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虱里市第一中学2019 - 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16

发布时间:2019-11-08 08:56: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凯里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半期考试

高二文科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2、答题时,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3、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 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主要说明

A. 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 B. 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

C. 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 D. 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

2. 明清时,周村成为全国瞩目的丝绸生产中心,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专

业手工作坊几百家。由此可见周村丝织业生产的特点是

A. 丝绸生产技艺高超且物美价廉 B. 专业手工业作坊生产分工细致

C. 种植业发展推动纺织业的进步 D. 官府对手工业的管理日益严格

3.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前中华民族是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与海洋打交道的。只是到了元末明初之

后,随着国家海洋方面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而成为统治政权隐患时,原本开放的海洋观念意识才

开始转向。导致“海洋观念意识转向”的客观因素是

A.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安全的需要 B.朝贡贸易束缚了对海洋的认知

C.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侵扰 D.以农立国发展社会经济的国策

4.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混乱和改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思想家,迫使他们重新估价自己的传统,或将其抛弃,或使之适应过渡时期的需要。因而,东周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动、富有创造力的时期。”由此可见,东周时期思想文化大变动的根源在于

A.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变革 B.礼乐秩序完全崩溃

C.学术下移导致“士”的崛起 D.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5. 春秋战国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关系)方面,强调民众的作用。这种民本思潮

A.证明了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B.成为了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

C.反映了天命观念影响深远 D.有利于缓和紧张的社会矛盾

6. 清代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导致

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影响 B.察举制和征辟制的推行

C.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D.统治集团加强中央集权

7.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8. 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

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二者的评价主要基于朱熹

A.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B.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C.明道德之善的情怀 D.求科学之真的精神

9. 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大多主张反对君主专制,批判儒学,提倡个性。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传统文化已走向没落

C.新的经济因素出现 D.改朝换代的政治格局

10. 花钱源于汉代,是专供某种需要的辟邪品、吉利品、纪念品,民间花钱种类繁多。开炉、镇库、馈赠、祝福、玩赏、戏作、配饰、生肖等都要铸钱。其中,以“福德长寿”“加官进禄”“天下太平”等为内容的“吉语钱”较为普遍。材料主要反映出

A. 币制体系的混乱 B. 愚昧迷信的观念

C. 传统文化的渗透 D. 小农经济的稳定

11. 1872年,李鸿章支出一些官款作为启动资金,谕令候补知府朱其昂召集商贾,购置轮船,设立轮船招商局。可是,入股者不多,资金缺乏,李鸿章只得向招商局注入大量官款,实行官督商办。李鸿章将这种体制概括为“商为承办,官为维持。”这一体制

A.使洋务企业垄断中国航运业 B.增强了与外轮公司竞争力量

C.保障私人投资者的经济利益 D.明晰了民用工业的产权归属

12. 南京国民政府于1931年提出:“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1935年决定:“凡各兵工厂尚未装成之机器,应暂停止,尽量设法改运于川黔两省,并须秘密陆续运输,不露形迹。”这些决策的实施

A.彻底调整我国极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B.改变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基本方向

C.致力于围堵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 D.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一定的物质准备

13. 1929年出版的《申报》报道了山东滕县红枪会变乱的新闻,其中提到红枪会要求给妇女“放任缠足”的权利。1933年据山西省统计,全省15岁以下的女孩缠足的还有322千余人。这反映出当时

A.民变顺应社会潮流 B.传统观念的稳固性

C.民主自由深入人心 D.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14. 1944年春天,李之朴在“中学生阅读报纸所注意的问题”的调查中发现中美两国中学生的关注重点差异较大,美国中学生注意的是“游戏、诙谐文字与戏剧”等,中国中学生注意的是“时事问题”这反映出

A.报纸已经成为中美两国中学生交流的重要媒介

B.美国中学生更注重素质教育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C.中国中学生更注重政治导向和学生家国情怀培养

D.社会背景的不同对于学生阅读报纸的影响极大

151956年中共八大《有关政治报告的决议》中规定: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应当以国家市场为主,同时附有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这一规定

A.明确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改革目标 B.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C.以法律形式推进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D.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16. 195819日,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这个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出现这种状况的背景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国民经济的恢复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17. 邓小平在1979年指出:“社会主义以计划经济为主,但也结合市场经济,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表明

A.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有了质的突破 B.计划经济必须以市场经济为依托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础是市场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经确立

18. 1979年深圳市常住人口约31.41万人,1988年约120.14万人,2012年约1054.74万人。深圳常住人口的增长

A. 适应了外向型经济需要 B. 源于人口出生率的提高

C. 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 D. 加速了社会老龄化进程

19. 15—16世纪,西欧专制国家可以调动社会上一切力量——经济活力、技术进步、新教徒进取精神等等,把它们汇合成一个整体引向海外。这说明西欧专制制度

A.在早期发展中推动了社会进步 B.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C.支持了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政治前提

