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汉代乐府民歌与文人诗歌

发布时间:2010-03-18 10:10: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窗体顶端

     第十一章 汉代乐府民歌与文人诗歌

教学目的和任务:

理解乐府的来源和含义,汉代乐府诗歌和文人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及其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汉乐府民歌在内容和艺术上的特点;重点学习《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分析《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分析。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十一章 汉代乐府民歌与文人诗歌

汉代诗歌可分为民歌和文人诗歌两类。民歌中以乐府民歌最重要,文人诗歌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第一节 汉乐府民歌

一、乐府的含义:

乐府原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最早设于秦朝。汉乐府原指汉代的音乐机关。据记载,汉武帝时的乐府开始采集民间歌辞和乐曲。六朝时,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于是“汉乐府”就由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而兼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了。至建安,有古题乐府;至唐,又有新题乐府。

二、乐府诗的分类:

据《乐府诗集》(这是采收乐府诗最完备的诗歌总集,宋人郭茂倩编。该书从上古至唐,五代的乐府诗按所用音乐的不同,分为十二类加以著录。其中保存下来的汉乐府民歌约有四十首左右。)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等12类。其中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之中。

三、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1.反映了劳动人民的饥苦与统治阶级的横暴奢侈。

如《平陵东》描写了“义公”(好人)被官吏勒索“钱百万”和“走两马”,弄得倾家荡产,反映了人民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掠夺的情景。《妇病行》叙述妻死儿幼、丈夫和孤儿饥寒交迫的悲惨情况,深刻地反映广大人民贫病交困的生活惨状。《东门行》写一个城市平民为贫困所逼迫、不得不铤而走险反抗的情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怨恨和反抗情绪。

2.反映了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如《十五从军征》写一个老兵“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回乡后却是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饮马长城窟行》描写闺妇思念久役不归的丈夫,也表现出人民对征役的厌恶憎恨情绪。《战城南》则是一篇诅咒战争的诗歌。

3.反映了青年男女的婚姻爱情。

如《有所思》、《上邪》、《上山采蘼芜》、《白头吟》、《孔雀东南飞》等。

四、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叙事生动。

汉乐府民歌最主要的特色是长于叙事。《汉书·艺文志》说汉乐府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通过叙事表现情感。较之《诗经》的叙事诗,汉乐府民歌已出现了由第三人称叙述故事的作品,有比较完整的情节和对话,故事性、戏剧性增强了。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汉乐府民歌叙事生动活泼,善于铺陈、渲染气氛,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

2.人物形象鲜明。

汉乐府民歌善于运用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陌上桑》中罗敷与使君的对话,表现了罗敷的聪慧、机智、勇敢、高傲和自尊的性格。

3.句式自由、变化多样。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出现了一些杂言体作品,另外汉乐府也新创了一些五言体,如《陌上桑》就是一篇相当完美的五言诗。

4.语言朴实凝练,长于叙事言情。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饱含感情。明人胡应麟说:“汉乐府歌谣,采摭闾阎,非由润色;然而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诗薮》卷一)如《孤儿行》通过叙述孤儿孤苦伶仃的惨状和备受兄嫂的虐待,字字血,句句泪,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五、《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中的双壁。前者嘲笑和鞭鞑上层人物的荒淫与无耻,歌颂人民维护自己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的凛然正气,颇有喜剧的意味;后者产生于汉末社会动荡,礼教束缚松驰的时代,表现人民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叛逆精神和反抗的失败,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一)《陌上桑》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是通过生动的叙事,塑造了罗敷这样一位美丽、坚贞、聪慧的古代劳动妇女形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塑造人物形象所使用的方法上。诗中先铺张描写了罗敷采桑器物和发型、首饰、衣着之美,铺张地描写了男人见到罗敷时的种种倾倒情状,从侧面烘托了罗敷惊人的容貌之美。接着又描写罗敷拒绝太守调戏的言行,表现罗敷内在的精神品质之美。这里主要用了罗敷的语言。罗敷不仅拒绝了太守的调戏,而且用“夸大”的方式拒绝,表现出罗敷的高度聪明智慧。诗中对罗敷虚拟的“夫婿”多角度地铺张描写,既衬托了罗敷的高傲、自尊,也足以使太守自惭形秽、深感扫兴。从这首诗看出,汉乐府民歌叙事写人,不仅喜欢铺陈,善于运用对话,也善于侧面描写。其次,这首诗带有幽默情调,具有喜剧色彩。如诗中写男人的倾倒情状,罗敷对太守的嘲弄奚落,就带有喜剧色彩。再次,这首诗的结构是截取事件发展最富于戏剧性的一段情节作横向展开,在人物冲突达到高潮时,戛然而止,给读者留有更多的思索。

