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复习范围

发布时间:2016-01-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 “三突出”原则
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2.双百方针

1956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3.潜在写作

为了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一种是作家们自觉的创作,如丰子恺写的《缘缘堂续笔》和食指的诗;另一种是作家们在非常时期不自觉的写作,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4.第一次文代会
1949.7在北平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在该会议上,“文学一体化”得到了全面的实施。“文学一体化”指的是:文学根据政治意识形态的需要所作的规范化。首先确立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绝对领导地位;其次对抗战以来的文艺运动进行总结,把解放区主流文艺树立为全国文艺今后发展的范例。第三实现了文艺工作的体制化:在会议期间成立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1953年更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中国文联),它采取全体会员制,各种文艺团体是它的团体会员。其中: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最为重要。1953年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简称中国作协;1984年成为和文联平行的独立协会。)四、简答(每题5分,共10分)

5.百花文学:
19565月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确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界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的“解冻”。在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人民文学》和各地的一些文学刊物纷纷发表在思想、艺术上的探索性作品,它们或者在题材、主题上有新意,或者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表达方式。文学界将这些文学作品称之为“百花文学”。如:小说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璞《红豆》;诗歌:郭小川《一个和八个》;随笔:邓拓《燕山夜话》、吴南星《三家村札记》。等等。1957年夏政治形势发生逆转,一场反右风暴很快地结束了这一繁荣局面。 6. 山药蛋派 指以农村生活作为主要取材范围的山西作家群体。

1
代表作家有,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他们的共同特征包括,1)地域特征(2)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3)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4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和语言的通俗。也被称为“山西派”《火花》派”“山药蛋派”
7. 两结合
19583月,毛泽东提出“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内容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第三次文代会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不只适用于文艺创作,也适用于文艺批评”。 8.三突出原则:
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9.非主流文学:
指的是50-70年代,那些偏离或悖逆主流文学规范的主张和创作。1)它是相对于不同阶段的那些被接纳、被肯定、被推崇的主张和创作而言,是个历史的感念。2非主流文学在一个高度一体化的文学语境里,处于受压制的地位。3非主流的异质文学的出现,在本时期呈现为阶段性的状况。1956-1957年,1961-1962 文革后期等。 10.百花文学:
19565月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确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给钱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文学界遂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的“解冻”。在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人民文学》和各地的一些文学刊物纷纷发表在思想、艺术上的探索性作品,它们或者在题材、主题上有新意,或者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表达方式。文学界将这些文学作品称之为“百花文学”。如:小说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璞《红豆》;诗歌:郭小川《一个和八个》;随笔:邓拓《燕山夜话》、吴南星《三家村札记》。等等。1957年夏政治形势发生逆转,一场反右风暴很快地结束了这一繁荣局面。

简要说明杨朔、秦牧与刘白羽散文的不同特点。 A.杨朔散文以诗为“神”,在当时众多散文媚上媚俗盛行的情况下,以精湛的构思、典雅的格调而“一枝独秀”并表现出“通讯化”“小说化”的特点。 B.秦牧散文知识信息丰富,题材广泛,平中见奇,夹叙夹议,以富有个性的语言直抒胸臆或发挥议论。也注重语言的推敲,善于运用精彩的比喻。但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有些内容有粉饰之嫌。 C浪漫主义气质和革命战争生活经历是刘白羽散文审美品格中的两大重要因素。多引用古人诗句,借诗的意象表达作者追求时代精神的强烈情感,情感也常常是汹涌奔腾、一泻千里式的浓
2
烈,常常表现出骈散结合和抑扬顿挫的特点。但有失之抽象与直露、带有说教味道的毛病。
简析“小腿疼”和“吃不饱”的性格形象和作者的态度。
“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形象正是当时农民缺吃少穿和劳动积极性下降的反映,作者在批评她们的自私、懒惰习气的同时,对她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处境也抱有曲折的同情,对杨小四等干部的工作作风和“不把人当人”的态度予以质疑和针砭,这是小说的潜在主题,也是作者现实主义精神的可贵体现。

林道静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林道静出生在官僚地主家庭,受过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教育,在意识的深层不可避免地烙上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印记。但她的生母又是被迫害而死的劳动妇女,她从小失去母爱,受尽封建家庭的折磨,这又形成了她富于反抗的性格,这种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她有可能走上革命之路,同时又注定了她革命化过程的艰难。为了反对包办婚姻,她依然离开了封建家庭,走向社会,但她摆脱不了黑暗势力的包围,因而想以死来来表达对黑暗世界的最后诅咒。她的这种不幸遭遇,典型地反映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说明了个人反抗奋斗的软弱无力。后来她被余永泽搭救,并与之相爱、同居,但她仍然不时感到人生的苦闷。在共产党员卢嘉川的引导下,她逐渐投身于革命运动,最后,终于走出了狭窄的金丝笼,走上新的人生之路。经过农村阶级斗争的风雨和狱中的生死考验,她终于与旧我决裂,成为一名自觉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林道静所走的道路,可以说是对中国知识分子摸索前进过程进行的一次总结,她的成长道路,十分准确地概括了 30年代知识分子的总体趋向,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红旗谱》的民族风格
《红旗谱》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首先,其故事内容、人物风貌、生活风习乃至于风光景物,都洋溢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其次,它成功地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手法,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第一,小说的故事性很强,开头部分便相当富有戏剧性,此后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此起彼伏。第二,作品在刻画人物性格的时候,每每着重于他们的行动和对话,常把他们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以大幅度外部动作来揭示其内心波澜;第三,在章法结构上,作者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可分可合,疏密相间,分卷分章,似断实连的表现形式。第四、在语言运用上,以冀中农村生动的口语为基础,又继承了古典文学语言的优秀传统,使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叙述语言简短,明快而传神。
分析刘世吾形象及其意义。
刘世吾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他有一定的革命经历,工作能力很强,“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但是,他对损害党和人民得益的错误、缺点,却麻木不仁。他的口头禅“就么回事”,表现了他看透一切、极端冷漠、不思进取的
3
人生态度。作品的深刻之处,还在于揭示了刘世吾的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刘世吾年轻时也曾充满革命热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涉世的深入,阅历、经验的丰富,如何永远保持年轻时的单纯、热情、朝气,这是刘世吾形象的另一方面的典型意义,也是作品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分析闻捷诗歌在5060年代受读者欢迎的原因。
1柔和、轻快、明朗的牧歌风格区别于那一时代的颂歌格调,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新鲜感。
2直接表现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别有一番生活情趣,而且诗歌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在构思中把爱情同创造新生活的劳动相结合。
3)充满浓郁的少数民族地方风情。

