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

发布时间:2016-09-08 16:24: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望闻问切

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四种论断疾病的方法,这就是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就是医生运用视觉来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的神、色、形、态的变化; 闻诊就是医生凭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的声音和气味的变化; 

问诊即通过询问病人和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目前症状及

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 

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是切按病人的脉搏和触按病人的皮肤、手、腹部、四

肢及其它部位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中医认为,气血运行,感应传导,能传递病邪。反映病变的通路是经络,经络具有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功能,象电话网络一样将人体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局部的变化通过经络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反映到体表,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相反,中医通过对外部的诊察,也可以推测内脏的变化,这就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础和依据。 

  

简单来说,望诊包括一般望诊和舌诊两部分内容,一般望诊又包括望神、察色、望形态、望五官等,舌诊包括望舌质、望舌苔。 

望诊首先是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如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反应灵敏,称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轻浅的表现。反之称为无神,表示病情较重。 

察色主要观察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根据不同的色泽可以看出气血盛衰和疾病发展变化。 

望形态是指望形体和动态,如形肥食少为脾虚有痰。形瘦善饥,为胃中有火等。中医经验认为五脏开窍于五官,五官内应于五脏,通过望五官可以了解一定的内脏病变。 

望舌诊病是中医长期实践积累的独特察病手段,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舌质是舌的肌肉部分,舌苔是舌面附着的苔状物,舌质可以反映五脏的虚实,舌苔可以察外邪侵入人体的深浅,正常人是淡红舌,薄白苔。中医经验,一般是急性病重舌,慢性病重脉,因为舌象能比较准确及时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状况。 

 

闻诊包括闻声音和嗅气味,如病人语声低弱,少气懒言,多为虚症,语声响亮,烦躁多言,为实症,喘息气粗,喉中痰鸣为哮症,干咳无痰是肺燥,咳声低弱为肺虚。口臭多属胃热,口出酸臭气味是有宿食,大便臭秽主热症,气腥为寒症,小便臊臭或混浊多属湿热,白带臭秽属湿热,量多气腥属虚寒。  

  

问诊内容涉及范围很广,是获取疾病信息的重要途径,很多著名老中医非常重视问候,问诊包括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和既往病史,问起病,问现在症,明朝张景岳曾编有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谒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眼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对需问内容做了一个概括。  

  

切诊最常见的为切脉,甚至成为中医的特征形象,中医认为全身血管四通八达,密布全身,在心肺作用下循环周身,只要人体任何地方发生病变,就会影响气血的变化而从脉上显示出来,中医通过诊脉也可以了解全身气血的情况。 

总之,四诊在病中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要想对疾病作出全面正确的判断必须做到四诊合参,将四者有机结合起来,联合运用,缺一不可,有人认为,中医看病,只是摸脉看舌这种说法是不够全面的。 

毫针刺法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针刺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 

①指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2、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1)提插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口的旋转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 

要领: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o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 

3、针刺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中,最重要的是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这两项内容也是笔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记忆的时候,要配合动作找其中的规律,不要单纯背文字,不然很容易搞混的。 

1)提插补泻法: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下插用力为主)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上提用力为主) 

2)捻转补泻法: 

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为补;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为泻。 捻转时补法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 捻转时泻法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 

3)迎随补泻法: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4)疾徐补泻法: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 进针时快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5)开阖补泻法: 

出针时迅速按拙揉针孔为补法; 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揉为泻法。

灸法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再腧穴部位或患处熏灸,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一种操作方法。 

灸法包括艾灸条、艾柱灸和温针灸。现以艾条灸为例介绍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1.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2~3Cm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灸之局部皮肤稍起红晕为度,一般每处灸5~7min 

2.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运用腕部力量,在距施灸皮肤部位2~5CM处,如同鸟雀啄食,以上以下不停移动反复熏灸,不可触及皮肤,一般每处灸5min左右。 

3.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的皮肤2~3cm处,上下或左右回旋移动,进行反复熏灸数分钟,一般可灸20~30min. 

一、目标 

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症的临床症状。 

2.通过应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寒散失、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二、适应症 

灸法主要适用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疾病。 

三、禁忌症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注意事项 

1.艾灸时必须注意,防治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的顺序一般为先上后下、先灸头部、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无菌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五、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等烫伤的情况。 2.点燃艾绒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六、操作流程 

   ,评   ,准   ,整  ,评   ,健康教育 ,施   

推拿六大基本手法

1.摆动类手法:主要包括一指禅推法、滚法和揉法三种。

一指禅推法

用拇指某部位着力,沉肩、垂肘、悬腕,通过肘关节屈伸,前臂与腕的摆动,带动拇指的联合动作,使着力部对施术部位进行一种活动性、深透性压力刺激的一种手法,称之为一指禅推法。临床可将其分为一指禅指峰推法、一指禅偏峰推法和一指禅屈指推法。 (要领:沉肩、垂肘、悬腕掌虚蓄力于掌,处力于指,着力于螺纹面。)

