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教育技术 333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27 10:28:3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部分 教育学案例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本章易考知识点:教育公平问题

案例

2003年10月23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播放《校园何来“红绫、蓝领”?》的专题片: 

“流动人员的孩子在城市上学,是一个难题,缴纳一笔借读费自不待言。”在四川成都市温江区某中学,多交借读费的学生穿的是红校服,而按规定数额交借读费的学生穿蓝校服;交费多的学生在学校食堂就餐,所有教室有VCD、电视、新课桌;而其他借读生只能在校外买饭吃,在均为旧桌椅的教室上课…… 

【提问角度】

运用教育原理,对这种现象加以评析

【思路点拨】

这个材料可以运用教育机会均等来解释。同时可以探讨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等问题。

【答题框架】

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教育不平等现象,同学之间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等问题。 

(1)教育平等就其含义来说,包括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均等两个方面。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社会均等的最基本的前提,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的学校中表现出来的现象集中体现了教育平等的问题。 

(2)在农村,即使有上学的机会,他们所受的教育的硬件设施多是不达目标的、低层次的。然而就是这样简陋而无趣的学习机会,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的。这样的教育资源分配,不仅仅只是影响了大中学生求学难问题、坐火车的待遇;还有就业方面、婚姻方面等无数无法说清楚的方面。 

(3)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建立和完善了各级学校的收费制度。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教育成本负担改革,已初步形成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成本分担制度。逐步形成了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基本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大学生资助制度,减免学杂费和书费的义务教育制度也初步形成模式。 

(4)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减少个人之间和群体之间教育不平等的种种现象,是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单凭教育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必须采取一系列坚定的长期促进教育平等的政策措施,尤其应从根本上解决造成教育不平等的社会经济根源。 

要实现教育平等,必须以法律为保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发展

本章易考知识点: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影响人的发展因素相关案例

案例

国外有人调查统计了某一家族的八代人136名家族成员,发现其中有50名男子都是音乐家。有人认为,这是遗传因素决定的。

【提问角度】

你认为这些人的观点对吗?应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思路点拨】

本题主要考察了考生对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在做出判断后给出依据,并阐述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作用即可。

【答题框架】

1、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人的发展是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

2、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没有这个前提人就无法得到发展。如:一个生来就聋哑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听觉,成为音乐家。但是,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的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性,关键还在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必要的遗传素质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人的发展。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相关案例

案例 教育应适应身心发展规律

    我是一个9岁孩子的家长。在孩子5岁时,我就开始带孩子去各种特长班上课,以培养和开发孩子的智力。可是,近一段时间,孩子拒绝去特长班上课,在学校也拒绝学习任何新东西,而且性格变得孤僻。我想尽了各种办法,他都不肯再学习。我真不知道怎么办,请帮助我。

【提问角度】

这位家长望子成龙的努力为什么适得其反?请从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

【思路点拨】

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不平衡性与个别差异性,而材料中的家长违背了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答题框架】

1、这位家长的做法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与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教育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依赖于教育;另一方面,教育作用的发挥又受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状况的制约。要使教育发挥其主导作用,就必须根据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去进行。

2、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又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这位家长拔苗助长的做法必然会适得其反。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本章易考知识点: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

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

【提问角度】

你对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请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对奥赛进行评价。 【思路点拨】

义务教育入学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焦点问题。在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智力的发展的确对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奥数在开发学生智力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些年,出现了一些学校过分看重各类学科竞赛的成绩,导致学生及家长一味追求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答题框架】

1、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除了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避免教育偏离它的轨道,成变相教育,同时也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

2、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五育组成。

3、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奥赛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迎合教育的趋向。但许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只注重去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它四育的发展,厚比薄彼,有所偏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竞赛,不知其他是不健全的。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本章易知识点:教师职业素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生关系。

一、教师职业素养

案例

请阅读李吉林老师成长经历片断,并结合自身的实践回答问题。

40年前,我是一名师范生,走出师范的校门,便走进了小学,这一进去就是40年。40年来,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不断塑造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在自我塑造中,最重要的是心灵的塑造,这是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我爱学生,学生也爱我。我热爱和学生、青年教师在一起的生机勃勃的生活…虽然青春早已逝去,但是,我觉得我的心永远是年轻的。

这样的精神世界驱动着我,鞭策着我,不敢怠惰,不肯荒废,于是,我会为寻找孩子观察的野花,在郊外的河岸、田埂专心致地认别、挑选;我会为了孩子第一次感知教材获得鲜明的印象,在家人熟睡的时候,一个人在厨房里练习“范读课文”;夜深人静之时,我进入教材所描绘的境界会为文章中的人物深深感动,从而一个个巧妙的构思如涌之泉流泻而出;课堂中,我的举手、投足都能使学生心领神会;一场大雪后,我又会兴致勃勃地带着孩子们去找腊梅,去看望苍翠的“松树公公”,然后和孩子们在雪地上打雪仗。当孩子们把雪球扔中了我,我笑得比孩子们还要开心,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

我在读师范时,认真学好各门功课,还认真学画画、练美术字、参加诗朗诵会、创作舞蹈,我也很喜欢音乐,学指挥、练习弹琴,夏天在小小的琴房里练弹琴,尽管蚊子叮,浑身是汗,却乐趣无穷,整个身心都沉醉在琴声中了。这些在我后来的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当教师之后,我坚持每天黎明即起,坐在校园的荷花池畔背唐诗、宋词,背郭沫若、艾青、普希金、海涅、泰戈尔等中外的名家的诗篇,用优美的诗篇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我摘抄的古今中外的优秀诗篇,就有厚厚的几本。近20年来,为了搞教育科研,我又如饥似渴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还阅读了许多中外教育家的论述及国外教学实验的资料,做了不少卡片。学习对一个教师来说是永无止境的追求。我常常用屈原的话来鼓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提问角度】

1、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知识结构?

