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十二章纹样

发布时间:2017-09-09 22:15: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漫谈十二章纹样

张大力 6号

学号201330200125

丝绸服装在古代的重要用途是作为皇帝的服装,而十二章纹样则是帝王服装上重要的装饰,具有深厚的政治和文化含义,几乎为每一个朝代所采用。其核心统治者对于自己权力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的宣告,以及儒家学者和民众对于权力的要求。在漫长的朝代更替过程中,十二章纹样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

丝绸文化 十二章

传统文化的观点认为衣食住行是人生活的基本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衣”所指的服装服饰不仅有御寒、遮羞、保护等日常功能,而且被人们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丰富多彩的服装服饰文化。

通过服装的材料,颜色,花纹的搭配来体现穿着者的地位、身份,这是传统服饰的重要功能。《易经·系辞下》中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的说法,说明很早之前,统治阶级就开始用服装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并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

这其中,丝绸服装因其面料质地精美,外观高雅,而且染出的色彩比较准确,因此成为中国古代帝王服饰的重要衣料之一。[1]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丝绸衣料逐渐向精细加工发展,环太湖流域的江南地区成为帝王丝绸面料及精细加工中心。明清帝王服饰多用纱、织锦、缎、漳绒、平纹绸等高档丝绸面料制作,结合缂丝、刺绣、织金、妆花、孔雀羽线等精细加工技艺,显示出中国古代丝绸制造的高超水平。[1]

帝王服饰和帝王服饰纹样丝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帝王服饰的颜色纹样在各个历史时期是不同的,但是十二章纹样作为一个具有深刻社会和政治意义,并且得到广泛的认同的纹样,却一直被保留下来了。

十二章纹样可分为上六章和下六章分别采用不同的工艺装饰在衣服上

上六章分别是:日、星辰、、华虫

下六章分别是:宗彝、粉米、藻、火、黼、黻

这十二章都具有各自的含义宋人蔡沈在《注尚书》中解释说: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也;山,取其镇也;龙,取其变也;华虫,雉,取其文也;宗彝,虎蜼,取其孝也;藻,水草,取其洁也;火,取其明也;粉米,白米,取其养也;黼,若斧形,取其断也;黻,为两己相背,取其辨也。”

日月星辰,有光明照耀的意思,象征着皇帝的光芒(权力和荣耀)照耀四方,皇恩浩荡。

服章中日形一般为圆形,月形或圆或缺,并且还会在上面天机动物的形象。在日中常常有三足鸟的形象,而在月中会有蟾蜍或者兔的形象。这些形象都是基于阴阳理论和古代传说的产物。

星辰则是三角相距而连缀三星的图案。一般在画像中由于星辰团位于服装的背面,而帝王画像又多为正面,因此很难再画像中见到。

山的形象是沉稳庄重,表示皇帝和政权的稳固和强大据推测,山的纹样来源可能是原始时期人们对山神的崇拜。

龙在十二章中的意思,是表示变化,因为龙是神兽,变化多端,象征皇帝可以降龙一样审时度势的处理国家的事务,还有一种解释是说,龙纹象征着黄帝受天命而治理国家,统治民众

龙的形象来源至今有许多争议,有些认为龙的形象来自蛇,也有些认为龙的形象来自鳄。但经过漫长的演化和发展,龙形成了我们见天所见到的这种形象。

华虫,其形象通常是一支五彩雉鸡,在古代雉,是人们心中的神圣之物,《周礼司服》贾疏:“华虫取其文理。”服装上的文采象征穿着人的仁德,华虫正是象征着皇帝要“文采昭著”

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种器物,为两件一对,两件分别绣有虎纹和蜼纹,这是古代祭祀中使用的一种器物,在十二章里表达的是忠、孝的意思。

藻,是水藻一类的水生植物的形象,具有天然美丽的图案,《礼记王制》孔疏:“藻者,其洁清有文”,可以看出,藻在古人的眼中是洁净有文的,象征了皇帝高洁的品格,还有一种说法是,藻类是水生的,而十二章纹样中没有水的形象,因此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水,而水和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有非常重要的联系。

是光明的,是象征皇帝的行为光明磊落,率民上归天命。火是原始文明重要的工具和武器,取火技术的发明都大大提高了人的生存能力,促进了古代的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使用火的纹样,无疑是神话统治力量,护其统治的手段。