滚法

用手背等部位着力,通过前臂旋转摆动及腕关节屈伸旋转的联合动作,使着力部对所施部位进行滚动性压力刺激的一种手法,称之为滚法。可将其分为:掌背滚、小鱼际滚、掌指关节滚、指间关节滚等

揉法

用肢体某部位着力,揉动所施部位皮下组织的一种手法,称之为揉法。根据所用部位不同,可将其分为指揉、掌揉、拳揉、前臂揉、肘揉、足揉等;指揉又可分为拇指揉、中指揉、食中指揉和食中环三指揉;掌揉可分为全掌揉、掌根揉、大鱼际揉、小鱼际揉;拳揉可分为指间关节揉、掌指关节揉和拳尺面揉;足揉可分为足趾揉、足掌揉和足根揉。

2.摩擦类手法:主要包括摩法、擦法、推法、抹法、搓法等手法。

用指面或掌面等部位着力,对所施部位进行摩动刺激的一种手法,称之为摩法。可将其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掌摩又可分为全掌摩、掌根摩、大鱼际摩和小鱼际摩。

擦法

用手掌等部位着力,在所施部位作直线往返摩擦运动,使之产生摩擦刺激的一种手法,称之为擦法。可将其分为指擦法和掌擦法,掌擦法又可分为全掌擦法、大鱼际擦和小鱼际擦

推法

用指、掌、拳、肘等部位着力,对所施部位进行单方向直线推压的一种手法,称之为推法。可将其分为指推、掌推、拳推、肘推。指推又可分为拇指推、食中指推、食中环三指推、拇指指间关节推、食指指间关节推、中指指间关节推、食中指指间关节推、食指中节骨推、八字推;掌推可分为全掌推、大鱼际推、小鱼际推、掌根推。

抹法

用单手或双手的指腹或掌面紧贴于体表上,略用力作上下左右或弧形曲线的往返移动,称为抹法。

搓法

用手掌等部位对所施部位进行搓动的一种手法,称之为搓法。

3.振颤类手法

抖法

使受术者肢体抖动的一种手法,称之为抖法。

4.挤压类手法

我们把用指、掌或肢体其它部位在所施部位上做按压或相对挤压的手法归类为挤压类手法。挤压类手法包括按压与捏拿两类手法,按压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点法、拨法、压法等;捏拿类手法主要包括捏法、拿法、揪法、捻法、挤法等。

按法

用指或掌着力,对所施部位施以按压的一种手法,称之为按法。可分为指按法、掌按法、肘按法(肘压法)等。

点法

用指端或屈曲的指间关节等部位着力,对所施部位进行点压的一种手法,称之为点法。点法可分为拇指端点、掐点、屈拇指点、屈食指点、勾点法、足点法等,临床以拇指端点常用。

捏法

用拇指与其它手指相对着力,对所施部位的皮肉进行捏挤、提捻刺激的一种手法,称之为捏法。可将其分为三指捏、五指捏及拇食指捏等。捏与揉相合而用,称为揉捏法。在脊背皮肉的捏法应用操作,又称为捏脊法

拿法

用拇指与其余四指对称用力,对所施部位进行拿捏、拿提、拿揉、或抓拿等手法,称之为拿法。根据所使用手指的情况,可将其分为三指拿法和五指拿法;根据其操作形式,可将其分为拿捏、拿提、拿揉、抓拿等法。

捻法

用拇、食指夹住手指或足趾,进行捏揉搓捻操作的一种手法,称之为捻法。

5.叩击类手法代表手法有拍法、和击法。

拍法

用虚掌或特制拍子拍打体表的手法,称之为拍法。

击法

用拳背、掌根等部位叩击所施部位的一种手法,称之为击法。包括指击法、掌根击法、侧击法、拳击法和桑技棒击法等。

6.运动关节类手法主要包括摇法、背法、扳法和拔伸法。

摇法

摇动受术者关节的手法,称之为摇法。包括颈项部摇法、腰部摇法和四肢关节摇法。

扳法

根据治疗的需要,扳动受术者肢体关节的一种手法,称之为扳法。其主要用于颈椎、胸椎、腰椎、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

拔伸法

拔伸肢体关节的一种手法,称之为拔伸法。主要有颈椎拔伸法、肩关节拔伸法、指间关节拔伸法、腰部拔伸法、骶髂关节拔伸法及踝关节拔伸法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6d25ab1a8956bec0875e31a.html

《望闻问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