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发布时间:2017-02-11 11:26: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四节 国民革命的失败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西山会议派的分裂活动。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和提出“整理党务案”。蒋介石与帝国主义及各种反动势力的勾结。“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李大钊遇害。“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的功绩,失败原因及经验教训。

二、要求学生在思想上认识

1大革命的失败,是指没有完成革命的任务——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中国依然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之下。但大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2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客观上是因为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建立强大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血的教训将使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走向成熟。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对大革命的失败和大革命功绩的分析,培养学生历史地、辩证地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结合有关史实讨论大革命的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二、教学难点: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教学过程


第四节 国民革命的失败

复习旧深、导入新课

在讲授新课前,教师先提问:“国民革命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革命兴起后,革命形势又是如何进一步发展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指出:192 4年初,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此后,革命形势发展迅速,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工农革命运动和反帝运动蓬勃发展,这些足以说明了大革命形势的一片大好。但在此时,潜藏着失败的隐患,帝国主义的炮口始终寻衅对准中国革命;革命阵营里发生了背叛,昔日的同盟者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了血腥的屠刀。所以,当人们都在憧憬着大革命的美好前途时,革命形势却急转而下,并很快走到了失败的尽头。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国民革命这么快就走向失败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自学思考题:

①大革命蓬勃发展的同时,潜藏着哪些失败的隐患?

②帝国主义国家制造“南京惨案”的直接目的是什么?惨案发生后,它也向国民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这又隐含着什么险恶目的?

③面对蒋介石接连制造的两次阴谋夺权事件,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态度,造成了什么后果?

④促使蒋介石与帝国主义等各种势力互相勾结的原因是什么?

⑤在本节课文的哪些事件中,体现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这一错误出现的原因和错误的实质分别是什么?

在国民革命胜利发展的同时,革命本身已经潜藏着一些失败的隐患?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帝国王义加紧了对这场革命的破坏和干涉;二是国民党新老右派的反共分裂活动愈演愈烈;三是中国共产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日益滋长,而正因为上述三大隐患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一、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

先请学生依据教材的提法与表述,简单归纳出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的原因与表现。帝国主义国家在武装干涉中国革命问题上是一致的。1927年初,英、美、法、日等国为了阻止革命势力向长江下游发展,都增派军队和调集军舰来华,帝国主义武装共达三万多人,军舰达一百七十多艘,视长江流域为自己势力范围的英国,充当了干涉中国革命的急先锋。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一方面暴露了它们的侵略面目,同时也表明中国革命


需面对险恶的国际环境。然后,要求学生回答思考题②帝国主义国家制造“南京惨案”的直接目的是什么?惨案发生后,它们向国民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这又隐含着什么险恶目的。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归纳指出“南京惨案”的制造,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破坏革命,阻挠北伐,并籍此威胁、恫吓中国人民的直接目的,是干涉中国革命的高潮。但是,在惨案发生后英美等国向南京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了惩凶、赔偿等无理要求,其目的就更险恶了。这实际上就是逼蒋介石就范,是帝国主义以武力胁迫资产阶级右派加紧叛变革命的信号。

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教师先向学生解释“国民党右派”和“国民党左派”的历史概念。)在大革命时期,是否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是否赞成国共合作是国民党左派和右派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水岭。然后,提醒学生注意:国民党新老右派的区别只是出现时间的先后,而他们在反共分裂上的本质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国民党右派“西山会议派”的分裂活动及后果进行简单常识性的介绍。)

1、西山会议派的分裂活动。

参加“西山会议”的国民党右派被称为西山会议派。这次会议是国民党右派分裂国共合作最早的次会议,会议通过了若干决议,公开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矛头直指共产党,破坏国共合作,分裂统一战线;同时在组织上分裂国民党,议决在上海另立“中央”,与当时广州的国民党中央相对抗。1926年元旦召开的国民党“二大”严厉制裁了西山会议派,邹鲁、谢持被永远开除党籍。但他们并未中止反共活动,其影响十分恶劣。

