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11位立德热点人物素材积累

发布时间:2019-06-18 17:07: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们的目光在辽远星空

李洪兴

2019010905:4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因什么而坚定?”在南仁东看来,是为了一个了解宇宙的梦想,为了一座让中国傲然于世界的国之重器

  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离不开每一位科学家、工程师、“大国工匠”的开拓与付出

    

  【人物】“天眼”之父南仁东

  【故事】天文学家南仁东是“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简称FAST)的发起者和奠基人。他主导提出利用我国贵州省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的顺利落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他长期默默无闻奉献在科研第一线,与团队一起迈过重重难关,让中国拥有了世界一流水平的望远镜。201810月,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被正式以他的名字命名。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特别提到,天上多了颗“南仁东星”。

  【点评】

  八字胡、厚嗓音、个儿不高……同事眼中的南仁东,虽然显得有些普通,但强大的气场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来”。由他领衔的“天眼”工程,在调试期就一口气发现了多颗脉冲星,宇宙正在更大范围内被“认出来”。

  相比于浩渺宇宙,人类深感渺小;由于不懈的探索精神,人类又何其伟大。正是因为我们迈进的每一小步,星空才渐显清晰。就像以南仁东为代表的天文学家们,不满足于中国当时最大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的状况,敢于提出方案,要建造一个单口径500米的望远镜。梦想有了蓝图后,他们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地图,拄着竹竿、挽着裤腿,几乎踏遍西南山区的所有洼地,在391个备选洼地里选中了条件最适宜的大窝凼。建成后的“天眼”,如同在金属巨耳里听宇宙的呼吸,“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

  “踏过平庸”,因为执着坚定。有人问,“因什么而坚定?”在南仁东看来,是为了一项热爱的事业,为了一个了解宇宙的梦想,为了一座让中国傲然于世界的国之重器,为了一份回报家国的赤诚……南仁东凭借20余年、8000多个日夜的坚守,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最终让“天眼”凝视苍穹。

  “踏过平庸”,因为勇于突破。在FAST项目中,有人不懂天文、有人不懂画图、有人不懂力学、有人不懂无线电,而南仁东几乎什么都懂,他更善于发挥项目团队中每个人的长处。由于涉及天文、力学、机械工程等各个领域,关键技术又无先例可循,他们只有突破工程极限,才能创造奇迹。事实证明,FAST能监测百亿光年外最微弱的信号,将在未来领先世界。

  前几天,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过去几年,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之所以能改变中国面貌,离不开每一位科学家、工程师、“大国工匠”的开拓与付出。他们的名字叫作南仁东、黄大年、黄群、钟扬……他们拓展着科学的边界、燃烧着无悔的人生,毕其一生去完成属于自己的梦、国家的梦、人类的梦,我们也因此能看得更宽广更深远。

以奉献书写不凡的人生

程远州

2018111204:5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物】捐资助学的崔崑院士

  【故事】近日,9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崔崑又拿出180万元,注入到他和夫人朱慧楠教授在2013年设立的“勤奋励志助学金”中,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该助学金自设立以来,崔崑院士夫妇已经捐资600万元。谈及捐资助学的初衷,崔崑教授说,“就是要捐款回馈社会”。而崔崑夫妇生活上非常节俭,崔崑教授一件衬衣穿了30年,还住在学校的院士楼里,没买房子,没请保姆,家具陈旧,电视甚至都不是液晶的。对受助学生,崔崑教授有一条要求——学习勤奋努力。

  【点评】

  有人说,崔崑教授是“国之脊梁”。何谓?青年时立志报国,中年时践行不渝,耄耋之年依旧持续奉献、照亮人心,所谓鞠躬尽瘁、师者风范正是像崔崑教授这样。

  这样的“国之脊梁”还有很多。一位身患癌症都不舍得用进口药的经济学家,没有把千万家产留给儿女,而是用来托举西部山区孩子们的未来,他就是清华大学的赵家和教授;一位把一生献给共和国跳伞事业的“军中传奇”,80多岁了,依旧蜗居农房、吃用从简,却将攒下来的1000万元都捐给了家乡,支持教育事业,她就是中国第一代女空降兵马旭。对于他们,人生之精彩不只是体现在奋斗的前半程,也闪耀在奉献的后半段。

