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发布时间:2020-04-12 16:06: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设计理念】

遵循"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从文本语句的前后联系中品析人物形象,提升语文素养。

【设计特色】

注重研究阅读的过程,追求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预设】

1、 感情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妒忌、神机妙算”等词语。

2、 紧扣课文语言,感悟周瑜、诸葛亮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借箭经过”的研究性阅读,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 课内外联系,引导对“草船借箭”中的人物进行简单的评析;激发学生阅读名着的兴趣,感受祖国古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研读文本语言,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诸葛亮“知天文”、“懂地利”、“识人心”。

【教学准备】

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共同确定研究的问题。

1、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2、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草船借箭的原因”,谁来说一说?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用十天造好十万只箭来为难他。

3、 师:那么,“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呢?指生读第四段。

板书:神机妙算

师:那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呢?谁愿意来说说?

生: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对事情有预见性,能根据情况决定策略。

师:你预习的真全面,如果不照着念,而用自己理解的话来说就更好了。

师:当鲁肃告诉了周瑜借箭的经过,周瑜就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比不上他。那么,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第三段“借箭的经过”,看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         

板书:?

二、精读“借箭经过”,领悟“神机妙算”。

1、 教师提示读书策略:

师:阅读之前,老师给你一点小小的提示,老师经常和大家说,学习语文要学会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要学会感悟课文中没有明白写出的内容,那么我们想知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就要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思考:诸葛亮怎样做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做这样说?

2、 学生自主研究,教师巡视辅导。

3、 小组快速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准备汇报。

4、 交流研究成果,相机引导品读、感悟:

(根据学生的汇报,紧扣前后有联系的语句,进行灵活机动的处理。)

生1:我画的是这句话:“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了船里。”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诸葛亮很不着急,他对这件事很有把握。

师:很好,可是这样“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会不会有点罗索呢?没有动静干脆不写,直接写“第四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不更好吗?清楚,简练。改不改?为什么?

生:我觉得不是罗嗦,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指导朗读这段话。要读出鲁肃心中的着急和诸葛亮的沉稳)

师:你体会的真好,那么诸葛亮这样的胸有成竹是为什么呢?请你们继续回报!

生2:我画了这一句:“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觉得真是因为这个大雾他才那么的胸有成竹。

师:也就是说这场大雾是不是诸葛亮碰巧赶上的呢?

生:不是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

生:从刚才那句话中,“第一天不见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也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才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可见,诸葛亮已经做好了第三天去借箭的准备。

师:同学们这么聪明,通过研究这两个前后有联系的句子,体会到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早已预见到的,他了解气象知识,能充分地利用天气的变化进行“借箭”,所以周瑜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擦掉问号的下面部分,板书:大雾满天 知天文)

师:很好,请同学们继续汇报,你还画了诸葛亮的那些言行?体会到了什么?

生3:我画了这句话:“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我觉得诸葛亮这样做也是有目的的。

师:真聪明,那是什么目的呢?

生3:这时候大雾满天,就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这二十天船很容易走散。而诸葛亮用绳索把他们连起来,就不会丢了。

师:同时也方便他作统一的指挥,你说对吗?

生:对。

师:好,就这样体会,还有吗?

生4 :我画的是“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 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我觉得他这样做是为了让船的侧面对着曹营,这样能让箭斗射到船上。

师:也就是说,穿的侧面要比船的头部和尾部面积大,使受箭的面积大,对吗这真是诸葛亮的巧妙安排,你真细心。这句话你们还有其他的体会吗?

生:********

师:那么你们想一想,他叫士兵们擂鼓还呐喊,他是什么用心呢 ?他的每一步可都不是白做的呀?

生:我知道了老师。古代打仗。都要擂鼓,是为了有气势,壮军心也迷惑了曹军,让他们不知道这便到底有多少人。

师:恩,你说的真好,也很有道理,的确是这样的,这也叫障眼法。那么就没有其他的作用了吗?

