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2021-02-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选择题
1.隋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下列隋文帝的措施中, 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 A. 建立隋朝
B. 发展生产
C. 提倡节俭
D. 统一南北
2.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是指他( A. 建立隋朝 B. 统一南北 C. 励精图治,使经济繁荣 D. 开通了大运河 3.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A. 发展全国的经济 C. 巩固隋朝的统治
B. 便于皇帝南下巡游 D. 沟通南北,方便人民
4.在历史学习中,图片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如图“隋大运河示意图”中所示的大运河中心是( A. 长安 B. 洛阳 C. 余杭 D. 涿郡
5.201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之年,苏州共有4条运河故道(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古城河)和7个点段(盘门,山塘历史街区含虎丘岩寺塔,平江历史街区含全晋会馆,宝带桥,吴江运河古纤道)获得申遗成功。其中,苏州运河故道,属于隋朝大运河四段中的( A. 永济渠
B. 通济渠
C. 邗沟
D. 江南河


6.一位外国人曾描述大运河: “由广州通向北京, 其长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实, 大运河的南北两端应该是( A. 扬州、北京
B. 杭州、北京
C. 杭州、扬州
D. 广州、杭州
7.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时曾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说明隋朝大运河开凿的主要作用是( A. 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B. 大运河解决了北方缺水的问题 C. 大运河起到了巩固隋朝统一的作用 D. 大运河方便了帝王游历江南 8.成语“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三元及第”所反映的制度是(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科举制
9.孙中山曾说: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 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 英国的考试制度, 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他所说的这种考试制度在我国正式诞生于( A. 隋文帝时期
B. 隋炀帝时期
C. 唐太宗时期
D. 武则天时期
10.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的转变,这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实现这一转变的标志是(
1

A. 差距制度的实行 C. 科举制度的创立
B. 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D. 八股取士制度实施
11.“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该诗体现了( A. 分封制度的血缘和等级特点 C. 行省制度的首创和高效特点
B. 八股取士的腐朽和文化专制 D. 科举制度的公平和机会均等
12.有学者认为,“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A. 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C. 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B. 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D. 能够防止政权覆灭
13. 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其中④处所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A. 隋朝的建立 C. 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
B. 开始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D. 结束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
14.电视剧《隋唐英雄传》艺术再现了隋亡唐兴的情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 营建东都洛阳
B. 外族入侵
C. 开挖大运河
D. 隋炀帝的暴政
15.《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李密声讨的这一人物 ①建立隋朝并统一了全国 ②在位时开凿了大运河 ③他正式创立了科举制 618年在江都被部将杀死 ⑤他是隋文帝 A. 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统一全国时, 户数在700万左右。到609年时, 户数已增加近900, 人口4600余万。17, 户数增长约29%唐太宗贞观初年, 户数不足300, 经一个多世纪的恢复, 755年时, 统计户数约900,人口近5300万。
——改编自张帆《辉煌与成熟: 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材料二:据《通典》记载 ,开皇九年(589,全国的垦田数19404267顷。至大业年间,增至55854040顷。20年来增长了两倍多。
——朱绍侯等编《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三:文帝末年 , “计天下储积, 得供五六十年”。贞观十一年(637 马周对唐太宗说: “隋家贮洛口仓, 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 亦为国家之用, 至今未尽。”
——改编自朱绍侯等编《中国古代史上》
(1 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隋文帝时经济发展的表现 ? 2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③④⑤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隋文帝时国力强盛的原因?
17.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曾在许多领域处于世界前列, 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政治篇】
在当时(隋唐时期 的条件下, 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 可以做宰相, 可以为公,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 上述材料中的“这种制度”是什么? 这种制度对古代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经济篇】
货币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也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体现。