20. 对哥伦布抵达美洲,不同地区的人们评价不一样:欧洲人称“发现美洲”和“地理大发现”,印第安人称“欧洲人侵略的开端”,梵蒂冈(教皇国)人称“向美洲开始传播福音”,而有的史学家则称“两种文明相遇”。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上述评价都体现了科学历史观   B.上述不同评价均缺乏史料实证
C.印第安人没有开阔的国际视野  D.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

21. 史学家黄邦和说:“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就不可能出现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这表明“地理大革命”

A. 直接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 实现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C. 促进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D. 奠定了欧洲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基础

22. “在铁路和轮船时代到来之前——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的可能性非常有限,工业经济意味着主要由国内农业所提供的食物,必先大幅度地增产,此即农业革命”。材料强调的是

A.工业发展之后应首先注重粮食生产 B.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快速提升

C.农业进步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23. 1853年,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这一描述反映出

A.其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性和虚构性 B.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C.工业化中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D.科技发明与环境污染的对抗与冲突

24. 1933年罗斯福宣誓就职后,敦促国会出台了一系列紧急立法,就社会经济中的紧急情况制定对策。在美国经济形势危急的情况下,任何原则、规矩都不得不向美国政府的紧急应对危机权力让步,联邦最高法院也不例外。这表明

A.政府实行专制 B.三权分立失效

C.总统权力扩大 D.国民经济崩溃

25. 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协议确定浮动汇率,成员国自行选择汇率制度,取消黄金官价,实现黄金非货币化,按照市价自由交易。该协议表明

A.资本主义经济已摆脱滞胀 B.凯恩斯主义的的主导地位得到强化

C.原有的货币体系已经崩溃 D.资本主义各国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26. 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

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这主要是因为

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国内战争的破坏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 D.西方国家的封锁

27.赫鲁晓夫认为斯大林时代的房子过于奢侈,花瓶式建筑华而不实。为了实现“1980年每户家庭都能在属于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产主义的到来”的目标,在赫鲁晓夫倡导下,苏联全国各地建造了一大批高度低、成本省、不带“装饰物”、15天即可建成的装配式房屋。这一做法

A.用经济管理取代行政命令 B.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

C.推动苏联的经济高速发展 D.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28. “无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肯定是要发生的。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金融资本更大的运动自由,而战后政治力量被用于管理经济,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做法,也使美国意识到,只有抛弃布雷顿森林体系,才有继续保持优势的可能。”材料表明

A.资本自由化冲击美国霸主地位 B.美元的优势地位已经不复存在

C.美国逐步丧失世界贸易主导权 D.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日益重要

29. 1961年召开的第一次不结盟会议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定为宗旨和原则。20世纪90年代以来则将运动的重心转移到经济领域,把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愚昧和落后作为今后的主要任务。这一变化反映了

A.西方国家的殖民体系已彻底瓦解 B.经济区域集团化已成为主要趋势

C.经济发展是政治独立的先决条件 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处于劣势

30. 1975—1989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先后签订4个“洛

美协定”,主要内容有向非加太地区国家提供财政援助,确定双方之间的平等伙伴和相互依存关系,放宽对非加太地区国家产品进入欧共体市场的限制等。协定的签订表明

A.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依存度的加强 B. 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C. 非加太国家经济区域集团化成效显著 D. 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结构转型收效明显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

材料一:在近500年来世界历史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进程中,西方世界自19世纪初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西方秩序主导者的接力棒在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之间相互交换。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基本上是一种“等级体系”。

——摘编自苏长和《从历史维度认识国际秩序的演进》

材料二:20世纪奉为天条的西方“先进理念”,在21世纪都变成了问题。一是福利制度难以为继,“贪婪的1%”统治“受害的99%”的制度缺陷无法自我修复。二是民主政治制度发生异化,权力制衡、“选举驱动”、政治“媒体化”等使“内斗”加剧。三是国际公信力正在下降,热衷于采用军事手段推行其政治目标,利用货币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极力向外转嫁危机。

——摘编自杨洁勉《西方困境与中国和平发展》

材料三:21世纪世界秩序需要新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设计,因此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需要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顺应世界格局演变的趋势、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然举措,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摘编自任洁《人类命运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导致西方秩序主导者发生变动的因素及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的特点。(12)

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西方秩序陷入危机的表现。(8)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8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凯里一中2021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文科历史半期考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 60分)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28分)

(1) 12分)因素: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军事实力;意识形态(制度因素);势力范围。

特点:西方国家主宰外部世界;秩序的主导者随国家实力的变化而变化;国际秩序体现等级特点。

(2) 8分)表现:福利政策加剧财政赤字;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政治制度的异化;国际公信力下降,强权政治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3) 8分)背景:世界格局的演变;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变化;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32. 1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过程及其存在的问题,要求考生从中得到启示,也就是经验或教训,并结合史实进行说明。首先可从成功的方向提出问题,总结经验;也可从失败的方向总结教训。如由材料“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可得出启示:中国经济近代化带有封建传统弊病。然后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从洋务企业的领导阶级、技术来源、代表利益、产权等角度分析洋务运动中所体现的封建传统弊端,注意作答时要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c499cc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d6.html

《贵州虱里市第一中学2019 - 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1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