2、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能力结构?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的问题很明确,就是教师的教育素养问题,即教师的职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此道题的设问与案例本身的关联性较少。只要呈现相应的知识即可。

【答题框架】

1、教师应具备三个方面的知识结构:

(1)本体性知识,主要指学科专业知识;(即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文化知识,指的是与教育有关联的综合性知识;(新的课程结构尤其强调教师应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具备跨学科知识);

(3)条件性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也就是怎样教书育人方面的知识。

2、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

(1)信息能力。教师只有具有信息能力,也才能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指导学生去独立地获取知识。(指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这是教师职业的一种新的能力,将广泛应用于课程整合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2)教学能力。驾驭教学的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

(3)表达能力。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这是教师职业能力一个重要的方面。(还有肢体语言,音像讯息等)

(4)组织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是教师职业的重要能力,许多案例都会涉及这方面内容)

(5)教育科研能力。(同时也包含一种扩展的专业知识能力)

(此外,还有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设计能力,课程整合能力,与原有的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相比,现代教师将更富有创造性,不仅会教书而且会编书,现代教育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

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案例

最近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8.6%的学生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或打招呼,而只有不到9%的老师主动跟学生问好或打招呼。

【提问角度】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及师关系角度进行分析。

【思路点拨】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新型的师生关系倡导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答题框架】

1、这个现象说明了现今的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如下: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的缺点;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不够,不能对学生平等相待,做学生的知心人。

2、 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爱应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的统一,应做到公正无私,关

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落后生,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不要扮演高高在上,遥不及的"老师"

三、师生关系

案例

1998年底,学校对教师的年终考核进行改革,在考核时加上了“学生评估教师”一栏。成绩一出来,我竟是全校最低分,当时我非常愤怒的对学生一顿痛骂。学生都低着头,满脸的恐惧。第三天,我在改作业时,忽然看到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老师,请你别再生我们的气了,我们不是说你课上得不好,而是因为你动不动就对我们发脾气、骂人,有时为一点小事大发雷霆甚至不上课。说真的,听你的课我们总有一种压抑感,生怕一不小心被你骂。老师,真没想到给你造成这么大的伤害。请原谅我们吧!”下面是10个学生的署名。

【提问角度】

请你结合案例谈谈教师如何转变学生观,如何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思路点拨】

教学无小事,教师无小节。也许就教师的某一句话或是某一个不经意的小事,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教师的形象。在埋怨学生不通人情时,是否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不通人情?在埋怨学生素质低时,是否反思一下自己的素质

【答题框架】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要和多门学科的任课教师接触,他们对教师的了解程度及所获得的信息量远不是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所能比拟的。每一位教师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是在展示自己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放下架子,尊重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的评价。

第六章 课程

易考知识点:课程评价

案例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教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加倍努力,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我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的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提问角度】

透过这份案例,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现行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的恐惧不满与无奈。现行课程评价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思路点拨】

这道题的问题与材料的联系不大,材料起到了“引子”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指出现行课程评价所存在的问题即可。

【答题框架】

1、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只关心考试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而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过分关注活动的结果。(如学生成绩、教师业绩、学校升学率等)忽视被评价者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忽视对教育活动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

3、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尤其忽视自我评价的价值。

4、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

5、评价内容片面,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和忽视,或者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

6、评价方法单调,过于注重传统的纸笔测验,对体现新的评价理念的新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7、忽视对评价结果的反映和认同,使评价的激励、调控、发展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8、评价对象基本处于被动地被检查,被评判的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对评价往往持一种冷漠、应付、对立、讨厌、拒斥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甚至出现欺骗,弄虚作假的行为。

第七章 教学

本章易考知识点:课堂或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学方法;作业布置;教学评价等。

一、课堂或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案例 课堂组织

某老师在《赠汪伦》的教学中,老师组织了一场“表演”。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赠汪伦》一课,大家有没兴趣表演李白和汪伦离别时的情况呢?

同学们纷纷举手,并有两位同学上来表演,他们模仿古人的模样,用手捞胡子,边念《赠汪伦》的诗。这种新奇的表演让老师和同学们都精乐道的看着。

后来又有一组的同学上台表演,他们想起了唱古时候离别时候的歌,可是又都不太想的起来,这时老师提醒道,我们可以唱自己知道的歌。歌曲便在教师上空飞扬。

【提问角度】

请结合案例,分析教师应如何上好一堂课?

【思路点拨】

回答这道题的重点是:如何上好一堂课?也即课堂教学组织。因此考生可根据教学相关理论知识结合案例进行解答。

【答题框架】

1、明确教学目的

2、保证书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

5、组织好教学活动

6、布置好课外作业。

二、教学方法

案例

—位教师在讲授《植物的果实》一课时,课前曾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到教室里来,学生带来的有梨、苹果、香蕉、花生、核桃、葵花籽、胡萝卜等,上课—开始学生就对胡萝卜是不是果实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气氛异常活跃。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出:“当你对一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你就拿一个和他相类似的东西和它比较,看它们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答案就很容易找出了。”他拿起一个苹果和—个梨,问道:“它们有哪些地方相同?为什么说它们是果实呢?”

