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投资失败案例整理

发布时间:2020-02-23 19:28: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e租宝:

事件始末:

2015年12月3日,公众号“金融视界”爆出,e租宝深圳分公司被经侦突查,40余人被警方带回调查。e租宝回应称,真相是其代销公司协助调查。

2015年12月8日晚间,新华社发文称e租宝涉嫌违法经营活动,正接受有关部门调查。随后e租宝官微确认被调查,并声明暂停业务。

接着,北京和上海两地的e租宝办公室被警方入驻调查,包括e租宝总部所在的北京呼家楼安联大厦。据当时在附近的朋友反应,公安人员很快锁上大门并接管现场,对员工展开问话,直至当晚9点后警车仍未离开。

同时,广州和佛山的分公司办公室也被公安局经侦支队贴上了封条。

2015年12月9日晚间,多方消息证实e租宝母公司钰诚集团的总部牌子已经被摘。

随后,e租宝实际控制人丁宁被抓,多省调查部门已确定e租宝及关联公司涉嫌非法集资,钰诚系账户全部冻结。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至2015年12月3日,e租宝成交总额突破728亿,在此次事件中受影响损失惨重的有上万投资人

汇总:

e租宝成立于2014年2,为安徽钰诚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主打品牌e租宝属于标准P2P投资模式对点网络借款,是一种小额资金聚集借贷模式e租宝是以融资租赁债权交易为基础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对于投资者的收益,e租宝承诺“1元起投,随时赎回,高收益低风险” “同样的产品,中行收益率6.5%,e租宝高达14.6%”,面对这样保本保息、灵活支取的收益条件受到了众多投资者的青睐,使其最终上当受骗、血本无归。e租宝共推出过6款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在9%至14.6%之间,远高于一般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e租宝的推销人员在宣传时称,e租宝产品保本保息,哪怕投资的公司失败了,钱还是照样有。用承诺回报隐忧投资者,本身就是最高法关于非法集资犯罪的明确司法解释。而承诺保本保息,已经违反银监会风险提示的理财产品销售要求。

对于投资品的收益来源,e租宝对外宣称其经营模式是由集团下属的融资租赁公司与项目公司签订协议,然后在e租宝平台上以债权转让的形式发标融资;融到资金后,项目公司向租赁公司支付租金,租赁公司则向投资人支付收益和本金。但是实际e租宝并没有实质性的项目进行投资或发展,向投资人承诺的“买设备,租赁给企业”的模式也没有实施,项目平台的资金透明程度不明显,投资人也无法查询投资标的相关事宜。

2006年开始出现网贷平台,随着近几年住宅房地产热度的降低,市面上没有出现较为抢眼的投资形式,使其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国内涌出一大批网贷交易平台。但截止到目前为止,出现问题的网贷平台已无法计算,针对这样的网贷交易平台形式所出现的各种高风险似乎没有太好的规避方法和出现问题的补救措施对于此次e租宝事件中的投资人,公安机关已经开辟平台进行信息登记,之后等待案件结果。据业内人士分析,虽然形势不乐观,但把钱要回来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一旦走上法律程序,有可能会耗费很长的时间。

上海申彤投资集团(大大集团)

事件始末:

2015年12月15日,网传上海申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申彤集团)旗下的理财平台大大集团涉嫌非法集资被警方调查,公司资金兑付困难。消息还称目前集团4名高管被羁押,分别为大大集团总裁马申科、首席市场官徐英义、上海市总经理刘文俊以及近日被免去职务的前首席执行官单坤

2015年12月17日晚间,大大集团于官网发布声明,承认大大集团及其母集团申彤集团正在积极配合经侦,不过用词为“开展例行检查工作”

大大集团江西省公司告知客户和员工,总部正接受上海公安部门调查,自己作为分支机构没有独立处理资金的权力,省公司暂停营业等待相关部门给出定性结论。

2015年12月25日,大大集团发布声明承认接受调查取证,相关账户被依法冻结

2015年12月30日,网曝大大集团总部整栋大楼已被警方查封

汇总:

上海申彤大大集团成立于2013年,公司定位为做中国最大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其线上产品大大宝累计投资接近1亿9千万,是申彤集团“最赚钱的子公司”。

大大集团在产品推出之际就“100万理财立返35万”的本息保障承诺,面对起投金额至少为100万的私募产品,大大集团给出了及其“亲民”的价格——20万起投的私募。除此之外,大大集团还对外宣传执有民营银行拍照,这无疑向外界宣布“私募产品虽然要向银行托管,但是大大集团可以自身担保”,高收益却风险低的噱头引得投资者纷纷入股。

2015年,受e租宝时间的影响,遇到资金兑付方面的困难,甚至不能按时发放工资。甚至于希望通过逼迫全体员工购买公司内部产品来度过危机,引来内部强烈不满。最终,警方涉入调查。

碧溪家居广场

事件始末:

2003年,碧溪家居广场在北京各大媒体打出“16万产权商铺热卖”广告,投资者购买即可得到每平方米4元的租金,先后有2000多人购买碧溪广场产权商铺,涉及金额逾6亿

