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教案(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发布时间:2020-10-07 01:32: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教案(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清单一 历史背景

时代的召唤

  1.改革的必要性

(1)明朝中期以来,政治腐败,边防废弛,社会矛盾尖锐,陷入内外交困的危局。

(2)嘉靖年间,蒙古贵族反复南下劫掠,东南沿海倭寇猖獗,葡萄牙乘虚侵占澳门。

(3)嘉靖、隆庆年间,边费庞大,皇室挥霍,官吏侵盗,赋役紊乱,财政严重亏空。

(4)变本加厉的催征搜刮,激化了阶级矛盾,百姓纷纷揭竿而起。

2.改革的可能性

(1)地主阶级改革派希望“得磊落奇伟之士,大破常格,扫除廓清”。

(2)“救时宰相”张居正登上历史舞台,出任内阁首辅。

清单二 政治措施

整顿吏治

  1.措施

(1)倡导“尊主权”,强调“朝廷尊,而下有法可守”。

(2)提出治理天下须“悬法于众”,以法理政。

(3)1573年,创设颁行考成法

2.作用

使内阁成为变法中枢,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全面推行改革铺平了道路。

“尊主权”的实行加强了朝廷对各级机构的控制力,使改革得到有力的组织保证。考成法注重考核工作实效,提高了办事效率;注重相互监督,完善了层层督察和监察制度。 

清单三 军事措施

实施边防新政

  1.内容

(1)“内修守备”:起用戚继光等名将,并加固长城边防。

(2)“外示羁縻”: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往来。

2.作用

(1)大大提高整体抗御能力,并节省了军费。

(2)古丰州兴起归化新城。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清单四 经济措施

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

  1.清丈田地

(1)原因:明中期朝廷控制的田亩、人丁日益短缩。

(2)实施:1578年,张居正下令清查天下田亩以“均田税足民”。

(3)结果:查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多达300万顷。

2.一条鞭法

(1)推行:1581年,正式在全国颁行。

(2)内容:经济政策和赋役制度方面深化改革。

(3)作用:

①按田地多少征收赋役,打击了豪强地主,减轻了农民、工商业者的负担,增加了财政收入。

②简化手续,限制地主和官吏舞弊。

③以银代役、计亩征银,稳定了生产,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一条鞭法是税制改革史上的重要内容,既是巩固统治的需要,又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清单五 改革的结果

身后毁誉

  1.结果

改革的结果最终以失败告终,表现在考成法和限制官员特权等制度、法令相继被废除。

2.失败原因

(1)保守派的群起反扑。

(2)对权相劝教约束早怀不满的明神宗下诏废弃新法。

(3)张居正策略失当,结怨太多。

张居正改革的确能减轻当时的社会积弊,缓和社会矛盾,维持封建统治的短期稳定。但是,张居正是在整个封建政治经济体制框架下的一种微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体制的弊端。                                

探究点 张居正改革 

[史料探究]

材料一 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如疾雷迅风,无所不披靡。

——傅维鳞《明书》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这一现象的出现对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现象:张居正改革使吏治得到整顿。原因:尊主权,伸张法纪,依法理政;颁行考成法。影响: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全面推行改革铺平道路。

材料二 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

——《杨文弱先生全集》

工匠佣力自给,以无田而免差;富商大贾操资无算,亦以无田而免差……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

——《明穆宗实录》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富商大贾的经济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当时富商大贾的经济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变化:由兼并土地到投资商业。原因:一条鞭法按亩征税。

材料三 可以这样说,改革的成功,主要是因为张居正在主观上具有把新政引向胜利的忠诚和能耐,16世纪后期的社会环境给他提供了充分活动的舞台,使他主导了王朝败落时期重又复苏的新局面。人们赞扬他是“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

——刘志琴《末世英雄的悲歌——记改革者张居正》

(3)材料三中归纳了张居正改革成功的哪些因素?

[答案] 一是张居正的个人因素,二是时代的呼唤。

[结论形成]

张居正改革的评价

1.进步性

(1)政治上:整顿了吏治,强化了中央集权,基本上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2)经济上:国家的经济状况有了改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以银代役和农民负担的减轻,使农民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赋役征银的实施,促进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3)军事上: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增强了反侵略的能力;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汉蒙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局限性

(1)张居正倡导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减轻人民负担,而是为了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

(2)张居正改革不可能触动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只能做一些修补和改良,改变不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总趋势。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面临状况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

A.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     B.蒙古贵族的劫掠

C.明政府统治腐败,财政困难 D.社会矛盾尖锐

解析:选A 当时明朝政治腐败、边防废弛,社会矛盾尖锐,因而内外交困是最完整最准确的概括。

2.一条鞭法中“赋役征银”办法实行的现实意义是(  )