“都能吃。”一个学生问答。

“能吃,对。但不一定所有的果实都能吃。”教师说。

“都是树上长的。”又有一个同学说。

“苹果和梨都是树上长的,但不是所有的果实都长在树上,花草也有果实。”教师说。

“都是开完花结的果。”又有一个同学说。教师立即加以肯定。

“都有核儿。”一个学生猛然想起,脱口而出。

“是吗?那就要观察它们的构造了。”教师说:“好,切开来研究研究。” 切开后,教师问:“那核儿是什么?知道吗?”“是种子。”同学们回答。

教师说:“它的内部构造都有种子,种子是繁殖后代的,那么种子以外这一大部分叫什么呢?”

“叫果实。”一个同学答。

这时,教师总结:“对,平常我们叫它果肉,最外面一层叫皮,但科学的叫法,把种子以外的都叫果皮。我们都知道开花结果,果实都有两部分,就是果皮和种子。是不是果实,主要看里面有没有种子。”又问:“胡萝卜里面有没有种子呀?”

“没有种子,不是果实。”学生回答,

【提问角度】

试阐述以上这个案例运用了中小学常用的哪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它对于教师有哪些基本的要求? 

【思路点拨】

该题的问题材料内容关系不大,只要提炼出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谈话法 演示法)就行了,而后具体阐述谈话法与演示法内涵与要求。

【答题框架】

1、谈话法演示法

2、谈话法也称“问答法”、“提问法” 。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或检查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较易于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积极的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在各科教学中,特别是小学和初中阶段广泛应用。运用谈话法的一般要求是:

(1)教师要充分做好准备。对谈话中心、主要问题、对象及其水平,谈话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编制出有严密逻辑顺序的谈话提纲。

(2)要善问。提出的问题应当具体明确,有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形式要多样化,善于提出补充问题。  

(3)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做好归纳、小结。

(4)鼓励并启发学生自己设问

演示法是指教师展示各种实物、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用现代化视听手段,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对事物和现象的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其优点在于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更好地巩固知识。运用演示法的一般要求是:

(1)符合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明确的目的,用以演示的对象能够突出显示所学材料的主要特征。

(2)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对象的主要特征、主要方面或事物的发展过程,并重视演示的适时性。

(3)结合演示进行讲解和谈话,使演示的事物与书本知识的内容学习密切结合。  

三、作业布置

案例

“黄山为什么不在五岳之列?”

一位教师在教学《黄山小记》这一课时,学生对作者引用旅行家徐霞客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产生了质疑:“为什么黄山不在五岳之列?”这位教师并不作正面解答,在学生争议未果的情况下,留下问题(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去探究,去查询有关资料,写出研究报告。

【提问角度】

这种家庭作业布置,体现了新课程的哪些理念?

【思路点拨】

该题考察的知识点是新课改理念中关于学习方式的变革。

【答题框架】

这位老师的做法改变了传统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把问题留给了学生,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促成了探索性学习的形成。

四、教学评价

案例

一位学生档案袋中的老师评语

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言,老师为他写道:“在老师的眼里,你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孩子,每一次作业,你总是那么认真,每一节课上,你是那么专心,什么时候,能让老师听到你甜美的声音。”亲切的语言像漫漫春风,不仅让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消失了,而且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之中。

【提问角度】

请你分析一下这位老师评价的成功之处。

【思路点拨】

现代教育观提倡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主张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这位老师使用了质性评价,抓住了学生的优点,并通过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提出了对学生的期许,充分发挥了质性评价的功能。

【答题框架】

教师用评语的形式给予学生评价,这是充分发挥质性评价的功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之处,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并通过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提出了对学生的期许,使评价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起点。

第八章 德育与班主任工作

在案例分析的考试中,这德育与班主任工作经常结合在一起考。易考知识点有:德育工作;班主任班级管理;后进生转化;家长会;班级活动;突发事件处理等。与其它知识点的结合度较高。

一、德育

案例

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斥责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了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得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因为你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提问角度】

陶行知先生的做法符合哪些德育要求?请具体分析。 

【思路点拨】

德育要求也即德育原则与方法。考生可参照原则与方法进行解答。

【答题框架】

陶行知的做法符合: 

(1)疏导原则。比如:陶行知来到校长办公室时,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将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陶行知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事实真相来说明道理,启发他们自觉认识问题,自觉履行道德规范。 

(2)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比如:当陶行知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没当即斥责了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从这一点看出陶行知是严格要求学生的。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对王友的肯定

二、班级管理

案例

某中学的于老师作为一名班主任,每天都要管理的事情太多,经常感到分身乏术,真希望有个助手能够帮助自己。有一天,于老师突然想到,能不能让学生来代替自己,行使班主任的权力呢?于是决定试一试。经过认真考虑,于老师决定选择平时在班上威信较高的班干部郑莉莉作为第一个试验对象。一天课后,于老师找到郑莉莉同学作了次长谈,说明了自己的设想,也谈了老师对她的期望,第二天,在班会会议上,于老师向全班同学宣布了自己的计划:下一周,由郑莉莉同学当班上的“代理班主任”,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任课老师,班上的一切工作由“郑老师主持”。

【提问角度】

1、让学生“代理班主任”说明了于老师:( )

A、信任学生 B、为了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 C、减轻老师的负担 D、以上各项

2、请运用所学过的有关班主任工作的理论,对于老师的这一做法作出理论分析。

【思路点拨】

班主任的大胆任用一方面体现了对学生的信任,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学生毕竟只是“代理班主任”,并且负有学习任务,班主任仍然对班级管理负主要责任。

【答题框架】

1、让学生“代现班主任”工作,说明于老师既信任了学生,调动了学生干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班干部是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是形成班级集体的核心力量。

2、班主任培养班干部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两点:其一、大胆使用。班上的主题班言、各种文化体育活、春游、社会调整等工作都是学生锻炼的大好机会,应该让班干部自己去策划、组织和安排,使班干部在活动中不断增长才干。其二,热情支持。帮助班干部正确处理工作和学习的关系,使他们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保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班主任工作有成绩,要给予肯定、表彰;工作有困难,要帮他们想办法解决:工作中出了问题,要主动为他们承担责任,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

三、后进生转化

案例 欣赏“每一个”学生--刺丛中也有花

花园里,同学们都纷纷说了自己喜欢的花,这时全校闻名的“调皮大王”李刚发话了:“老师,我最喜欢的是仙人掌,它虽然全身长满了刺,但它的生命力最旺盛,而且刺丛中还能开出美丽的花儿呢!”

