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申遗中秋节

发布时间:2019-02-23 13:15: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韩国申遗中秋节

  篇一:韩国端午节申遗对的启示

  中新1127日电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对此,吉林延边大学朝鲜(专题,图库)和韩国问题研究所所长高敬洙教授在接受华艺广播公司访问时指出,这一事件启示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对无形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高教授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目前也传到了周边各个国家。在东方国家尤其是韩国,已经有1000多年的传统了。作为和共享的一种文化现象,现在韩国申报成功,我们应该祝贺,对作为起源国的来说,也是敲一下警钟:在无形文化遗产方面如何进行保护和发展。

  高敬洙教授也指出,韩国江陵的端午祭和的端午节也有所不同。端午节是的传统说法,只是在农历55号一天,一般是搞龙舟赛和吃粽子等简单的活动。而韩国江陵端午祭的内容比较广泛,是把端午节伸展开来,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庆祝,完全变成了江陵地区的一个地方庆典。主要内容有:

  一、祭祀活动,广泛的祭祀。当地的英雄人物,值得纪念的人物都会进行祭祀,从45号到57号之间活动不断。

  二、各种游戏。以舞蹈为主的戴假面具跳舞和各种歌唱比赛,有传统的歌谣比赛,也有青年人参加的现代歌曲。

  三、端午节的前后两天将广泛举行各种活动。包括游戏和摔跤、荡秋千等体育运动。这些活动引来周边和附近民众的广泛参加。同时,这几年也迎来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高敬洙特别指出:韩国江陵祭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但这十几年,江陵准备申请世界无形遗产以来,有意识地对这个文化现象做了很多创造性地发挥。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97年端午祭已经被选定为韩国的十大地方庆典之一,2000年正式向世界教科文组织申报。

  高敬洙教授表示,现在韩国已经有三个无形遗产了,联合国也肯定了韩国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努力。这个事情也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一、政府重视,文化管理部门重视。这些重视是有意地培育和保护,而培育也加上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包括现代的有些游戏规则也放到传统文化里头去了,使传统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必须是有世界性影响的。我们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像春节、中秋节等只是停留在民间的传统节日上,很平淡,这样不可能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

  三、必须是有创造性。我们有很多的传统文化,必须有创新并且和现代形式结合的这种新创意,这样才能保护这些无形文化遗产。(郑永)

  篇二:从韩国申遗看文化

  从韩国申遗看文化

  摘要:韩国申遗项目有盗用中华文化的嫌疑,引发了国内关于中华文化的热议和反思。对比韩国对待传统文化的积极保护和传承态度,国内的文化保护却显得单薄无力。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人们开始淡忘了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是时候采取措施,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字:韩国 申遗 文化 全球化 文化冲击 文化保护

  ,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她,其文化底蕴之深厚自是不用多说。历时千年,各种文化习俗一直是沿袭至今,只不过,这种传承随着岁月的洗礼却是开始慢慢淡化开来。就拿节日来说,传统佳节渐渐变得空有其表,人们只关注会放假几天,却忽略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可最近,一系列事情却是为国人敲响了警钟——韩国的申遗项目有了染指文化之嫌。“端午节”,“暖炕”这些暧昧的申遗项目引起了热议。这时,人们才开始对逐渐淡忘的文化产生了重视。

  韩国,与不同,他没有悠久的历史,更没有宏伟的版图。可就是这么个国家,在文化的保护上却是远远走在了的前列。我国现有28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其数量低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居世界第三位。韩国历史远无我国悠久,面积也仅1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们浙江省大,却也有7处世界文化遗产。

  2013年底,热衷申遗的韩国人再次笑到最后,煞费苦心之后,韩国的泡菜终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泡菜和越冬泡菜文化”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除去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外,韩国已经拥有宗庙祭礼乐、板索里、阿里郎、江陵端午祭等十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韩国这样历史上依附文明,国土及人口有限的小国来说,这样的数字显示了韩国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推崇,以及国际社会对于韩国传统文化的认可。 2014年,韩国申遗又有大动作。韩国政府计划为分布在韩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日军慰安妇纪录申遗,争取2017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韩国人的计划是,先行调查韩国国内、、东南亚和日本的慰安妇资料现状并编辑目录,至2014年底完成目录化工作,再提交给韩国文化财厅作为申遗对象。

  韩国人对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热衷由来已久。虽然国人对于韩国的申遗努力微词不少,