试析茹志娟小说《百合花》的艺术成就。

《百合花》在人民解放战争的广阔背景下,选择了前沿包扎所里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平凡的人物作精心的描绘,在选材的角度和刻画的侧重上,都是独具特色的。
作品用对比和衬托的方法,通过对百合花被子、野菊花、馒头、破洞等一系列细节 描绘,细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展现了人物丰富的感情世界和纯朴优美的心灵。作品语言清新自然,具有浓厚的抒情诗的意味。
百合花被子是连接军民的重要纽带。深刻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主题。百合花被子在刻画人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刻画了新媳妇对子弟兵的无比崇敬的心灵,也烘托了小通讯员的动人形象。百合花被子在作品的情节、结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借被子到献出被子,构成作品的基本情节 在结构上则前后呼应,卒章显志,使作品结构严谨。
全篇结构严密,层次清晰,前后呼应。围绕借被子事件,将先后出现的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作了生动的刻画。最后通过对新媳妇的集中描写,有力地烘托了通讯员的动人形象。作品巧妙地以“我”贯穿全篇,使情节 的发展连贯自然。

简析《陶渊明写挽歌》的主题意蕴和文中陶渊明的性格心理。
表现和肯定陶渊明对生死问题平静坦然和对世事清醒超越的认识态度,刻画和赞赏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旷达宁远、清贫自守的性格。
作品描写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东林寺访友、田间漫步、席间闲谈、榻上凝思等几个晚年日常生活场景,东林寺内的法事场景重勾起了他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他想将烂熟于心的三首《挽歌》和一篇《自祭文》写出,由于心绪怅惘而终于未能如愿。小说表现了陶渊明对生死问题平静坦然和对世事清醒超越的态度。

简述闻捷诗歌的艺术风格。 诗歌在构思上较新颖。

4
作者善于深入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腻充分地表现青年人感情的波动,折射出时代风俗的巨大历史变迁。
闻捷诗歌语言富有民族韵味的音乐美,情感基调高昂欢快,有浓重的牧歌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闻捷的爱情诗不单纯描写爱情,而是将爱情与表现新的生活内容、传达新的时代气息、高扬新的思想情操联系在一起。

结合作品,分析论述《茶馆》的艺术特色和结构艺术。
结构安排:《茶馆》表现了老舍大胆、独特的探索和创新,与传统话剧不同,这个戏没有贯串始终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但人物众多(其中有台词的多达 50 人),细节极为丰富,因此有人称它为“图卷式的作品”。 由于矛盾的接触点与生活的横断面结合,形成了蛛网般的结构。 三幕戏就像三组风俗画,按照社会发展时序,选取一重大事变发生后的短暂时期,一幕反映一个时代,时间跨度极大,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一个缩影。 表现角度:作家选取了一个最有表现力的角度,就是裕泰茶馆,三幕戏都在这里展开。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茶馆联系着广泛的社会生活,从茶馆的变迁和茶馆里出现的人物和事件中,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以人物带动故事:为使跨度极大、情节松散、人物众多的《茶馆》保持连续性和整体感,在人物安排上,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这三个主要人物自壮年到老年,贯串全剧,而几个次要人物则“父子相承”,使三个独立的横断面浑然一体。同时,每个角色都说自己的事,但又都与时代发生关系,扩大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亦悲亦喜的内在感情基调:全剧内在感情基调统一,在喜剧因素下面,隐藏着深刻的悲凉情调;在悲凉和绝望之中,又包含着对光明的确信。


试比较郭小川贺敬之诗歌风格的异同,需结合作品。 相似之处: 1两位诗人都是解放区走出的革命作家,都自觉遵照文学服务政治的毛泽东文学思想进行文学创作。
2两位诗人的诗歌创作中均有着饱满的政治热情,积极配合政治运动,诗人无法超脱十七年文学的文学环境。
差异:
1)对裂痕冲突的不同认知
他们之间的差别也是显见的。在处理个体与历史,个人与群体,感性个体与历史本质之间的关系上,贺敬之从不表现裂痕与冲突,在他的诗歌里,个人完全融入了集体。而郭小川则承认裂痕和冲突的存在,也承认裂痕冲突的思想、审美价值,他的诗歌表现了对人的生活和情感的复杂性的尊重,也表现了对个体价值的依恋。 贺敬之专取政治重大题材,与政治中心比较贴近。郭小川的题材呈多元趋向,政治大事都处于背景位置,有含蓄的艺术处理;
5
贺敬之习惯抒发群体豪情,难以发现个性中不协调的因素。郭小川则试图建立个人视角,尝试在人的复杂心态上建立自己的抒情基点; 风格上,贺敬之追求恢弘奔放。郭小川则致力于雄浑、绮丽的统一。




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87ff8a9783e0912a3162a26.html

《当代文学复习范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