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

发布时间:2011-01-14 10:53: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文化的脊梁――儒家思想

摘要

西方国家在中世纪,天主教统治了1200年,这时的西方是专制制度,所以称为黑暗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工业革命,西方进入了民主时代,而基督教仍然是人民的宗教。在16-17世纪,不少民主启蒙思想家为了反对天主教基督教的专制,向宗教开刀。而后来的民主宪法的制定者却有三分之二的基督教领袖。 在东方,由儒家占主流文化的封建王朝统治了中国2200年。在这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儒家道统成了专制皇权的制衡力量。一方面用“天命”来恐吓“人君”,一方面用“道统”来干预“政统”,用“忠君爱民”督促民众誓死效忠。儒学和儒士对于皇权专制主义构成一种事实上的制衡力量。儒家思想的起源如何,它的发展过程,它的思想本质是什么,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在今天的中国命运如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本文将着力于展开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

历史 思想 主张 核心 影响 现实意义

引言: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思想,依随时代之运演,大体经历了先秦子学、汉唐汉学、宋明宋学、明末清初以迄清季的清学诸阶段。而纵观其发展大势,不难看出,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根干和价值本原,这乃是中国传统思想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起来的最基本特点。

在人类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代文明。在过去2000多年时间里,儒家文化的发展道路虽然相当曲折和坎坷,但其强大的生命力始终没有减弱和停息过。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世界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究其原因,儒家文化及其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那些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并在潜移默化中传布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当我们回首历史,应该能够发现,孔夫子的地位无人可以替代。而儒学的发展,也依然一代又一代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无疑,糟粕是有的,但我们无法舍弃的,是那里的精华。让我们走进儒家思想,考虑一下它对我们每一个人,对我们中国未来的影响。


正文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不仅是封建产物,但作为一种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应变、发展中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他的特点便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在小事中。

一.儒家思想的特点和地位

儒家思想不同其它宗教。一般的宗教,往往力图一统宇宙,把“自然”、“科学”和“人”、“社会”的问题建立在一个体系之下,而人类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呈现日渐增长的状态,因而过去宗教的设论不断地变成谬误;在当时无法理解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各种宗教则做了各种编造。儒家思想关注的并非“自然”、“科学”,而是人和社会,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在这些永恒的课题上儒家思想建立起了具有永恒价值的价值体系。

二.儒学的历史

1.起源

“儒,术士之称。从人,需声。”(《说文解字 》)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成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 这些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术士,地位低微,收入也少,既没有固定的财产和收入,做事时还要仰人鼻息。所以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就是儒的本意,即柔。

儒家者流,最早可能出于“司徒之官”,其功能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的。“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他们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以道为高。唐虞之隆,殷周之盛,儒学的功能,实已获得相当的成功。儒的起源,是由司徒之官演变而来,作用是帮助君主统治。可见儒的起源与官制的产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2.儒学的形成

孔子适当地吸收了老子对礼制的一些见解,但又摈弃了老子思想中的消极成分。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加以吸收、改造和创新,早期的儒家学派终于诞生了。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特定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

3.汉武帝独尊儒术

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在汉初,当时的主流思想是道家思想,所谓黄老道行无为之治。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的根本。鉴于秦朝苛政的覆灭,统治阶层意识到仁政对于维持王朝稳定统治的必要性,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已死百余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在汉朝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纲五常”等政策。

4发展

自汉以来至今,儒家思想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 汉朝以后,历朝历代四书五经被无数次修订,孔子原作已面目全非。儒学在魏晋时期演变成玄学。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朝时发展为程朱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经明朝王阳明又发展为心学。后取得官方地位。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相当部分来自宋朝的文献。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民国以后,儒家从思想到形式的系统体系在民间和官方的存在转为主要保存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在中国人思想中的主流地位。近代以来,中国的落后致使人们对中国文化作出反思,对儒家思想也发生了各种争论;其中学衡派的学人对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做出了深刻的研判。在中国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政府当局曾经带头“打倒孔老二”,但儒家思想在国人价值观中的主流地位并不可能去除,并因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其影响至今,但改革开放以后儒学重新受到部分人重视,当今亦有所谓新儒学。

5.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6.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稳坐儒家第二把交椅)、荀卿、董仲舒、程颐、朱熹(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大儒)、陆守仁、王阳明。

三.儒家的思想和主张

儒家思想是一门重视人的道德情操,强调人要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入世说)的学说。提倡人干预社会生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伦理色彩浓厚的哲学思想。