  有人或许会说,他们劳苦功高,一生奉献,完全可以让晚年更舒适惬意,而不必过得如此清苦。然而,正是因为他们有着超越常人的境界与格局,视烛照他人为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事,所以在人生的晚年也不遗余力去做。这正是一种赤子之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竭尽一生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对于我们而言,将这样的精神接力棒传递下去,才能让他们的奉献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诗人说,“我们必须奉献于生命,然后才能获得生命”。以奉献书写人生年华、绽放生命芳华,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更加丰盈,成为一个纯粹的人、大写的人。

风雨悬停彰显英雄本色

周珊珊

2018101604:5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物】“海上卫士”黄智斌

  【故事】前不久,一艘塞拉利昂货船在汕头海门湾附近发生主发动机故障,在台风“山竹”的影响下,受到风浪冲击,9名船员命悬一线。一边是已达12级的瞬时最高风力,一边是只能支持3个多小时的油耗时限,再加上岸边竖着联排高压线,直升机无法以常规飞行角度接近。在这样紧急状态下,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飞行管理部部长黄智斌,毅然操控直升机,采用难度极高的倒飞方式接近货船,悬停甲板,最终救起全部船员,安全返航。

  【点评】

  恶劣的天气条件、有限的救援时间、复杂的现实情况……很多人评价这次救援行动时说,“大片都不敢这么拍!”实际上,这并不是黄智斌第一次上演“绝处救援”。20172月,黄智斌所在机组接到求助信息后,迅速飞往事故海域,当时风力达到78级,浪高45米,且遇险的船体已经严重倾斜。黄智斌与机组果断决策,迅速开展高绳救援工作。谨慎而大胆的救援持续了不到30分钟,机组就将11名遇险人员全部救上飞机,而此时,渔船已经开始沉没。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至今,黄智斌已参与救助任务百余起,拯救了100多个濒临危险的生命。他为何能屡屡通过极限考验,完成救援工作?没有“两把刷子”的确不行:一个是无畏的勇气,一个是高超的技能。

  勇气源自对职业的责任。“存在是因为被需要,有一天我们自己到船上,坐邮轮去旅游的时候,你知道有这么一支队伍在那儿,你心里会安心很多。”海上救援工作压力大、风险高,支撑黄智斌始终坚守的原因,就是责任。关键时刻的果断和勇敢,并不是因为他无所畏惧,而是心有牵挂,甘用自己的冒险换取他人的平安。

  专业则得益于经验积累。过硬的技术水平带来的“高光时刻”,离不开平时扎实的训练和备勤。每年,黄智斌所在的救助飞行队要训练约900小时。被机组同事称为“完美主义者”的黄智斌,常常废寝忘食,带领年轻飞行员在岗位练兵中提升业务技能。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他也一直在值班,一天都没休息。贵以专,重在勤。主动梳理救援情况,既积累“救”的经验,又加强“防”的理念,从中提炼出浅显易懂的急救处理知识,走访、教育附近渔民,让安全救援融入生活和工作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四川航空“中国民航英雄机组”全体成员时说,“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他们不是孤例,更不会孤独。无数人如他们,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经历着浪尖掠过、风雨悬停,进退之间挑战自我的极限,在拼搏之中彰显英雄本色。

