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处事为人爱国爱民的诗词

发布时间:2010-12-18 00:36: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处事为人篇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出处】《孟子·离娄上》

【讲解】天:指自然规律。意思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就生存,违背自然规律的就消亡。

日间不作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出处】清·钱大昕《恒言录》

【讲解】白天不做亏负别人的事,晚上不会因有人敲门而心惊肉跳。意谓不做坏事,活得安稳。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出处】《论语·颜渊》

【讲解】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人家的恶事。

不能专己而非人,不敢讳短而疾长。

【出处】清·谭嗣同《上欧阳中鹄书》

【讲解】不能独自专断而指责别人,不敢掩饰自己的短处而嫉恨别人的长处。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出处】《增广》

【讲解】宁可坚持正直以至使自己利益得不到满足,也不可使用邪恶手段使自己得到很多利益。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出处】《荀子》

【讲解】不为赞誉所引诱,不因毁谤而恐惧。

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出处】《增广》

【讲解】对于利益,宁愿用正当的手法取得,而绝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求取。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出处】《论语·为政》

【讲解】一个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做人!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出处】《礼记·表记》

【讲解】君子不自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大,不自认为自己的功劳高。

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出处】《礼记·经解》

【讲解】缪:通""。君子在开始时就要谨慎从事,如果相差哪怕一丝一毫,也会错得千里之遥。

其誉人也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

【出处】《史记·日者列传》

【讲解】称赞别人不希望人家回报,说人家不好不顾及人家怨恨。意谓誉人、恶人,都要襟怀坦白,不计得失。

其誉人也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

【出处】《史记·日者列传》

【讲解】称赞别人不希望人家回报,说人家不好不顾及人家怨恨。意谓誉人、恶人,都要襟怀坦白,不计得失。

告人以诚,而后人信之。

【出处】宋·苏洵《六经论·乐论》

【讲解】告:规劝。以真心实意劝告别人,而后别人才会相信他。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出处】《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讲解】应当作出决断时不决断,反而会因此遭受祸害。意谓处事要果断,而不能优柔寡断。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出处】唐·李商隐《上河东公启》

【讲解】人们相互了解,贵在了解内心。

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出处】宋·林逋《省心录》

【讲解】能委屈自己的人一定能和众人很好地相处,争强好胜的人一定会遇到对手。

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出处】唐·李白《赠友人》

【讲解】人活在世上贵在互相知心,何必追求金钱这身外之物呢?

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出处】唐·李白《赠友人》

【讲解】人活在世上贵在互相知心,何必追求金钱这身外之物呢?

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出处】唐·李白《赠友人》

【讲解】人活在世上贵在互相知心,何必追求金钱这身外之物呢?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处】《论语·学而》

【讲解】患:担忧。不己知;即"不知己",不了解自己。不怕别人不了解我,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出处】《论语·雍也》

【讲解】自己要在社会上自立,就要使别人能在社会上自立;自己要在社会上通达,就要使别人也能在社会上通达。这是儒家的仁爱思想。

以己度人,己之不欲,则知人之不欲;己之所恶,则知人之所恶。

【出处】明·王艮《明哲保身论》

【讲解】度(duó):揣度,衡量。恶(wù);厌恶。意谓拿自己来揣度别人,自己不想要或不想做的,就知道别人也是这样;自己厌恶的,就知道也是别人厌恶的。

语人之短不曰直,济人之恶不曰义。

【出处】宋·林逋《省心录》

【讲解】说人家的坏话不叫做正直,助人干坏事不叫做正义。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出处】《礼记》

【讲解】面对财物,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面对危难,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逃避它。

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出处】屈原《抽思》

【讲解】高尚的道德要靠自身修养,不能只靠外界给予;美好的名声要靠自己的实际行动,不能用弄虚作假获取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出处】李密《陈情表》