  如江陵端午祭等有“盗用”文化之嫌,另如泡菜申遗让国人觉得太过“小题大做”。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在文化的保护上,我们或许是时候开始向韩国学习了。

  韩国历来重视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政府决定向美国和日本等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学习, 调整经济结构。1997 年开始,政府决定把文化产业作为 21 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其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实,早在 1986 年,韩国在第六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中就已经提出:“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同步化”这一重要的政策目标,为后来“文化立国”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1993 年韩国政府出台了“文化繁荣五年计划”,提出将开发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目标之一。 1994 年,政府文化观光部设立文化产业政策局,开始着手准备制定相关的文化产业的法律体系;同时颁布各种文化政策综合计划, 积极强调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1998 年,韩国政府正式提出“文化立国”的方针,并于 1999 年至 2001 年先后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 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 2001 年开始,韩国决心用 5 年时间把韩国文化产业产值从占世界市场份额的 1%增加到5%,成为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之一,最终目标是把韩国建设成为 21 世纪的知识经济强国和文化产业大国。 截至 2003 年,韩国的文化产业总产值已占GDP 5%

  韩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得益于其对民族传统文化从观念和行为等各方面的有力保护和传承。

  第一,强烈的民族传统文化自觉意识。由于历史原因,韩国同在传统文化上有很相似的地方,一年四季都有各种各样的节庆民俗活动。 类似民间庙会、赛龙舟之类完全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活动,一般规模都相当大。 各种民俗节、民俗文化节,完整地继承和保存了民族传统文化。 在温阳有纪念民族英雄李舜臣的“温阳文化节”;此外,珍岛的灵登祭、光山的战祝祭、江陵的端午祭、百济的文化祭、安东的民俗祭,近年来都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传统祭祀活动。2005 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对端午节真正发源地在的实际是莫大的冲击。现在,每年二月和八月初一, 韩国还有到文庙祭祀孔子孟子的习惯。 在传统的 281 所乡校和 84 所书院,仍然还设立有“忠孝教育馆”,经常开展有关儒学的学术活动。韩国的社会共同道德至今仍然是宋代提出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元代时的《朱子家礼》仍然是韩国人家庭伦理的规范基础。因此西方有些学者把韩国称为“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在韩国, 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原因是广大民众有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

  第二, 政府的有效管理是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制度保障。自“文化立国”

  的战略提出后,韩国先后颁布了多项政策。 其政策重点主要是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设立文化产业振兴基金、建立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 构筑文化产业基础络体系、强化外向型产品和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等。2001年在文化产业支援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目的就是推动“文化立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和支援文化产业。同时还成立了各种行业协会,具体负责协调每个行业的发展。 韩国还设立多个专项基金,如文艺振兴基金、文化产业振兴基金等。 在首都首尔有众多的博物馆,如民俗博物馆、地球村民俗博物馆等,向参观者全面展示韩国人的各种民俗场景和实物。

  第三,完善传统民族文化立法,重视各种形式文化遗产的保护。 《韩国文化财产保护法》有力保障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40 年来,除对全国的重要的有形无形文化财产、 重要民俗资料、 史迹兼名胜、天然纪念物进行普查确定外,还确定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传承人 367名。 为使这些传承人的原始技能和艺术价值得到继续传播, 政府还为每人每月发放相当于 850美元的生活补贴,提供免费医疗和其他的特殊待遇,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不仅如此,还鼓励年轻人向他们学习,使传统文化遗产传承进入良性发展的状态, 有效地促进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然而,反观国内,文化的传承保护方面却不尽如人意。在国内关于世界文化遗产惨遭破坏或损害的报道层出不穷,其罪魁祸首当属把世界文化遗产当成了“摇钱树”。常常听到“一把大火烧了一座大殿”、“几根索道损害了文化景观”、“一座宾馆使景区不伦不类”的议论乃至有人说“新的景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就是其遭受破坏的开始”,“申”来就“死”。商业化乃祖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敌!

  申遗存在着三大误区:

  误区一:重申报,轻保护

  现象“重申报,轻保护”愈演愈烈,是我国遗产保护目前存在的核心问题。近5年来,各地申遗热情持续高涨,“申遗”成为一些地方干部工作日志里的大事要事。100多个预备项目正急不可耐地等待在“申遗”的门槛外,“申遗”主管部门依旧门庭若市,众多不在编的“后起之秀”还在削尖脑袋试图挤进“预备役队伍”乃至“正规军”。就在“申遗”以及世界遗产大会成为13亿人耳熟能详的名词的同时,高速公路从长城上飞快碾过,平遥古城的部分墙体在风雨中坍塌,小桥流水的周庄充溢着猪肘子味,三江并流处布下了“天罗地”,包括“三江并流”在内的6处遗产地在三十一届世遗大会上受到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的检测??

