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篇最新热点新闻时评,高考作文的绝佳素材!

发布时间:2019-12-19 12:46: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01

共享经济需要美美与共

事件

如果共享只是创意匮乏下的“挂靠”,是资本病急乱投医的结果,难免陷入“非理性繁荣”,造成资源浪费而不再经济。

近日,刚推出的“共享床位”被叫停,问题出在绕过了酒店住宿身份登记管理,明显不合法;而共享雨伞推出最后只收回了几把,好好的共享沦为了“藏伞于民”;安徽又推出全球首家共享书店,但怎么看和小时候的租书租碟店没什么区别。

时评:

共享,无疑赢得了这个时代的美名。一位学者曾写下这样的点睛之笔:“分享原来属于道德情操的范围。不过现在人们搞分享经济,明明是冲着致富去的。道德情操和国民财富这两件事,单独来看都不奇怪。怪就怪在,分享经济要求通过道德情操,去实现国民财富。相当于把斯密主张利他的《道德情操论》和主张利己的《国富论》,合并成一本书。”国外的Airbnb实现了房屋分享,让闲置资源流动起来,走入中国;国内的共享单车,切切实实提高了单车周转率、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成功走向世界。既能利己又能利他,美美与共,借助科技的发展,“共享”自然能快速爆发了。

然而,第一个吃螃蟹者的伟大,并不妨碍跟风者可能因饥不择食而被噎死。从社会成本角度看,未必一共享就必定“经济”;而从创业成功率看,共享领域已经倒下一大片。如果共享只是创意匮乏下的“挂靠”,是资本病急乱投医的结果,难免陷入“非理性繁荣”,造成资源浪费而不再经济。

具体而言,不同产品的创新空间和盈利点迥异。共享短租需要更好的诚信环境,同时因为是低频场景,培养用户习惯过程长;网约车成长中与传统行业和规则的较劲也有目共睹;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共享单车这样的“标准化产品”,比起共享短租等个性化产品,更容易在市场上获得成功。言下之意,并非有风就能起飞,如果不能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市场并不会因为你投之以桃,就一定报之以李。

共享经济被作为趋势受热捧,离不开这样一种假设:人们对于物品越来越没有占有欲,而只要使用权。就像Uber创始人所设想的那样,最终所有人放弃了私家车。几天前,有地产商也表达了类似观点,认为“互联网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是反房地产的”,因为在人工智能、互联网时代使用比拥有更重要,分享比使用更重要。这样的判断靠不靠谱另说,但至少是对未来社会气质的一种猜测。

这样的时代气质最终要形成,恐怕还需时日,一旦过于乐观,就会误判市场规模,诱发非理性投资。毕竟放眼望去,共享出去的雨伞已经所剩无几,共享单车上挂私锁也能见到,私有产权观支配下的占有欲依然在隐隐作祟;而各家共享单车企业无节制的发展趋势,对道路资源的竞争性使用,何尝不是另一种产权竞争,同样会造成“公地悲剧”。这似乎也意味着,共享是经济还是不经济,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共享经济的长足发展,有赖理性的商业判断,也需要全社会层面新产权观念的培育。

02

向“洗稿式原创”说不

事件

最近,“洗稿”一词在网上流行起来,有人甚至说新媒体“洗稿时代”来临。说白了,“洗稿”就是对别人的原创内容进行篡改、删减,使其好像面目全非,但其实最有价值的部分还是抄袭的。

时评:

网友调侃,“抄袭的时代过去了,高级抄袭的时代到来了”,传统的剪刀加糨糊和复制粘贴已经过时。有人惊呼,文字侵权已经步入“洗稿时代”。经过改头换面、东拼西凑的各种伪原创充斥网络空间,看似丰富多彩,实则同质化泛滥,叙事重复、观点雷同,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在各种媒介平台重复推送的,不少是碎片式的重组,让人不胜其烦。

新媒体内容产品生产力空前强大,两微一端等各类资讯日益丰富,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阅读需求。然而,相对于人们对优质原创内容的需求,一般化甚至低质内容产品的生产已步入产能过剩时期。洗稿的手段五花八门。有的是将几篇同主题文章的片段剪裁拼装在一起,有的是提取原创文章的结构并填充新的内容,然后堂而皇之地贴上“原创”的标签。更有甚者,通过洗稿软件生产伪原创。近日,就有媒体报道,网络上流行的爆款文生产软件能够收集相关平台已经发布出来的各个类别的文章,并且根据阅读量进行排列,在选定相应文章后自动进行编辑,几分钟之内就可以生产一篇伪原创文章。

