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发布时间:2016-01-02 10:40: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桐乡市高级中学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卷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8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近代有学者称:“‘封建社会’这个名词的正确定义,就是名义上在一个王室的统治下,而实际上土地权和政治权却被无限制的分割:每方土地上都有它的大大小小的世袭主人,支配着一切经济和政治上得权利,形成一种地主与附属土地的农奴的现象。”这种封建制度普遍推行的结果是

A.初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C.导致了统一国家的分裂                        D.削弱了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

2.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如下表,下列吻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规律与特点的是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①加强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重要原因

②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③上稳下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④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存在矛盾与困局

⑤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④

3.王夫之《读通鉴论》载:“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据此判断,王夫之认为

A.秦国之前的君王已制定了郡县法律    B.秦朝以郡县之道治民应算是天下为公

C.三代所封的全部诸侯国被秦国灭亡    D.郡县制下通过选举可以实现人尽其才

4.《中兴论》载:“()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言:‘卿言故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这体现出

A.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                        B.政治理性化色彩凸显

C.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5.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6.白居易在《郑覃可给事中制》中云:“给事中之职,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率是而行,号为称职。固不专于掌侍奉、赞诏令而已。”其论述的部门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六部

7.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 ①② B. ①④ C.②③ D. ③④

8.关于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所享有的权力,正确的描述是

①明朝内阁有专门的衙署,可以指挥六部等行政机构

②明朝内阁大学士可以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③清朝军机大臣负责承旨拟写,相当于皇帝的秘书

④清朝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制定军国大计等机要政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下图信息反映了明成祖时的内阁

A.是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的代表            B.实为皇帝顾问的特定秘书机构

C.成为中央政府运转的中枢机关            D.实为皇帝的幕僚的最高决策机构

10.“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11.关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英国人认为:“同英国臣民进行贸易的中国臣民将不因为他们那方面进行交易而承受特别的负担或特殊的苛捐杂税”。清政府认为:这个税率(值百抽五)比现有的帝国税率(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要求。中英双方不同的认识说明

A.英国通过该条款进一步控制中国        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中国逐渐丧失对关税主权的保护        D.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的概念

121793年,(英国调派使臣到中国,提出互市、租地等要求——引者注。)乾隆皇帝在给英国使臣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天朝尺土,俱为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画界分疆,各有专属。……且天朝亦无此体制,此事尤不便准行。” 但到了 1901年,清政府公布议和诏书上谕,居然提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无耻政策。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屡经列强的侵略打击,清政府完全丧失了对外抵抗的信心和意志;

B.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清政府认识到开放的必要性;

C.面对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清政府想以此获得帝国主义的支持;

D.帝国主义对清政府的逼迫与威胁。

13.“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迁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迁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在两个跃迁的过程中,“第一次跃迁起点”、“为现代民主奠基”、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什么事件

A.辛亥革命、五四宪法、改革开放

B.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

C.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宪法》的制定、改革开放

14.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据此推断合理的是,作者

A.关注民族危机,主张教育救国            B.质疑华夷观念,推崇西方文明

C.顺应时代潮流,主张与时俱进            D.忧虑社会革命,怀念清朝统治

15.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推动国民大革命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1619201月,北大学生张国焘、康白情、许德珩等到上海拜访孙中山先生。孙中山说:“你们学生反抗北京政府的行动是很好的,你们的革命精神也是可佩服的。······如果我现在给你们五百支枪,你们能找到五百个真正不怕死的学生托将起来,去打北京的那些败类,才算是真正革命。”许德珩等回答:“孙先生也掌握过几万人的部队,何以革命还是失败了呢?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思想、旧势力,在那里艰苦奋斗,学生们赤手空拳不顾生死的与北京政府抗争,只因为没有拿起枪来,就不算革命吗?”下列归纳以上两种观点的思维角度的选项是

A.五四运动非革命/ 五四运动是革命

B.五四运动是学生反政府/ 学生反旧思想旧势力

C.革命是暴力夺权/ 革命是和平请愿

D.革命是枪杆子里出政权/ 文化运动也能促进变革

1719271936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日益成熟的十年。这种“成熟”表现在

①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②妥善处理了党内矛盾和分歧 ③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④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填写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19.中共“一大”制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铲除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中共“二大”确立了党的最低纲领,即反帝反封建。对影响这一发展变化的因素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中共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D.国民大革命的推动

