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居易诗二首

发布时间:2012-04-09 14:33: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十一、白居易诗二首

教学目标:

1理解《放言五首》(其三)所表达的哲理,了解古诗借用典故表达主题的写法。

2了解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通俗朴实的风格。

3背诵《放言五首》(其三),熟读《卖炭翁》。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适当介绍白居易的生平与诗歌创作主张。(重点)

2了解关于周公与王莽的典故,迸而通过典故理解《放言五首》(其三)的寓意和作者的感情。(难点)

3理解《卖炭翁》浅白诗句中蕴涵的意义,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恨和对老人同情的感情。(难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二、作者简介:

1、请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白居易,以及所了解的他的作品。

2、教师作补充。

白居易,太原人,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出身于仕宦之家,(772846),享年75岁。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己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这首诗,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他曾被贬为江州司马。在江州,他自称为“天涯沦落人”,以游历山水、作诗为事,慕起陶渊明来,希望作个隐逸诗人。这可以说是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一大转折。

白居易也曾出任为杭州刺史,在任上,他政绩斐然,关心民间疾苦,最为人称道的是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名所筑之堤为“白堤”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本课诗歌都选自《白氏长庆集》

三、放言五首(其三)分析:

(一)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送,含“告诉”之意君一法判断、决断狐疑狐性多疑,因此称犹豫不决叫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shī

检验、试验玉要烧三满,(辨别、区分)(同“需”,需要)待七年(期限)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假如、假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又)谁知?

钻龟:占代占卜,在龟甲上钻灼,从裂痕定吉凶。祝蓍(shī):也是占卜。蓍,草,古人取它的茎占卜。

试玉句:作者原注:真玉烧三日不热。《淮南子·俶真》说:锺山之玉用炉炭烧三天而色泽不变

辨材句:作者原注: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据《史记·司马相如传》的正义说: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这两句说,识别玉的真假,要烧它三天;辨别枕木和樟木,要经过七年。

周公:周公旦,周武王的四弟,武王驾崩,周公辅佐武王的儿子成王治理国家。因问成王年幼周公执政称王,引起他弟弟管叔、蔡叔不满,他们煽动纣王的儿子武庚起兵叛乱,周公历年三年,不仅平息了叛乱,还灭了东方五国,消灭了殷商的残余势力和朝廷内的异己,武庚和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周朝进入强盛期。

王莽: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侄,以外戚掌握政权,后来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新。这个王朝统治十余年,法令苛细,徭役繁重,吏治腐败,终于在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军打击下崩溃。王莽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为了收揽人心,常表现出谦约退让的样子。未篡,一作下士

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这两句承上两句说:如果周公在管叔等人制造流言的担惊害怕的日子里死了,王莽在他装作谦约退让而尚未篡位的时候死了,他们一生的真伪又有谁知道呢?

(二)、诗歌的整体理解:

1、学生对诗歌进行意译。

2、下面是这几首诗的新译,朗读几遍,评评看,这样译好不好。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送您一个解除狐疑的方法,不须要使用到钻龟和祝蓍这两种占卜吉凶的方法。

分辨玉石须要烧三天,辨别木材才需等七年。

周公害怕生活在流言蜚语,王莽在未篡汉王位时假装得谦恭。

假如当初他们两人都在事情证实前就死了,一切人心的真假和事情的真相又会有谁知道呢?

(三)、体验与感悟。

背景: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 <<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分,也写了五首<<放言>>诗奉和。

简析:

这是《放言五首》的第三首。此诗内容以极通俗的语言、曲折而富有情味的行文,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衡量一个人,不能看一时的表现,而要经过长期的考验,才能判断出他言行的真伪时间是检验一切事物真伪优劣的试金石。作者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十分耐人寻味。这首诗,尤其是后四句,过去很流传,话本小说中常引用。

首联: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来强调这判断真伪方法的

可贵,紧紧地抓住了读者,但作者却只是说这方法是不用钻龟与祝蓍

的,使诗歌出现曲折,更加吸引了读者的兴趣。

颔联: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运用比喻,指出辨认事物的真伪优劣,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与“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真金不怕火炼”含义相同。

颈联: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引出周公和王莽的典故;告诉人们忠诚的好人有时也会被人误解,虚假的坏人有时也会迷惑别人,让人难辨真伪

尾联: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说明了真伪要靠时间去判断,时间终将证明一切时间是检验一切事物真伪优劣的试金石。

2小结:

整首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有思考的空间和推理的能力。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四、《卖炭翁》分析: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补充介绍: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32首,是诗人叙事诗的代表作。中唐时期宫币泛滥,百姓本来生活艰辛,还得承受宫廷的肆意盘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

自注云:“苦宫市也。”“苦”指苦于,为……所苦。“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迸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其受害者当然不止一个卖炭翁。

艺术魅力:诗人以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此诗并未像《新乐府》中其他篇章卒章显其志那样直道讽谕主旨,而是将之寓于完整的事件过程的描写之中,在艺术表现上尤显含蓄深沉。

