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学案

发布时间:2020-05-15 13:51: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最新考纲] 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2.群落的演替(Ⅰ)。3.实验:(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5年5考)

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1)群落

①概念关键点:a.同一时间;b.一定区域;c.各种生物种群

②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

2.四种常见种间关系比较

3.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2)类

(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

①形成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②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A、B、C三图显示不同群落的空间结构。请思考:

(1)图A为    结构,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分布于不同层次主要由    决定,它与竹林中竹子植株高矮错落有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图B为    结构。

(3)图C的白桦沼泽中所有白桦组成一个    。在图示A~E 5个沼泽区中具有垂直分层现象的有哪些?

答案 (1)垂直 光照强度 A图显示的不同层次为“不同种群”的垂直分层,竹林中竹子植株高矮错落属“同一种群”的个体差异。

(2)水平 (3)种群 A~E全部具垂直分层现象。

教材9bfac162a4c0b97e3580033c4cd38ad9.png高考

真题重组 判断正误

(1)天敌与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2017·全国卷Ⅱ,31(3)](√)

(2)若鹰迁入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则会导致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增加(2016·全国卷Ⅲ,5A)(×)

(3)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016·全国卷Ⅲ,31(1)](√)

(4)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2015·全国卷Ⅰ,4B)(×)

(5)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013·全国卷Ⅱ,31(4)](√)

 群落及其物种组成

1.(2017·海南卷,1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解析 由题意可知,乙作物的引入改变了原有的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结果使害虫A受到抑制,说明新的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A、B正确;作物乙生长良好,可以看出乙与害虫A之间不应是相互抑制,D不合理。

答案 D

2.如图甲、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不能用图甲表示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C.图甲、图乙分别表示的是捕食、竞争关系

D.图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解析 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B错误。

答案 B

1.快速判断捕食曲线中的被捕食者

2.生物种间关系曲线模型辨析

(1)同升同降→互利共生

(2)60a77c9647079847b78a2b9a8e356871.pngb4466c9c2c1b29d0942558a9cda03f71.png

(3)42a555f5bf1d5921c08278a9647d7cb6.pngfdc163c92fe064de6da3b80f16946c58.png

 群落的结构

1.(2015·海南卷,22)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

解析 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自上而下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

答案 B

2.植物群落的生长具有分层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因为群落具有分层现象,所以种植玉米时要合理密植

C.在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该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

D.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解析 不同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不同,所以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玉米的合理密植没有涉及不同种生物,不属于群落的分层现象;分层现象主要是长期适应环境条件(如阳光、温度、湿度等)的结果,这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独特形式;在生产上利用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合理搭配作物品种,充分利用光能,可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答案 B

关注2个易错点

(1)草坪中也存在垂直结构

垂直结构是群落中各物种在垂直空间方向上的分布,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合理利用资源或空间的空间配置格局,它应存在于所有群落(包括草坪群落)中。

(2)垂直结构涉及的是群落中“不同物种”在空间垂直方向上呈现“分层”现象,切不可将“同种生物”的高矮差异视作垂直结构。


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5年5考

1.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类型比较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4.自然群落演替的特征

1.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图1所示,请思考:

图1

(1)你能否将图示演替过程予以正确排序?

(2)该演替与裸岩上的演替是否属同种类型?为什么?

(3)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有何变化?预计食物网复杂程度会如何变化?

提示 (1)图中正确演替进程为丁→甲→丙→乙。

(2)该演替过程为次生演替,它不同于裸岩上的初生演替(两者的初始植被条件不同)。

(3)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步提高,食物网趋向于复杂化。

2.如图2表示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曲线。

图2

(1)请对图示曲线予以分析(见图)。

(2)地震、火山爆发后群落演替及火灾后草原的恢复,分别属何类演替?与甲、乙哪条曲线吻合?

提示 地震及火灾后草原的恢复属次生演替,与乙曲线吻合;火山爆发后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与曲线甲吻合。

 群落演替的类型及特点

1.(2017·天津卷,7)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      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    结构。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    ,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    ,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右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    

解析 (4)题图中的曲线自上而下分别代表的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种—面积”相应曲线。据图分析,横坐标是样方面积,纵坐标是物种数,样方面积增加,代表乔木的曲线物种数先增加至S3后基本不变,则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S3

答案 (1)次生 垂直 (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光逐渐减少 (3)阔叶树 (4)S3

2.(2015·课标Ⅰ,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解析 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演替为灌木阶段,灌木阶段物种的丰富度大于草本阶段,A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空间结构更为复杂,B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强,C错误。

答案 D

“二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考点三 (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5年1考)

1.实验原理

(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实验流程

(1)提出问题:不同区域土壤中,物种丰富度相同吗?

