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部分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第26讲

发布时间:2019-08-10 02:23: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6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时提升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

1(2015·中山高三期末)右图《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它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  )

A.西汉初年初露端倪彼此有影响

B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内容

C.推动了宋代新儒学体系的诞生

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

2(2014·淄博高三三模)一棵树生长出来,它的基本特性,在此树前早已存在。所以,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比如马生牛,断无此理。这段文字所体现的思想是(  )

A理在事先        B发明本心

C万物皆生于两 D理在气中

3(2015·青岛高三测试)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而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中朱熹认为历史发展动力的实质是(  )

A.天理 B.儒家的伦理道德

C.宇宙 D.人本

4(2015·信阳高三二调)从下列朱熹的言论中分析,他要表达的本意是(  )

若是饥而敏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

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A.人不可有欲望 B人欲即非分之想

C人欲即天理 D人欲乃人之常情

5(2015·黄冈高三模拟)宋淳熙二年(1175)六月,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伯恭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陆九渊集》卷三六《年谱》)所谓教人之法,也就是认识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鹅湖之会争论的核心问题是(  )

A.达到的本源和实现的途径之争

B.客观唯心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决定性地位

C.明清官方哲学的主导地位之争

D格物致知发明本心的联系

6(2015·绍兴高三期末)中国哲学史上有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下列思想家中最可能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

A.墨子 B.孟子

C.朱熹 D.王守仁

7(2015·扬州高三期末)李贽有句话:人所同者谓礼,我所独者谓己。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他(  )

A.独具个性,大胆挑战正统思想

B.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本质

C.以天下为己任,道德自律

D.恪守修身齐家的儒学理想

8(2014·成都二诊)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写道:民间吉凶,一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在市肆工艺者,学官定而付之;离城聚落,蒙师(私塾教师)相礼以革习俗。这表明他寄望学校能够(  )

A.评议国政是非 B.宣扬理学道统

C.培养科技人才 D.引导地方风俗

9(2015·邯郸高三质检)顾炎武指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  )

A.儒学天下为公的正统思想

B.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

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D.君主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10(2015·长沙高三模拟)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  )

A.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C.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11(2015·常德高三期末)清人袁枚认为,封建是道可行而势不可行。他说:先王有公天下之心而封建……故封建行而天下治。后世有私天下之心而封建……故封建行而天下乱。无先王之心,行先王之法,是谓徒政。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袁枚主张实行分封对抗专制

B.封建本意含有公天下之心

C.后世分封不符合先王本意

D.后世分封体现专制色彩

12(2014·潍坊高三三模)明代思想家何心隐主张育欲,认为性而味,性而色,性而声,性而安逸,性也。这反映了(  )

A.西方人文思想影响深远

B.程朱理学退出历史舞台

C.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

D.传统理学思想受到冲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26分,第1426分,共52)

13(2015·郑州高三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

——《传习录》

材料三 心学是一种高扬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为本体,充分肯定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的可能性。但是,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12)

(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6)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8)

14(2014·南通三模)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着中国文明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

材料二 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门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

——李贽《道古录》

材料三 清朝前期戴震等一些儒学思想家关于的设想,隐含了一些瓦解文化专制和真理独占的政治集权体制,将社会秩序建立在常识与规则之上的设想也隐含了作为个体的在社会生活中独立存在的空间被承认的可能性。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程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儒学面临的危机。(8)

(2)根据材料二,李贽对人性有着怎样的认识?结合李贽所处的时代,指出影响这些认识产生的因素。(10)

(3)戴震等人的思想继承发展了前人的理论成果。根据材料三,说明作者对戴震等人主要观点的理解。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儒学思想发展的认识。(8)

26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

1【解析】 《一团和气图》中的三人合一说明的是儒、释、道的三教合一的历史信息,这是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之一,故C项正确;A西汉初年的时间信息与初露端倪的阶段特征描述不一致,因为佛教是在西汉末年才传入我国的,故A项错误;B合归佛说法错误;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题干材料也无从说明,故D项错误。

【答案】 C

2【解析】 从材料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可见其认为理早于事物,故A项正确;发明本心强调内心的反省,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B项错误;万物皆生于两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阴阳二气,与材料认为是世界本源的说法相冲突,故C项错误;理在气中的观点实际上认为气(物质)早于理而存在,与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不吻合,故D项错误。

【答案】 A

3【解析】 天理是朱熹思想的核心,并非其思想实质,故A项错误;朱熹认为天理在社会上的表现是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从哲学角度论证了儒家纲常礼教和伦理道德的合理性,表明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宇宙是天理存在的时空范围,与历史发展动力没有联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人本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 B

4【解析】 注意解读材料信息,朱熹所说的天理指的是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即天理)的欲望,因此朱熹并不一概反对人的欲望,在他看来,吃饭喝水都是人之常情,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答案】 B