网上有人说,洗稿是一种文字进步的方式,并引用唐人皎然将偷诗行为分为“偷语”“偷意”“偷势”三重境界。其实,仅有“偷”出不了真正的好诗。这样的洗稿,换汤不换药,与原创讲的是同一件事,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不过是换了些说法,本质上仍然是剽窃和抄袭。只是目前的查重软件无法识别认定,现有的法规也没有相应的约束条款,原创作者投诉无门。所以,对于那些绞尽脑汁、奋笔疾书的原作者,洗稿已成为心中难以言说的痛。

当然,并不是说在新媒体时代不能借鉴别人的成果。这不禁让人想到六祖慧能著名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借语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虽然只是个别字的改动,但体现了禅悟境界的提升。如果放在新媒体的语境中,这就不是洗稿,而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再创作。是借鉴还是抄袭,是再创作还是洗稿,关键就看观点有没有原创,思想有没有提升。

在一个知识共享的时代,一个人已经不可能在与世隔绝的真空中写作,人们在网上发表文章、表达观点,多多少少会借鉴其他人的成果。把所有人的“认知盈余”集合起来,甚至有可能化平庸为神奇,这是共享时代的魅力。但共享决不是抄袭的借口,借鉴同样有其边界,越出底线的借鉴就变成了抄袭。信息越是丰富,资讯越是多样,人们对于原创优质内容的需求就越高,这就需要从技术识别、法规约束和行业自律等各方面着力,堵住洗稿和抄袭的漏洞,为原创写作创造出更好的环境。正所谓,“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脱离洗稿的低级趣味,独立和原创的见解自会挥洒自如、浑然天成,赢得读者的认可。

03

别让救火的“太平缸”冻上

事件

无论听来多么平凡的爱情,那都是属于他们的、独一无二的史诗,是他们自己的桃花源传说。 from 张佳玮《爱情故事》

时评:

无论古今,火灾都是影响公共安全的高概率风险事件。随着现代建筑不断向上发展,体量更大、功能更复杂、人员更密集,救灾难度也更大。救援不是万能的,一旦管理缺位,再先进的设备也可能哑火。比如在杭州保姆纵火案中,纵火保姆无疑是首责,但根据杭州市的权威调查,“物业消防安全管理落实不到位”“物业管理单位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等问题同样突出。进一步说,连如此现代高端的住宅楼都存有管理漏洞,消防设施落后的城乡接合部、农村地区,还有多少风险点经不起深究?

消防安全是一环扣一环,思想上防患于未“燃”,胜过一切救助。具体而言,建筑施工中不偷工减料、规范达标,物业管理上时刻“小心火烛”,救灾逃生中更加训练有素,才能最大限度预防火灾,将损失降到最低。然而,现实中不乏反例:为家里整洁将杂物堆满过道,为一己便利私设地锁堵住消防通道,为省钱省事不及时更换灭火器,为省心省力消防安全培训多、实践少。从上海胶州路大火到天津特大火灾爆炸,消防队员“最美逆行”曾让很多人为之动容,但回头想想,多少赴汤蹈火的逆行,本可因为消防安全意识的到位而避免。

“确保万无一失,因为一失万无”,这是老调重弹,但依然振聋发聩。太多时候,火灾过后的灰烬里,尽是熔断的防灾“保险丝”,但时间一长,人们又都忘记了教训。上个月,伦敦格伦费尔塔公寓楼火灾致81人死亡,“帮凶”是墙面的保温材料。而此前,英国保险商协会曾提示过政府“关注易燃外墙材料”,遗憾的是提醒没有得到重视。其实,伦敦人有过更惨痛的教训。泰晤士河北岸至今矗立着一座60多米高的火灾纪念碑,1666年那场大火因大意而起,整整烧了4天、毁坏1.3万余间房子。如果不能从历史中深刻吸取教训,那么纪念碑再高也无法阻却历史重演,只会让后人复哀后人。