(2)制订计划:包括步骤、时间、地点、内容、方法、备注等。

(3)实施计划

3.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

(1)诱虫器(A图):

该装置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件,该装置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B图):

该装置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方法的分析

1.(经典高考)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    ,身体    ,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较强 微小 (2)B 该吸虫器中湿润的棉花模拟土壤的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2.(2017·广西桂林模拟)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解析 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较强,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B错误。

答案 B

实验成功关键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对于不认识的动物也应作好记录,并记为“待鉴定××”记下其特征。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易错·防范清零

[易错清零]

易错点1 不能准确界定种群、群落“研究问题”的外延

点拨 种群、群落常见研究问题归纳

易错点2 误认为演替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

点拨 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成熟阶段,此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生物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易错点3 错将海岸不同潮间带物种分布差异看作群落的垂直结构

点拨 不同潮间带,其所处区域的条件(如光照、海水浸入程度、植物或动物分布等)差异较大,不同地段分布的物种类型不同,这应属群落的水平结构而不属垂直结构。

易错点4 错将高山不同的海拔高度群落分布看作群落的垂直结构

点拨 群落垂直结构是指一定区域中群落内部各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空间配置状况。

高山不同海拔地带分布不同植被,其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带环境条件(如温度)差异较大,其更像群落的“水平结构”,这与同一海拔高度中植被在垂直方向上的垂直结构有本质区别。如下图所示:

[纠错小练]

1.下列各项中不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的是(  )

A.考察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群

B.某海洋水下多少米没有生物种群分布

C.某树林中鹰捕食山雀、兔子等生物

D.自然保护区中大熊猫数量呈“S”型增长

解析 优势种、边界、种间关系均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种群数量增长趋势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

答案 D

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相对于次生演替进程缓慢、时间长

B.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优势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

C.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动物种类也会随之改变

D.群落演替持续进行永无休止

解析 群落演替至相对稳定的成熟阶段时可视作终极时期,并非永无休止。

答案 D

3.生态护坡是综合生态学、工程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知识,利用植被对斜坡进行保护的综合技术。如图为某种海岸生态护坡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人员在建造海岸生态护坡前、采用样方法调查此地的植物丰富度和种群密度

B.图示坡地生态系统中,人们在中低潮带引种一些耐盐的植物如互花米草、白茅等,在高潮带和超高潮带种植柽柳、樟毛等相对耐干旱的植物,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人们通过沙滩培土、引种等措施,使植被稀少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生物群落,这种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D.这种低潮带、高潮带、超高潮带植被的分布状况与高山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状况实质相似,均隶属群落水平结构

解析 由于中低潮带、高潮带和超高潮带的土壤湿度不同,因此应种植不同特性的植物,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 B

课堂小结

随堂·真题&预测

1.(2014·课标Ⅰ,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解析 稻田中青蛙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项错误;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项错误。

答案 A

2.(2019·高考预测)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火灾后草原上的演替

B.若时间允许,甲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C.乙群落的演替即可能为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也可能为人类活动干预下的群落演替类型

D.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一定相同

解析 甲表示初生演替,而火灾后草原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B错误;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甲、乙群落结构不一定相同,D错误

答案 C

3.(2019·高考预测)如图表示某地由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湖底演替到森林的部分阶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与图示群落演替过程相比,某地从森林被全部砍伐再演替到森林阶段所需的时间长

B.图中B阶段从湖岸地面到湖底的生物分布情况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图示群落演替过程中,造成湖底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温度

D.图示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且丰富度逐渐增加

解析 森林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从森林被全部砍伐再演替到森林为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而图示的演替过程为初生演替,其由裸底到形成森林所需的土壤条件就需要漫长的时间,A错误;从湖岸地面到湖底的生物分布情况属于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故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造成湖底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C错误。

答案 D

4.(2014·课标Ⅰ)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答案 (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

教师独具

1.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C.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解析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与图甲相符,A正确;据图可知,甲表示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乙是捕食,丙是竞争,噬菌体是寄生生物,B正确、C错误;根据丙图可知,开始时两物种都能存在,说明存在种内互助与竞争,后来一种生物消失,X的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D正确。

答案 C

2.(2017·佛山二模)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稻田中水稻长势无高矮差异,因此稻田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C.人类活动决定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沙丘、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解析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稻田中水稻长势无高矮差异,但稻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B错误;人类活动只可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错误;沙丘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D错误。