他的话立即遭到同学们的反驳。

“你们就看到它的刺了!”你仔细看看人家刺中也有花,也值得我们去喜欢呀!“平时从不受欢迎的调皮大王,见同学们都不赞同他,便据理力争。

“刺中有花!刺中有花!”调皮大王的话如一股电流触动了我的神经,赏花与育人不也同样吗?我激动地走到李刚身边,搂着他的肩对同学们说:“李刚说得对。仙人掌声虽然浑身是刺,但是他刺中也有美丽的花,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刺,就看不到它的花啦;更不能因为它刺多就不喜欢它的花。我们对待同学也应像赏花一样,特别是对缺点多一些的同学,更应该正确看待他身上的潜在的闪光点。’花’有千万种,各有优缺点,你们说对不对!”说着我拍了拍李刚的肩,我的话得了一片掌声,李刚也不好意思低下了头。

【提问角度】

1、读了《刺中有花》一文,你能否就“刺”与“花”进一步谈谈与之相关的教育观点?

2、您认为对个别学生的转化,应从哪能方面着手?

【思路点拨】

同样面对仙人掌上的刺与花,有的同学只看到刺,有的同学刺与花都看到了,但因为讨厌刺,进而连花也不喜欢了。而李刚却有着众不同的认识,能带着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刺丛中的花,应该说他的认识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很有启发的。

【答题框架】

1、仙人掌的刺与花对教育工作者的启发是:首先面对仙人掌刺中的花,首先应该去发现它其次应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它,辩证地去看待刺与花。其实面对缺点较多的学生,教育者也应该像赏花一样,去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进而去放大其闪光点。且不可只看到孩子的不足,而看不到孩子的闪光处。学生生活在群体里,自然各有长短,对个别学生教育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冷落。个别学生转化的关键在于使其树立起自信心。作为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因为自尊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强。

2、经验告诉我们,首先要走近们,喜欢他们,成为他们的朋友。同时要引导周围的同学一起关心他。然后发掘闪光点,放大闪光点,让激励唤起自信,进而培植闪光点,教育中要注意谈话艺术。其次,要肯定个别学生的第一步,哪怕是微小的,也不放过。最后要抓住反复点,促其飞跃。

四、家长会

案例

据北京汇文中学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谢海涛介绍,从调查结果看,至少有70%的学生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提心吊胆,剩下的30%是那些被公认的好学生。谢海涛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长期以来,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向家长孩子的短儿,甚至有些家长会遭到教师的严厉批评,以至于家长都不愿意开家长会,怕丢面子,而学生也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教师找爸爸”的想法。另一方面,即使教师在家长会上以表扬学生为主,但多数家长回家后只表扬孩子几句,剩下的又是一顿“臭批”。在学校进行的一次测试中,教师在家长会上表扬了全班学生,第二天教师问学生,谁在家长会后得到了家长的表扬,举手的只有两名学生。

【提问角度】

如何让家长会发挥教育作用,成为教育孩子的新契机?

【思路点拨】

家长会一般在学期开始、期中或期末举行。主要内容是向家长汇报学校或班级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计划、征求家长意见、表扬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等。

【答题框架】

要让家长会成为教育孩子的新契机,举办家长会就必须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向家长传授抚养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交流推广成功的教育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素质。新型家长会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转变以往“家长的家长”的身份、一个人口干舌燥却常常徒劳无功地唱"独角戏"的角色。教师要和家长相邻而坐,以朋友的身份共同探讨学生的教育问题。另外,有些家长会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有些家长会的内容请学生讨论决定.可通过以下模式:交流式,对话讨论式,展开式,家报告会,联谊式,参观游览式等。

五、班级活动

案例 班会设计

【提问角度】

运用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对这一设计进行评价并阐述组织好主题班会的要求。 【思路点拨】

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这道题不是要求设计一个班会,而是对现有的设计进行评价。可参照班会设计的基本思路、方法进行评价。

【答题框架】

六、突发事件处理

案例

一天中午,六年级的一批孩子正在操场上打篮球,战况“激烈。”学生Z和学生C从人群中冲了出来,两人拳脚相加,气势凶猛,我见这阵势,就停在十几米外的地方用冷眼瞅着他俩。大概Z同学也看到了我的神态,就慢慢地停止了他愤怒的“咆哮”。待他俩过来,我默默地看着他俩刚才的动作,直到他们都低下了头,于是我开始说话:“瞧你俩刚才的样子,好象恨不得把对方吃了!要不要我在全校同学面前安排一次表演赛呀?”位同学把头埋得更低了,红着脸说“不要”。我看火候已到,就问他们:“打球时发生碰撞、发生吃亏便宜的事是很正常的,不至于大打出手,有失球星风度,更在同学们面前丢尽面子!我现在不追究谁对谁错,只想问一句,这件事是你们自己处理呢,还是我来处理?”他们互相看了看,说:“自己处理。”于是我让他们商量处理的办法,商量好了再向我汇报。五分钟后,他俩握手言归于好。整个事情的处理用了不到20分钟的时间。