(二)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niǎn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jì来是谁?黄衣使者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chì,回车叱chì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jiàng

语助词,无意。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líng,系向牛头充炭直。

补充重点字词解释:

卖炭 翁:老头。

伐薪烧炭南山中。 伐薪:砍柴。

满面尘灰烟火色 烟火色:指卖炭翁烧炭时被烟熏火燎的脸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苍苍:灰白色、花白。

卖炭得钱何所 营:经营。 何所营:做什么用。

身上衣裳口中 食:食物。

可怜身上衣正 单:单薄(bó)。

贱愿天寒。 忧:担忧、忧虑。 贱:价钱便宜。 愿:希望。

驾炭车 晓:拂晓、清晨。 輾:同“碾”,轧(yà)。

辙:车轮轧过的痕迹。

人饥日已 困:疲累、困乏。 高:升高。

南门外泥中 市:集市。 歇:休息。

翩翩来是谁? 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此指得意忘形的样子。

骑:一人一马的合称。 两骑:两个骑马的人。

黄衣使者衫儿 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 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称敕 把:拿。 书:公文。 称:说。 敕:

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牛牵向北。 回:拉转。 叱:吆喝。

斤, 余:多。

宫使驱将惜不 驱将:赶着走。 得:能够。 句意:

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

没有办法。

半匹红绡一丈绫, 半匹、一丈:概指的虚数,形容数量很少。

向牛头 系:挂、拴。 充:抵充。 直:同“值”,价值、价格。

(四)连词成句,翻译课文:

卖炭翁

有位卖炭的老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两个骑马的人轻快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穿黄衣服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钱。

(五)课文简析:

1、请同学口述故事:将这首叙事诗扩展成个故事。

2、文中写了哪两种人?

明确:卖炭翁,宫史。

3、指名读诗的前一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

1)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2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外貌。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说明年迈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3)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说明:“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句从人物描写的什么方面刻画卖炭翁?

明确:心理描写的角度

卖炭翁自己身上既然衣正单,可为什么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

明确: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希望炭价能卖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通过对比叙述,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生计艰难的悲惨处境。

5)“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①“一尺雪”说明什么?

明确:雪大,路必难行。

②这两句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卖炭翁的?

明确:人物的动作描写

③“衣正单”的老人为什么要在最严寒的拂晓就驾炭车而行呢?

明确:说明老人满怀希望,想卖个好价钱,实现衣食的愿望,卖炭心切。

碾冰辙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冰冻路滑道难走,车速必然很慢。

说明: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寒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

6)“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一句哪几个字写出了运炭的艰辛?

明确: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

说明: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多么不容易啊!

4、朗读第一部分。

教师小结:这一节写卖炭翁烧炭、运炭的艰辛。作者分别从外貌、心理、行动三个方面刻画卖炭翁的悲苦形象,同时也表现诗人对百姓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

5、请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说明:这一部分诗人掉转笔锋,故事情节也急转而下。翩翩两骑来是谁?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这两个是什么样的人呢?黄衣使者白衫儿,作者通过对他们衣着(黄衣”“白衫)的描写,点明来者的身份,原来是宫使和他的爪牙。

1)“翩翩”一词写出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态?(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

明确:轻快而又趾高气扬的神态。

说明:请学生回顾卖炭翁又是一副怎样的形象(结合第一节的外貌描写的字句以及再次对照插图)这就同蓬头垢面、老态龙钟的卖炭翁形成了鲜明对比,接着写他们的行为,“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2)找出描写他们行动的动词,从这些动作中说明了什么?

明确:动词有。从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

3)“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言炭的数量之多,暗示卖炭翁付出的血汗之多。“惜不得”写出卖炭翁怎样的心态和地位?

明确:写出了卖炭翁忍气吞声、无可奈何的心态,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

4)千余斤的炭换回来的是什么呢?

明确:“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说明:“半匹”“一丈”极言其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再说这些无用的绡、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遮体。卖炭翁一年的辛苦就这样付诸东流,满怀的希望就这样成了泡影。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可怕的宫市制度!

6、学生朗读第二部分,从中细加体会作者写这一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六)小结:

1、归纳中心:(先让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一诗节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后一诗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的黑暗和罪恶本质,给统治者以有力的鞭挞;同时在对比中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此诗与杜甫的《石壕吏》在艺术表现上有何相同之处?

明确:都是叙事诗,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百姓的疾苦;作者不直接评论,而是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寓于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两首诗歌;背诵两首诗歌;

2、翻译《卖炭翁》并理解。

附板书:

白居易

使

外貌——烧炭艰辛↘ ↙“翩翩”——趾高气扬

心理——矛盾反常→ 悲苦 宫掠市夺←“把、称、叱、牵”——蛮横无理

行动——运炭艰辛↗ ↖“千余斤、半匹、一丈”——强烈反差

深切地同情(贫苦百姓) 深刻地揭露(黑暗社会)

教学后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7a89e1fff00bed5b9f31d7c.html

《11白居易诗二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