落实消防安全,“制度防火层”更为关键。政出多头、责任不明,只会导致“三个和尚没水喝”。因而,今年3月份,《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就细化了落实消防安全责任的具体方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常态化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机制”“实行重大火灾隐患挂牌督办制度”;乡镇政府也要“因地制宜落实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将消防安全内容纳入乡规划、村庄规划,并严格组织实施”,审批部门更是要守住“防火墙”:“凡审核认定不符合法定审批条件的,不得核发相关许可证照或批准开办”。消防安全制度不怕严格,越严格发生几率越小。

公共安全,紧密咬合每一个环节,方有太平。逛过故宫的人一定记得那几口太平缸。为了防火,当年故宫设有308口太平缸,但冬季冰冻是个“盲点”,所以又拨付经费由专人烧炭。历史变迁,雕梁画栋退场、钢筋水泥高耸,传统的消防设施与技术淡出,但排除盲点、防患未然的思想警觉与制度安排并没有过时。夏日炎炎,防灾警觉始终在线,太平缸里的水才不会“冻”上。毕竟,技术再进步,也有救生云梯够不着的地方。

04

为人工智能铺就发展快轨

事件

多措并举、趋利避害,推动形成错落有致、各显其能、回报合理的科研与产业布局,才能共同做大人工智能的市场蛋糕

科技创新有自身的规律,而顺应规律的助推,对于产业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近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这一规划的出台,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争夺科创前沿高地吹响了冲锋号。

时评:

长期以来,人们熟悉了人工智能在影视作品中的科幻场景,也更加重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应用。从智能手机的普及到自动驾驶的研发,从“深蓝”的问世到“AlphaGo”的惊艳……现实中,人工智能正在快速拓展自己的影响力边界。有研究机构宣称,人工智能正在促进社会发生转变,这种转变比工业革命“发生的速度快10倍,规模大300倍,影响几乎大3000倍”。

当产业插上人工智能的羽翼,我们将见证颠覆性的变化。人脸识别、虚拟现实、智能终端、物联网等新领域新行业的涌现,开辟了面向未来的新蓝海;智能制造、智能商务、智能农业等多点开花,让传统产业得以涅槃重生。正因如此,此次规划对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的规模预测很有信心,预计三年内将超过1500亿元,到2030年超过1万亿元。这样的数字,源自对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战略预判,也体现出对产业变革的未雨绸缪。

事实是信心最有力的支撑。有外媒指出,数据是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原料,据测算,全世界训练有素的人工智能科学家有超过2/5位于中国,近14亿人口产生的数据首屈一指。可以说,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居于全球第一梯队,有望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弯道超车。然而,发展短板也不容忽视:基础理论、核心算法、关键设备、高端芯片等有求于人,人才储备和人才质量尚存差距,科研机构和产业生态也并未成熟。要想抵达“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就必须正视这些不足。

观察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图景,不少国家都在摩拳擦掌。美国成立研究部门,专门制定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发展战略;日本出台推进战略,为人工智能谋划蓝图;新加坡推出国家计划,普及人工智能应用……随着竞争日趋白热化,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迫在眉睫。此外,科技创新具有不确定性,人工智能也不例外。就此而言,还需认真遵循规划要求,在就业挑战、社会伦理等方面有意识、有预案地防范未知风险,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趋势,实现发展与规制相协调。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规划出台不易,落细落小落实尤难。比如,前瞻性举措并不等于计划性指令,怎样抓牢重大的科研政策方向,创造更多技术成果和产业应用?比如,激起研发浪潮并不会自动形成“市场海啸”,如何做好配套支持体系,避免资本泡沫?多措并举、趋利避害,推动形成错落有致、各显其能、回报合理的科研与产业布局,才能共同做大人工智能的市场蛋糕,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激发正能量。

历史上,当第一台蒸汽机车问世时,有人驾着马车与火车赛跑,讥笑火车没有马车快。如今,人类早已跨越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山峦,正行进于智能化的快车道。为人工智能发展铺就一条坚实的轨道,我们一定能拥抱属于自己的时代机遇。

05

让社区更有温度

事件

推动社会组织和居民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是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的积极方向大国治理的根基在基层,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环节。不久前,中央发布《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的要求。这一要求,为建设更有温情和温度的城乡社区指明了方向。

