剧作品特有的变现冲突的方式很难体现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而这正是中国民族性格的一种表现。

2、 由于悲剧冲突是善恶冲突,因此决定了悲剧人物往往是弱小人物,由于是被动承受冲突,所以极易引起人们怜悯与同情的情绪;此外,由于是被动承受冲突,因此在冲突中往往处于无所适从、无所选择、无路可走的“两难”境遇之中而导致苦难与毁灭。由此,决定了悲剧人物往往处于环境逼迫的“两难”情况的悲剧较多;而积极主动挑起矛盾,从而陷入“行为动机与行为结果完全悖反”的境遇中的悲剧较少。

西方悲剧作品直到近代才出现小人物的悲剧主体,中国悲剧的性质是伦理内容为主,因此表现平常生活的小人物悲剧故事较多。悲剧主人公往往由于外部环境的压迫,而陷入“两难”之中,表现出顾此失彼、无从选择的悲哀和软弱无力。

3、 中国悲剧作品中的主体是传统伦理造就的人,是善的化身,所以在行动中往往表现出“为他”而陷入苦难与毁灭之中,这与西方的几乎完全为己不同。而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悲剧的英雄性较突出,悲剧性显得不强烈。

4、 中国悲剧作品的结局往往以大团圆方式淡化了悲剧性,削弱了人物的悲剧精神。

悲剧性是指生命过程中的不幸、苦难、毁灭。某一事件是否是悲剧性事件,除判定冲突性质、人物的悲剧性特点外,无论如何要看结局是否具有悲剧性;倘若看不到结局的性质,世界上大多数现存悲剧作品就不成为其悲剧作品了。

(中国悲剧作品的大团圆的常见方式

1、 象征性解脱:悲剧人物遭受苦难的折磨毁灭了,这种思想背后的哲学基础是道家、佛家的解脱心理、生死轮回观。

2、 鬼魂复仇:是指悲剧人物死后变鬼成神,向仇敌索命、复仇,取得胜利。这种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佛教的因果报应说,以及儒家思想中善必胜恶的信念。尽管复仇的思想中有着积极进取与反抗意识,但毕竟是“死后,现实中便只能忍辱负重的态度了

3、 乞求外力干预而造成和解:这是儒家思想中“善有善报”、存在“公理”的思想影响。悲剧人物主体性一旦失落,也就是自身悲剧精神的失落。)

5、 中国悲剧作品上述 几个特点决定了其美感的基本特征点,这就是很少惊心动魄、情绪大起大落的激越之情。它以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内心缠绵悱恻的平静美浸染欣赏者的心理情绪。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f23261d6c175f0e7cd137bf.html

《中国传统悲剧艺术的美学特征和模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