  这种特有的现象被解读为“式申遗”,其特征有二:一方面不遗余力大造声势,不

  计成本地将申报项目进行包装;另一方面却是对“申遗”成功的项目漫不经心,人为破坏现象日趋严重。

  误区二:重利用,轻管理

  安徽黄山在“申遗”成功后,旅游收入由每年数百万元增至两亿元;洛阳龙门石窟“入遗”前每年门票收入1000万元,“入遗”第二年就达到2700万元;去年刚刚“申遗”成功的殷墟,一年之内门票收入暴涨一倍,还不算其他附加产品的消费、不时来自联合国组织的经济资助等等。“申遗”成功后可能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让一些正在寻找经济发展突破口的地方看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八字方针的可能性。于是,一些地方掀起轰轰烈烈的改造运动:遗产地周围大造宾馆、度假村等旅游服务设施;老城区集体翻新,原住民全部搬出,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几条旅游仿古街。

  许多地方把世界遗产的年久失修等同于寿终正寝,借维修、整治名义进行大拆大建,完全违背世界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原则,抛弃了千百年来积累的历史文化价值。支配这种短视行为的动机还是“利诱”——世界遗产修复要投入,拆旧建新能获利!竭泽而渔的开发和改造,给世界遗产的长远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

  误区三:重小我,轻大局

  条块分割,体制不顺,成为我国遗产管理的掣肘。自然遗产中央一级管理单位是建设部,文化遗产“最高长官”是国家文物局,主要的权力根据属地管理原则都下放到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管理往往局限性很大,从自身利益考虑得较多。此外,许多世界遗产地,国家每年几乎没有拨款,需要自筹自支,有的风景区连起码的厕所都盖不了,只好用门票收入补贴管理费用。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旅游部门有旅游部门的考虑,文物部门有文物部门的考虑,建设部门有建设部门的考虑,地方有地方的考虑,大家的屁股,长期坐不到一条板凳上。建议由国务院出面,成立一个协调组织,把遗产保护和利用统筹起来,各部门都是成员,要联手而不是对立,变被动保护为积极保护。

  除此之外,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漠视也让人揪心。拿传统佳节来说,节日的背后,本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然而,现如今的人们却是缺失了内涵。节日变成了假期的代名词。人们不知道这些节日的由来与含义,却是牢牢记得会放几天假,从周几休息到周几。中秋节已然变成了月饼节,端午节也是成了粽子节,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也是成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大长假。却无人知晓这些节日的由来和意义。

  其次,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再也不是那个

  闭门造车,固步自封的国家,而是以一个开放的姿态融入了世界。我们的文化传播到了国外,而国外的文化也是传播到了国内,在这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之间,中华文化却是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呈现出一股崇洋媚外之气。就拿节日来说,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在赢得了巨大的市场,情人节是小情侣们的天地,玫瑰花的销量也跟着暴涨,而圣诞节,平安夜更是有许多人跟着庆祝。可是传统佳节,像与情人节想象的七夕,却是收到了国人的冷落。吃西餐、喝咖啡、AA制这些西方人的生活和消费习惯,现在在,尤其是年轻人中已经随处可见。调查显示,已经接受AA制的人占51.9%,愿意喝咖啡的占48.5%,适应了看英文原版电影的占35.5%,喜欢吃西餐的占31.2%,爱上背包游的占26.8%。在的咖啡馆和西餐厅里不难发现,很多年轻的人已经可以像使用筷子一样熟练地使用刀叉了。

  是世界文明古国, 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众多的民族、辽阔的疆域和丰富的是我们民族走向复兴的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过程中, 文化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除了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我们更应该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否则,我们的文化产业将失去发展之本和生长之根。

  民族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与发展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除了要结合的国情,正确领悟我们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个性特征、深刻内涵,更要放下架子,虚心向其他国家,特别是向韩国等学习,认真研究其成功的经验和方法。

  第一, 加强国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觉保护意识,积极倡导各民族人民热爱、珍重、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 韩国传统文化保护的经验启示我们,应利用学校教育,从孩子抓起,结合各种宣传方式,倡导全民认识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来。民众的参与是民族传统文化长期保护的根本保证。