时评:

近年来,社区治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很多地方推出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改革。但是,一些社区仍然难以脱离“社区工作行政化”的困境。笔者对不同城市的调研表明,承担行政事务占据所有工作80%以上的居委会不在少数。一些社区建设表面上热热闹闹,却并未很好地体现居民的意愿。笔者近期对1417名居民的问卷调查表明,高达72.34%的人仅仅将社区视为居住的场所或生活的空间,缺乏良好的社区互动体验。如何扭转社区治理中基层政府与居委会唱“二人转”的局面,更多地引导居民有序参与社区治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做好社区工作,关键在于让基层民众有获得感,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一旦离开了有效的参与,社区建设就会缺乏温度、失去活力。此次《意见》中提出的“幸福家园”,正是社区治理的目标所在,内含了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多个要素,更重要地突出了“共建共享”这一治理现代化的本质属性。《意见》还特别要求制定基层政府在社区治理方面的权责清单,“依法厘清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权责边界”;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这对形成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做出了双重保障。

推动社会组织和居民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是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的积极方向。近年来,一些地方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例如,广州在每个街道设立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向社会组织购买养老服务、青少年服务、义工服务和家庭服务等,有效发挥了社会工作者的作用;长沙市开福区形成以社会工作促进社区治理与服务的方法;宁波海曙区在社区减负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并且大力扶持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等等。这些探索的共同点在于,既发挥了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体现出党在社区治理中机动灵活的优势,又发挥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社区治理转型,关键要找准中国社区治理改革的时空坐标。既不能像西方那样由业主组成“私人政府”,也不能让政府剃头挑子一头热,而是要在坚持党领导下进行社会赋能,推动社区工作行政化向行政工作社区化转变。这就要求,政府首先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有序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打破自上而下代理民众需求的行政逻辑,积极推动社区减负,在此基础上引入社区需求导向机制,精准瞄准居民需求、提升城乡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城乡社会治理是一项集众智、合众力的工作,需要更多居民和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积极培育社会组织,优化社区资源配置。通过畅通渠道,更好表达居民需求,实现政府与居民之间更为畅通的互动,让邻里不再陌生,社区更有温度。

06

让在线教育更有温度

事件

在线教育不是简单地把培训班搬到网上,它的内涵应该更加丰富。

网络在线学习日益流行,成为不少学生的自主选择;一些在线教育机构受投资者青睐,频频获得融资支持。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在线教育的话题热度不减,引发媒体关注。

时评:

在线教育驶入发展快车道,一点也不令人意外。一堂“慕课”,可容纳10万名学生注册学习;偏远山村,孩子们能够实时聆听千里之外的名师授课;遇到难题,扫一扫即可得到方法解析……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普及,打破了时空限制,推倒了学校围墙,为教育开启了“魔法之门”。在这种背景下,在线教育日益为教育事业开拓着新的可能,前景十分广阔。

然而,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在线教育仍面临着不容忽视的瓶颈与短板。例如,最受欢迎的在线教育内容,集中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刷课”“刷题”;优质课程资源相对稀缺,互动性普遍不足;多数在线教育机构,往往专注于教学而非教育层面……观察在线教育产业,一些项目越来越像在线培训,功利色彩浓厚。教育讲究传道授业,追求立德树人的温度,体现为从容而优雅的过程。当教育的“慢”与互联网的“快”发生碰撞,“互联网+教育”这对组合难免遭遇矛盾或难题。可以说,在线教育解决了便捷性、学习效率等问题,但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仍显得力不从心。

聚焦教育公平的目标,才能让在线教育更有温度。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不同地域、城乡、校际之间差别显著。当大城市的孩子与外教对话时,一些乡村学校甚至难以开齐基础课程。推进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无疑是行之有效的助推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超过87%,6.4万个教学点实现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名师累计晒课730多万堂。善用这些基础设施,就能为发展在线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添火加柴。

立足深化教育改革的语境,尤须防止将在线教育窄化为教学、应试。比如,摒弃简单的相加或补充,对教育教学流程进行深刻再造,倒逼学校教育教学方式改革,让知识呈现、教学评价、差异化教学等更加科学完善。此外,在线教育具有跨地域、跨行业、跨文化等鲜明特征,涉及领域广泛。加强战略布局、做好顶层设计,及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健全完善规范发展的法律法规,方能有效避免在线教育机构无序竞争。