2003年高考】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出处】宋·郭彖《睽车志》

【讲解】见到怪人怪事不要奇怪,那怪人怪事就会自行败退。意谓遇到怪现象要沉住气。

满招损,谦受益。【1995年高考】

【出处】《尚书·大禹谟》

【讲解】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谦逊虚心会得到好处。告诫做人要谦虚不自满。

貌合神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出处】宋·张商英《素书》

【讲解】与人相处,表面上关系密切而实际上怀着两条心的人,必定孤立无援,亲近奸佞远离忠臣的统治者,一定灭亡。

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

【讲解】谦恭但不失尊严,委曲但不失正直。意谓人在世上要待人不卑不亢,委曲求全但不能不要原则。

人至察则无徒。

【出处】《汉书·东方朔传》

【讲解】意思是人明察得太过分,他就没有下属了。

见人有善,如己有善;见人有过,如己有过。

【出处】《尸子·治天下》

【讲解】见到别人有美好的德行,如同自己也要有这种美好的德行;见到别人有过错,就如同自己有这种过错。意谓要学习人家好的方面,改正自己不好的方面。

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出处】《战国策·秦策》

【讲解】惩罚有罪者不避权势大的人,奖赏有功者不偏爱与自己亲近的人。

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出处】《战国策·秦策》

【讲解】惩罚有罪者不避权势大的人,奖赏有功者不偏爱与自己亲近的人。

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出处】唐·魏徵《十渐不克终疏》

【讲解】要亲近喜欢君子,疏远排斥小人。意谓领导者要亲善远恶,重用好人,远离坏人。

责人之心责已,恕已之心恕人。

【出处】《增广》

【讲解】用责求别人的心来责求自己,用原谅自己的心来原谅别人。

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

【讲解】疏:疏远。戚:亲属。以真心实意待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疏远,但实际上亲密:以虚情假意待人,即使表面上显得亲近,但实际上是疏远的。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出处】《三国志·蜀书·秦宓传》

【讲解】记住别人的优点,忘记别人的过错。这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君子。

【出处】《论语·雍也》

【讲解】朴实胜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胜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应配合恰当,既文雅又朴实,这才是个君子。

君子不以口誉人,问人之寒则衣之,问人之饥则食之,称人之善则爵之。

【出处】《礼记·表记》

【讲解】誉:称赞。衣(yì):给……衣服穿。食(sì)门:给……饭吃。爵:给……爵位。意谓君子不要空凭嘴巴赞扬人,如同问别人冷不冷就要给人衣服穿,问人饿不饿就要给人饭吃一样,如果称赞别人好,就要给他官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994年高考】

【出处】《论语·颜渊》

【讲解】施:给予。意谓自己不想要或不想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美德。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出处】《礼记·中庸》

【讲解】尤:指责,怪罪。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要上不怨恨天命,下不责怪别人。意谓不要老是埋怨或归罪于客观,而应从自身找原因。

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出处】《诗经·大雅·烝民》

【讲解】令:美好。仪、色:仪表,风度。对于表面伪装得美好的人,要特别小心。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出处】宋·苏洵《衡论·远虑》

【讲解】知道什么说什么,毫无顾虑;有多少说多少,毫无保留。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处】《孟子·离娄下》

【讲解】仁爱的人爱别人,有礼貌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敬他。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出处】《孟子·离娄上》

【讲解】人的毛病,在于不谦虚,喜欢以教育别人的姿态出现。成语"好为人师"即源于此。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出处】《老子》四十四章

【讲解】知道满足,不会受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爱国爱民

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

【出处】《汉书·路温舒传》

【讲解】大宾:古多指君王的宾客,这里指"贵宾"。赤子:初生的婴儿。意思是:尊敬贤士如同尊敬贵宾,爱怜百姓就像爱怜初生的婴儿。

恤其勤劳,爱民如子。

【出处】唐·魏徵《十渐不克终疏》

【讲解】恤:体恤、怜悯。意思是:体恤百姓的辛勤劳苦,爱百姓就像爱自己的子女。

古之为政,爱人为大。

【出处】《礼记·哀公问》

【讲解】意思是:古人治理国家(颁布政令),总是把爱抚百姓作为头等大事。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出处】宋·陆游《陇头水》