【提问角度】

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成功处理这场冲突事件的原因。

【思路点拨】

以往在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总是先问谁先出手,以辩出个谁对谁错来,孰不知这样一来,教师自身在不知不觉中被套进了冲突的漩涡,学生相互推诿责任,相互指责,不从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角度去考虑,因此问来问去,问不出个所以然,事情往往还会越搞越复杂,既影响教师的教育威望又牵扯了教师很多的精力。

解铃还需系铃人,由于生活、学习在一起,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关键在于教育学生如何面对矛盾,如何处理矛盾,如何避免矛盾的发生。教师在处理学生冲突事件中的角色不是一个仲裁者,而应该是一个指导者,让他们自己去面对矛盾,对由此带来的后果,反省自己在事件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题框架】

这起学生冲突事件处理效果比较好的原因就在于:

1、解决问题的速度快;

2、学生认识自身行为的深刻程度较好;

3、把矛盾交给矛盾发生的主体双方自己解决,培养了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九章 课外活动

第二部分 心理学案例

第一模块

第一章 感知觉

案例 感知觉规律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

【提问角度】

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思路点拨】

这道题主要考察了考生对感觉对比和知觉特性的理解,作答时需要答出两个规律的具体内容。

【答题框架】

1、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2、符合以下两个规律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第二章 注意

易考知识点: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注意的规律。

一、小学生注意的特点

案例 注意应用及行为矫正

小刚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提问角度】

作为一名教师,怎样帮助小刚改掉“坏毛病”?

【思路点拨】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未养成上课听讲的良好习惯、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希望受到教师的关注等都有可能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

【答题框架】

1、根据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3、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上课前提醒学生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

4、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提问,让他们回答问题可以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三是经常受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吸引教师的注意。

二、注意的规律

案例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

【提问角度】

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思路点拨】

这道题主要考察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注意规律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前提是刺激物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物,否则可能事与愿违,反而分散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力。

【答题框架】

1、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很好,但可能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

2、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第三章 记忆

易考知识点:记忆规律、记忆的保持及在教学中的应用等。

案例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

【提问角度】

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思路点拨】

这道题属于现象分析类,解题思路:表达观点,分析论证。

【答题框架】

1、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

2、过度学习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过度学习的量超过150%则是无效的。

3、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

4、“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第四章 思维

本章易考知识点:创造性思维

案例 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

【提问角度】

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你更欣赏哪种?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思路点拨】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我国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和敏感性。显然,小明的回答更具有创造性。

【答题框架】

1、 更欣赏小明的回答。

2、 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

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第五章 想象

第六章 情绪和情感

第七章 意志

本章易考知识点:意志力培养

案例

在美国人们为了保护鹿,就杀掉了鹿的天敌──狼。于是鹿的数量剧增。鹿们由于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结果体态变得蠢笨,植物因为鹿群迅速繁殖和践踏而调零,继而鹿由于缺少充分的食物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捕捉而大批死亡。无奈,人们又只有把狼再请进来,鹿们又恢复了蓬勃生机。

【提问角度】

试分析引狼捉鹿与“磨难教育”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思路点拨】

这道题主要考察的是意志力培养,可结合意志力培养方法进行解答。

【答题框架】

根据目前青少年教育现状,应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磨难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

①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②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③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④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⑤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第二模块

第一章 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第二章 气质

案例 气质及其教育

某初中班有两位同学,甲常常表现为:温柔、合顺,对事物观察敏锐,反映敏感,体验深刻,想象丰富,在活动中不敢表现自己,做事小心谨慎,缺少省略,课堂表现很守纪律。而乙生表现为:动作迅速,精力充沛,热情洋溢,爱发脾气,情绪产生快而强,难以自制,理解问题常比别人快,活泼直率,粗心大意,坚持已见。

【提问角度】

根据上述特征,判断甲、乙两位同学的气质类型,并分析两种气质类型积极与消极因素,而后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思路点拨】

气质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无好、坏之分且不易改变,作为老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发掘其优势,克服其不足,取长补短。

【答题框架】

1、甲属于抑制质气质类型;乙属于胆汁质气质类型。

2、对甲的教育:发掘其细心、敏锐、思想深刻等特点,多给予鼓励、少批评指责,引导积极参加活动。要求:克服迟缓、忧闷;增强自信、自尊,培养活泼,开朗,勇于进取的精神。

3、对乙的教育:发掘热情、坦率、刚强、勇敢等品种,克服性粗暴、狂妄自大,培养意志力、自控力、冷静、心细等品质。教育时,既要能力思想,又要防止产生对立情绪。

第三章 性格

本章易考知识点:性格与教育

案例

根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夫子与学生公西华正在座谈,子路来向孔子请教“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答:“有父兄在,为什么急于行动呢?”一会儿,冉由也来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公西华不明白教师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孔子解释说:“子路总是好胜,我是有意让他遇事后退一步,冉由畏缩,我是有意鼓励他遇事极力向前。”

【提问角度】

孔夫子向学生施教的心理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思路点拨】

人的性格各有不同,教育应根据性格差异,因材施教,才会收到最好的效果。

【答题框架】

(1)学生个性心理面貌存在着差异;

(2)只有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四章 能力

第三模块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案例综合题

案例1

开学第一周,琼斯先生试图教授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做。他说:“当我提问时,你应该举起右手,我将会叫你回答。你们能够像我这样举起右手吗?”二十双手举起来了,但都是左手。

案例2

刘易斯女士所教的四年级学生对交家庭作业越来越漫不经心,为此,她决定在班上确立一条规矩。她对全班同学说:“本周不交家庭作业的同学讲不能参加野营活动。”碰巧,一位女生的妈妈在那周生病住院。这位女生因为家中出现此事以及对母亲生病的担忧,有一份家庭作业没有完成。刘易斯向全班同学解释说,该女生没交家庭作业是个例外,因为她的妈妈病了。但是全班同学都不乐意,他们说:“规则就是这么定的。她没有交作业,所以不能参加野营。”

案例3

特女士教八年级的英语课。一天,刚上课时她就很兴奋地宣布:“我想告诉你们,咱们班出了一诗人。兰克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我想读给大家听听。”昆女士朗读了那首诗,它的确很美。然而,昆士注意到兰克的脸红了,看上去非常不安。班上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后来,昆女士问克是否愿意再写一首诗去参加全市的诗歌比赛,他说他再也不想写了,因为他真的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并且也没有时间写。

【提问角度】

1.案例3中的学生为什么有如此表现?如果你是老师,该如何鼓励他?