环顾寰宇,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慕课”发源地美国,在线教育已逐渐融入高等教育发展主流,在线注册学生和传统学生一样可以申请助学贷款。早在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进而破解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创新与变革,必将有利于推动我国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其实,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离不开尊重教育规律。无论科技怎样进步、时代如何发展,教育的本质不会发生改变。在线教育不是简单地把培训班搬到网上,它的内涵应该更加丰富。拓展视野、提升站位,在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等领域潜心耕耘,在线教育就能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空间。

07

填平智能时代的亲子沟壑

事件

让电子产品变成亲子互动的一部分,不仅能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促进情感建设

使用手机会影响亲子关系吗?英国一项针对2000名11—18岁本国中学生的调查显示,36%的孩子曾要求父母放下手机,多数孩子称父母过度使用手机“破坏了家庭生活”。童言无忌,孩子们的心声不啻是警钟,值得家长深思。

时评:

不仅家长,沉溺网络和智能手机,在一些青少年中也屡见不鲜。美国有将近50%的青少年“非常依赖智能手机”,而在上述的英国调查中,72%的孩子表示一天上网3—10小时,11%的孩子坦承自己节假日一天上网可达15小时。家长们担心“网络原住民”的生活状态,生怕孩子受到“智能欺骗”,迷失自我,因此也在想方设法培养他们的多样化兴趣爱好。

这正是智能手机普及后的现实图景。为人们带来空前便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家庭生活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亲子关系是一种相互交流与融合的互动关系,作为长者和自控力更强的一方,家长的自我约束意识需要不断强化。无论是为自己设电子产品禁用时间,还是多带孩子散步、远足,出去看展览,有效、高质量地陪伴,显然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语言学家研究发现,孩子终日埋首手机,使自己处于“与世隔绝”的孤独封闭状态,变得不爱与他人沟通和交往,长期下去,会出现语言障碍。当移动设备已成为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从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融入社会的能力等角度来考虑,正如肯特郡一所学校校长所说,“家长、教师和学生需要重新制定移动设备的规则”。

美国儿科学会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父母应该让他们的孩子教他们数字媒体内容,并与他们进行互动”。这里隐含的一层意思是,如果电子产品变成亲子互动的一部分,不仅能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促进情感建设。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成年人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当我们无法控制网络对于生活的渗透,那么和孩子共同甄选优质的学习、娱乐电子内容,多一点平等的探讨和交流,或许比简单、粗暴地禁止、斥责,更能起到让网络为我所用的良好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现在的孩子在信息获取能力上比父母更超前,也明白过度使用智能手机的潜在危害,但他们的心智发展并不见得有明显的提速。就像给农作物蹲苗一样,要使孩子的性格养成不偏离正轨,大人划界限、树榜样的示范不可或缺。在英国,教育部门规定家长要陪孩童睡觉前念书读故事,而且故事要念得栩栩如生,不能敷衍塞责,否则将受到惩罚。好故事听得多了,孩子自然会养成读书的兴趣和爱好。不管是读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将自己有限的时间过得更充实,其实也是对抗碎片化、浅层化网络阅读的有效方式。

优秀的教育,源于用心的投入。父母对电子产品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在网络世界的自控水平。共同填平智能时代的亲子沟壑,才能陪伴子女度过一段青春好时光。

08

无人超市会开启消费新时代吗

事件

新的消费需求与新的商业模式,正在产生混响。越来越具备科技感的生活注定加速到来。

时评:

未来,书写中国商业史的人或许会记下这么一笔:2017年7月,继亚马逊之后,国内企业也开始试水无人超市,在上海街头开起一家“缤果盒子”无人零售店,阿里巴巴也推出“无人超市”。进门、挑选商品、通过支付门一气呵成,收银员不见了,消费者几乎能在“无感”状态下完成购物。零售业的业态,正在悄然改变。有观察家直言,继共享单车之后,无人超市或将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无人超市的兴起,背后蕴含着新消费时代的商业判断:又一次零售革命可能正加速到来。从百货商店到连锁商店再到大型超市,尽管零售的本质始终是围绕效率、成本与体验的“买买买”,但基于消费变革与技术变革,“零售基础设施”一直在变。随着电子商务的到来,信息、商品与资金的流动效率一直在升级,消费者的习惯和品位也在不断变化。就国内而言,从顺丰“嘿客”到沃尔玛和京东合作,打通线上与线下的努力一直在进行。而日本大型超市衰落,便利店挺进乡村,中国一些精品超市遇冷等现象,也未尝不是零售业变革的脚注。