儒家是实践的哲学,重视人的社会作用,关注社会;“克己复礼”修身以合规范。《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之谓君子。李泽厚说,“儒家思想起源了中国的阳刚之美”,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到了孟子才整整开始有对阳刚美的追求”。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为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因此,“义”与“道”正是儒家所追求的境界,他们更重视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

儒家的思想建立在对文化的构建上,看重文化对人的教育和培养,认为智慧应该服从于精神,要求把内在自然(欲望)人化(社会化)。天地之气为正气。所言之气,是一种在加强自身伦理修养之后所达到的,建立在道德自觉基础上的,坦荡自信的精神状态。“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世界舍我其谁?”儒家有担当一面的责任感,有历史责任感,关注群体利益。儒家强调个体融入社会,儒家只谈眼前,不谈“高”“空”。

儒学的思想主要体现在:

1.做人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2.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气”的修养)

儒家推崇“天命论”,把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都看成是上天安排的结果,是老天爷意志的体现,这种说法虽然与宗教的上帝创世论有相似之处,但与其他文化中的上帝却有着重要的区别。其表现一是儒家思想中的“天”虽然也有神的含意和成分,但它更多更主要地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即我们今天讲的自然、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如孔子就明确地认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意思就是说,上天是用诸四季的更替、万物的存在和变化等行为来表示它的存在和意志。“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儒家的“天命论”的出发点和归缩并不是要人们去追求天国世界,为“天”献身和殉道(像其他文化中的宗教所宣扬的那样),而是借助“天”来证明在现实世界行为的合理性和按照天的意志即客观规律办事,达到天为人服务的目的,天生出各种各样的物品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使人有生存的条件,“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适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即天人合一。

3.以追求和谐为特点的辨证思想

“和而不同,和而不流,爱憎分明,独立不倚”。儒家的可调和性是它存在长久的原因,“和则生物,同则不继”。

4.重视人的社会价值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就是人在社会大背景下起的作用。“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这说明的一个人的修养阶段是“格物(探索万事万物,实践)——致知(致真知)——正心(匡正内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立足自身,放眼天下,为天下的“致用”精神是非常值得敬佩的。它幼稚的社会理想体现了它为社会,为现实奋斗的精神,这是人类永远的理想,但也仅是理想而已吧。

5.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儒学提倡积极面对人生、面对社会,砥砺奋发,努力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到目前为止,现实世界的痛苦、灾难从来都很多,面对这样一个世界,许多文明都是从消极的立场出发,主张和告诉人们如何逃离现实世界,儒家思想从对人的现实价值持肯定态度的前提出发,主张人们应该积极面对现实世界,因为世界有许多的混乱、痛苦和灾难,我们更需要积极有为,奋发向上,去努力消除世界的痛苦和灾难。为此,他们一方面主张和提倡人们应该以“治国、平天下”为努力方向,要有为社会大众贡献才智的人生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他们又主张人们要不怕艰难险阻,坚毅不拔,百折不挠,一往直前的顽强意志和精神,“君子以自强不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贫乏其身……”早已成为人所共知的名言。这样一种主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既是历史上许多儒家思想的信奉者、追求者的精神支柱,也是人类现在和将来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6.重视教育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儒家的行为规范。

儒家尊崇文武周公,《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儒家崇尚权威,迷信权威、宗法、礼义(但是也不是绝对的,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四.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1.仁

仁是儒家思想的理论核心。“仁”的基本涵义有:(1)家族成员间的亲善关系。孔子解释仁的根本涵义时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就是指子女要尊敬、顺从父母、长辈;悌就是弟对兄要恭顺。反过来,父母对子女必须慈爱,兄对弟要友善和爱护。孔子认为这是“仁”的出发点,因为一个连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爱其他人的。(2)“泛爱众” 、“仁者爱人”、“仁者无不爱”,要用对待家庭成员间的友善态度来对待一切人。具体表现就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对他人有理解、宽容的态度和心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如果有能力应该帮助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仁者爱人”表现在统治者身上就是要有爱民之心,实施仁政和德政,为老百姓谋利益,使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与民同忧,与民同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省刑罚,薄税敛”,让老百姓能够安心生产,深耕易耨;老百姓所要求的,设法满足他们;不想要的,不要强制他们接受,“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人而扩大到泛众,包含着对人们基本权利承认和肯定的内容。

2.义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3.礼

“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智

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5.信

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6.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7.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8.孝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的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9.悌

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五.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文化的各个方面依然存在深刻的潜在影响,这种影响在短期内不会消除。儒家思想一直是汉族及中国其他民族等民众最基本的主流价值观。“礼、义、廉、耻、仁、爱、忠、孝”的儒家思想基本价值观,它们一直是指导绝大部分中国人日常行为的基本意识规则。中华民族礼貌友善、温良忠厚和认真刻苦的气质,也是在儒家的教化下逐渐形成的。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乎《四书》《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的很多方面对当代中国文化还是有很多积极之处:

1)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可以说教学经验很丰富。
2)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这一方面比上欧洲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不知道进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偶像和神。
3)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
4)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文化就是“德”型文化,这一德型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杀君,直谏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5)儒家思想早熟,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给社会历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参考约束。

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1)不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强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倾向于参政的。
2)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使逻辑推理和深刻解释事物的规律的理论没萌芽,如西方人那么追根问底,以至产生理论和学说。

3)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压抑了人的个性.漠视性格,思想大统一.造成国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这也和历代帝王的意志合拍,被其利用,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

4)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三纲五常家长专制,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

5)伦理观念,等级制度置高无上,达到排他性的程度,从而限制了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历代帝王也不重视科学技术,把一些科学成就说成“淫计小巧”。

总之,儒家思想的两部分――圣人的主观思想和客观政治论,即“内圣”和“外王”(王的意思是治理统治的意思),都对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即使是当下,我们也无法走出它的圈子多远。它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如实客观的正视这个问题。

比如,在我们现代的教育中,儒家的教育方法还是很有用的。“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温故知新”等等。

再有在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上,道德仁义,儒家的思想会是对贪官们的谴责依据吧?再者,我们所讲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勤奋精神,那个不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不是儒家文化传统的精华呢?

儒学一方面用“天命”来恐吓“人君”,一方面用“道统”来干预“政统”,儒学和儒士对于皇权专制主义构成一种事实上的制衡力量。谭嗣同说,“两千年之政皆秦政也”,毛泽东也说,“百代皆行秦政制”。自汉以来,儒学就成了封建统治的工具。

六.儒学的现实意义

在近代,由于中国的落后,面临亡国灭种的现实危机,使得大多数知识份子不得不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许多知识分子认为是儒家思想造成中国的落后局面,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但是,始终不可否认的,儒学对当前中国还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主要有一下几方面:

1.关注现实,积极入世。有别于厌世、遁世,以及把希望寄托于来生等。

2.敬鬼神而远之,不信祈祷。儒家没有超世间的神,此点使之始终有别于宗教。

3.乐观,没有罪恶的观念(基督教),也不认为人间是苦海(佛家),充分享受人生乐趣。

4.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承认个人利益的存在,调和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有别于极端的个人主义和极端的集体主义。

5.中庸,辩证思维,执两用中,保持均衡,并根据实际情况调节“中”的位置,并不等同于中间道路。中庸是儒家的方法论。

6.小康的政治理想:有等级的社会,各阶层的人各安其位,互相关心。阶级调和,而不是阶级斗争。理想是大同社会(类似共产主义),但承认现实达不到。

7.仁者爱人,由近及远,不讲无差别的博爱。

8、用礼乐节制调节人的欲望,有别于禁欲(宗教)和纵欲(现代西方思潮)。

9.重德轻利,重视精神生活,节制物质欲望,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尤其有现实意义。

10.和而不同,坚持自己的主张,也能够包容他人的主张。中国没有宗教战争(象西方的十字军东征),儒家能够包容道法、佛家和马克思主义等

11.知天命,服从客观规律,承认人力的局限。

12.权变,无可无不可,一般的宗教都只重视戒律,而缺乏融通。

13.严格要求自己,不怨天尤人。

14.孝道,在世界文化中独具特色,充满人文关怀。

15.讲求实际,不讲玄学思辨。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更是文化上的优势。对儒家文化发源地中国来说,它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既不能妄自菲薄,对孔孟之学全盘否定,又不能陶醉于历史,在故纸堆中被束缚。至关重要的是,在各种不良思潮泛滥和冲击的形势下,中国必须保持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参考文献

[1] 赵尔巽 二十四史清史稿(卷一百三志七十八) [M] .北京:中华书局,1998.

[2] 易经说卦传 (第十一章序卦传)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 王钟翰 中国民族史(第二编第三章)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 ()赵晔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5] 左丘明 春秋左传昭公十七年[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6] 刘晌 旧唐书(卷四十五志第一百二十五) [M] .北京:中华书局,1997.

[7] 左丘明 国语鲁语卷下[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8] 张华 博物志外国卷[M] .台北:台湾明文出版社,1981.

[9] 袁珂 山海经校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0] 周致中 异域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 张廷玉 二十四卷明史卷(六十七志第四十三)[M] .北京:中华书局,1997.

[12] ()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200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a4d308002d276a200292e7a.html

《儒家思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