20192674日,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宣言中说:“居今日之中国,除少数军阀、官僚、买办、财阀之外,全国人民入则有老弱待哺之忧,出_则无立业谋生之地,行则逢掳身丧命之变,居则罹举家冻馁之祸,灾害深于水火,困苦甚于倒悬,凡此皆帝国主义之侵略及卖国军阀之窃权之所致也。”为此,国民政府

A.召开国民党一大                                    B.成立广州国民政府

C.商谈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发动北伐战争

21192712月发表的《武装暴动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中国豪绅资产阶级因为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不能成为一个整个儿阶级势力,他们内部分裂冲突,而没有组织成全国家中央集权政府的能力。因_此,革命不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所以客观上革命斗争的形势,也就形成各省农民暴动此起彼落,比较散乱而不相呼应的暴动。”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A.中共坚持走城市工人暴动的革命道路

B.这实际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雏形

C.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已经成为中共党内的共识

D.中共已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

22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认为,中国革命如今的失败不过就是类似于布尔什维克在19177月所遭受的失败,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至多经过比俄国当年七月到十月更长一点的时间,革命就可以重新走到大街上来。这种认识

A.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B.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催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埋下了中共“左”倾错误的隐患

23.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公报》的一篇社论说:“三年多的抗战军事,‘应战’二字可以尽之,敌军来攻,我们应战;敌军不攻,我们转战;敌军此处攻,我们他处不战,形式上几乎完全是被动的。这次北线之战,敌军未战,我们先攻,敌军将南侵,我们先北战,这在战略上讲,也是一种进步。”“北线之战”指的是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徐州会战            D.百团大战

24.第一张《新华日报》于民国二十七年创刊,有《蒋委员长告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还有彭德怀撰写的专论,文章从华北抗战的新形势,五个月来抗战的收获,抗战中遭遇严重失利的原因,持久抗战胜利的因素四个方面论述八路军对抗战形势及抗战任务的认识。对上述资料所给的信息认识不正确的是

A.报纸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战斗中起到鼓动前进的作用

B.抗战相持阶段到来,报纸凸显了国共两党团结抗日的精神

C.国共双方都强调了全民抗战、持久抗战的决心

D.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以牵制日军,配合国民党友军协同作战

25.胡绳说:“在近代中国前面摆着两个问题:即一、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二、如何使中国近代化”。刘大年说:“中国近代110年的历史基本问题是两个:一是民族不独立,要求从外国侵略压迫下解放出来;二是社会生产落后,要求工业化、近代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的最大危害是

A.危害了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B.在反侵略战争中无法积累新的现代化因素

C.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 D.阻断了中国同世界的交流

26.“与有的国家只抵抗了几个月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军队英勇抗战达14年之久,牵制和消灭了日本陆军的主力,消耗和拖垮了日本的经济,使其无更多力量入侵澳大利亚、印度等地,也无力进攻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有效地避免了苏军两线作战。没有中国军队的浴血奋战,其他国家将会付出更大代价,胜利也不会来得这么早。”材料表明

A.有的国家对日本法西斯势力的侵略表现出妥协退让

B.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C.中国军队牵制了日军才使苏军完全避免了同日军作战

D.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主因

27.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材料反映的是

A.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精神 B.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得到正式确认

2819549月,主持法律制定工作的彭真指出:在少数国家工作人员中还有这么一种思想,他们以为法律是只管老百姓或者只管“小人物”的,至于“大干部”、“大人物”,只要注意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就够了,对法律遵守不遵守,是无关重要的……在此,他强调

A.领导干部也应自觉遵守法律                 B.国家的法律政策还不完善

C.法律的推行遭遇了巨大阻力                 D.当时国人法律意识很淡薄

29.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国家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

A.国家的性质和政权性质不同                 B.政权建立的方式方法不同

C.政权的组成形式和构成成分不同         D.当权者和人民的权利不同

30.毛泽东指出:“有些人认为政协的作用不大了,政协是否还需要成了问题”,并强调“通过政协容纳许多人来商量事情很需要”。毛泽东此番言论

A.肯定了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的作用 B.奠定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

