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课堂实录(整理)

发布时间:2020-05-21 16:41: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陈情表》课堂实录拟稿

河南省虞城县春来高中  代昆鹏

师:上课。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晋朝李密的《陈情表》。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的魏晋时期,时局动荡,风云变幻。蜀国灭亡两年以后,也就是公元265年,司马炎篡称帝,改国号为晋,魏国灭亡。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局势、巩固政权、笼络人心,便采用怀柔政策,大力征召西蜀名士入朝为官,于是蜀汉旧臣李密便走进了他的视野。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刘氏一手抚养长大,以孝谨闻名,博学善辩。但就在晋武帝下诏征辟的时候,李密年迈的祖母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一面是言辞切峻的朝廷诏书,一面是难以割舍的祖孙亲情;一面是宠命优渥的皇帝征召,一面是山重海深的养育大恩,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李密将何去何从?他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回到晋朝,走近李密和他的《陈情表》。(师板书课题:陈情表 李密)

师: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要注意字音、句读和情感基调的变化。

(师配乐范读课文)

师:历史的尘烟已经消散,李密通过自己的陈述做出了自己的抉择。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题目:“陈情表”。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用以陈情。大家在初中有没有学过这种文体啊?

生:有,诸葛亮的《出师表》。

师:好。那么“陈情”是什么意思呢?

生:陈述说明情况。

师:既然是陈述说明情况,就应该有陈情的背景;既然是陈情,就应该有陈情的目的。请用文中语言回答,他在什么样的处境下陈情?他所陈何情,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投影展示幻灯片2)来,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把课文读一遍,注意文中的字音、句读情感基调的变化预备,开始(生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很不错。(根据具体情况对待处理)好,现在我们来看刚才的问题。先看第一个。请大家思考一下,在文中找出答案。

生: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师:这位同学对文章理解得很准确很到位。那句中的“日”是什么意思?

生:一天比一天。

师:它属于文言实词的哪种特殊用法呢?

生:名词作状语。

师:那“告诉”是什么意思?

生:申诉。

师:和现代汉语中“告诉”的词义一样吗?

生:不一样。这是古今异义词。

师:对我们在初中学过的曹操的诗《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烈士”,《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的“牺牲”也是这类词。好,现在第一个问题我们解决了,他在进退两难狼狈不堪的处境中向皇上陈情。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所陈何情,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生:愿乞终养。

生: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师:什么是“终养”

生:奉养祖母到最后。

师:这就和第一段中的“不能废远”进行了照应。“微志”是什么意思?

生:小小的心愿。

师:大家这两个问题理解得非常准确。但老师现在有点不明白,既然李密“愿乞终养”,想请皇上同意自己的辞官请求,什么没有在第一段中接表达这样一种愿望,而是曲折迂回地自己幼年的经历写起?他又是用哪些语句来具体表现的?我们一起来读第一段课文,看看能否找到答案。(师生齐读课文第一段)

师:第一段读完了,来帮老师解答一下刚才的问题?为什么从自己经历写起?

生:诉说早年的孤弱悲苦,表明自己与祖母血肉相连、难以割舍的亲情希望引起武帝同情。这是动之以情。

师:很好。那李密在第一段中是用哪些词语具体表现自己的悲苦经历的呢?(投影展示幻灯片3)

生:自己“六月,四岁,少,九岁”的经历。伯叔兄弟近亲皆无,晚有儿息的苦况。祖母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的实情。

师:我们来看一下这段中的关键字词。“见背”什么意思?

生:婉指长辈去世。

师:见,用在动词之前,表示动作对自己发生,翻译成“我”。舅夺母志什么意思?

生: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

师:李密是个很孝顺的人,在封建时代,女子改嫁被视为不道德的事情,所以作为儿子的他没有办法直接说出这句话来,只好委婉表达成“舅舅改变了母亲守节的志向”。“九岁不行”怎么解释?

生:九岁还不能走路。

师:这个词意思上有点夸张,“不行”的用法和刚才所说的“告诉”相同,属于古今异义词。那“夙婴疾病”的“婴”怎么解释?

生:绕。

师:那整句话怎么翻译?

生:很早就被疾病缠绕。

师:这是“婴”字的一个较新的用法。我们要注意积累。这句话翻译成“早被疾病缠绕”,是特殊的被动句我们以前学过的被动句有“见”“于”“见…于”“为”“为…所”“受”字等被动,而这句话就是主动形式的被动句,没有被动标志

师:第一段中,李密的幼年经历重在突出他的孤弱,进而突出他和祖母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成年经历重在突出无人侍亲,所以自己责无旁贷、不能废远想以此来打动晋武帝。老师还想问一个问题,谁能告诉我,在李密九岁还不能走路的时候,这时陪伴在他身边的祖母是多大年纪

生:六十一岁。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啊?

生:第四段中有。

师:大家读书很细心啊。是啊,李密幼年的经历的确是异常悲苦。老师每读到这一段时,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无父无母的九岁孱弱孩童,一个无子无女的六十一岁的年迈祖母,孤苦无助,相依为命。孙儿每走一步路,老祖母便牵肠挂肚,提心吊胆;孙儿每一声呼唤,老祖母都如闻天簌,如饮甘泉;孙儿每遇病痛,老祖母便更加衰老,更见憔悴;孙儿每一次出门,老祖母便倚门苦盼,望穿泪眼。她的黑发为孙儿尽白,她的皱纹为孙儿增添,她的容颜为孙儿苍老,她的步履为孙儿蹒跚。夕阳之下,渐渐老去的祖母与慢慢长大的孙儿携手同行,走出两行或深或浅却始终不离不弃的脚印。

师:大家觉得这幅画面不感

生:感人

师:孟子说人都有恻隐之心,那晋武帝呢?大家设身处地想一下开国帝王,九五之尊,眼前是悲苦的陈情表,远处是百废待兴的晋朝江山。晋武帝听到这感人肺腑的悲苦之词,会不会因此同意李密的辞官请求呢?