【讲解】太白:星座名,即金星。古代占卜,以为太白星主中国。收光芒:指中国衰弱。这两句诗写出了对国家衰弱却报国无路的悲叹。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出处】《尚书·五子之歌》

【讲解】邦:国家。固:坚固,牢固。宁:安宁。意思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了,国家才能安宁。

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

【出处】《荀子·议兵》

【讲解】意思是:爱护百姓的,国家就强大,不爱护百姓的,国家就弱小。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泛论训》

【讲解】法:效法。周:密合。意思是:假如对百姓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人;假如完全合乎整理,就不必遵循旧规。

治天下者当用天下之心为心,不得自专快意而已也。

【出处】《汉书·鲍宣传》

【讲解】自专:按自己的意图独断独行。快意:这时指随心所欲。意思是:治理天下的人应当以广大民众的心愿为心愿,决不能按自己的意思独断独行,随心所欲。

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出处】《商君书·更法》

【讲解】法:效法。这两句的意思是:如果可以用新法来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效法旧的法令制度;如果可以用新法来使人民得到好处,就不必因袭旧的礼数。它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变法图强的意识。

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出处】《荀子·君道》

【讲解】有社稷者:这里指君。亲爱己:爱戴自己。意思是:君不能爱护百姓,不能为百姓谋取利益,却要百姓爱戴自己,这是不可能的。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出处】《论语·尧曰》

【讲解】周亲:至亲。仁人:指具有仁德之人。意思是:虽有于亲,不如有仁德的人;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人。

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

【出处】宋·程颢《答横渠先生定性书》

【讲解】心:感情。物:这里指外物、环境。意思是:圣人的喜怒哀乐,不由他个人的感情决定,而由社会外物来决定。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出处】清·黄宗羲《原臣》

【讲解】治:特指国家治理得好。乱:与""相反,指国家无秩序,不太平。一姓:这里特指君。意思是:国家治理得好还是不好,判断的标准不是看君家庭的兴旺还是衰微,而是看亿万百姓是忧愁还是快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出处】唐·罗隐《蜂》

【讲解】借蜂喻人,寄寓了对广大劳苦群众,终生勤劳而一无所得境遇的深切屿。现用以赞扬辛勤为民、毫无私心的高尚情操。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出处】宋·文天祥《扬子江》

【讲解】南方:指南宋小朝廷所在之地。这两句诗以磁针石作比,表现出强烈的忠君报国的思想感情。

荣必为天下荣,耻必为天下耻。

【出处】唐·齐己《君子行》

【讲解】不为个人博取荣誉,要为天下博取荣誉;不为个人之事感到耻辱,要为天下之事感到耻辱。

投笔书生古来有,从军乐事世间无。

【出处】宋·陆游《独酌有怀南郑》

【讲解】这两句诗用东汉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追忆南郑从军之乐。所谓"从军乐事世间无",写的是当年从军之乐。该句与上句对照,流露出一种自豪感。

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保国家。

【出处】清·秋瑾《失题》

【讲解】这两句诗表达出一种决心为国牺牲,即使粉身碎骨也视若等闲的豪迈气概。

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讲解】末:外表。意思是:圣人注重的是加强自身修养这个根本,而不注重修饰外表。

天下者,非一姓之私也,兴亡之修短有恒数。

【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讲解】私:私产。修:长。恒数:不变之数,即常规。意思是:国家并不是君一家一姓的私产,王朝的兴亡,统治时间的长短自有它的常规。

