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塞下曲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1-03-04 03:16: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王昌龄塞下曲的故事

王昌龄的《塞下曲》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第二段:“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前者战马去饮水,然后渡过了大河,河里的水寒冷似冰,秋风瑟瑟,如刀剑般吹着人的脸。在广袤的战场之上,夕阳仍旧没有落下,在昏暗的天地间,可以隐隐约约看见远方的临洮。当初在长城的一战,人们都说守卫长城的战士士气十分的高涨,意气风发。而自古以来,这都是弥漫着黄沙,在杂草丛生的野地上,遍地都是森森白骨。

在《塞下曲》的第二段当中,前四句是描写晚秋时节,在塞外战场上,黄沙与落日相互映衬的荒凉景象。而后四句则是描写了长城一代,作为战事最为频繁的一个地方,满地都是荒草,显得十分的荒凉,没有生机,有的只是满地的白骨。

《塞下曲》王昌龄这首诗是众多描写战场的诗篇之一,在《塞下曲》当中,王昌龄将战争的残酷性描述得淋漓尽致。在边塞地区,最少不了的就是战争。有数不尽的战士将自己的鲜血与头颅留在了边塞,只为保家卫国。避免国家受到入侵者的进犯,人民百姓遭受入侵者的凌辱。《塞下曲》王昌龄通过这一首诗,将自己的非战思想表述出来,呼吁大家一起来追求和平,避免战事的发生。

在我国的《全唐诗》当中,给予了王昌龄极高的评价。我们都知道,李白可以说在我国唐宋时期的诗人当中,成就绝对是最高的一位诗人,被后人赞誉为“诗仙”。而在《全唐诗》当中,将王昌龄与李白并列,王昌龄被冠以“七绝圣手”的称号。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王昌龄最擅长的文体便是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除了在《全唐诗》当中,王昌龄最擅长的七绝被人们称赞之外,在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当中,更是将王昌龄所写下的诸多七绝边塞诗成为王昌龄的风骨的代表。所以,王昌龄写下的七绝诗,有很多都受到了人们的追捧。

在王昌龄写下的众多塞外七绝诗当中,最为人所熟悉的就是《从军行》。在《从军行》当中,王昌龄将国家西部的玉门关战场进行了描写,将玉门关的环境以及玉门关所发生的诸多战事都细腻的描绘了出来。并且还留下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一千古名句,深受后世推崇。

王昌龄所留下来的诗当中,除了有王昌龄最擅长的七言绝句,还有很多的七言律诗。《塞下曲》就是王昌龄的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将塞外战争的残酷彻底展现出来,表达了王昌龄的非战思想。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首传送千古的《芙蓉楼送辛渐》,不仅使镇江芙蓉楼名扬天下,更表达了作者王昌龄于苍茫烟雨中送别友人的深情厚谊。

《芙蓉楼送辛渐》被收录于《全唐诗》中。相传,这首诗创作于天宝元年,为王昌龄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正是仕途潦倒,官运不济之时。彼时的江南,山色空蒙,细雨如丝,于烟波浩渺的江水之畔送别故友,对作者来说,自有一番别样的心境。

辛渐是王昌龄的一位故交诗友,远道而来探视落魄的王昌龄,其诚挚之谊,自不必说。古人云“穷在闹市无近邻,富在深山有远亲”,世态炎凉,自古如此,因而雪中送炭之情,远比锦上添花可贵,作者岂有不知之理。然而好友相聚,自由曲终人散的一天,于是,便有了长江之畔的依依惜别,再经作者的笔触渲染,遂成就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绝佳作。

此刻正值初春,寒雨连江,楚山孤立,友人离开之后,王昌龄便又得继续孤单寂寥的生活,可是读者依然不难从诗作中发现作者开朗博大的胸怀与坚韧不拔的心性,这从临别之时作者对友人的嘱咐中便可轻易窥见。“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冰心玉壶自比,充分展现出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的心胸,因而这一结句,无疑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4e52ddb84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0c.html

《王昌龄塞下曲的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