2.对比3个案例,解释哪个或那些案例涉及行为的、认知的、社会的、道德的两难困境,并具体描述这些困境

【思路点拨】

三个案例分别反映了儿童和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包括行为认知、道德认知和社会认知以及自我认知等方面。

【答题框架】

1、案例3中的学生的表现与它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按照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见不得别人好,也就是说妒忌心强。而对出众的学生他们表现出排挤的态度。这种环境(同学之间关系)给孩子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以至于他不愿承认他有擅长。如果我是老师,我会私下鼓励,或是有能力帮他发表,因为嫉妒只发生在小的差距人之间,大的或是悬殊的就会变成羡慕。教师要对孩子们的认识加以引导,因为孩子是具有可塑性的。

2、案例1反映了学生的行为认知困难;案例2涉及道德认识的两难困境;案例3涉及心理发展和社会认知问题。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本章易考知识点:学习行为矫正

案例 学习困难

陈某,14,女,初二,智商正常,文化课学习成绩在班上却倒数一二名,尽管她每门功课也很用功地去学习,但是收获甚微,而且学习起来也很吃力。班主任及科任老师都很着急,家长也很发愁,家长甚至怀疑陈某心理及智力有问题。后来偶然谈及便请家长将她带到医院心理咨询室,确诊为学习困难。

【提问角度】

怎样帮助学生摆脱学习困难?

【思路点拨】

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基本上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如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外部因素,如学校、家庭、生活环境等方面因素。而解决的方法要从原因入手。

【答题框架】

1.给予认知及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其树立学习目标,并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

2.实施行为训练。每一次留一个她肯定能完成的行为作业,帮助她边增强信心边进步,逐步形成良性循环,改善学习习惯,帮助其建立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3.争取到家长的配合。

4.对于由感知觉失调引起的学习困难,可进行一些感觉统合训练,包括针对其前庭系统、大脑神经分化、脑神经抑制等方面进行游戏或锻炼。

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应该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平等互动,教学相长。唤起需要,发挥特长。

第三章 学习动机

本章易考知识点:学习动机的激发

案例

初中生李某因为考试总是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有他,数学考试,他也不及格。而且,数学老师还甩着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他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说起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学绩:小学连续三年三好学生,在市“希望杯”竞赛中获过二等奖,小学毕业被保送到初中。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他只排在第21名,从此,李小辉便丧失了自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因为他再也不是第一!

【提问角度】

针对李某的情况,怎样培养他的学习动机?

【思路点拨】

造成李小辉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他自身的因素外,学校、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答题框架】

1、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特别是利用他爱看报纸、爱玩电脑、爱玩蓝球、喜欢数学等特点,巧妙实现动机迁移;

2、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第四章 学习迁移

第五章 知识的学习

第六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七章 心理健康教育

案例 青春期逆反心理

吴某是初二年级的一名男同学,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智力较好,对教学比较感兴趣。但是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在家里,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使性子,甚至离家出走。父母都从事旅游事业,经常在外,与之交流时间比较少。上一学期的一天早上,因洗头与母亲大闹一场。他母亲认为,早上时间太紧,因而要他晚上再洗。中午,他与同学喝酒,借此来气他的母亲。还有一次,放学路上与一群社会青年一起玩耍,其中有几人抽烟,邻居发现后告诉了他的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他趁机跑出家门,在外流浪两天后才回家。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也很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瞪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与老师讲道理。在初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老师发现他与其他班级的同学打架,把他叫过来进行教育,本来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他担心老师会惩罚他,于是就一口否认,并且与老师大吼大叫,叫老师找出证据和证人。

【提问角度】

某形成这种行为和心理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帮助他消除这种逆反心理?

【思路点拨】

吴某是典型的青春期逆反心理。对于逆反心理,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看,应学会理解。

从家长的角度看,必须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顺应孩子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度,避免出现几种错误的教育方法。作为学校,应加强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充分尊重学生,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积极、鼓励的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社会方面看,应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要及时、有效、准确地通过大众传媒把握、分析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帮助青少年构建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地从众。

【答题框架】

1、原因分析

吴某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2)受家庭生活环境影响

(3)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

2、解决方案

(1)应该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

(2)对吴某进行心理疏导。第一,了解自己。与他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了解自己。第二,学会自我调节,而且要学会接受他人意见。第三,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第四,改善与家长的关系,学会理解父母。第五,经常找老师谈心,把老师当朋友。

第三部分 新课改

第一章 新课程改革的概述

第二章 新课改的具体实施

本章易考知识点:新课改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一、新的学习方式

案例 合作学习

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常常会看到以下现象:

(一)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小组,展开讨论。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男女生搭配而成的。

(二)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或者该问题来自学生)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发言;一两分钟后,教师喊“停”,请小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站起来发言,学生张口就是:“我觉得‥‥‥”“我认为‥‥‥”