2、局部失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⑴政变准备:

国民党右派要叛变革命,首先就必须夺权。随着蒋介石实力的增长和政治地位的上升,蒋介石的权力野心日益膨胀,政治态度也发生变化,逐渐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集团。为此,蒋介石先后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事件,夺取了国民革命军和国民党的最高领导权。

①“中山舰事件”

在事件之前,蒋介石先派人四处散布谣言,说“共产党要暴动,推翻国民政府,组织工农政府”,以制造恐怖局势。1926318日,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通知海军局说奉蒋介石命令,调派“得力兵舰二艘,开赴黄埔听候差遣。”海军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立即派出中山、宝璧二舰前往黄埔。蒋却称并无调舰命令。随后,因苏联参观团要


参观兵舰,李经请示蒋又将中山舰调回,当中山舰在19日傍到达广州时,蒋却诬蔑该舰的往返调动是共产党阴谋暴动,并以此为借口,逮捕李之龙,扣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共产党员,即中山舰事件,毛泽东和周加恩来主张坚决回击。中共和苏联顾问的妥协退让,中共中央派张国焘同意退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

②“整理党务案”:见小字,中共接受了蒋介石的限制。

(引导学生阅读本目教材正文和小字第一、二段,使学生对这两个事件的内容与结果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师请一位学生回答思考题③“面对蒋介石接连制造的两次阴谋夺权事件。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政策?造成了什么后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指出: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事件先后发生后,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不但不予以坚决回答,反而一再坚持妥协退让的投降方针。这样一来,蒋介石就通过以上两个事件的发动,夺取了国民党党政军大权,为他不久后发动的反革命政变准备了条件。小字介绍了“迁都之争”,这一事件进一步暴露了蒋介石的野心,其图谋虽暂未得逞,但国民党中央已奈何他不得,蒋介石的反革命活动越来越肆无忌惮了。

南昌密谋和上海部署

蒋介石在完成阴谋夺权这一重要步骤后,便开始了精心的准备与策划,不久就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第一,蒋介石在江西、安徽镇压等革命运动。这实质上是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的信号。第二,蒋介石为与日、英、美等帝国主义及各种反动势力加紧勾结,准备和部署反革命政变。先引导学生依据教材的表述归纳蒋介石为发动反革命政变所作的准备.然后请学生回答思考题③“促使蒋介石与帝国主义等各种反动势力互相勾结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分析指出: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希望得到帝国主义及各种反动势力的支持;而帝国主义及各种反动势力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又迫切需要寻找新的代理人,蒋介石就是它们选中的目标。因此,双方一拍即合,迅速勾结起来。从教材提供的史实即可看出,蒋介石已完全蜕变成了帝国主义及各种反动势力镇压革命的代理人。第三,蒋汪的“分共”,实际上就是反共,分裂统一战线。教材小字具体介绍了蒋汪会谈“分共”及汪陈:“联合宣言”,同时陈独秀还压制工农运动。由此可清楚看出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实起了助纣为虐的作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412日,在蒋介石指使下,反动武装占领上海总工会,在上海宝山路制造血案,大肆屠杀工农群众。除上海外,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也发生了同样的大屠杀;


⑶影响

政变后蒋介石成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抗,蒋介石已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帝国主义的走狗,“国民革命公开的敌人”。革命统一战线发生重大变化,大革命遭到局部失败。

李大钊在北京遇害。张作霖在北京大肆捕杀共产党员革命青年,李大钊英勇就义。新旧军阀一南一北,在反革命手法上却如出一辙。

3、彻底失败:“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国民党新右派的另一代表汪精卫也不甘落后,紧接着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⑴准备