(二)《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产生于建安末,以事实为基础创作而成,此诗长期以弹唱形式在民间流传,流传有三百年多,其间留下民间诗人不断加工的痕迹。其定型之作,最早见于陈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题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全诗353句,1765字,是古代最长的民间叙事诗。

主题思想: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忠于爱情的美好情操和反抗封建恶势力的创造精神,并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争取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

艺术成就:

1.塑造了刘兰芝极其完美、又极具性格的悲剧形象。刘兰芝聪明美丽、勤劳能干、纯洁大方,但同时又具有当机立断、永不向恶势力示弱的倔强性格,最后以死捍卫尊严,捍卫婚姻的纯洁和自由。表现了她的不妥协精神。刘兰芝的倔强性格和不妥协的精神使刘兰芝成为古典文学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与其同时,诗歌也刻刻了焦仲卿软弱、胆小怕事、屈曲求全的个性;而反面人物焦母和刘兄,则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是封建礼教和宗法势力的代表,他们性格也各具个性,焦母重在专横,而刘兄则较势利。作者塑造人物形象采用的主要方法有:首先通过极富人物个性的对话来展示人物性格特征。长诗的三分之二是由对话组成的。兰芝与仲卿的对话,对于人物性格心理的刻画,自不待言。就是次要人物,三言两语,也颇能传神。如焦母:“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忌得自由?”专横跋扈,凶神恶煞,跃然纸上。而刘兄:“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嫌贫爱富、巴结权势富的市侩嘴脸,令人憎恶。其次,通过人物行动刻画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如用“捶床便大怒”写焦母的泼辣,用“大拊掌”写刘母的惊异和心灰意冷。写兰芝的“严妆辞别”,表现她不卑不亢的倔强性格。其三,利用环境和景物描写作衬托、渲染。如写“兰芝”的严妆和太守迎亲一段,采用铺叙手法,突出兰芝“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德和对爱情的忠贞。最后,诗歌运用一些抒情性穿插来深入刻画人物的处境和心理。如“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渲染了这对夫妻被迫拆散后恋恋不舍的悲剧气氛。

2.采用双线推进的复线交叉结构。全诗分四段,第一段为辞归,第二段为送别,第三段为逼婚,第四段为殉情。其情节采取双线推进的方式,一条线索由刘兰芝、焦仲卿夫妇之间的关系组成,另一线索由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之间的关系构成,不仅如此,诗的前半部作者把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深情厚爱交织在婆媳关系中,冲突以兰芝的自求遣归而告终,宣告了封建家长制的胜利。诗的后半部,以县令、太守的相继求亲,主簿、郡丞的巧言为媒,刘兄的趋炎附势逼迫兰芝改嫁,推动情节发展,显示了宗法社会本质特征的典型环境,从而具有更深刻思想性。

3.结尾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使现实主义主题向理想升华。梧桐松柏,交枝结叶,鸳鸯相向和鸣,象征着有情人终成眷属,象征着真挚的爱情不朽。这是对叛逆的歌颂,对斗争的鼓舞,也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4.语言风格为自然、朴实、流畅、保留着鲜明的民歌色彩。

六、汉乐府民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汉乐府民歌在文学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特别是对后代诗歌产生着巨大影响。

首先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精神。建安作家“借古题写时事”的古题乐府;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白居易“诗诗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都是对这一创作精神的继承。

其次,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形式是杂言体与五言体,突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增强了诗歌的容量和表现力。特别是五言体诗对末建安五言诗的产生,有着重要启示作用。