C.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不利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31.建国伊始,中共领导人宣布“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其他各民主党派……(一起),来决定中国一切重要的问题_。”这说明中共

A.决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B.致力建设民主平等的政治

C.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                    D.民主党派决定着建国成败

32.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下列采集自教科书中的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

A1949—1956     B1956—1966      C1966—1976     D1978—1988

33.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借鉴的事件是

A.香港、澳门的回归                                B.两岸“三通”的实现

C.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D.万隆会议的召开

342009年全国人大为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发文:“30年来,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为追求祖国和平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后提出一系列重要政策……两岸政党领导的频繁接触,充分证明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其中,“良好势头”主要包括

①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 ②“九二共识”的达成

③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④两地“三通”的实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5.中国网新闻中心曾发表评论指出:“九二共识”虽只是一个用词符号,……但其重要的部分则是两岸双方当时达成的共识内涵,即“□□□□”。这里□□□□处的内容是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国两制原则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海峡两岸均坚持和平统一原则            D.海峡两岸均放弃武力统一原则

362015年春节前后,持续近两年的所谓香港“占中”事件,在中央政府、香港特区政府及香港各界民众的反对下终于自行沉寂了。这表明

A.香港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B.“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D.香港回归后保持了长期的繁荣和稳定

37.英国学者布朗利曾指出,许多国家都接受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且把它同《联合国宪章》和《巴黎非战公约》相提并论或者作其补充。《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七款明确提出:“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且并不要求会员国将该事项依本宪章提请解决”。下列选项,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落实《联合国宪章》条款的是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互不干涉内政                                        D.平等互利

38.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A.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B.率先为印度和越南两国接受

C.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39.著名的加拿大学者罗纳德·基斯在谈到万隆会议时说:当时“甚至连美国国务院的情报机构也承认,共产主义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所留下的良好印象应该归功于周恩来娴熟的外交技巧。在万隆会议上,美国的外交又输掉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仗,败在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手下。”这表明

A.万隆会议帮助一些亚非国家开始摆脱美国控制B.万隆会议促使许多亚非国家开始正确认识中国

C.具有个人魅力的外交家征服了美国 D.社会主义运动趋势在世界明显增强

402015413日,李克强出席“亚洲非洲法律协商组织”第54届年会开幕式,并发表讲话时说:“亚非法协是万隆会议结出的硕果……万隆会议确立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十项原则,给我们留下了‘团结、友谊、合作’的宝贵精神财富。”万隆会议召开距今

A54周年                B60周年                 C66周年                D70周年

第Ⅱ卷 (非选择题 20分)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元代实行的行省制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二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不得彻承制署置属吏”,“十省之属自篼库(保管仓库的役吏)而上,皆命于朝”;“诸行省用及千定(),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军事上在批准调军程序、委任统军人等方面要受中央节制,布置调换戊兵、整点军队等事宜更是由朝廷直接掌握。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

——摘编自宋濂《元史》等

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元代行省性质的演变及其权力行使的特点。(5)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实施的影响。(3)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谈谈你的认识。(2)

42.民主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 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的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革”悲剧。

——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4)

(2)据材料二,指出“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2)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的阶段特征。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4)


桐乡市高级中学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卷

历史答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

第Ⅱ卷 (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1)据材料一、二,指出元代行省性质的演变及其权力行使的特点。(5)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实施的影响。(3)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谈谈你的认识。(2)

42(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4)

(2)据材料二,指出“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的阶段特征。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4)


桐乡市高级中学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卷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二、非选择题

41(1)演变:中央派出机构演化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2)

特点:行省具有地方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事权;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3)

(2)影响:行省制度较好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3)

(3)认识: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要给予地方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根本着眼点是实现稳定与效率的兼顾。(2)

42(1)前提: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1)

成就: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3)

(2)原因: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忽视政体民主建设;仅依靠“政策治国”。(任答2点,共2)

(3)特征:初建;曲折;发展完善。(3)

认识: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民主政治建设依据国情;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等言之有理即可。(任答1点,共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555c6e5482fb4daa58d4bd0.html

《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