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对联的顺序

发布时间:2019-03-29 02:04: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贴对联的顺序

  篇一:怎样贴对联

  怎样贴对联

  怎样贴对联文车干

  为了庆祝春节而贴的对联叫春联。贴春联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每年的春节一到,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各种各样的对联,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色彩。

  对联分上下联,不能随意贴。每年都有许多人贴错。那么怎样贴才是正确的呢?这里要弄清二个问题,一是分清上下联,二是上下联的位置。简单介绍如下:

  上联的末尾的字应该是“仄”声,既现代汉语的“三声”或“四声”。“仄”声给人的感觉是话还没有说完。下联的末尾的字应该是“平”声,既现代汉语的“一声”或“二声”。“平”声给人的感觉是话已说完。如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堂()

  爆竹声中辞旧岁()

  梅花香里报新春()

  天赐平安福禄寿()

  地生金玉富贵春()

  源运昌隆增百福()

  富业振兴获千祥()

  “海”是三声,本句应做上联(首联),“江”是一声,本句做下联(末联)。 贴对联时,要把上句贴在右侧,因为过去的书是竖排的,都是从右侧读起。 相关知识

  贴春联和贴门神的由来:

  春节,是中华民族“百节之首”。在我国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至今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的习俗当是帖春联和贴门神。

  贴春联,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因此,认真研究春节时人们张贴的春联,无疑是观察民间风情的一个有意义的途径。

  贴春联的习俗究竟起于何时,至今无准确的材料可资查证。不过,大约可能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实的。此外,根据,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茶、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茶、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茶、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茶、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何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所以,我国

  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唐朝以前,有无门神目前尚不得确知,如果有,大概就该是神茶、郁垒。这两位神人貌相十到怪异凶狠一一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虽然相貌狰狞,但是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不仅是他们的责任,而且是他们的天性。许多人都知道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形相。 唐朝以后,除了神荼、郁垒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节,在我国人民心目中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写春联、贴春联,是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生活的民族风俗。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按照当代艺术大师周汝昌先生的话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清代富察敦崇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也看出春联与桃符的关系。

  什么是桃符呢?据说,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象——左神荼、右郁垒。古人是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的。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门神”。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自孟昶题桃符以后,文人学士便群起效仿,把题春联视为雅事,于是题春联之风便逐渐流传。 但是,到时了宋代,“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的。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宋代以后,宜春帖多用联语,且把粉红笺写出。有些人集诗经古语,有的集唐宋诗句。相传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阁立春联:“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这是春联中挂人齿颊的。

  “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那是明代的事。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笑乐,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终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对联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篇二:贴对联

  贴对联

  今天是大年三十,妈妈忙着打扫卫生、做年夜饭,我和爸爸在家里贴对联。

  爸爸拿出准备好的一卷对联,对我说:“益铭,去给爸爸拿一把裁纸用的小刀。”我一蹦三跳地找来了一把削铅笔用的小刀,递给了爸爸。爸爸先把连在一起的一副对联沿着中间线对折,再用小刀沿对折线小心翼翼地裁开。裁了几张后,爸爸就说:“这把小刀不好用,再去给我换一把。”我翻箱倒柜地找了一圈,结果连半把小刀的影子也没看见。“爸爸,没有了。”我大声吆喝着,“要不你用剪刀吧?”爸爸回了一句,说:“用剪刀还不如用这把小刀呢!”爸爸继续裁着纸,显然小刀影响了裁纸的速度。我心里非常着急,几次伸手帮忙都被爸爸制止了。

  过了一会儿,爸爸终于把对联裁完了。现在开始贴对联了。我高兴地帮着拿涂好胶水的对联,让爸爸贴。这其中有一幅对联的上联是“新春迎百福”,下联是“好运纳千祥”,横批是“紫气东来”,爸爸在贴的时候,一不小心把两张对联粘到了一起,结果爸爸一撕,把其中一张对联的角给撕了下来,我着急地对爸爸说:“爸爸,还是让我的小手来撕吧!”还没等爸爸反应过来,我已经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采取行动了——两手平均用力,使劲一撕。哈哈——幸运的是,两张对联被完好无损地分开了。爸爸的脸笑开了花,妈妈也向我竖起了大拇指。

  今天真开心,用我的行动证明我长大了,爸爸妈妈不能再把我看做一个小小孩儿了。

  篇三:过年了,教你如何贴对联

  过年了,教你如何贴对联

  转载

  标签:

  法

  书法艺术

  杂谈 分类: 书法作品

  快过年了,你贴对联吗?请看如何贴对联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本质上说,讲的是大年初一的事而非除夕的事,可它里头提到的几个小物件,则是宋代除夕夜必不可少的。

  中国人自打有了火药,过年的时候赶走“年”这个凶兽就再不用火把,而改用爆竹。噼啪作响的爆竹,不仅赶走了凶狠的“年”,还让每一个人心里都多了一层喜悦。直到现在,我们只要在过年的时候听到外边有鞭炮响,嘴角都会不自觉地上扬。相对于爆竹,后面那个“屠苏”,离我们的生活就比较远了。屠苏,俗称屠苏酒。按照当时的风俗,每年除夕都要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大年初一取出来,全家老小聚在一起,对着东方喝屠苏酒,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我们现在已经不再花费心思去泡屠苏酒,但是一家人坐在一起,一边聊聊天,一边守岁

  的习惯却是历经千年而不变。头两句说的还是除夕夜人们狂欢的场景,后两句就是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来拜年时所见。理由就在于“曈曈日”,“曈曈”是光辉灿烂的意思,这句说的是,大年初一这天早上,太阳透过窗户缝,悄悄地照在人们熟睡的脸上,新的一年,在不知不觉之中已经来了。最后一句里的“桃符”,就是我们熟悉的“春联”。据记载,五代后蜀国君孟昶公元964年除夕,在住室外挂上写着“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桃木板子以前,人们总要在除夕这天,把写了“神荼”、“郁垒”这两位专治恶鬼的神将名字的桃木板子挂在大门上,用来趋吉避凶。在桃木板子上写对联,宋时已经相当普遍。宋朝时人们仍然沿用战国以来的称谓,称对联为“桃符”。因为桃木是红色的,又能驱邪,所以人们认为它能给生活带来平安、祥和、喜庆。宋代以后,人们开始用红色的纸替代桃木板子。而称“桃符”为“春联”,就是明朝的事了。

  关于春联,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晋朝时,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除夕是在伯父家过的。伯父命他写副春联贴出去。王羲之提笔写道: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不一会儿,就给人揭走了。王羲之只好又写了一副,谁知,贴春联的下人刚转身,春联又被揭走。王羲之就叫家人把笔墨纸砚都拿到屋外,他来现场写。得知王羲之现场写春联,人们都赶来看,谁知,王羲之写了这么一副春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人们一看这春联,赶紧散开,生怕沾染了晦气。王羲之等众人散去,在下边添了几个字,就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刚一收笔,新的一年如约而至。

  大约从2001年起,我就承担起了家里写春联的任务。也是平时练得少,真要写的时候总觉得力不从心,有时候还得借着点酒劲才能一气呵成,跟当年与我年岁相仿的王羲之比起来,那可真是差得太远。

  算算日子,又该写春联了。今年写点什么呢?(转文,陈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9ce8544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f5.html

《贴对联的顺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