【提问角度】

请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对以上现象分别作出评析。

【思路点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中的亮点,即强调学生的合作意识,未来的世界是合作性的,不

懂得与人合作的人是新的文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生存》一书中,就提出了学会合作这一理念。在解答这道题时,先阐述合作学习的意义与形式,再依据理论观点对材料中的现象进行评析。

【答题框架】

1、材料中体现的是现代教学理论中关于合作学习的理论

(2)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首先,合作学习的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促关系。(相同的权力和共同的责任)能够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机。其次,成员个体通过向他人阐述自己的理解或推理过程,提高了自己思维的质量,又观察到他人的思维过程,从而较准确从中学习有效策略。第三,重视学生彼此间的人际交往。(交往是全方位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

(2)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①组建是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所谓“组内异质”,是指合作学习小组在结构上体现班级的缩影,学生按性别、学生成绩、个性特点、家庭和社会背景、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组间同质”是指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赛。(异质分组的形式)

②每小组有一名小组长,负责活动有序开展。小组内的各种角色要定时进行轮换。(领导者、激励者、记录者、检查者等角色要定时进行轮换)

③小组合作学习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小五年级的七字:听取发言不插嘴,分析比较求领会;说明理由要充分,启发大家同思考;求助别人心要诚,注视对方稍欠身;反思敢于承认错,肯定别从学着做。)

2、针对材料中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出

(1)“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不符合“异质分组”的原则;

(2)“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或者该问题来自学生)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发言;”说明小组活动缺乏一定的规则,简单地讲就有“你说—我听”这一典型的策略。

(3) 一两分钟后,教师喊“停”,表明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至两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4) “请小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站起来发言,”不符合角色轮换担任的原则。

(5) “学生张口就是:‘我觉得‥‥‥’‘我认为‥‥‥’”说明学生自我意识过强,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

二、课程实施

案例 课程实施

在一节观摩课上,中国的教育专家陪着英、美教育专家一起听一位中国特级教师的课,教师讲得特别精彩,十分完美,教学内容科学、严谨,学生听得十分投入,并仔细记下了老师讲到的所有重点。陪同的中国的教育专家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放了下来。在课后评议中,大家以为外国教育专家也一定会大加赞赏。然而,外国教育专家却连连摇头,说:“不理解!不理解!这不是在教学生,而是学生们在看教师表演教学艺术,因为教师讲得这样完美,学生哪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智慧?”

【提问角度】

请你根据有关教学原则并联系我国新课程改革对课程实施的相关要求,谈谈你对这节课的看法。

【思路点拨】

新课改对教学方式和课程实施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材料中的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机械、被动。

【答题框架】

1、这位老师违背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

2、新课改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根据新课改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课程评价

案例

一次公开课过后,我把课堂上用过的精美卡片作为奖励发给同学们,然后对他们课堂上踊跃的表现给予表扬。从这以后,我渐渐发现我班注意力不集中的宋振铭同学在课堂上的听课状态有了明显的好转。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母亲说:“自从你给了他那个‘特殊的奖励’后,他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了。”

询问,我才知道,我奖励给同学们的卡片中仅有一张是最大的,在我按顺序发的时候,恰好这张被宋振铭得到了,他回家后对母亲说:“老师可能觉得我这节课表现最好,所以把最大的一张送给我”。现在这张卡片还贴在他的床头,谁都不准碰。他说那是“特殊的礼物”。这位老师一次无意中的举动,却造成了一个“美丽的误会”。

【提问角度】

请你就此案例谈谈你的看法。

【思路点拨】

课改提倡现代教育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这种评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答题框架】

1、一个肯定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话语,一次赞美的微笑,都会为孩子的生命注入无穷的动力,甚至为他的一生奠基。一次美丽的“误会”,改变了孩子的学习态度,这份“特殊的礼物”在孩子的美好心灵里是一份至高的荣誉,这份荣誉也将一直激励着他,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2、课改提倡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这种新的评价倾注了更多的情感与人文色彩。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评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第三章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

本章易考知识点:研究性学习

案例

某校几名同学以“我市文化市场的现状及其调控”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小组在确定了要访谈的报社主编以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课外活动时,课题小组的成员兴高采烈的去采访那位相当有成就的诗人主编。

可是,当同学们来到报社传达室,门卫却认为他们是“瞎捣乱”,拒之门外。最后,同学们只好败兴而归,非常委屈的说:“白跑了一趟!门卫不让进,说‘瞎捣乱’。”

【提问角度】

作为老师的你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去解决呢?并说明理由。

【思路点拨】

新课改理念提倡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学校响应新课改理念,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很好的现象。但是,研究型学习并非想象的那样简单,包括方案的设计、实施以及后期的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不能仅凭假设进行研究。

【答题框架】

1、面对学生们的“碰壁”,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碰壁”的原因,寻找解决方法;同时要鼓励学生增加信心指导学生重新修改采访计划。

2、研究性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尝试和探索的机会,如果学生只是单纯的假设了研究成功的方案,作为教师还要让学生看到成功中的坎坷,胜利中的曲折,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在遭遇挫折时,还想方设法让他们去反思、去体味,才能让他们从失败中崛起,从挫折中起飞。

第四章 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

本章易考知识点:新的教育观念

案例 传统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

王老师是某校资深的优秀老师,不少家长都送自己的孩子到她的班级学习。多数学生在王老师的关切和启迪下,成绩、品德都日渐精进。但对于好动不羁、个性强的学生可能就有点吃不消了。小刚同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小刚今年11岁,聪明活泼,喜欢画画、音乐和打球,自从进入王老师的班级以来,最令他头痛的就是每天早晨必须比其他班早一小时到校补数学课,因为王老师的座右铭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如果迟到或没来得及写完早自习布置的作业,下课后就不得休息。另外每天还要交一篇日记、两篇书法,更令小刚伤透脑筋。