汪精卫的迅速右转。汪精卫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号称“左派领袖”,实际上是个机会主义者和阴谋家。蒋介石发动政变前,汪与蒋在“分共”问题上就达成默契;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后,汪精卫迅速右转,连续发布“纠正”工农运动“过火”的训令,公开压制工农运动并攻击共产党人,甚至声言要逮捕工会和农会的领导人。在汪精卫的纵容下,投机革命的反动军官夏斗寅、许克祥先后发动反革命叛乱,疯狂捕杀革命者。

当反动派高举屠刀的时候,革命者却放下了武器,这还不就是投降吗?630月,陈独秀控制下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通过一个关于国共两党关于国共两党关系的议决案,仍试图以投降式的让步拉住汪精卫。议决案写道:为避免纠纷,共产党人可以“请假的名义”退出政府;“工农武装均应服从政府之管理与训练”等等。然而,让步的结果又怎样呢?不仅未能拉住汪精卫,反而使他进一步看到中共的软弱无力。肆无忌惮地煽动“分共”,革命的失败已成定局。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715日,汪精卫经过一系列阴谋策划,在武汉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即“分共”会议,通过了“制裁一切违反本党主义政策之言论行动”等决定,实际上就是“制裁”共产党。这标志着汪精卫集团公开反共,同共产党决裂,接着,以“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为口号,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血腥屠杀。

⑶影响

汪精卫集团的叛变,表明第一次国共合作完全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国民党由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变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党。

接着,教师追加提问:“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在两个政变发生前分别采取了什么态度?造成了什么后果?”(为帮助学主自己得出答案,教师提示学生阅读、分析教材小字介绍汪、陈“联合宣言”的内容和教材中引用的一段史料《湖北全省总工会解散纠察


队的报告。》)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小结:在此基础上,完成课后练习题二的解答。

(至于以上两个反革命政变的内容与经过,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观看课文插图、投影幻灯以及播放录相片断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对此的感性认识。)

最后,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李大钊遇害”这一知识点虽然不属于两个反革命政变的内容,但却很好地说明了新旧两派军阀在反共态度上的惊人默契。

三、中共在革命后期所犯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本内容教材并未设一专门子目进行介绍,但把它单独设目的确有助于学生理解国民革命的失败原因。因此,教师首先应向学生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后期,所犯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日益滋长与严重,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又一隐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回答思考题“在本节课文的哪些事件中,体现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这一错误出现的原因和错误的实质分别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指出:从“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坚持妥协退让方针,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汪、 陈“联合宣言”的发表,再到“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前中共中央对汪精卫投降式的让步,都集中体现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至于这一错误出现的原因与错误的实质,教师只需依据教材的表述与提法进行归纳即可。

四、国民革命的历史功绩、失败原因以及经验教训

1、大革命的功绩和影响。

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其规模、功绩和影响都是空前的。

首先,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其次,它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

2、特点:以国共合作作为基础,席卷全国的广泛群众基础

3、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失败”在这里的含义是说,革命果实被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蒋、汪所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统一中国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方面,总的是讲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它们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的叛变,国共合作遭到破坏;

主观方面,总的是讲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及共产国际代表指导的错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对蒋介石、汪精卫篡夺革命


领导权的活动一再妥协退让,使党在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4、大革命的经验教训

教材仅从共产党的角度指出了最深刻的一条教训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本目内容是对大革命的总结,是历史的结论,概括性较强。因此,(教师先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有关史实分析以上三个问题,并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一边指着黑板板书中的连线与箭头,一边依据教材表述的内容对本目三个问题逐一进行归纳小结。(其中,小结历史功绩时,应向学生讲明国民革命失败的确切含义。)

课堂小结

新课讲完后,教师先引导学生简单回顾国民革命的经过,然后总结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下发动的国民革命运动,掀起了规模空前的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革命大风暴,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尽管这次革命最后失败了,但它所产生的影响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消除的,它留下的经验教训也是极其宝贵的,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在吸取教训后,必将以一种全新的面目出现在中国革命的最前沿。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95c570b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f6.html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