  第二,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以保障民族传统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在 30 多年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过程中,政府制定的多部法律法规,为经济建设事业起到了保驾护航的决定性作用。 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今天, 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同样需要政府部门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以保障民族传统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制定财政扶持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扩展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和民间文化传承人的生存发展空间。 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应设立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预算,直接或间接提供资金,对传统文化产业和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扶持和补助, 各级地方政府还应通过税收减免制度等扶持措施,鼓励企业、机构、团体、组织对文化事业的投入。 政府还应该拿出资金, 对大量的有形传统文化设施进行维护。同时动员社会各界,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传统文化人才。 对已经消失或者濒危的传统文化形态, 要组织专家挖掘并实施恢复抢救工程。

  篇三:对比中韩两国的传统节日观

  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传统节日传承了很多文化、历史和传说,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博大哲学思想。如“清明”、“端午”均值万物复苏时期,人们可户外踏青,感受大自然朝气蓬勃的生命力;“重阳节”逢秋高气爽时节,人们登高远望,可在大自然里直抒胸臆;“中秋”时节,花好月圆,观花赏月……,均是人与自然的亲合。此外,重要传统节日来临的一刻,还包含着无穷无尽的民族情感,内涵了很深的文化传统。长期以来,节日源头的并没有给予这些民间节日以应有的重视,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传统节日都被列为法定假日。在这份差距面前,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恢复几项传统活动,更重要的是丰富的传统节日的文化丰厚内涵和增强中华民族这独特的文化记忆。在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节日益受到尊重的国际视野中,我们没有理由忽视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应当站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并重建的节日文化。

  因为在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只有传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底色”和“名片”!

  (一)、传统节日的习俗

  (二)、现代人过节

  1、没有传统节日的色彩

  现代经常会听到人们说年味越来越淡了,这?年味?淡就淡在丢弃了习俗。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里,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世界都相对匮乏,对物质和文化的要求总体上不太高,人们把所有的期待都积攒到这个时候,大鱼大肉可劲

  儿地吃、旱灯社戏敞开了看、烟花爆竹震天地放。因此,春节从各个方面满足了不同年龄段的人的需求。所以人们期盼过节,总觉得对传统节日有个盼头。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过去需要期待春节才能实现的愿望,现在已成为一年365天的寻常生活。传统节日带给人的期待越来越少,人们越来越难从春节中得到兴致的激发、欲念的满足、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陶冶。人们不再期待通过春节对物质文化生活进行“恶补”,反而将传统节日当作假日来过,没有传统的色彩,并逐渐成为人们吃喝娱乐放松休闲的代名词。而且现在的传统节日给越来越多送礼的人提供了冠冕堂皇的借口。现代人在传统节日来临的时候也是忙前忙后积极准备甚至是疯狂的购物,商场里酒店里的节日气氛也是格外的火爆,而这时候天价的饺子,“黄金”的月饼也是尽显风头,真不知道这“节日食品”是用来食用的还是用来观赏的。恐怕只是给普通老百姓观赏的而却要披着节日食品的外衣裹着腐败的“馅”被送进“深宅大院”,这样的”节日食品”要送掉人们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工资,真不知道传统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是负担还是什么?

  2、轻年人对传统节日知之甚少

  3、轻年人对 “洋节”无限热衷对传统节日不再有热情

  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汤圆”、“粽子”常常敌不过“鲜花”、“巧克力” 。每年“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大、中、小学的校园里,赠卡的、送礼的、聚餐的、发短信的,忙的不亦乐乎。许多人根本弄不清这些洋节的来历和含义就跟着“潮流”狂欢起来。而“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给家里老人打个电话或发个短信的能有多少?脱胎于农业社会的传统节日,似乎再也无法与处于工业社会和城市化转型期的青年人的思维步调一致。年轻一代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渐渐失去了兴趣,认为这些节日土气、不够时尚。很多外来节日、现代节日冲击了传统节日,本土的传统节日尽显“老态龙钟”。我们只有在上了年纪的沧桑人群中或者闭塞的农村山寨才能听到传统节日文化浅吟低唱的悲壮之歌。传统节日不再有敲罗打鼓的喜庆场面,而“圣诞节”期间,全国各大城市的酒店、茶座、歌厅、商场里映入人眼帘的是数不尽的,“圣诞树”、“圣诞老人”

  以及玲琅满目的圣诞礼品,还有那响澈街角的圣诞歌。原本传统的东西在穿上了洋人华丽的裙衫后,似乎都涂上了一层了浪漫的气息。而对于没有浪漫气息的传统节日,青年人认为没多大意思,守岁、年夜饭流于形式。虽然每年过年都会和父母去亲戚家走动,但基本上都流于形式,很少发自内心,“随大流”居多。至于年夜饭、守岁等风俗,轻年人有些难以理解