天下不可一日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忘于天下。

【出处】宋·王安石《慈溪县学记》

【讲解】政教:指政治和教化,而为学应时刻不忘国家,后一句启示为学者应心怀天下。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讲解】这两句的意思是:对国家有利的就喜爱它,对国家有害的就讨厌它。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出处】清·徐锡麟《出塞》

【讲解】解:知道。沙场:战场。马革裹尸:东汉马援曾说过,男子汉要死就死在战场上,用马皮裹着尸首回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战士只知道如何为国牺牲,至于死后是否能把尸首运回家乡,那侄不在乎。它表达了作者为国献身、义无反顾的战斗决心。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出处】唐·李白《独漉篇》

【讲解】国家的耻辱没有洗除,怎么去考虑个人成名呢?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出处】宋·陆游《示儿》

【讲解】王师:指南宋的军队。中原:指沦陷于金兵之手的中原地区。乃翁:你们的父亲。这两句诗如同临终遗言,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爱国情怀。

平生颇有回天志,今日真成去国吟。

【出处】清·梁启超《饮灯室诗话》引

【讲解】回天:比喻扭转极难挽回的形势。去:离开。前一句写挽回国家颓势的壮志,后一句写壮志难酬的悲哀。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出处】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讲解】可怜:可惜。这两句词是说:面向西北遥望旧京,可惜被无数青山遮挡,望而不见。言外之意是慨叹中原陷金兵之手,不能光复。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

【出处】《史记·赵世家》

【讲解】制:控制,统治。常:指常道,这里主要指不变的法令、制度等。经:规范。上:这里是最重要之意。意思是:统治国家有不变的法令、制度,利民是根本;治理政事有规范,政令能贯彻执行最为重要。

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出处】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讲解】前一句表达忠心报国之意,后一句表达拳拳思亲之情。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了丹心照汗青。

【出处】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讲解】汗青:史册。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人生总有一死,但要死得有价值,要留下忠诚的事迹,永远在史册上光辉照耀。

民利与兴,民害与除,不可易也。

【出处】明·海瑞《告养病疏》

【讲解】与:为,替。易:变更。意思是:对百姓有好处的,为他们兴办,对百姓有害处的,替他们清除,这是不能变更的。

众而不可欺者,民也。

【出处】宋·苏轼《陈州为张安道论时事书》

【讲解】意思是:人数众多而不能欺侮的是百姓。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讲解】意思是:粮食是百姓生存的根本,百姓是国家存在的根本,国家是君主存在的根本。

莫作世间儿女态,明年万里驻安西。

【出处】宋·陆游《和高子长参议道中二绝》

【讲解】安西:唐代边关名称,在今新疆境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要像一般人那样儿女情长,来年到万里之外的西北边境去防守边敌,表达出一种为国戌边的精神。

为国忘家,那曾有后公先私?

【出处】清·张彝宣《倒精忠·刺字》

【讲解】这两句表现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以反诘句出之,感情分外强烈。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出处】《孟子·离娄上》

【讲解】天:指自然规律。意思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就生存,违背自然规律的就消亡。

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出处】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讲解】社稷:指国家。这两句的意思是:普通人的死生对国家是有重要意义的。它表明作者对死生的一种见解。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出处】唐·白居易《新制布裘》

【讲解】古人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说。 这里活用这两句话,再现出大丈夫要拯时济世,而不愿独善其身的意愿。

与民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民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

【出处】《三国志·魏书》

【讲解】意思是:与百姓一起分离快乐的,百姓一定会为他的忧愁而忧愁;与人民一同共度平安的,人民一定会在他遇到危险时全力进行拯救。

但凡爱国之心,人不可不有;若不知本国文字、历史,即不能生爱国心也。

【出处】清·秋瑾《致秋壬林书》

【讲解】前一句说人人都应有爱国心,后一句说明懂得本国文字、历史与爱国心之间的关系。

人主之恃者,人心而已。

【出处】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讲解】恃(shì):依靠、凭仗。意思是:君所依靠的不过是人心所向罢了。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出处】清·秋瑾《对酒》