2004年9月底,碧溪家居广场开始拖欠投资者租金

2004年10月,碧溪家居广场悄然停业

2004年11月5日,碧溪家居广场向投资者发出保证函,承认广场三层以下在出售给投资者前抵押给银行,相关商铺无法办理房产证,但保证将尽快补发所欠租金

2004年12月,9名投资者起诉碧溪家居广场

2005年4月20日,丰台区法院判决,投资者与碧溪家居广场签订的合同无效,碧溪应在判决30天内退还投资者的购房款,但至今判决仍未执行

2005年10月17日,北京警方以碧溪家居广场涉嫌非法集资将董事长王宝平控制

2005年10月至今,投资者通过各种途径维权,讨要购房款

2007年1月13日,投资者岑建荣服毒自杀,遗书希望死后能拿回32万的购房款

2008年6月18日,从北京产权交易所获悉,北京房地产市场上红极一时的产权投资商业碧溪家居广场即将拍卖。

汇总:

4000个商铺铺位、6亿人民币的巨额投资,打了水漂。在北京房地产市场上红极一时的碧溪家居广场不仅让数百名投资者血本无归,而且成为北京甚至中国房地产市场最大的产权投资陷阱案例。
  2003年,碧溪家居在全国范围内销售商铺,并对外宣布了收益率。面积大约是13.34平米,单价当时是一万二,承诺购买商铺后每平米给租金是7块钱,其中有3块钱是由物业管理公司作为管理费用和一些运营费用收取,给每个业主的返利税前利是每平米四块钱,按季度,共358天返还。对租金的担保是有两块收入,物业管理公司所收的费用中,有一部分钱作为风险基金;还有部分担保就是同公司旗下的碧溪饭店的营业收入做担保。这种“高收益、低风险”的形式使得许多投资者纷纷集资购买。

从碧溪家居给的受益方案来看,投资者的回报是以商铺租金为主要来源。碧溪家居广场以碧溪家居广场未完成的6万平方米二期工程和碧溪温泉饭店的营业收入做担保,因为任何经营都存在风险,营业收入具有不确定性,遇到营业情况颓废时,担保势必难以执行。而且,只有当碧溪家居广场对二期工程房产享有完全产权,确定该工程没有申请在建工程抵押贷款时,这6万平米的工程才具备担保资格,否则就是无效担保

泛亚事件:

泛亚有色金属投资交易所于2011年成立,有正规手续,但它后来在其旗下名为日金宝的网上融资出现了巨大漏洞延续了数年疯狂的围猎资本游戏。最终资金链断裂,20多个省份的22万投资者的430亿元资金难以讨回。

泛亚一直对外宣称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稀有金属交易平台,成立伊始,泛亚就把它的商业模式与国家稀土战略安全捆绑在一起,推出了3种交易模式,第一种为保证金20%的订金交易,属于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第二种叫货物抵押融资,也叫受托,主要赚取的是交易滞纳金,不参与价格波动,固定收益,无风险;第三种叫全额预订。其中,大多数投资者都选择了第二种。因为泛亚在解释第二种交易方式时,明确表示其具有固定收益、无风险的特点,年化利率最高能达13%。

关于收益来源,泛亚指出日金宝是基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供应链体系的一款互联网金融产品,委托方为有色金属货物的购买方,受托方为“日金宝”的投资者,即一名投资者购买了“日金宝”,其实质是为有色金属货物的购买者(委托方)垫付货款,委托方按日给受托方支付一定利息。但投资者名义上将资金借贸易商,实际上是借给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获得万分之3至万分之3.75每日的收益。然后泛亚作为实际借出人将资金借给贸易商,收取万分之5每日的利息。这么一来一回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赚取万分之1.25至万分之2每日的收益。最后,贸易商用借来的钱支付货款,取得货物,并支付给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每日万分之5的利息。泛亚在这过程中赚取利差。当市场进入饱和状态时,泛亚的收入无法增长,于是泛亚将从投资者手中集资来的钱直接从生产商手中买入有色金属。泛亚本身担当起了贸易商,它就需要支付给投资者每日万分之3——万分之3.75的利息。

垄断地位没有如期到来。随着2015年来股市转好,大量资金赎回,泛亚终于无法完成兑付,开始限制每日兑付额度,到最后一分钱也拿不出来。

木樨园世贸商业

一个商业地产项目,在9年间,出现几百位业主断供、前后上千起司法诉讼、800多户小业主极尽各种维权手段:静坐、游行、上访、起诉……围绕北京木樨园世贸商业中心项目所产生的产权纠纷持续数年的拉锯战令人叹为观止。这场罕见的商业地产纠纷所牵涉的商业欺诈、一铺多卖等至今迷雾重重。

木樨园世贸商业中心在2003年底对外出售,约有600多户业主在2004年购买了该的商铺,按照合同规定,产权办理本应在2005年完成。在签订购房合同的当时,开发商还与业主签订了一份委托经营协议,开发商恒泰基业以‘统一经营、统一出租、统一管理’为由,与所有业主签署了‘委托经营协议书’,分期向业主支付收益,年收益规定为购房款的10%这份协议直接造成业主们的困局——掏钱买了商铺,但至今没有产权证,也没有实际使用权。期间,多次拖欠租金的现象也屡次出现。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恒泰基业涉嫌一铺多卖,从银行获得巨额贷款,最终导致资金断裂。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cc5bbc1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66.html

《各投资失败案例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