粉米,就是象征着粮食的符号,表达了皇帝要给养人民,安邦兴国,重视农桑。其形象为米的聚集状态,根据一些古代的文献,可以知道粉不是形容词,而是名词,表示一种食物,粉米为两种不同的食物,因为没有确定的形象,故常以堆积的形式呈现。[4]粉米纹样寄托了人们对衣食无忧的生活的渴望。

黼是一把白刃黑身的斧头,象征着黄帝处理事务的干练,也象征这皇帝的威仪斧是一种很特殊的工具,它既是刑具武器,又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同时象征着权利和义务。

黻是弓字和反写的弓字组成的符号形象,一说是两个己字或者“亜”字黻纹很特殊,因为十二章纹样中除黻纹以外的纹样都可以找到实物与之对应,但是黻纹却是一个几何图案,没有对应的实体。黻纹象征着皇帝明辨是非,知人善任,从谏如流的美德。

据说黼黻纹样的使用始于黄帝时期。

十二章纹样的内容在很在很早之前就确立了。不仅纹样本身的内容,对纹样的位置和排列在很早之前就相关的说法,《尚书·益稷》有相应的记载:“(舜) 帝曰:‘臣作朕股耾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这正是将十二章分为了上六章和下六章。由于帝王服饰多采用上衣下裳的形式,上六章和下六章分别在衣和裳上面。

明清时期的十二章排列很有特点和代表性。

明代帝王服饰中的排列基本上遵循了周代的上衣下裳的排列方式,清代帝王服饰上的十二章纹样并没有严格按照传统冕服的纹样排列布局,但一些设计是相似的。

例如日月星辰纹样的排列都是左肩为日,右肩为月,后身上有星辰

这种对十二章日月星辰图案位置的安排可以追溯到隋代。在隋代之前的北周的时期,日、月、星辰是没有被用于皇帝的服装上的,而是用于旗帜上,直到隋炀帝时期才将日月星辰重新安放在帝王的冕服上,并且将日置于左肩,月置于右肩,星辰在背后,于是“肩挑日月,负星辰”也就成为历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4]

现在许多介绍十二章的文献都有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帝王服饰上的十二章图案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审美意义。我们从满清帝王服饰的变化就可以看出。

清朝的皇帝和政权很注重满族的文化,在入主北京,成为全国政权的统治者后,其朝服,衮服等在正式场合使用的衣服仍保留了许多满族的文化特色,例如满族服饰中的长袍,箭袖等,对于普通的民众也要求其剃发易服,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满清统治者对传统的儒家文化是排斥和警惕的态度。

但这并没有终止中华传统服饰的文化的流传和发展。满清龙袍、衮服等一些列政治意味浓厚的服装服饰的发展情也证实了这一点。

在乾隆年间,汉族帝王服饰的色彩和章法纹饰——明黄色、十二章等——被正式采用,并最终形成典章制度确定下来。[2]而十二章纹样正是一种强烈的汉族和儒家的文化符号,非满族文化所原有的。

凡此种种,可以看到,十二章纹样起源于华夏文明的原始崇拜,经过不断地发展,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传统服装服饰文化儒家伦理精神崇拜等多重含义的合一但我们追究其内涵会发现,十二章纹样的核心正是儒家传统文化中对贤明统治者品格的描述和向往,这也是十二章纹样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秦汉以来,尤其是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者不断地对十二章纹样进行理论上的解释和深化,儒家学者十二章纹样表达的的原始崇拜、皇权天授、强力权威的内容和儒家传统文化中的政治观念、礼义思想和传统审美相结合。[3]使得十二章纹样成为庞大而严密的儒家伦理的一部分,获得了统治集团和民众的广泛认同,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沉淀,成为皇权和正统的象征。

正是这样,无论是蒙元统治者还是满清统治者,即使取得了军事和政治上的优势也不得不向这种强大的文化力量所妥协,在帝王服饰上装饰十二章纹样来获得汉族的认同,以此来稳固政权。

这也给了今天的我们以启示,皇帝和朝代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替,但是一套已经建立的完整的政治——文化——哲学体系却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不会随着朝代的更替而终止,他会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进化、升华、沉淀,以至于每一个革命者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都很难绕过它去建立新的制度,只能是在和旧制度的谈判妥协中成为体系中的一部分而这个体系会在很长的时间里产生巨大的影响

[1] 明清帝王丝绸服饰纹样的比较研究_雷文广

[2] 清代龙袍纹样背后的意义 林丹娜

[3] 明清官服 的十二 章纹线条纹饰之美

[4] 十二章_服饰纹样的内涵探析及组织传播功能分析_李宜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6b32832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a8.html

《漫谈十二章纹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