【讲解】碧涛:用苌弘死后其血三年化为碧玉的典故。指忠义之人为正义目标而流的血。表现了作者拯国救民的奋不顾身精神。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出处】《孟子·尽心下》

【讲解】社稷以象征国家。意思是:民为国之本,君为国之役,故民贵于国,国又贵君。

四海之内,社稷之中,粒食之民,一意同欲。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讲解】社稷(jì):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旧时用作国家的代称。一意同欲:一样看待,同样要求。意思是:普天之下,全国之内,对所有的百姓,都一样看待,两样要求。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

【讲解】道:道义。意思是:拥有正义的就能得到多方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很少有人支持与帮助。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出处】宋·陆游《病起书怀》其一

【讲解】阖(hé)棺:盖棺。前一句是流传甚广的名句。后一句是说,一个人的成就还须等到死后才能论定,作者认为未死以前还要以为国家做许多事情,表现出一种为国而忧的情怀。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出处】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讲解】这两句诗赞美了幽、并游侠少年奋勇御敌,视死如归的精神。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出处】唐·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讲解】吴钩:刀名,刃稍弯。五十州:指当时中央政权不能控制的藩镇地区。唐宪宗即位后决心用武力削平藩镇。这两句诗反映出作者为国家统一事业尽力以建树功名的愿望。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能覆舟。

【出处】《荀子·哀公》

【讲解】意思是:君主是船,百姓是水,水可以托载船,也可以使船倾覆。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出处】宋·陆游《夜泊水村》

【讲解】无再青:指双鬓已白,不能再变成青黑色,意思是年龄大了,不会变得年轻了。这两诗表现出诗人一心报国、万死不辞的壮烈情怀。

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

【出处】《战国策·齐策》

【讲解】能:能力。从:同""。意思是:善于治理国家的人顺从百姓的意愿,且估算军队的能力,然后方能纵横天下。

任大者思远,思远者忘近。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

【讲解】这两句的意思是:担当重任的人能深谋远虑,深谋远虑的人不计较眼前得失。

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出处】《国语·越语上》

【讲解】下:低处。意思是:古代贤明的国君,四面八方的百姓都归依他,就像水由高处往低处流一样。

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

【出处】《文子·上义》

【讲解】去:厌弃。意思是:众人帮助的,虽弱但一定会强大;众人厌恶习的,虽强大但一定会衰亡。

烈士不忘死,所死在忠贞。

【出处】唐·柳宗元《韦道安》

【讲解】烈士:壮志强烈的人。忠贞:忠诚而坚定不移。这两句是说:有志之士是不会忘却终有一死的,但是要为忠诚而死,死得坚定不移,死得壮烈。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出处】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怀五百字》

【讲解】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沉重忧虑和深切同情。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出处】《尚书·泰誓上》

【讲解】天:上苍、老天爷。从:顺从,满足。意思是:百姓所想要的,老天爷一定会满足他们的愿望。

人者,天地之仁也。

【出处】清·魏源《治篇三》

【讲解】仁:这里是核心、精华之意。意思是:人,是天地间的精华。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

【出处】《吕氏春秋·孟春纪》

【讲解】意思是:国家不是君一个人的国家,而是所有生活在这个国家里的民众的国家。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处】唐·王昌龄《出塞》其一

【讲解】龙城飞城:指汉朝名将李广。李广勇敢善战。威震龙城,匈奴称其为飞将军。阴山:在内蒙境内。首句从千年之前、万里之外落笔,把眼前月下的边关同秦汉时代筑关备胡、与胡人发生战争的历史联系在一起,创设雄浑苍茫的意境。次句写秦汉以来世代征夫的共同悲剧。后两句表达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希望有李广那样的大将镇守边关,不让胡人入侵中原。全诗的情调悲壮高昂。