(2图一样式的钱币, 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哪个朝代? 统一全国货币有什么作用? (3图二所示货币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请说出它的名称和出现的时期。 【科技篇】
有西方学者认为, 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文明与发展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 尤其是公元1000年后的宋元时期的几项重大发明。
(4 列举宋代一项重大科技发明, 并说明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3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和统一全国。隋文帝杨坚在581年代北周建立隋朝,于589年统一全国,从而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大分裂局面,开创了继秦汉后又一个封建大一统的繁荣时期,为繁盛的隋唐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D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影响只是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没有统一深远。故排除。故选D 2.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隋朝统一。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是指统一南北。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故选B 3.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故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巩固隋朝的统治,C正确。ABD是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BD故选C 4.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故选B 5.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为四段,由北向南依次为从涿郡到洛阳这段叫永济渠,从洛阳到淮水叫通济渠,从淮水到江都叫邗沟,从江都到余杭叫江南河。苏州运河故道位于江都(今江苏扬州)到余杭(江苏苏州)中间,属于隋朝大运河四段中的江南河。故选D 6. 【答案】B 4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B正确。ACD三项地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 7.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可知,605年,隋炀帝为了巩固统治,加强南北交通,派人开凿大运河。大运河成为南北经济、文化、政治联系的纽带,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故A正确。修建大运河是为了巩固统治,加强南北交通,本项说法错误,故B错误。CD两项不符合题干的主旨,故CD错误。故选A 8. 【答案】D 【解析】 依据“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三元及第”可知,指的是科举制时代在殿试之后的皇榜上写上名字,借指科举得中,故D正确世官制是指世卿世禄制,是一种世袭为官的制度,故排除A。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都是地方官员推选或者举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故排除BC。故选D 9.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这种考试制度”是指我国的科举制度。隋朝文帝时期,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故C正确。察举制的实行不能体现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的转变,故A错误。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就是门第、出身,故B错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也不能体现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的转变,故D错误。故选C 11.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及其诗句内容,联系所学可知,科举考试不重家世门第,一律取决于考试成绩,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故D正确。题干和分封制、八股取士和行省制无关,故排除ABC。故选D
12. 5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唯一没有被动摇过”、“维持”可以看出材料要反映的是科举制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科举制作为选官制度对巩固统治的起了重要作用。故C正确。ABD三项内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排除ABD。故选C 13. 【答案】C 【解析】 据年代尺中的“618年”信息及所学可知,618年,在隋末农民起义的打击下,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将所杀,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故C正确。ABD三项分别对应年代尺中①③②处,均不符合题意要求,故ABD错误。故选C 14.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隋朝的灭亡。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也乘乱纷纷起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隋朝瞬间毁灭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故D正确。AC两项以偏概全。故AC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故选D 15.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隋炀帝。李密声讨的这一人物是隋炀帝。隋炀帝在位时期,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他从605年起,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征发数百万民工,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故②③④正确。建立隋朝并统一了全国的是隋文帝,故排除①。李密声讨的,不是隋文帝,故⑤错误。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6. 【答案】
1)人口数量增加、垦田面积扩大、粮食储藏丰盈。
2)国家统一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
1)本题考查隋文帝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中“ 隋朝统一全国时, 户数在700万左右。到609年时, 户数已增加近900, 人口4600余万。17年间, 户数增长约29%可以归纳为人口数量增加。材料二中“开皇九年(589全国的垦田数19404267顷。至大业年间,增至55854040顷。20年来增长了两倍多。”可以归纳为垦田面积扩大。材料三“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可知,粮食储藏丰盈。
6

2)本题考查隋文帝时期国力强盛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归纳总结问题。结合所学可知,隋文帝时期国家统一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等,所以隋文帝时期出现了国力强盛的局面。 17. 【答案】
1)南至余杭,北达涿郡。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制度:科举制;标志:隋炀帝设进士科。
3 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局面:“贞观之治”。 【解析】
1)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余杭,北达涿郡,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的意义是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本题考查科举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可知,反映的制度是科举制。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因此科举制标志是隋炀帝设进士科。 3)本题考查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三“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因此在他的统治下,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bc7084c85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4b.html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