第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许多借鉴。

第二节 汉代文人诗歌

一、庙堂诗歌

西汉及东汉中叶以前,文人诗歌多为帝王政治、宗教活动而作,所以内容上多为颂美之辞,注重风格典雅,很少个人抒情内容。最有代表性的,是唐山夫人《房中乐》与司马相如等人的《郊祀歌》。

二、楚歌诗

东汉中叶以前,作者抒情言志,多用楚歌诗,这类作品留存下来的不多,篇幅较小,但成就不低。最为著名的有项羽的《垓下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诗歌慷慨激烈,一腔悲愤,震憾人心,有力地表现了项羽在四面楚歌、英雄失路的情况下面对心爱的马匹和爱妃难分难舍的痛苦心情。诗歌语言朴素,感情真挚而悲壮。刘邦《大风歌》,则是刘邦经过楚汉战争和平定国内叛乱后回归故里时,情不自禁的歌咏:“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有得天下后的踌躇满志,又有固守天下的焦虑,直抒情怀,毫无掩饰。任昉说:“汉祖《大风歌》汪洋自恣,不必三百篇遗音,实开汉一代气象,实为汉后诗开创。”(《文章缘起》)汉武帝《秋风辞》,运用比兴象征手法,融情于景;抒发百年之幽思。王世贞说:“汉武故是词人。《秋风》一章,几于《九歌》矣。”

三、文人五言诗的产生

五言诗产生于东汉,它是在乐府民歌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现存文人五言诗最早的作品,是班固的《咏史》。虽“有感叹之词”,但“质本无文”(《诗品序》),缺乏形象性。说明文人初学五言新体诗,技巧还很不成熟。文人五言诗从东汉末年开始形成气侯。张衡、秦嘉、徐淑、赵壹均有所作。模仿民歌最为出色的则为辛延年《羽林郎》和宋子侯《董娇娆》。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它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趋向成熟。

《古诗十九首》最初载于《文选》,因其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的编者题为“古诗”。关于诗的时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目前,学术界大致认为此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大约产生于东汉末,作者是中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

一、《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清人沈德潜概括《古诗十九首》的内容说:“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说诗晬语》)这些作品都为抒情诗,它的思想内容较复杂,大致可分两类,一类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如《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等;另一类是写文人士子仕途失意的苦闷和悲哀,充满了感伤情调。如《今日良宴会》、《回车驾言迈》、《生年不满百》等。《古诗十九首》以艺术的方式,表现士子的社会境遇、精神生活与人格气质,并由此透视出汉末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有相当重要的认识意义。

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

1.长于抒情,善于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两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境界。如《迢迢牵牛星》,通篇通过假想的织女形象的描绘,抒写男女离别之情,全篇都是写景,而情在其中。

2.善用比兴寄托手法,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如《冉冉孤生竹》开头即以孤竹结根泰山喻女子托身君子,以“兔丝附女萝”喻女子之依恋与柔情,为后文抒写女子的久别哀怨作了很好铺垫。《行行重行行》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皆为比兴,含意深远。

3.抓取典型活动、典型细节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如《西北有高楼》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件的描绘,表现知音难遇,从而反映追求名利者的失意心情。《行行重行行》最后一句“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用体贴对方保重身体来表现真挚的爱。

4。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而又凝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如“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行行重行行》),表示相思之苦令人消瘦;“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运用叠字和由远及近的写法,使全诗的风格更加温柔宛转。总之,《古诗十九首》汲取《诗经》、《汉乐府民歌》的表现手法,换韵自然、章法重沓、长于叠字的运用,使诗歌的言情、写景、状物,无不因此生色。

《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刘勰对它作了高度评价:“观其结体散文(诗的组织和文辞运用),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情意宛转,描绘逼真),怊怅切情(深切地表达感情),实五言之冠冕也(最杰出的)。”《文心雕龙·明诗》锺嵘《诗品》说它们:“文温以丽,意悲而远”。陈绎评价它们:“情真、景真、意真、澄至清,发至情”。(《诗谱》)这都准确地概括了它们“质朴真挚,真情流露”的特点。

窗体底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6dc9789680203d8ce2f243e.html

《第十一章 汉代乐府民歌与文人诗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