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风俗

发布时间:2012-04-10 13:04: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海南苗族的斗牛活动

  海南苗族的斗牛活动是在锣鼓喧天的盛况下进行的。这一天,各个苗家寨子精心挑选最好的牛参加比赛。比赛那天,斗牛场上,人山人海。男女老少穿上最考究的服装前往观看。场中央的栏杆中有几十头群众自家养的公牛,头头体壮膘肥。在开始斗架之前,牛的主人请牛喝糯米酒,更使公牛凶狠。开始时,牛眼用树叶掩盖,牵到场地中后揭开,两牛照面后怒目相视。主持斗牛的人一声令下,牛离开了主人,开始互相进攻,对撞牛角,进行决斗。周围的人热烈呐喊助威,调皮锣打鼓。经过激烈的角逐,斗上几个回合就可见分晓,败者或许败下阵来,或许当场死去。也有两败俱伤的。最后剩下优胜者。获胜的公牛身披红绸,角装银饰,昂首挺立、活像一位真正的英雄,张开大嘴,吼叫了几声。人们这时将三尺六寸的红绸布挂在牛犄角上,以示奖励。紧接着绕场一周,在鞭炮声中回寨。还摆庆功酒,喜庆斗牛胜利,奖励养牛有功的人。海南苗族斗牛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还是养牛技术的比赛,从而可促进养牛活动。

  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的传说

  黎族人民举行“三月三”盛会已有很久的历史,清人张庆长的《黎岐纪闻》就有些记载:“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直交齐集于旷野间,男弹嘴琴(口哨),女弄鼻宵,交唱黎歌,有情投意合者,男女各渐进凑一处,即定配偶。”而今黎族同胞还保持着“三月三”古风的传统节日。

  每年这一天,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幼都挟带着糯米酒、粽子、竹饭板,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聚集。白天,小伙子到溪里抓鱼,姑娘在仔边烤鱼并将烤鱼和粽子一起放在洞口祭拜;晚上,在熊熊的篝火旁,在热烈的萧、鼓等乐器奏鸣声中,未婚男女欢歌起舞,谈笑游乐,互唱山歌,倚歌择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播下了爱情的种子。黎家的故乡在五指山下,每年三月三,回到故乡,深深体会到“甜不过黎家糯米酒、美不过黎家三月三”。

  在篝火旁,小伙子载歌载舞,姑娘则不动声色看着听着,如果不中意就以山歌做答;如果喜欢上那个小伙子,便从夜幕中悄悄走出来,到溪边深情地吹鼻萧,小伙子闻到悠悠萧声,情切切,意浓浓,来到姑娘身边,同他一起吹鼻萧唱情歌,直到黎明。正如他们所唱的情歌那样,“五指山上藤咬藤,藤咬藤来根连根,哥爱妹来藤咬藤,妹爱哥来根连根。”

  改革开放后,古老的民俗注入了崭新内容,民族文化更显得丰富多彩了。三月三已经成了海南民族风情的组成部分。

    苗乡村寨有趣的酒礼酒俗

  “拦路酒”:苗斋背山面水,山上古木参天,溪畔水车成群,幢幢木楼从山脚修到山腰。遇有客人进寨,粗民便在崎岖的山路上设置拦路酒,热情对客人唱拦路歌,劝客人喝拦路酒。这拦路酒,少则三五道,多则十多道,最后一道设在寨门口。寨门是座小巧玲珑的木楼,一对牛脚酒杯悬于门楼正中,两位身着盛装的村姑或是身穿古装的寨老,双手捧着牛角杯,向来客一一敬酒,如果客人动手接牛角,则那沉甸甸的一牛角酒就属于你了。

  “踩铜鼓酒”:进入苗寨,先不进屋,而是被带到用鹅卵石仿铜鼓鼓面纹饰铺成的铜鼓坪上,众人身着民族服装,在铜鼓坪上围成圆圈,顿地为拍,踏着节奏缓慢的鼓声跳舞,习称“踩铜鼓”,也离不开酒。先将酒水喷在鼓身上,意为给铜鼓敬酒。然后由“上有父母、下有儿女的有福之人”手持牛角酒杯,依此向敲铜鼓及踩铜鼓的男女老少敬酒。先敬老人,再敬中年人,再敬青年人。在敬青年人时,先敬插银角的,后敬戴银帽的,再敬平装的。站在一边看的,也会被敬酒。

  “进出门酒”:跳罢喝罢酒,众人散去。寨老带你到各家各户去观光,村民叫“闹寨”。寨中小路,全用小石块铺成人字形。房前屋后,坎上坎下,都以卵石和形状相似、大小相当的石块镶嵌、垒砌,处处反映出这个古老民族一丝不苟的办事精神。无论客人进入谁家,都会受到热情接待。客人光临,主人不时忙沏茶,就是忙舀酒,有“跨一道门槛喝一碗酒”的习俗,这便是进门酒。当你不得不离开这些好客的主人时,还需要在出门之前喝“出门酒”。这进门酒、出门酒,只准主人敬客人,不准客人敬主人,真是“只准掐架,不得还手”。

另外还有“敬客酒”、“姐妹酒”、“送客酒”、“交杯酒”、“定亲酒”、“贺年酒”等等,趣味神韵俱足

海南十八怪:
一,三个蚊子一盘菜,腿还伸在盘子外。
二,三个老鼠一麻袋。
三,三条蚂蟥一皮带。
四,文昌人的脑袋半边晒。
五,斗笠当锅盖。
六,蚂蚁树上把窝盖。
七,老太太爬树比猴快。
八,大姑娘象老太,老太象妖怪。
九,裤衩子当做帽子戴。
十,短裤穿在长裤外。
十一,臭鱼烂虾一道菜。
十二,臭水沟里洗白菜。
十三,大姑娘抱着孩子谈恋爱。
十四,人不穿鞋牛穿鞋
十五,牛头下雨牛尾晒。
十六, 牛比警察还厉害。
十七,牛车跑得比火车快。
十八,一条裤子穿三代。