5【解析】 程朱理学求的途径是格物致知,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陆九渊心学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发明本心就可得到天理,这就是鹅湖之会争论的核心问题,故A项正确;两者分歧在于求的途径不同,不存在谁有决定性地位,故B项错误;两者都是明清官方哲学的理论基础,但在宋代无法预测明清时的地位,故C项错误;鹅湖之会争论的实质是格物致知发明本心的区别,故D项错误。

【答案】 A

6【解析】 从材料心之体”“意之动”“良知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心学,王守仁属于心学,致良知是其观点,故D项正确;A项是墨家,B项是早期儒家代表,C项是程朱理学代表,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 D

7【解析】 李贽的大意是说:从内心而萌发出的叫作礼,从外部而施加到自身的不叫做礼;从自然中获得的叫作礼,从别人那里学到的不叫做礼;在没有学习、没有思考、没有知识时而得到的,叫做礼,通过耳濡目染、猜测心思、比较前人的言行而得到的,不叫做礼。因此反对盲从权威,主张个性解放,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答案】 A

8【解析】 评议国政是非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宣扬理学道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符合黄宗羲的思想,故B项错误;培养科技人才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由题干材料关键字词离城聚落,蒙师相礼以革习俗。可知黄宗羲寄望学校能够引导地方习俗,故D项正确。

【答案】 D

9【解析】 材料认为人之有私是合情合理的,是对私的一种肯定,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市民阶层的思想,故B项正确;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是提到了如何管理国家,并没有反映统治危机,故D项错误。

【答案】 B

10【解析】 材料反应的思想是唯物思想,符合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的是李贽,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是黄宗羲,故B项错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梁启超概括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中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说明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解析】 先王有公天下之心而封建可以得出B项解读正确,故排除; 无先王之心,行先王之法,是谓徒政。可以得出C项解读正确,排除;后世有私天下之心而封建 可以得出D项解读正确,排除;封建是道可行而势不可行,可以得出A项解读不正确,袁枚实际上是主张分权之义纠正君主专制集权政治的偏弊,故选择A项。

【答案】 A

12【解析】 题中讲到明代思想家的主张,说明了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的状况,不能体现中国受西方人文思想的影响,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对后代影响深远,题中不能体现程朱理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故B项错误;育欲,认为性而味,性而色,性而声,性而安逸,性也。是对人性的尊重,不能够体现出民主思想,故C项错误;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题中的主张为育欲,背离了传统观点,是对传统理学思想的冲击,故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26分,第1426分,共52)

13【解析】 本题考查朱熹的思想主张、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第(1)题第一问结合材料一,分层归纳即可,分层注意利用材料中的省略号,从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可得出是万物的本源,从天理流行,触处皆是,可以得出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从总名 件数,得出伦理纲常是的具体化;第二问要求回答朱熹观点的积极影响,该问应利用所学知识,结合理学的积极影响,进行知识迁移回答即可。第(2)题第一问要结合材料二,材料突出反映王阳明心外无物,强调人的主观感受的观点,简要归纳即可;第二问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其观点时代价值可利用所学心学的影响进行回答。第(3)题既要利用材料信息,同时要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完整,相同点可以从世界观、思想实质方面回答,不同点可以从二者对的认识、哲学派别、是否重视主观能动性等方面总结。

【答案】 (1)主要观点:是万物的本源;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的具体化。

积极影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理学建立的理想人格的理论与观念,对于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的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主要观点:人是世界的主体,人所生活的世界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

时代价值:修补了理学僵化所造成的问题,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成为晚明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

(3)相同:都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都主张维护封建伦理制度。

不同: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强调人的主体感受是万物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心学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14【解析】 (1)题侧重从二程面临儒学危机,勇于担当,挑起振兴儒学的重任着手,考查他们对儒学危机的深层次理性思考,使宋代儒学发展为理学,促进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们提出人与万物一样在社会中均应遵守秩序,从而赋予了儒学庄严的历史使命。第(2)题则从明朝时期儒学的程式化发展带来的新问题着手,考查李贽对人的自然属性的感性分析,从而让我们感受到儒学思想应有的悲天悯人的仁爱情怀。第(3)题则从葛兆光对清朝前期以戴震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的理解入手,考查儒学在人的社会性和自然属性的协调与和谐方面的思考,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架设起桥梁。最后让学生得出儒学发展因时而变的结论,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精神文明发展是在不断地反思中获得前行动力的。

【答案】 (1)核心思想:万物都有规则秩序;人应当遵守伦理规范。

危机:汉唐儒学的僵化(或儒学的权威性被削弱);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

(2)认识:人都有自然本性;要顺应人性,使其自由发展。

因素:专制统治加强,社会矛盾尖锐;商品经济发展;理学束缚人性的发展。

(3)理解:在规范社会秩序的同时注重人性;反对思想专制。

认识:儒学思想因时而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a115716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9c.html

《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部分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第26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