  (一)、 韩国人重视传统文化更重视传统节日

  1、韩国人对流传下来的家底万分珍视。

  汉城号称有五处故宫,分别是景福宫,昌德宫,昌庆宫,宗庙和德寿宫。不过,这五大宫加在一起还及故宫大但在韩国,一处不起眼的小陶窑遗址,一段乱石砌成的古墙,一座小庙,都可能是国家重要的“有形文化财产”,被郑重其事大兴土木地建馆保护。

  2、韩国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得更出色。

  韩国一年四季都举行着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这些节庆活动大体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民间代代相传的村俗,类似乡间的扭秧歌、赛龙舟之类。这些在社会早已萎缩甚至消失的民间节庆活动在韩国开展得热火朝天,规模很大,而且完全是自发组织的。另一种是韩国建国后政府提倡的各种民俗节,民俗文化节,它是以有意识地保存、继承正在消失的

  传统文化,提高对本乡本土的热爱为目的,各地都有,各有特色。

  3、韩国将传统习俗列为“无形文化财产”使韩国人产生自豪感

  当一个人和韩国人谈论起历史时,韩国人马上会滔滔不绝地讲起韩民族发明了铜活字,发明了最伟大的文字韩文,发明了抗击倭寇的龟船,讲起他们伟大的民族英雄李舜臣、安重根,讲起他们的东方孔孟李退溪、李栗谷。几乎每个韩国人都认为韩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美,最有创造力的文化,韩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也许韩国人的自信有点过了头,

  你却不能不承认韩国在利用历史文化传统塑造民族精神方面的成功。

  (二)、韩国人坚持传统节日的习俗

  1、春节

  春节在韩国叫“旧正”。韩国人讲究年三十之前必须回家探亲。每年除夕之前,就会出现一幅数千万大军流动的回乡场面。韩国人认为,春节是祭奠祖先、传承孝道的大事,要放假三天,举国欢庆。回家祭祖与开业赚钱相比回家祭祖更重要所以在韩国春节期间城市冷清,

  不少商店关门,与热闹非凡的情景完全不同。

  2、端午节

  韩国江陵端午祭的内容比较广泛,是把端午节伸展开来,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庆祝,完全变成了江陵地区的一个地方庆典。主要内容有:(1)、祭祀活动,广泛的祭祀。当地的英雄人物,值得纪念的人物都会进行祭祀,从45号到57号之间活动不断。(2)、各种游戏。以舞蹈为主的戴假面具跳舞和各种歌唱比赛,有传统的歌谣比赛,也有青年人参加的现代歌曲。(3)端午节的前后两天将广泛举行各种活动。包括游戏和摔跤、荡秋千等体育运动。这些活动不仅引来周边和附近民众的广泛参加。而且,这几年也迎来了世界各地