保家卫国,不能后退半步

肖家鑫

2019012304:3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物】“排爆专家”张保国

  【故事】1984年,张保国考入军校,毕业后分配到原济南军区某军械雷达修理所工作。在部队期间,张保国刻苦钻研,成为一名弹药专业骨干技术人才。1999年,他作为排爆紧缺人才转业到济南市公安局,成为局里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一个专业排爆手。军营15年,与他相伴的是危旧弹药、冲天火光和地动山摇;警营20年,他天天在“火山口”上过日子,与死神掰手腕。多年来,他总是第一个穿上排爆服担当主排手,成功处置涉爆现场110余次,排除爆炸装置和可疑爆炸物140多个,销毁废旧雷管30余万枚、导火导爆索51万余米,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

  【点评】

  人们常说,保家卫国是军人的天职。戎装在身,使命在肩,自然义不容辞。更有这么一些人,当他们有机会二次选择时,毅然再次赴身战斗在守护安宁的第一线。

  “排爆专家”张保国正是其中代表。从部队转业后,他来到了又一个危险的岗位,每次拆弹都如同一次“生死赌博”,用生命与死神对赌,一干就是20年。是什么力量在支撑他不惧危险,坚持至今?

  部队教给他责任和担当。“这活儿总得有人干”,张保国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20年来,他身边的同事换了一批又一批。2005年在销毁废弃弹药过程中,张保国不幸严重烧伤,周围人都劝他换个岗位,他却始终不为所动。军人的烙印深深刻在身上,正如他的名字,保家卫国是职责所在,作为军人和警察,不能后退半步。

  信仰让他有了不畏不惧的勇气。面对疑似爆炸物,谁穿上排爆服,就意味着谁要与危险零距离接触,就等于要直接触摸死神的脉搏。但在每个案件处置现场,张保国总是说:“我是排爆队长,第一排爆手;我是共产党员,我的党龄最长,有任务我先上。”当然,他也有担心、有顾虑、有牵挂,女儿还在读书、母亲长期因病卧床。但因为信仰所在、信念所系,他必须一次次地站出来,克服恐惧、捍卫安全。

  “稳住,一定要稳住!”无论是排爆还是日常,“稳”了才能更好地“进”。千千万万名像张保国一样的退役军人,或是在干事服务的最基层,或是在生死之间逆向而行,或是在踏踏实实地创业经营,无不是稳扎稳打、兢兢业业,实现自我、奉献社会。“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他们活跃在各行各业,以自己的行动投身到改革发展大潮中,他们无愧于“最美”,无愧于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在大地上书写奋斗

  

2019012205:3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物】浙江余姚横坎头村全体党员

  【故事】横坎头村曾是浙东抗日根据地中心所在地。10多年前,横坎头村还是一个交通闭塞、房屋破旧、村民收入低的薄弱村,老一辈村民说,“横坎横坎,横看竖看看不到头”。如今,全村党员干部艰苦奋斗、一心一意带领村民发展致富,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绿色资源,壮大特色农业,村集体收入从负债45万元跃升至年收入百万元,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村民们踏上了小康路。习近平总书记给村全体党员回信时,勉励他们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点评】

  泥土虽无言,但它能孕育生命、滋养世界。关键就在于,人们要悉心耕耘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呵护每一捧土壤。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老百姓来说,如何利用好土地的馈赠、如何让“泥疙瘩”变出“金疙瘩”,既是大事又是难事。

  横坎头村就实现了华丽“转身”。以前的荒地,种上了樱桃,成了种植基地;以前的院落,开办了农家乐,有特色又能增收;以前的历史,发展成了红色旅游,乡村振兴在路上……转变是怎么实现的?老百姓都说,党组织是“定盘星”。可以说,这方土地上长出“发财树”,村党组织和全村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人们常说,“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回望横坎头村10多年来走过的路,正是一部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奋斗史。党员队伍素质过硬,是致富发展的“先锋模范”;基层党组织引领在前,是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发挥好了这两个作用,何愁不能奔小康、谋振兴?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同乡亲们齐头奔跑在苦干实干的大道上,正是新时代奋斗精神的写照。在小岗村,从最初的“红手印”到如今村两委带着搞股权分红、抓乡村旅游,改革发展的春水一次次被激活;在金寨大湾村,第一书记余静担当表率、发动党员,抓产业扶贫、推扶贫搬迁,一桩桩实事让大别山深处的小山村变了样。其实,小山村发展需要的那股子凝聚力、精气神,很大程度上来自党员干部的号召力,更离不开干部群众一起奋斗拼搏的向心力、创造力。