答案 A

3.(2017·福建毕业班质检)某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 133 hm2,科研人员对一块0.2 hm2样地的乔木层进行多次调查,部分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单位:株)

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云南银柴与厚壳桂的种间关系是    

(2)不同种群的分层分布形成群落的    结构,植物分层现象主要与    (环境因素)有关。

(3)调查该样地锥栗种群数量    (填“可以”或“不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

(4)据表估算该样地1992年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为    。若用该数据代表当年自然保护区内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则不可靠。要获得可靠的结果,应该如何取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自然保护区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云南银柴和厚壳桂都是植物,且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具有竞争关系,主要竞争阳光等资源。(2)不同种群的分层分布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3)因为锥栗数量较少,个体大,所以可以用逐个计数法调查。(4)表中的数据是0.2 hm2样地的数量,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个体数,所以1992年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为204/0.2=1 020(株/hm2)。要使计算出的种群密度可靠,应随机选取若干样方,然后取其平均值。

答案 (1)竞争 (2)垂直 光照 (3)可以

(4)1 020株/hm2 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进行五点取样/进行等距取样)

(5)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负反馈调节能力)

课后·分层训练

(时间:30分钟 满分:100分)

1.下面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有一定的关系

C.群落中的动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差别

D.草地群落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

解析 因为群落中的植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有明显的差别,所以必然会导致群落中的动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也有明显的差别。

答案 C

2.(2017·山东德州期末)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裸岩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都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C.演替就是一个物种被另一个物种代替的过程

D.人类对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解析 从裸岩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演替都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B正确;群落演替就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C错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超过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D错误。

答案 B

3.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

B.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种间关系都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D.物种的丰富度与纬度有关,在我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解析 某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A错误;人工群落在人的干预下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B正确;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属于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均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C正确;一般情况下,纬度越高,物种丰富度越低,纬度越低,物种丰富度越高,D正确。

答案 A

4.(2017·潍坊期末)松球鱼身体表面产生一种特殊的粘液,发光细菌乐于生活在这种粘液上并发出柔和的光,引诱其他生物靠近,有利于松球鱼捕获猎物,松球鱼和发光细菌之间的关系是(  )

A.竞争 B.寄生

C.捕食 D.互利共生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松球鱼身体表面产生一种特殊的粘液,发光细菌乐于生活在这种粘液上并发出柔和的光,引诱其他生物靠近,有利于松球鱼捕获猎物”,松球鱼和发光细菌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属于互利共生。

答案 D

5.(2017·陕西渭南二检)切叶蚁切割收集的植物叶片,将含有消化酶的排泄物排在碎叶上,用来培养真菌,然后以真菌作为自己的食物来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切叶蚁“培养”的真菌是分解者,能促进碳、氮循环

B.探路的切叶蚁发现合适植物后会留下“气味”,这属于化学信息

C.体型大小不同的切叶蚁之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

D.切叶蚁及与其培养的真菌之间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解析 切叶蚁“培养”的真菌是分解者,能促进碳、氮循环,A正确;探路的切叶蚁发现合适植物后会留下“气味”,这属于化学信息,B正确;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体型大小不同的切叶蚁之间存在种内互助的关系,C错误;切叶蚁及与其培养的真菌之间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答案 C

6.(2017·青岛一模)某地区为保护生态环境,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逐渐发展到稳定阶段,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K

C.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木、灌木和乔木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

D.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解析 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K值,B正确;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C正确;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不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错误。

答案 D

7.(2017·辽宁大连一模)如果进行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

B.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

C.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

D.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解析 土壤小动物常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等特性,故设计诱虫器时应根据这些特点设计,C错误。

答案 C

8.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 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处于不同的垂直空间位置,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成年鱼及其幼体是同一物种,它们的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答案 D

9.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疟原虫只与人是寄生关系

B.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

C.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

D.鱼类与藻类只存在捕食关系

解析 疟原虫与人和按蚊都是寄生关系,A、B错误;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是生产者,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是消费者,鱼类捕食孑孓,也是消费者,C正确;鱼类和藻类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在空间上还存在竞争关系,D错误。

答案 C

10.(2018·“超级全能生”联考,20)外来植物水葫芦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等淡水水域疯狂生长,严重破坏了当地水域。某研究小组对某湖泊周边水域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十年的调査,部分结果如图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调查香蒲等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该多取样,计算时分别去掉最高和最低值后取平均值

B.水葫芦可为草食性鱼类提供更多的食物,它的增多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C.由调查结果推测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在逐渐下降,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D.由曲线可以推断出该区域的三种植物之间在2017年时种间斗争最为激烈