见学生有困难,教师引导:这样大的雾,乱箭齐放,可是怎么一定会射到草把子上呢?这鼓声实际也是在给曹兵一个目标,使曹兵的箭不要乱射,避免了浪费,要不诸葛亮的箭就达不到十万了,你们说对不对?可见呀。这诸葛亮步步为营,用尽心思。可是有一点,你们说,他这样大胆的擂鼓又呐喊,他不怕曹操出兵吗?

生5:老师,我画了这句话“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一定不敢派兵,他怎么这么自信呢?他的言下之意是什么?你们这些小诸机灵鬼想一想,替诸葛亮把没有明说的意思说出来。

生:诸葛亮会说:雾太大了,曹操根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他是个谨慎小心的人,所以他根本不敢出兵。

生:诸葛亮会说,你就放心吧,我太了解曹操的为人了,他那么很谨慎,有多疑,再不确定我们虚实的情况下,他是不会出兵的。

师:你们说得很好,简直就是小诸葛亮呀!通过研究这几个前后有联系的句子,同学们体会到诸葛亮对自己的对手了如指掌,准确地判断曹操多疑、谨慎,不敢派兵,只会放箭,所以周瑜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擦掉问号的上面部分,板书:曹 识人心)

师:那么诸葛亮的预见对不对呢?

生:对,老师,我读了这段话。“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这样大,敌人突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触动。只叫弓弩手草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多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六千多名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就像下雨一样。”从这一段对曹操言行的描写,我觉得和诸葛亮预测的一样,曹操果然不敢出兵。

师:是呀,这个多疑的曹操果然中了诸葛亮的计了。你们看这个句子“六千多名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就像下雨一样。”作者这里用了什么样的写法呀?

生:比喻。

师:说明什么?

生:箭多,像雨点一样密集。

师:是呀,真好。怎么读?

指导练读。

师:还有吗?继续汇报。

生:“诸葛亮又下令把船头调转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我觉得诸葛亮是想两面都射上箭,好够十万只。

师:你体会得很好,这是要船的双面受箭,增加箭的数量。可是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调转船头的呢?他怎么知道这面已经满了呢?你们落了一个细节 ,知道是什么吗?

生:********

师:“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质疑:取乐的方式有很多呀,可以弹琴,可以下棋,为什么一定饮酒呢?

师:有困难了是吗?这个内容课文中没有明说,但是老师给你们看一段录象,你们要注意其中的一些细节,想一想“饮酒作乐”的原因。

教师播放《三国演义》的片断。

师:你们发现了吗?

生:老师我看见酒就要洒了。

师:那么酒为什么就要洒了呢?

生:我想是因为这面船上的箭太多了,很重,

师:那么酒这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起到了提示作用,诸葛亮就知道这时候该调转船头了。

师:那么这个船头调转还有什么作用呢?最后的效果怎样呢?     

教师版画,

生:“曹操知道上当了,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给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想追也来不及了。”

师:诸葛亮的船怎么这么快呀?飞一样?是不是太夸张了?

生:就是因为回来的时候,诸葛亮把船头调转了东面,所以“顺风顺水”船才跑得这么快。

师:你说得太好了。通过看这段录像,以及体会前后有联系的这几句话,我们感受到了诸葛亮的每一个步骤都不是平白无故做的。考虑问题特别全面,布置安排非常周密,不仅懂得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借箭”之后及时赶回,还能用这碗中的酒作为调转船头的标尺,既保持了行船的平衡,又能双面受箭,保证了箭的数量,这次不仅是周瑜长叹连我们也要情不自禁地感叹: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真不如他。 

(擦掉问号的中间部分, 板书:顺风顺水懂地利)

学生自由朗读这几句话。

三、小结过渡:

师:我们研究“借箭的经过”,可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其实,诸葛亮的神机妙的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段“借箭的准备”,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四、略读“借箭准备”,进一步体会“神机妙算”。

1、 学生快速阅读,思考,交流

生: 我读了这句话“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抱有十万只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去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很相信鲁肃。

师:就像了解曹操一样,诸葛亮也知道鲁肃是一个??

生:守信用的人。

师:讲诚信是吗?嗬嗬,是一个忠厚老实守信用的人。那么为什么不能告诉给周瑜呢?

