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游戏增强数学活动趣味性

发布时间:2019-12-30 19:59: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如何利用游戏增强数学活动趣味性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数学游戏的可变性.是指在不改变某一游戏的目的和主要规则的前提下改变某些游戏规则.使之派生出另一个或另几个游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目的相同、难度相同、角度不同;

2.目的相同、角度相同、难度逐渐增大;

3.目的相同、角度不同且难度逐渐加大。

根据上述三个方面.可将数学游戏变化的类型归结为两种类型:

(一)同一难度型.即围绕同一教育目的.从不同角度改变规则.难度没有明显差别。

比如:中班复习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活动.我运用了一个“看谁红花得的多”的游戏.游戏时教师将几种必须认识的几何图形藏于身后.随意抽出一张.要求幼儿迅速说出名称.全部说对的得一朵小红花.这个游戏可归结为“认、说”两个字.接着我又将要求作了以下几种改变。

(1)“辨、说”:即将各种几何图形(有未认识的.每种不限于一个)混放于一起.请幼儿按要求找出某一种并说出其名称。

(2)“摸、说”:在“奇妙的口袋”中.按指令摸出某种几何图形并说明。

(3)“找、说”:在指定范围内找出外形为某种几何图形的物体并说明。

(4)“想、说”:让幼儿联想并说出外形与某一几何图形相同的物体。

在进行这几种游戏时.同样规定表现好的幼儿均可得一朵红花.最后看谁得的最多.这几种游戏的演变主要是从原型游戏不同角度的原则出发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认识物体的形状不只是在视觉感知过程中实现的.同时也通过触摸的动作.并借助语言表达来实现。这也印证了法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迪恩尼斯所说的一句话: “为了帮助儿童形成某一数学概念.要让他们尽可能地使用不同媒介.使他们获得有关这个概念的丰富经验。”

(二)综合变化型.即围绕同一教育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来改变游戏规则.同时难度也逐渐加大。

比如:在中班复习对4以内数量的认识时.我采用了“看谁摆得对又快”的游戏.开始是幼儿自己随意摆图片.老师说一遍“快、快、快.看谁摆得对又快”。语速由教师控制。玩过几遍后.我将游戏规则作了改变.但在幼儿摆放图片时老师都要说一遍“快、快、快.看谁摆得对又快”.以此来控制时间。

(1)教师出示数卡.幼儿看数卡.认数字.摆图片.并说出摆几个。

(2)听教师学动物叫.判断叫了几声.摆出对应数量的图片.并说明。

(3)先交代清楚:老师学猫叫摆图片.拍手摆三角形.然后教师学猫叫或拍手.幼儿摆出相应数量的图片或三角形.并说明。

这一组游戏从看数卡摆图片到听声音摆图片.再到听辨声音摆卡片.不仅角度变了.而且难度也逐渐加大了.安排逐组层次性的游戏.既可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学习需要.而且经过多次练习.幼儿进一步巩固掌握4以内的数量。同时难度的加大也使幼儿总是处在一种随时准备接受新知识的兴奋状态。

数学游戏的变化并非适合任何类型的任何数学内容.这就要求执教者吃透教材.根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合理地选择游戏变化的类型。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掌握幼儿的认知特点.设计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数学游戏.就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自觉性、主动性.使教育教学走出单纯传授枯燥知识的框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65bd6ef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58.html

《如何利用游戏增强数学活动趣味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