解析 在调查香蒲等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选取大小相等的若干个样方,取所有样方的平均值,A错误;据图分析可知,水葫芦的数量不断增加,而鱼腥草和香蒲的数量不断减少直至灭绝,降低了物种丰富度,所以不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错误、C正确;2017年时,只剩下水葫芦,不存在三种植物之间的种间竞争了,D错误。

答案 C

11.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三种小鱼,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在四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甲、乙、丙三种小鱼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三种小鱼的存活率如图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影响三种小鱼的竞争结果

B.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C.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D.无捕食者时三种小鱼之间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解析 没有捕食者时,甲占优势,有了捕食者后乙的存活率不降反升,可见捕食者影响三种小鱼的竞争结果,A正确;引进捕食者后甲、丙的存活率下降,乙的存活率不降反升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正确;甲、乙、丙三种小鱼是竞争关系,又受到捕食者的捕食,在捕食者增加到8只的情况下,乙的存活率继续增加,说明甲、乙、丙三种小鱼在竞争的同时,乙虽被捕食者所食,但仍是三者之间竞争的优胜者,所以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未减少,C错误;无捕食者时乙的存活率最低,说明三种小鱼之间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正确。

答案 C

12.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b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点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

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解析 b点和d点均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数量逐渐增多,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升高,恢复力稳定性降低,B、C正确;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前,草本植物数量逐渐增加,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后,草本植物数量减少,最终趋于稳定,D正确。

答案 A

13.(2017·陕西西安二模)在河流经过的沿岸,常因长年淤泥而产生泥滩地(含有机物),进而形成如图甲所示的湿地。某生态研究小组对此淡水河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请回答相关问题。

(1)该湿地的演替属于    演替,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滩区、近水缓冲区和核心区的不同,主要体现群落的    结构。区别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是淡水河中鲫鱼在调查期间出生率(Ⅰ)和死亡率(Ⅱ)的变化曲线,其中鲫鱼的种群个体数达到生活环境最大负荷量的时间点是    (填字母)。

(4)研究小组在调查时发现,河水中螺蛳常附着在跨河的桥墩上(等距排列)生活,研究小组调查桥墩上螺蛳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进行调查,取样方法为    

(5)在对滩涂沙土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时,常用    法进行采集、调查。对一些个体微小、数量多的小动物,采用的统计方法是    。将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常用    采集,体型较小的可以用    采集。

答案 (1)次生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水平 群落的物种组成 (3)C (4)样方 等距取样法 (5)取样器取样 目测估计法 诱虫器 吸虫器

14.(2017·吉林延边仿真检测)某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依次有草丛沼泽、灌丛沼泽、落叶松沼泽、森林等,科研人员对该保护区进行了相关调查,如表所示为科研人员对几种植被类型中鸟类资源的调查统计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鸟类一般属于    。以上几种植被类型中植物种类具有显著差异,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2)若要调查估算森林中某种鸟类的数量,应采用的方法为    ,一段时间内决定其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几种植被类型中草丛沼泽的鸟类丰富度最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森林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说明森林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研人员调查发现这几种植被类型中的有机碳储量各不相同,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多少主要取决于动植物的残骸量和    

答案 (1)消费者 水平 (2)标志重捕法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营养结构最简单 食物(资源)和栖息空间 (4)分解者的分解量

15.某河流生活着鱼类和螺类等生物种群,种类较多,食物链复杂,河床上生长着大量的挺水植物。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挺水植物与浮游藻类之间存在    关系,从而可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河床上的植物可供鸟类栖息,下部植物根系形成鱼类和水生昆虫生活的环境,这是群落    结构的体现,该结构具有明显的    现象。

(2)当该河流受污染后,水底生活的细菌大量繁殖,导致鱼类和螺类大量死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相关工作人员将生活污水集中净化处理,使得河流水质逐步得以恢复,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群落演替类型为    

(3)一浅水湖泊由于过度捕捞导致鲈鱼(主要捕食鱼类)濒临绝迹,此湖中主要有浮游藻类、沉水植物、螺(捕食藻类)和鲤鱼(主要捕食螺)等生物。在保留或去除鲤鱼的条件下,分别测定浮游藻类和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干重),结果如图所示。

图中曲线    (填字母)代表去除鲤鱼后,浮游藻类生物量的变化;保留鲤鱼的水域中,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变化曲线为图中的    (填字母)。沉水植物对净化水体起重要作用,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考虑,可采取    的措施来增加沉水植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 (1)竞争 垂直 分层 (2)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次生演替 (3)C D 重建鲈鱼种群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4db8b9e74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22.html

《统编版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