  从这里,能照见“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我们看到了这个国家的发展变迁与开拓进取,看到了一个执政党的不忘初心与创新引领,看到了新时代每个人挥洒汗水的背影与身姿。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新的一年,党员干部继续把奋斗书写在大地上,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红火。

守好属于自己的“哨所”

  

2019011804:2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物】“忠诚界碑”凌尚前

  【故事】成长生活在边境地区的凌尚前,19813月主动报名,成了一名光荣的国防哨兵。38年的坚守,凌尚前用行动诠释忠诚,一年一年走下来,这条边境线让凌尚前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如今,凌尚前从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天池民兵哨所哨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但仍在参与哨所执勤巡逻。他所在的哨所先后被授予“英雄民兵哨所”“先进边(海)防哨所”称号,凌尚前也被誉为“忠诚界碑”。

  【点评】

  山河无言,战位就是丰碑。如何理解坚守?他说,“我要把这个岗一直站下去,干到走不动的那一天。”如何看待家庭?他说,“哨所也是一个家。”这就是凌尚前,平凡中闪烁着伟大。

  跋山涉水胜过豪言壮语。凌尚前凭着一副硬脚板,在8公里的国境线上走完了3个“长征路”;凭着一双警惕眼,妥善处置百余起边情、上报2000多条边情;凭着一身正义,38次自觉抵制金钱物质诱惑,79次协助查获走私案件,58次截堵盗伐盗猎分子。正是默默奉献、持续坚守,他和全体哨所人员一起,让边境线成为真正的国家安全线、百姓幸福线,平凡的岗哨岿然屹立

  时光见证奉献,岁月印刻光荣。长期奉献、阖家奉献的故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处处闪耀。在祖国西南的玉麦乡,桑杰曲巴和女儿卓嘎、央宗3人在20余年里通过放牧,守好祖国的山水草木;在祖国西北端的中哈边境线上,在“路到头、人到头、水到头、电到头、田到头”的桑德克哨所,民兵马军武践行“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的誓言,戈壁巡边30年;在祖国北方的腾格里沙漠,阿拉善军分区连续四任主官退休后,一致选择治沙播绿,18年来接力打造出16.7万亩绿色屏障,被称为“老兵绿”。这些堪称英雄的群体或个人,站好了属于自己的“边防哨”,是和平的守护者、家园的保卫者、幸福的奉献者。

天池哨所旁有棵榕树,与凌尚前相伴了30多年,扎根在岩缝里,被叫作“守边树”。如今,哨所也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学习,甚至来当哨兵。“守边树”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根还在,就一定会在“向下的生长”中迸发出“向上的力量”。

等待也是一种守护

李雨桐

2018110804:3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故事】张翰是大连529路区间车的专职司机,一向守时尽责的他,最近在三八广场站,会比原定发车时间多等两分钟。原来,他了解到,高中生小刘和小杨每晚下课后,要在此站换乘区间车回家,如果错过了这一班,只能再等半小时。考虑到分秒时间对高中生太珍贵,夜晚等车也存在安全隐患,张师傅向领导汇报沟通后,决定延迟发车两分钟,将等待化作暖心守护。这一举动,也得到了其他乘客的理解和支持,“给公交司机一个大大的赞”。

  【点评】

  天气凉了,有人愿为你驻足吗?暗夜路长,有人愿为你守候吗?公交车司机张翰用尽责的职业心、敏锐的观察力,给出了回答:让公交车“晚”开两分钟,等候两个高中生,守护她们的回家路。夜虽寒,人心暖。如此,黑暗的夜晚,也有一路明灯;刺骨的风,也会被暖流温柔。