月考渐近,王老师总觉得现在的学生没有以前用功,因此,她显得比学生还紧张,留给学生的家庭作业也随着月考而增多。小刚连续两天功课没做完,昨天的随堂测验又不及格,于是王老师想利用午睡时间给他补课,帮他写完作业。小刚转过脸去坐下,一肚子的不高兴,王老师要他把脸转过来,小刚硬是不肯,王老师只好用手挪动他的头,没想到他用力把头一甩,正好碰上王老师手上蘸水的红笔,笔尖划过他的脸颊,于是一道伤痕就留在他的脸上了。事后小刚父母坚持要王老师公开道歉,并要她立下悔过书,声明日后绝不再“碰伤”他儿子。王老师身经此事,心中也不禁划下了一道伤痕,并且自问:“我错了吗?"

【提问角度】

请结合相关知识对王老师的行为加以评析,她真的错了吗?为什么?

【思路点拨】

材料中反映了传统教育观念与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教育观的碰撞。回答这道题时,应首先结合传统教育观指出王老师的教育价值观中不合时宜的地方,也即王老师的错误所在。而后阐述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师的要求,补充拓展。

【答题框架】

1、王老师的行为时不合时宜的。案例中王老师是一位有着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观念的教师。她希望学生有一个规规矩矩的学习氛围,为了达到现实所导向的教育目标,王老师就根据目标要求创设了一种自认为、也被公认是有利于达到目的教育氛围——即教育事故少发、刻苦学习、孩子们时时刻刻都循规蹈矩的教育环境。同时王老师认为自己是教育的权威,有权利规范学生的习惯,自已爱学生、为了学生成才,出发点是好的。根据多年的经验,学生们必须按照她的要求,规矩来,才能学得好。但是,王老师却忘记了施展权威的限度,这就是她的错误所在。

2、教育环境的创设应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案例中的王老师几乎没有留更多的时间与时间给学生,属予学生发展自己个性、舒展自己性情的时空几乎全部被老师的要求填满,甚至连作息习惯都得适应教师这新种好心的要求。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习惯都是可以被“扳”过来的,但是学生的个性是多样的,学生的学习任务与需求也是多样的。如果受教育的环境与自已的兴趣、习惯等相背离,而且舒展本性的空间又几乎得不到保障,被强行以自己反感的学习方式或行为方式,教育效果就难以保证。

当师生发生观念和行为冲突的时候,教师不能只单向要求学生适应自己,也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为学生提供了适宜的发展教育环境。

第五章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

第四部分 教师职业道德

案例

前不久,我在xx小学见到一位教师给一名学生脖子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数学23分,语文46分。”这个学生耷拉着脑袋,满眼泪花。

【提问角度】

你的感触是什么?请从教师职业道德和义务方面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

【思路点拨】

这位教师的做法严重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答题时可以先表明立场观点,而后阐述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中有关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求及教师的义务。

【答题框架】

1、我对这位教师的行为表示愤慨。

2、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热爱学生

(1)教师要对学生亲切关怀,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2)教师要对学生的爱要做到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统一

(3)教师热爱学生,要做到公正无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差生、落后生。

 3、教师的义务要求: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所以这位教师的所做所为违背了上述要求。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成绩不好而歧视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教育。无论对于什么样的学生,教师都要立足教育,尊重学生,杜绝这种体罚学生和言语刺激的现象发生。

【思路点拨】

本题主要考察了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结合。

【答题框架】

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应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

第五部分 教育法律法规

案例

刘某是一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特喜欢罗纳尔多,把头发剃成足球样式形状,第二天便来学校上课,刚走进教室,被老师看见,老师便对他说:“你的发式太怪了,把头发再去剪剪,恢复正常了再来上课,顺便让你爸爸妈妈来学校一趟。”刘某会加后,将这件事告知家人,第二天他的外婆便一起来学校,学校老师要求刘某剪掉头发,并不准许他上课。外婆带他去将头发剪成光头,第三天又来学校,没想到学校老师却说哪有学生光头来上课的,依然不允许其上课,外婆只好找校方领导,校方说不准许其上课。家长说;可否戴帽子上课。“校方说;不行,等头发长长了再来上课。”家长为让刘某学习,找到教育局领导反映情况,教育局要求准许刘某上课,并且在校期间(要遵守)要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学校收到教育局通知后,(对刘某家长说)以刘某光头损坏学校形象为由不允许刘某上课。

【问题】

运用相关的教育法规及你所掌握的教育学原理回答:学校这样做是否合理,为什么?

【解析】

学校这样做不合理。原因如下:

一、从法律的角度说,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享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学生们的权利,任何人无权剥夺。因此,对品行有缺点的学生,教师应当耐心的教育、帮助,不得歧视。学校对未成年学生包括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只有“教育权”,而无抛弃、勒令离校、限制上课等“处罚权”;

二、从情理的角度说,十四岁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事物认识的不完善、不深刻,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够强,基于这样的身心特点,犯错误、违反校规校纪是在情理之中的。如果学校都以开除、限制学生上课等简单的方式处罚学生的话,那么,教育既无艺术,也无科学可言了。虽说教育不是万能的,但学校未经尝试其他教育方法遍急于处罚学生,显然不合情理。

三、学校随意处罚学生,甚至将违反纪律的学生驱逐出校园,推向社会,是对社会、学生的一种不负责任。学校作为专门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起教育责任。何况,对于学生的错误,学校领导和教师也有一定的责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f13c65eaa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35.html

《考研 教育技术 333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