生:因为周瑜会从中破坏的。

生:因为周瑜本来就是要陷害诸葛亮的,他不会让诸葛亮那么顺利地完成任务。

师:也就是说,诸葛亮也识周瑜,算到周瑜对自己的陷害,了解周瑜也不是等闲之辈,借船的事不能告诉他,否则,借箭就很难实现。

板书:鲁 周

2、 识鲁质疑、过渡:

师:诸葛亮既然知道周瑜陷害自己。为什么还要答应借箭的任务呢?不接受不行吗?

四、课堂总结,深化对人物的认识:

师: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避免和周瑜发生正面的冲突,神机妙算,草船借箭,创造了军事战争史的一个奇迹。后人曾写诗对此进行赞叹:(教师在版画上板书:)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指导朗读。

五、延伸阅读,课外拓展:

1、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与本文有关的故事。

师:课文我们是学完了,但是三国的故事却并没有结束,赤壁风云乍起,战事一触即发,诸葛亮神机妙算,借来的箭怎样还给曹操呢?曹操怎么回甘心被诸葛亮戏弄呢?心胸狭窄的周瑜真的服气了吗?他和诸葛亮之间还有哪些明争暗斗呢?三国演义的故事环环相扣,扣人心弦,那么老师请同学们会去拜读这部历史着作,一个月之后,我们召开《三国演义》的读书汇报会。

生各个跃跃欲试,很有兴致。

2、师:另外呀,《草船借箭》中的四个人物可谓是各具特点,诸葛亮顾全大局,神机妙算让整个故事妙不可言;周瑜心胸狭窄,暗藏杀机叫人心惊胆寒;鲁肃为人正直、忠厚老实,在草船借箭过程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曹操一世英名,却因为过度的谨慎多疑白白的丢点了十万只良箭。在他们身上,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你对他们又有怎样的评价呢?我们就以《草船借箭人物小评》或者《草船借箭人物给我的启示》为题目来写我们这一周的小组日记,好吗?

生:好。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介绍背景,创设气氛。

  师: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08年,建安13年,曹操率军,水陆并进,欲扫平江南,孙刘联盟,决计破曹。且看:用奇谋孔明借箭。

  2.观看借箭经过影像,初步感知。

  评:精妙的导语给学生以古典文学语言的熏陶,恢宏的背景、生动的影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学生感悟历史、人物的空间。 

  二、紧扣主题,探究性学习

  1.初读,学生质疑。

  师:浏览课文,请用文中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诸葛亮在借箭中所表现出的才能。

  生:神机妙算。

  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生:“神机妙算”就是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计谋高明。

  师:很好,结合课文,围绕这个词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我想问诸葛亮为什么会如此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师:大家提的问题相信都可以通过读书求得解决,现在我们集中研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点出中心问题)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心读课文,可以和同学讨论,呆会儿选择一处体会最深的讲析给大家听。

  2.学生全面读书,从字词句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交流评价。 

  生: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天有大雾。

  生:诸葛亮算到了曹操的性格多疑、谨慎,在浓雾中不敢轻易派兵出击。

  生:他还算到了鲁肃的为人,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不会食言,所以让他替自己准备借箭用的材料,而且确保不会让周瑜知道。

  生:他让船一字儿排开,借箭时,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边受满箭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说明他对事情做了周密的安排。

  生:书中说船队回来时,顺风顺水,可以看出他算到风向。

  评:让学生在媒体制作出的两军对垒军事简图上边演示边说,既灵活地检验了学生融会贯通理解课文的能力,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好。

  生:诸葛亮对鲁肃说:“要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说明他算了借箭所需器材的数量。

  ……

  评:一问激起千层浪,在探究性的学习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充分有效的读书拓展了思维的空间,创新教育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4.小结。

  师:(指板书)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说各方面的因素他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一一做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是“神机妙算”。

  师: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有何感叹?

  生:周瑜感叹:“我比不上他!”

  师:想像一下,周瑜说这话时,心情怎样?并试着读一读。

  生:我想周瑜会非常佩服地说这句话,因为从草船借箭这件事中他看到诸葛亮确实比他强。所以,我认为读这句话时,应该用比较诚恳的语气来读。

  生:我的看法和她的恰恰相反,我认为周瑜会更加嫉妒诸葛亮,他说这句话时,应该是忌恨的语气。

  ……

  评:个性化的理解,个性化的朗读,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三、发散思维,创造性学习

  1.过渡,提炼文章特点。

  师: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忌害之心,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中体会到的?