  两分钟很短,短到听不完一首歌;两分钟也很长,长到学生小刘和小杨一旦错过就要“再等半个小时”,与之而来的是他们父母更久的揪心和牵挂。被张翰和乘客们“延”出来的两分钟,彰显了一种价值,对张翰来说是人性化服务与职业精神的折射,对学生来说是他人助你为乐、接续将爱传递的现实教育,对广大乘客来说是在互谅互帮中逐渐凝聚成一个文明道德的共同体。可以说,两分钟的等候,无数人的支持,不仅让回家路更温暖更安全,也照见我们社会和谐运转的价值基石。

  等待两分钟,只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却能给人更多启示。抽象的道德,转化为鲜活的实践,才更能浸润人心。一个社会要成为价值共同体、道德共同体,也需要落实到每个人的行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来就不是一次性的、单向度的。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友善撒播出去,把心灵的火种点亮起来,才能让更多人一起携手前行。公交司机的等待,若能带领更多人以体己之心体人,守候友善、守护文明,那么它的意义就远不止是两分钟、远不止是一段路,而是让整个社会风清气朗,让更多人心向好向上。

  你在前行,总有人在背后默默守护,总有人在站台默默等候。所以,有时候,让我们也成为那个守护者、那个等候者。

精神航标永不沉没

谷业凯

2019012504:3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物】中船重工第七六〇所黄群等同志

  【故事】2018820日,第18号台风“温比亚”过境辽宁大连,受其影响,停靠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六〇研究所的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出现重大险情。在危急关头,时任第七六〇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的黄群带领11名同志组成抢险队,对试验平台进行加固作业。作业过程中,黄群、宋月才、姜开斌同志被巨浪卷入海中,英勇牺牲。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黄群、宋月才、姜开斌同志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许党报国。

  【点评】

  巨浪席卷,12名同志奋不顾身、毫不犹豫、一往无前地冲向码头,去加固试验平台缆绳。平日里5分钟的路程,在生死攸关时刻,丈量出一个英雄群体的精神高度。台风和巨浪面前,黄群等同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对党忠诚、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用宝贵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

  黄群妻子在整理丈夫遗物时发现,在大连工作的480多天里,他一共使用了5个笔记本,其中有3本都快记满了。“只有奋斗的一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一生。”这是黄群在笔记本上写下的一句话,也成为他生命最后5天的写照:816日,在办公室通宵值班,巡查码头;19日,在办公室通宵值班,实时掌握试验平台动态;20日清早,赶到码头检查,要求保障人员每半小时报告一次情况,后来每隔5分钟就会询问一次……黄群的敬业与奉献跃然纸上,他和同事宋月才、姜开斌一起,以冲锋的姿态倒在了岗位上。他们不图名、不图利,舍小家、顾大家,把满腔热血全部倾注到舰船事业中,用生命托举的科研平台凝聚了几代造船人的心血,对提升我国船舶多项核心关键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斯人已逝,精神传承。我们不会忘记“要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东西”的材料学家闵乃本、“让世界提到高铁就想到中国”的院士王梦恕、“要在速度没慢下来时,把棒子交给下一代”的物理冶金学家周尧和、“隐姓埋名二十载大漠深处写忠诚”的两弹元勋程开甲……这些在一线孜孜求索、忘我工作的科研工作者,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祖国大地上才得以矗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优秀共产党员就是这样伟大的人,我们的事业前进更需要这样伟大的人。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没有哪项事业不因奋斗和耕耘而更显伟大,我们的时代也需要奋斗者、耕耘者。巨浪袭向码头的一刻,英雄们的壮举被定格,但是他们的精神必将成为永不沉没的航标。

把有限生命活出精彩

陈径舟

2019011605:0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物】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