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

【出处】宋·陆游《太息》

【讲解】这两句诗表现出诗人不可动摇的报国之志。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出处】清·秋瑾《鹧鸪天》

【讲解】金瓯(ōu):指国土。敢:岂敢。这两句词是说:沦陷的国土总要夺回来,为国牺牲是我们的责任,哪里敢顾惜自己呢?它再现出一种为国献身的决心。

上好是物,下必甚之。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出处】《礼记·缁衣》

【讲解】好(hào):喜好。意思是:上面喜好某种东西,下面对这种东西就加倍喜好。所以位居高位的人对自己的爱好和厌恶不能不持谨慎态度,这样才能为百姓作出表率。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崇儒学》

【讲解】意思是:执政的主要任务,只在获得人才;选用的不是有用的人才,国家就很难治理好。

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讲解】义:礼仪,上下适宜的规矩。长率之伦:长者能代表率那样一种德行;伦,德行。意思是:居于上位的人上下之间都遵循适宜的规矩,百姓中的长者又能为年轻人作出表率。这样,对内就能够禁止暴行,对外则可以威慑敌人。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讲解】意:这里指品德、德行。意思是:品德没有比爱民更高尚的,行为没有比使百姓快乐更厚道的。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出处】清·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讲解】这两句诗表达了拯时救国、力挽狂澜的壮志宏图。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出处】清·郑燮(xi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讲解】喻指关心百姓疾苦,哪怕是极细小的事情都深切关注。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出处】《老子》四十九章

【讲解】心:第一个心指私心,第二、三两个指心愿、愿望。意思是:圣人没有私心,百姓的心愿就是他的心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994年高考】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讲解】老(第一个):尊敬、敬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幼(第一个):爱护,用法同""。意思是:尊敬我的老人,并将它推及到别人的老人;爱护我的孩子,并将它推及到别人的孩子。

有道之君,以乐乐民;无道之君,以乐乐身。

【出处】《三国志·吴书·陆凯传》

【讲解】有道之君:贤明的君主。道,德政。意思是:贤明的君主,把自己的快乐与民众分享;昏庸的君主,只满足于自身快乐。

夫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出处】汉·张衡《东京赋》

【讲解】所以:用来……东西。意思是:民众好比水,可以用来载舟,也可以用来使舟倾覆。

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出处】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讲解】这两句词表达作者忠君爱国,力图收复祖国河山的理想和追求个人功名的宏愿。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出处】唐·陈子昂《感遇诗》

【讲解】济:救助。元元:庶民,众民,即百姓。意思是:贤明的国君,决不会只顾自己的私利,他忧虑关心的是百姓的疾苦。

贤君之治国也,犹慈父之治家。

【出处】汉·王充《论衡·治期篇》

【讲解】意思是: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就像慈祥的父亲掌管家庭。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出处】汉·蔡琰《悲愤诗》

【讲解】义师:指关东讨伐董卓的联军 。不祥:犹"恶人""坏蛋",指董卓。前一句概述全国大兴义师的形势,第二句述说大兴义师的目的,即共同讨伐作乱的董卓。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出处】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讲解】庙堂:指朝廷。江湖:泛指四方各地。这里指不在朝做官的士大夫。意思是: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而担忧;不在朝廷里做官,就为君主而忧虑。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出处】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讲解】骥:千里马。枥(lì):马厩。烈士:壮志强烈的人。在这四句诗中,作者以千里马自喻,表现出年虽老而志不衰的精神,抒发了决心统一天下的壮烈情怀。

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自为者,众去之。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

【讲解】意思是:办事为了众人,众人就帮助他;办事为了自己,众人就远离他。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出处】《左传·襄公十年》

【讲解】专欲:个人欲望。意思是:众人的愤怒不可冒犯,只考虑个人欲望,事情难以办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9227ee3524de518964b7dfc.html

《关于处事为人爱国爱民的诗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