技术对商业的推动作用可能是决定性的。无人超市之所以可能,主要是摸到了技术监管的“钥匙”,这离不开人脸识别、手脉识别、4G网络、移动支付等技术的发展。高科技在场,让购物者如入无人之境,却又处处走不出“电子围栏”。比如在亚马逊无人超市,当你拿起架上的货品,APP上购物车里就会相应增加此物,一旦放回,购物车立马自动减去。这种科技感,既能让交易“不闻不问”,又构成了商品价值以外的体验价值。应该说,“无人”并非新概念,街头自动贩卖机即是,但无人超市的最大卖点是全新的购物场景,而购物场景的多元化,恰恰被行业人士预言为新消费时代的趋势。

也有人冷静指出,眼下的无人超市或许还只是一个试验场,需要谨慎乐观。一方面,这门生意要铺开,离不开成本收益分析。是不是比人工结算更有效率?能否有效控制成本?大规模复制会不会损害体验?这需要试点研判。另一方面,技术也可能还欠成熟。比如,在人脸识别技术尚未大规模投入商用的情况下,要保证顾客低头购物挑选等“非配合”状态下精准识别,难度不小。同时,一旦商品品类增加、用户摩肩接踵,数据量也会大大增加,这对运算能力是不小的考验。

毋庸置疑的是,新的消费需求与新的商业模式,正在产生混响。711便利店创始人铃木敏文曾在《零售的哲学》一书中写过,前智能付账系统时代,711员工会在小本子上记录顾客的购物习惯;知名快消品牌H&M也以暗中观察顾客店内流连习惯著称。而在无人超市时代,消费者在货架面前的每一次拿起放下、甚至犹豫时长都将被精准记录,沉淀为消费大数据。这种凝结了技术的新零售,比传统零售业拥有成本和效率优势,也带来比传统电商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服务。

1852年诞生的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玻玛榭(意为薄利多销)依然矗立在巴黎街头,而今天的消费者,早已不再满足于薄利多销,更加追求个性化体验式消费。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今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勃兴,技术变革彻底改变了日常生活的面貌。无论无人车还是无人超市,越来越具备科技感的生活注定加速到来。科技与商业的化合物,正以更小的分子状侵入生活,催生一轮又一轮的“生活大爆炸”。而与历史迥异的是,这一次商业变革的最大试验场,可能就在中国。

09

弘扬国学要对接现代文明

事件

日前,在四川成都街头出现了一名幼童,背着书包骑在牛背上,穿着长衫的父亲则在前面牵着牛。这一幕被网友拍下来后,迅速走红网络,“父亲醉心国学让儿子骑牛上学”的话题也引起了广泛讨论。“这是我们日常内容,我平时去银行、菜市场都是骑驴去。”这位父亲表示,自己此举是在践行国学文化,并非炒作。

时评:

骑牛与骑驴,只要不违法,不过是一种自由。但把这个方式崇高化,等同于“践行国学”,则未免有些滑稽。鲁迅爱坐小汽车,陈寅恪爱吃面包,生活习惯而已,并未影响他们研究国学。杜甫的好朋友房琯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就模仿春秋战国的典故驾着牛车出来与敌军作战,结果敌军纵火,吓得牛四散奔逃,唐军大败,人畜相杂,死伤无数。这则故事说明:其一,不要盲目拘泥古代;其二,牛是易受惊的动物,安全起见,还是要小心“驾驶”。

但不可否认的是,像这位父亲的做法,如今却并不鲜见。一些所谓国学培训机构、国学讲师,特别爱在形式上煞费苦心。甚至不惜搬出三叩九拜、戒尺板子等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物件,美其名曰“弘扬国学”。