一怪:三条沙虫一碗菜
  解读:沙虫,又称“海肠子”,是一种高蛋白的补品。儋州的光村滩涂资源丰富,盛产沙虫。出产的沙虫以个体适中、肉质肥厚脆嫩而闻名。海南人喜用香菜或生菜加上三条沙虫进行红烧,既味道鲜美,又显示出此菜之档次。另外,“三色沙虫”已经成为海南的知名菜肴。红、青、白三色鲜明清雅,味鲜香浓,嫩滑脆爽,带有微辣味,口感甚佳。
二怪:树根包在树皮外
  解读:在海南的热带雨林中,奇形怪状的树根、盘根错节的藤蔓,互相缠绕,构成蜘蛛网状的天然屏幕,非常壮观。尤其是榕树,它们的种子被鸟或别的动物带到某些植物的树冠上,在那里发出新芽,并利用卷须附生在寄主的树干上,随后,它们长出气根紧紧将寄主围住,并不断向下扩展,直至伸入地下变为正常根系。之后,这些根继续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生长越来越快,网状的根系开始膨胀,结合成网状茎,形成了“树根包在树皮外”的现象。
三怪:老太爬树比猴快
  解读:海南盛产椰子香蕉,这些果树高大且直。很多海南人从小学会爬树,采摘椰子香蕉,以至练就了轻健身躯,熟练的动作;所以,即使到了六七十岁年纪,还始终保持着这种上下自如熟练灵巧的爬树本领。到椰乡去做客,若主人是女的,她会招呼你在椰绳网床上歇脚,忙扛着竹镰去摘一颗幼嫩的椰果给你解渴;若主人是小伙子,他就会赶紧跑到椰林里三下两下地爬上一二十米高的椰树上摘椰果。
四怪:一条蚂蝗当腰带
  解读:以前海南山蚂蟥多,在雨季更多,当地人常劝游客们,尽量不要选择刚下完雨上山,平时在热带雨林行走时避免踏入有腐叶的水边。上山可绑好腿或穿防护袜。被咬住不要用手去扯,可用香烟去烫!而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耕地和林地减少了,山蚂蟥已少见了。
五怪:牛头下雨牛尾晒
  解读:海南天气阴晴不定,时雨时晴;而且两地相隔不远,气候便截然不同。“牛头下雨牛尾晒”就是说海南气候的多变,又有不怕下雨之意。特别是海南万宁与陵水交界处的牛岭,这种气候现象最为明显。
六怪:头上斗笠当锅盖
  解读:海南的斗笠大致有三个品种:罩笠、罩头坡笠和越南笠。罩笠外形像一般的草帽,帽顶是平的,笠沿处有约1.5厘米的垂边。罩笠是用薄片竹篾和蓑叶编成的,表面还刷有一层亮亮的桐油。罩头坡笠的顶是尖的,笠沿很宽大,它也是用竹篾和蓑叶编成的,但分刷油和不刷油两种:刷桐油的罩头坡笠被称为“笠中之王”,做工精细,可做嫁妆;不刷油的做工较粗而大,可供平时劳动使用。有人戏称:“坡笠能当锅盖,海南的一大怪”。越南笠是20世纪80年代从越南传入海南的,它的形状像个漏斗,是用竹条和蓑叶编成的,越南笠轻巧便宜,很快在海南市场上畅销起来。海南日照强烈,人人出门都戴着大斗笠,由此形成了海岛独特的一道风景。
七怪:火车没有牛车快
  解读:海南多山,地形崎岖,日本人侵略时留下的窄轨铁路速度极慢。如今,粤海铁路已开通一周年多了,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跨越海峡的铁路通道,待环岛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后,将会彻底改变“火车没有牛车快”的现象。
八怪:青石板上煎鸡蛋
  解读:海南终年气温高,日照多而强。盛夏的太阳尤其强烈,火辣辣的阳光将人们身体内的水分不停地逼出来。把鸡蛋打在灼热的青石板上可煎熟来吃。
九怪:水果越臭越好卖
  解读:这里的菠萝蜜、芒果、木瓜等著名水果在成熟前期和成熟后均有一股很臭的味,没有这种臭也就没有它们的香。
十怪:挡车牛群爱耍赖
  解读:海南牛多,在公路上成群的牛根本不把汽车当回事,甚至面对汽车卧地不起。
十一怪:摩的堵门把人拽
  解读:在市区,摩的生意蛮旺,往往会出现抢客的情况。(拉一趟两元)
十二怪:老头再穷有人爱
  解读:很早就听说海南的少数民族有抢男人的习俗,远方来的男人被抢进门就强迫你享她们贡献的“福”,当个她们认为称职的男人。(仅仅是传说,可不要当真)
十三怪:姑娘象老太,老太象妖怪
  解读:黎族的习俗,黥身纹脸。
十四怪:三个蚊子一盘菜四个老鼠一麻袋
  解读:海南有很多好吃的蚊子和老鼠都吃的很胖。
十五怪:不生孩子没人爱
  解读:海南人重男轻女。
十六怪:牙齿长得比刀快
  解读:吃槟榔多,牙齿好,吃嘛嘛香。
十七怪:臭水沟里洗白菜
  解读:海口以前的环境污染。
十八怪:大姑娘抱着孩子谈恋爱
  解读:黎族的试婚也有说是因为家里女孩子要照顾弟弟妹妹,只好谈恋爱也抱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595536b58fafab069dc0295.html

《海南风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