  【故事】牛犇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11岁起从事表演工作,参演过一批脍炙人口的影片,因对中国电影事业的贡献,2017年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青年时期的牛犇就立志加入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地追求进步。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入党这条路,他走了60多年。近年来,他多次向组织表达入党的初心和意愿,2018531日,中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演员剧团支部委员会同意吸收牛犇为中共预备党员。那一刻,83岁高龄的牛犇热泪盈眶,完成了人生中的最大心愿。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勉励牛犇,继续在从艺做人上作表率,带动更多文艺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

  【点评】

  为什么入党心愿能让声名卓著的老艺术家念念不忘?为什么耄耋之年的艺术家入党一事会牵动人心?为什么一人的夙愿达成代表了无数艺术家的心声?除了个人的艺术修养让人敬重,其中信仰的味道、坚守的执着,更是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心有所属,行有所向。回顾牛犇的“入党记”,从“地下党员”老师那里播下初心,到认准中国共产党;从身边一批党员艺术家同事的熏陶,到暗下决心“党指到哪里,我就到哪里”;从动荡年月阴差阳错没入成党,到多年来向党组织表达意愿并真正成为一名党员……岁月在老人脸颊上刻下了皱痕,也在心底烙下了“跟党走”的信念。宣誓的那一刻,“叫一声同志”何其厚重;入党的那一瞬,“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就是现在”。心向往之,把党当作母亲,“一辈子不回头”。

  这是党员的心声,也是党的召唤和期望。牛犇入党是个人的荣耀,也让他成为艺术家的楷模。因工作原因,曾与多位老艺术家交流,在忆往昔岁月时,风华正茂的他们怀揣救国之愿,从天南地北赴延安,以入党为光荣;入党后,他们又敢于担当牺牲、不计个人得失,总是吃苦在先、冲锋在前。这是一群为艺术理想而孜孜以求的人,又是一群把为党为民当成价值坐标的人,真正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艺术家,才能塑造出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艺术形象。

  牛犇说,“怎么严格要求自己,都还不够。”党员张玉滚,扎根深山十几载,把山路走成了希望大道,成为乡村教育的守望者;党员黄群,危急时刻迎难冲锋,用身躯捍卫科研平台;党员钟扬,在青藏高原为国家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而他自己更是一粒不负时代、不负梦想的种子……党员身份,是沉甸甸的责任和不平凡的使命,意味着更多的律己、担当和垂范。各个行业领域的党员都挺立在前,纵使生命有限,也一定能活成“大我”、活出意义。

有格局的人生有宽度

窦瀚洋

2019011505:0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物】“全国劳模”李万升

  【故事】1983年,李万升自愿参军,表现突出、多次立功,入伍第二年就入了党。1987年,他从部队复员,带着借来的70元钱来到吉林长春,开始了艰苦打拼。从装卸工干起,到攒钱开副食店,再到1992年二次创业成立公司,几十年来,拼搏与奋斗是李万升不变的节奏。饮水思源,致富后李万升积极回报社会,热心公益,不仅资助了贫困学生600余人次,还帮扶了100多位孤寡老人和10名老兵……在“全国劳模”李万升看来,希望这个社会越来越好,力所能及做点好事,一个人会影响一群人,一群人会影响到更多的人,时间长了,整个社会就会充满正能量。

  【点评】

  一个人犹如一本书,“阅读”李万升这本“书”,离不开激情、善心与信念这三页。

  第一页充满激情。怀揣仅有的70元“创业资本”,李万升干过不少脏活累活:当过装卸工、开过副食店、扛过液化气罐……过程虽然艰辛,但农村生活和部队磨炼让他能吃苦耐劳,无论工作还是创业,始终都激情高涨。1989年,他将原来的小副食店扩建成一个大副食商店;1992年二次创业办公司,免费为千家万户送液化气罐。为什么能干得不知疲惫、热火朝天?因为他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第二页彰显大爱。“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业”。带动公司员工无偿献血,为地震地区捐款,开展捐资助学、扶贫帮困等活动,李万升带领公司上下,让奉献成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行动。一个人不只是追求金钱,更要在奋斗中体现自身价值、社会价值。做好事、做善事、做有意义的事,李万升及其公司员工慷慨解囊、回报社会,他们拥有的“一颗金子般发光的心”,最是珍贵、恒久。

  第三页刻印信念。李万升曾在给员工的信中写道:人生要有自己的格局,“人的格局”即一个人心灵的宽度和深度。的确,创业不易,守业更难,而他将奋斗的成果反哺社会,便是格局所在、信念所系。这一格局闪耀的色彩,是“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军人本色与党员本色。这种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进取的锐气,何尝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精神气质?