究其原因,大概是学其形式远比探其内涵真谛的门槛要低得多。比如灌输三叩九拜,有人问“为什么”,只消说一句“古人如此”,省却多少说理与论证。只是,国学如果停留在如此浅层次的形式复古,无异于买椟还珠,甚至会把国学弄成与现代文明相对抗的姿态,凡事不问好坏对错,一切以东西古今划界。凡是古人的都是好的,哪怕骑驴;凡是现代的都是“非我族类”,都该保持距离。如此下去,国学非但不会被这些人发扬光大,相反可能会走入狭隘化、极端化、边缘化的境地,钻进狭小天地里孤芳自赏,与文明发展割断脉络,把自己变成了一块“化石”。

现如今,社会上把国学形式化的倾向越发常见,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价值的迷茫。其实,国学是个非常丰富庞杂的体系,几乎任何理念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理论依据。关键是需要有一个顺应人性、符合现代文明的判断依据。让国学更好地嵌入生活,可不是骑驴赶牛车这么浮光掠影的复古返祖,而是通过国学,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能够更加自如开张地伸展,通往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越发得狭隘,对新生、外来事物充满敌意。

理学家程颢有这么一句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国学,应当让人通向这样博大旷达、云淡风轻的境界。

10

中国正在超越昨天的高考

事件

每年小区学校的周边开启“静音模式”,总会想起来给远在故乡的父亲打个电话,再听听老同志重复了半辈子的当年回忆。40年时光飞逝,看着今天全国为高考谋划、全城为考点避让、全家为考生服务,再想起父辈当年用被铁水灼出点点疤痕的手去书写考卷,总能真真切切感受到时代的进步。

时评:

今天的孩子们无疑是幸福的,但老同志们有时候却并不觉得那时的考生境遇比现在差。对于参加“文革”后首次高考的那570万人来说,1977年的岁末不是冬天,而是一个民族重新高扬崇尚知识、尊重人才旗帜的春天,也是一代人接受考试挑选而改变命运的春天。40年来,高考能够成为整个国家一年一度的盛大社会活动,高考改革能够成为举国上下人人关注的政治,都是因为中国高考所承载的打通阶层壁垒、推动国家转型、刷新教育理念等重担至今仍然在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幸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磨难。从标准化到日益重视个性化,从等待定向分配到鼓励自主创业,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综合素养立意,高考改革一直在试图与国家需要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同频呼吸。对于中国迅速成长的40年来说,高考所代表的一整套操作体系,不仅保证了基本的公平和透明,而且提高了人才选拔的效率,其贡献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当今中国需要更多有创新思维、有独立思考习惯、有调查研究能力的人才,衡量和培养这一类人才,很难有整齐划一的标准。比如作家周国平曾经做过以自己写的散文为题的阅读理解考卷,按照标准答案来判却考不过初中生。

这些年来,高考改革始终围绕着公平和科学两个维度展开。如果说高考科目从固定考几门调整为实行3+“6选3”或3+“7选3”,是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发挥特长;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是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在一定程度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那么教育部阳光工程的实施,则让一度饱受质疑的高校招生黑箱遁于无形;以区域和阶层均衡为目标的高招计划改革,为相对落后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构筑起新的希望。

高考改革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也许某种程度上并不在于题如何出、分数线如何划,而在于教育观念的改变。近些年来,国家不断用各种办法推动人才培养使用与学历脱钩,但还是有很多单位只认“985”“211”;明明大家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弊端,想让孩子少一点机械记忆,多一点批判、创新思维,却往往抵抗不住分数的诱惑;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逼得人们必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但高考前后被撕碎成雪花般的书仿佛在问,我们是在让孩子热爱学习还是讨厌学习?很多经受过高考煎熬的家庭都在反思高考,却可能不经意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高考改革的成功,离不开全社会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体觉醒,它需要我们把自己也投入进去,在重塑考试制度的同时重塑自身对于教育本质的理解。

《路就在脚下》一文中说,“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不在于是否上大学,而在于他的实际本领。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留心处处皆学问。”走过40年的中国,现在正在超越昨天意义上的高考。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成功机会的增多,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高考是一次重要的机会,更是一种人生的历练。考得好当然值得高兴,万一分数不那么理想,我们的心情也不至于像40年、30年前那么沉重。这个社会真的在进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4b7035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f.html

《10篇最新热点新闻时评,高考作文的绝佳素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