  生: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到的。

  师:对,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2.创造性表演,体验角色。

  师:现在,请你们自己来当导演,邀请合作伙伴,选择文中某处最喜欢的片断,把它表演出来,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和设计。

  3.分组练习,自我体验。

  师:愿意展示朗读、表演才华的同学,到前面选择段落或表演或朗读。

  (注:学生兴致颇高,居然在一起商议是排搞笑版还是正剧版,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评:理解和表达、创造与再现的结合,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体观、课堂教学的活动观、学生的主体观。

  四、反思评价,开放性学习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1)采访“孔明”。

  师: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

  生:因为我了解周瑜的为人,知道他对我有忌害之心,面对他的忌害,只能智取。再加上我还准确把握了曹操的心理,同时,我还懂天象、识地理,在心中对这件事有一个完整的谋划和安排,所以才会有如此大的把握立下军令状呀!

  师:(以记者身份评价)您在借箭后曾对鲁肃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晓阴阳,不知奇门,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广泛地学习,深入地思考,大胆地实践,这也许就是全部的答案吧。

  (2)采访“周瑜”。

  师:都督,您才华横溢,名冠江南,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您有何感叹?

  生: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又算准了曹操不会出兵,鲁肃当时不会告密,唉,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方面,我都比不上呀!

  师:“孔明才学犹堪叹,公瑾妙语亦惊人!”

  (3)采访学生。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生:我想对鲁肃说:你真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生:我想对周瑜说: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吧!那样你会更出色!

  生:我想对曹操说:正是你的多疑,关键时不敢果断出兵,才促成了诸葛亮借箭成功。该出手时就出手。

  生:我有不同的看法,我想替曹操打抱不平。我所知道的曹操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当时大雾迷蒙,在辨敌军(对方)虚实的情况下,为了不造成损失,没有最大的把握,他当时只能那样做。

  师:想不到,小小年纪你就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了,真了不起。

  评:学生精彩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评,再一次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师:同学们,你们能大胆、独立地发表自己对人物的不同看法,这些思维的火花将成为火炬照亮你们的人生。(授与发言同学“赛诸葛”、“赛周瑜”、“赛曹操”等称号。)

  评:角色的采访走进了人物的情感世界,灵性的回答丰富了学生的精神领域,激励性、发展性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小结延伸,拓展阅读。

  (1)小结。

  师:在不断深入地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结论)

  (2)拓展。

  师: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还有哪些?(影像展示诸葛亮博望坡用兵、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片断,配以旁白。)

  (3)延伸。

  师:同学们,诸事暂且按住不表,欲知详情,且看《三国演义》(出示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书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将会让你们过目难忘,多读书、读好书,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鱼场。知识的延伸、情感的参与、方法的运用、兴趣的培养正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曹操

              刘备 联合 孙权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师: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生:因诸葛亮挺有才干。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

  师:这部分写商议军事,接受任务几乎全写的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除了一处写周瑜很高兴外,没有再对他俩的神态、语气作任何细致的描写,该怎样读才好呢?

  (先请生自由读,发表意见,再指名分角色读。)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

  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师: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从他们的语言和做法看出来的。

  (指名分角争读3、4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生读出“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等语句)师: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雾,而他选择这一天行动恰好江面上有大雾,这是巧合吗?

  (生联系上下文讨论出: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料到的)

  师:从中你对诸葛亮有什么认识?

  生:诸葛亮的才智过人,我真佩服他。

  生:诸葛亮晓天文、懂地理,我应向他学习。……

  4、齐读第10自然段。

  师: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

  生:十万多支。

  师:这一天恰好是周瑜给他任务期限的第几天?

  生:第3天。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布置作业:

  1、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

  2、准备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曹操

                 刘备  联合  孙权

                (诸葛亮)    (周瑜)

                  才 干 妒 忌

                 因:十天造箭十万

                 果:三天借箭十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4c1e72cf3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62.html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