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的发展 ③有利于农业商品化 ④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有促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 “赋役征银”是我国赋役制度的一大进步,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现实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出①②③④均是正确的。

3.明朝自实行一条鞭法以后,曾经改变了财政历年亏空的局面,出现了“太仓粟可支十年”的富余情景,而且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这表明(  )

A.税收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B.税收只有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两种形式

C.税收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D.税收具有调节经济的职能

解析:选D 由一条鞭法的实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这一特殊现象得出税收具有调节经济职能的认识。

4.《明史·张居正》载:“又为……以责吏治。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达到这一效果是因为张居正采取了(  )

A.严肃纲纪 B.设立驿站制度

C.创设颁行考成法 D.控制内阁

解析:选C 据材料可知,这一措施提高了行政效率,保证新法通畅,这一措施是创立的考成法。

5.“外示羁縻,内修守备”,是张居正推行边防新政的指导方针。下列体现张居正“外示羁縻”思想成果的是(  )

A.提高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抗御能力

B.打退了朵颜部首领南犯喜峰口

C.加强了汉蒙间互市友好往来

D.启用了戚继光等一批著名边将

解析:选C 张居正的“外示羁縻”,是在“内修守备”的前提下,力争改善汉蒙关系,积极加强友好往来。

6.张居正死后官秩被削,名誉被毁,祸及家人同僚,十年改革毁于一旦。主要原因是(  )

A.明神宗的反对

B.改革收效甚微

C.损害了豪强权贵和腐败官吏利益

D.张居正为官暴戾

解析:选C 张居正改革损害了当时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势必遭到他们的反对。

二、非选择题(第7题12分,第8题14分,共26分)

7.明朝后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统治危机,推行各项改革,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成效显著,史称“张居正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马必驾而后知其驽良,今用人则不然。官不久任,事不责成,更调太繁,迁转太骤,资格太拘,毁誉失实。臣愿皇上慎重名器,爱惜爵赏。用人必考其终,授人必求其当。仍敕吏部严考课之法,审名实之归。

——《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

材料二 敕下吏部,慎选良吏,牧养小民。其守令贤否殿最,唯以己端洁,实心爱民,乃于上才考称职,不次擢用。若但善事上官,干理薄书,而无实政及于百姓者,虽有才能干局(按:有才干),止于中考。其贪污显著者,严限追赃,押发各边。

毋徙炫于声名,毋尽拘于资格,毋摇之以毁誉,毋杂之于爱憎,毋以一事概其平生,毋以一眚(按:过错)掩其大节。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张居正整顿吏治的内容。(8分)

(2)指出整顿吏治与张居正改革的关系。(4分)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信息和概括、分析的能力。第(1)问,应从材料中概括信息,要点全面、语言准确。第(2)问,结合教材中吏治改革的目的和作用,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1)严格考核政绩;稳定官吏队伍;任人只唯贤,不看虚名;注重实效和政绩;奖惩分明。

(2)整顿吏治是张居正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了一支高效率的官吏队伍,保证了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史·张居正传》中尚书李日室等这样评价张居正:“……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又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材料二 数年以来,所结怨天下者不少矣,夫恶党,显排阴嗾,何尝一日忘于孤哉!念己既忘家殉国,惶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镞攒体,孤不畏也!

——张居正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张居正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改革的?(4分)

(2)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张居正的改革可以分为哪几个方面?各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3)分析材料二,张居正生前预料自己的身后毁誉,对此,他报以怎样的态度?(2分)

(4)张居正对自己有可能身后毁誉的态度,表明一个优秀的改革家必须具备哪些素质?(2分)

解析:第(1)、(2)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其态度结合张居正的行动来说明。第(4)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答案不唯一,但要围绕材料,体现其优秀的一面。

答案:(1)嘉靖年间,蒙古贵族反复南下劫掠,东南沿海倭寇猖獗,葡萄牙乘虚侵占澳门。嘉靖、隆庆年间,边费庞大,皇室开支膨胀,官吏侵盗,赋役紊乱,财政严重亏空,阶级矛盾激化,百姓纷纷揭竿而起。

(2)整顿吏治,颁行考成法,为全面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铺平了道路;实施边防新政,“外示羁縻,内修守备”,使边境相对安定,汉蒙互市活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经济方面,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国家基本掌握了田亩数,增加了财政收入,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他毫不退缩,反而加快改革步伐,表现了一个改革者的无畏精神。

(4)面对改革的阻力,为了国家利益,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7f582d6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ed.html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教案(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