  的游客。

  3、中秋节

  韩国人非常重视中秋节,在这一天人们要合家团圆,祭拜祖先。韩国的政府、企业和商店中秋节都要放假,一般少则三天,多则一周.秋夕当天一家人团聚后,人们身着漂亮的

  韩服,开始举行隆重的祭祀礼仪,把精心制作与买好的各种美食,如牛肉、鱼、柿子、坚果等供品摆在祖先的牌位之前,敬献祖先。接着去扫墓,中秋节这天韩国人一定要去扫墓,祭

  奠亲人,否则被视为没有孝道。然后子孙给家中长辈磕头,一起共享美餐。

  五、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对的启示

  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00511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的传统节日被韩国“抢走”后,大部分不知道韩国端午祭与端午节区别的人们对此感到极为愤慨,很多人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一极度错误的决定,我们坚决不承认!”其实端午节虽然起源于我国,并已经有了2500多年历史,但是它早在很多年前就传入周边国家,已经完成了“本土化”过程,融入了当地历史和文化血脉,成为其本土文化的一部分,就像佛教在发展为禅宗一样。在韩国,端午节传入已经有了上千年历史,其“端午文化”,特别是江陵端午祭,已经加入了那里的山川气息和人文追求。韩国江陵端午祭是一项大型的庆祝活动,它以端午节为契机,紧密结合了韩国民众的信仰和农时活动。不同于端午节的是,它以韩民族自己的方式,结合韩国民众的需要和审美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它的祭仪,无论是“儒教祭仪”还是“巫祭”,都保持了原生形态。这种原生形态正是端午祭历史价值、文化史价值和美学价值之所在,是被列为韩国国家指定的无形文化遗产的根本所在。韩国的这一文化盛事真正“刺激”我们的,是让我们保持警醒,加强我们对“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社会热情和相关部门的工作力度。在经济发展下的社会转型期,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否则,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如果失掉传统文化的庇护和滋养,我们将会逐渐迷失文化方向,我们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韩国申遗给予我们的文化“警告”是:只要我们能真正地把关心“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社会热情激发出来,进行整个社会的深入反思,尽快挖掘保护“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大国际准则下的保护措施,那么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不会安然失色,也会和韩国的端午祭一样成为被受世人注目的世界文化遗产。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成功申遗其实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他山之石”,它不仅有传统内容,还融入了不少现代因素。作为无形的文化遗产,“口头与非物质遗产”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和继承,但是,我国不少传统文化都存在着香火中断、继承人匮乏的问题。而整个社会中,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我们要想给无形的文化遗产注入生命力,就要学习“江陵端午祭”的一些做法,吸引年轻人,“薪火相传”,这样的传统和文化才是有生

  命力的。正如《联

  六、借鉴经验保护好我们的传统节日

  韩国人向我们证明了,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传统文化更主要的不是一个民族前进的阻碍,而是这个民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韩国人告诉我们,一个民族要自信地生存,必须有自己的深厚底气,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尊重自己的祖先。韩国人还向我们说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进步,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丰富和满足。

  (一)、政府要立法保护并赋予节日新元素

  虽然传统节日的主人不是政府,而是黎民百姓。但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诸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影响。关于传统节日的保护、宣传、立法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除夕是一家人团聚共庆新年的一天,而在人在除夕这天却不休息。而且端午节和中秋节这样的才传统节日都没不休假,所以政府应该给这样的传统节日以立法保护。政府还应采取积极措施挖掘各种节日文化的内涵,继承并加以创新赋予节日新元

  素。

  (二)、通过“载体”来突出传统节日的特色

  在每天的电视新闻里,欧美政治家西装革履来去匆匆,中东的阿拉伯王公们身着长袍头戴白帽参加圆桌会议,非洲国家元首们裹着绿色大袍到别国访问,印度总统双手合十用大象来开道欢迎来宾,日本妇女穿着繁文缛节的和服在街上行走,以及风靡的“大长今”身着美丽的韩服制作宫廷菜肴。世界几大文明的继承者都有着自己鲜明的文化标志。只有历史古老的,在国家礼仪上全部参搬“国际标准”,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没有自己的独特色彩。我认为通过服装这种“载体”来突出传统节日的特色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给外国人很深烙印的“唐装”,“旗袍”还是现在兴起来的“汉服”无论是哪一个只要能突出传统文化的特色被人

  们接受就可以定为节日的传统服装,作为一个易被人们记住的文化标志。

  (三)、精心组织重要传统节庆活动

  节庆活动,是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营造热闹喜庆的节日气氛,在突出民间传统节日习俗的同时结合传统艺术,将的传统特色融如其中。并把这种传统节庆作为重要的人文旅游,吸引广大百姓和旅游者的加入。还要吸引一些有眼光的商家企业家所组织一些传统节日活动,并在销售传统节日饮食和纪念品,

  的同时介绍节日的来历和节日的习俗,以此来增强人们对传统节日的认识。

  (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现代社会,大众媒体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生活,群众情绪和社会舆论的重要因素。络化时代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宣传民族传统节日的导向作用,切实加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舆论宣传。在节日期间可以开设专题、专栏,通过言论评论、专家访谈、群众讨论和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宣传介绍传统节日,可以建立专门的站,开设上节日论坛,形成上节日宣传平台,还可以到民间了解传统节日的民间习俗然后制

  作成音像制品通过电台、电视、络来向世人展示。

  (五)、让年轻人积极参入其中

  轻年人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去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并理解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的深刻内涵,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不要将传统的都视为封建落后的而盲目的地抛弃。鲁迅曾经说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今天的轻年人无论是在接受外来文化的过程中还是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都应该秉承着这样的思想,不要将所有的东西都一概地否定或是一概地肯定。传统节日中就有很多优良的的传统习俗,轻年人不仅仅要继承,更重要的是主动参与其中,组织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并成为宣传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主

  力军,以此来增强宣传传统节日文化的力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4c7f660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f7.html

《韩国申遗中秋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