生:不会。

师:为什么呢?

生:虽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国事家事,孰轻孰重?李密只孝不忠,怎为人臣?其情感人固然是真,然晋武帝不可能没有疑虑。他可能会想:李密内心深处是不是仍汉为正统而排斥晋朝呢?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非常深为什么这样说?古人都讲究“忠臣不事二主”,作为晋朝开国皇帝的晋武帝,他不可能不想:你李密年轻时在蜀汉就能做官,为什么到我这儿,多次请你就请不出山呢?你什么意思啊?还有,我们注意“国家”这个词,“国”在前,“家”在后,先有“国”,后有“家”,所以,作为皇上,单单看到李密在第一段中的悲苦陈述,恐怕很难同意他的辞官请求。既然皇上不批准,那就说明仅“动之以情”还远远不够,还要怎样啊?

生:晓之以理。

师:对。李密也想到了这一点。既要动之以情,还要晓之以理。请大家默读文章第三、四段,有没有分析道理的地方?(师走下讲台,环顾学生)

1: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几句话的呢?

1:行孝也是尽忠。对晋武帝,李密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师:对,李密在给晋武帝解释,皇上您主张以治天下,而现在小臣正孝,我正是听了皇上的话才这样做的,行孝也是尽忠。您说我现在该怎么办典型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大家觉得晋武帝会如何回答?他肯定得好好想想,万一不同意,不就否定了自己的治国策略了吗?这样讲道理,让晋武帝不同意难。好,还有哪位同学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2: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这是在向皇上表明心迹,自己并非为前朝尽忠,并非在固守名节,免除他的担心。

师:“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为什么要去做官呢?“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我就想官越做越大,我就希望青云直上、飞黄腾达。现在我是“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而皇恩如此浩荡,直如春风远度玉门关,于情于理,岂敢再有所希冀?所以请皇上放心,我决不是一个固守名节的人,决不会像商朝的伯夷叔齐,宁可饿死于首阳山也不食周粟。这样以来,晋武帝心中的疑虑就可以消了,李密并非为前朝守名节,实在是祖母病重,不能远离。我们再来看文章,还有没有分析道理的地方

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祖母之日短

师:好。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但李密却认为忠孝之间虽暂有矛盾,可终能化解。杜甫有句诗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祖母已经96岁高龄而且病情危在旦夕,虽然李密自己不忍心说出,可我们每个局外人都清楚,老祖母恐怕将不久于人世了。李密的意思很明白,等到祖母百年之后,自己便可心无牵挂出仕为官,为晋朝力,报皇上知遇之恩。

师:刚才我们分析的是文章中的理,其实理之所在,情之所归。文章中的情理并非泾渭分明,理中也含有浓情。大家在三四段中找一下,看看哪些句子在写情?

1: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师:祖母病重用十六字铺陈而出,“日薄西山”就是“气息奄奄”,“气息奄奄”就是“人命危浅”,“人命危浅”就是“朝不虑夕”,所有内容都是在强调祖母病情之重:“危在旦夕”。而“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则写出李密对浩荡皇恩的感激涕零。我们一起来读一下三四两段。再感受一下这明理和浓情。

师:文章写完了,我们也读完了。我们设想一下皇上看完文章会不会同意李密辞官,在家奉养祖母?

:同意。

师:为什么呢?

生:于情于理,都不能不答应。情感人,理充分,再不答应,一显得皇上太过残酷,不通情理;二,不能自圆其说,明明是皇上自己提倡的“孝”啊。

师:是啊,现在晋武帝应该会同意了。一,皇上也是人,并非铁石心肠,李密如此感人的陈情,应该可以打动他;二,多次征召表现出自己求贤若渴,笼络人心的目的已达到;三,树立李密这一典范,更好地在全国推行“孝道”;四,准许李密的请求,显示出作为皇上的宽容大度。更何况李密已经做出承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当然,这只是情理之中的推想。现在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晋武帝是如何批复的。

投影:《晋书·李密传》中记载,帝览之(《陈情表》)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名士果然是名不虚传”。于是皇上就不再征辟李密,准许他在家奉养祖母。)《古文观止》中则说,“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晋武帝看了文章后,很嘉许李密的诚挚,于是就赐给他两个奴婢,让当地政府出资奉养他的祖母。

师:“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说得多好啊!这篇文章正是凭借至情至性之言,打动了晋武帝,也是凭借至情至性之言,和诸葛亮的《出师表》一道成为千古传唱的名篇。北宋大文豪苏轼就这样评价说:“人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人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幻灯片投影展示)

师:其实这篇文章不只有情有理,从语言文化角度说,还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这些由李密原创的成语有着鲜活的生命力,至今在我们的生活中熠熠生辉。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文中有哪些成语,至今还被经常使用。

1:零丁孤苦。

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4: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师:老师先区区475字的一篇文章,竟然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文化瑰宝,难怪李密可以凭借它立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这样的千古奇文,每一次读来都让人感动。大家以“我读《陈情表》”为话题写一篇读后感。填了一首《临江仙》,算作抛砖引玉。

“滚滚长江东逝水,淘尽文坛群雄。晋有李密留其名。忠孝竟两全,不惭世上英。陈情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祖孙之情如山重。古今多少泪,尽蕴此文中。”

(投影展示幻灯片《临江仙》。师读)

师:好,下课。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bddf193d7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3a.html

《《陈情表》课堂实录(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