  “是苦难锤炼了我的意志,给了我勇往直前、永不向困难低头的执著精神。”其实,沙场英姿留存、商海浪头搏击,每一滴汗水都不是所谓的“苦难”,而是给予发展、成长的馈赠。但也别忘了,当它顺着脸颊流下时,会浇灌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滋润人们的心田。

成事,在于把心交给群众

王锦涛

2019011105: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物】“牧区书记”李志龙

  【故事】从2001年进藏当兵、考学再到进入公务员队伍,李志龙在西藏已经待了十几年。在西藏阿里地区措勤县磁石乡担任党委书记3年多来,他走遍全乡742户牧民家,形成5大本调研报告,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先后在全乡发展起具有当地特色的、牧民能干会干的脱贫增收项目15,使全乡贫困人口从1023人减少到714人。2018年又有数百人实现脱贫。李志龙还在牧区推动文明生活落地,新建村民文化广场,完成道路硬化、种草绿化、太阳能灯亮化等项目,磁石乡成为阿里地区首个自治区级“生态乡镇”。在这个平均海拔超过4700米、走一步喘一口的“生命禁区”,李志龙成了牧民心里的“自家人”。

  【点评】

  刚听说李志龙要到磁石乡工作,家人担心他身体,朋友觉得他“傻”。李志龙却说,“我是军人出身,服从命令是天职”。不畏艰苦,到最偏远的地区工作,不是傻不傻、值不值的问题,而是作为“军人”的使命、身为党员的责任,“干部是党的干部,如果都不去,谁来做好党的事业呢?”

  对军人出身的李志龙而言,听从党的召唤,投身脱贫攻坚,是在践行另一种天职——为群众办实事。他说,“如果生命就是燃烧的过程,我愿燃烧在最基层、燃烧在扶贫的第一线”。在海拔高、资源少的磁石乡,致富不易,的确需要一种“燃烧精神”。即便脱下了军装,也不会褪去军人本色,与贫穷战斗,李志龙冲锋在前。刚一到任,他就马不停蹄挨家挨户做调研,走遍了全乡。生态环保、旅游开发、脱贫攻坚……一个个想法落地,乡村换了新颜,群众鼓了钱包,在这个“毛头小伙”的带领下,一个“新磁石”破土长成。

  从“想做”到“做成”,需要的是一股子韧劲,而背后都是爱与付出。唯有爱得深沉,才能干得扎实,才会俯下身去做调研、抬起头来想发展。“我爱这片土地,更爱这里的牧民群众。”因为这份爱,李志龙在资源相对贫乏的磁石乡,想出致富好法子;也是因为爱,曾经同为军人的河北滦平周台子村党委书记范振喜扎根农村,带领群众将“一穷二乱人心散”的穷山沟,建成了青山绿水的小城镇;还是因为爱,青海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克素尔村党支部书记铁建国,1973年退伍返乡,带领乡亲们发展集体经济,村民收入年年增长……只要满心倾注,没有什么穷根拔不掉、没有什么困难攻不克。

  军民鱼水情,党群一家亲。作为曾经的人民子弟兵,李志龙的内心信条纯粹得就像那一抹军绿,“将心交给群众,群众就觉得你是自家人”。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期,基层需要更多像李志龙一样的干部,敢于担当、善作善为,以一颗为民谋幸福的拳拳之心,带领群众奔小康。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90bbc10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1f.html

《2020高考11位立德热点人物素材积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