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

发布时间:2011-11-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两手抓的重要意义
摘要:我国虽然经济社会发展很快,成就斐然,经济规模连续超英、超德、超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活动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要清醒看到,我国有十三多亿人口,人均GDP还排在世界百名之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尚未完成。因此我们一点也骄傲不得、松懈不得、自满不得,而是要牢牢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 经济建设 两手抓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

1.1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要矛盾是指从属于主要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其他矛盾。主、次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实际工作中,应首先抓住和解决好主要矛盾,同时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的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条件。阶级矛盾已经成为次要矛盾。
1.2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
1.2.1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2.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为全世界所瞩目。但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那就是:中国东西部地区贫富差距悬殊,并且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可以从几组数据中找到这种现象。从社会发展总指数来看。据去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地区间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发展水平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发展总指数低于全国水平的16个省区基本上都属于中西部地区。从国民收入水平来看。东部与西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差距额,1978年为214元,1992年为724元,扩大了3倍多;199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东部最高的上海为3437元,而西部最低的甘肃724元,相差近5倍。一方面绝对贫困人口在逐年减少,一方面地区差距在不断扩大。从人均GDP来看。1993年的统计数字表明,西部10个省区人均GDP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地区有6个,在20003000元之间的下中等收入的地
区有4个,这10个省,除新疆外人均收入都在全国平均数以下,其中最低的贵州人均GDP1232元,仅占全国平均数2663元的462%,与最高的上海人GDP11700元比差85倍。
1.2.3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目前我国正在走向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越来越多,而人口总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需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来满足就业和社会保证的需要, 1.2.4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当前,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1.3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主要矛盾决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也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解决。二者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次要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国有企业内部矛盾;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积累和消费的矛盾;沿海\沿边和内地的矛盾等等. 因此次要矛盾也是有很多种的,我们必须加以重视,才能更好的为解决我国的主要矛盾服务.否则,次要矛盾得不到好的解决,将直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综上所述,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的社会矛盾. 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进步。
2.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毫无疑问,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而且有些问题还相当严峻,到了不解决就会影响下一步的发展,甚至就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党的执政地位的地步。比如在发展过程中环境日益恶化,许多资源供应紧张,甚至濒临枯竭,集中表现为煤、电、气、油供应普遍紧张,大气、水污染严重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分配不公,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生活处于贫困状态。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显示,目前城乡消费差距已达十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还有2610万人,有4977万低收入人口仅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城市失业问题突出,低收入者生活困难。对于类似问题,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具体的数字和事例,丝毫也不回避。关键是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经济的发展来解决,特别是让群众脱贫、提高生活水平方面更是如此。我们不可能再采用平均主义的方式来解决。有人会说,正是因为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才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的确,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但是,不可能因为发展经济会引起环境的破坏就不发展经济,而且解决目前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还是需要经济的发展来提供物质基础。只有技术进步了、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治理生态环境
提供技术和财力的支持。目前生态环境恶化,说明经济增长方式有问题,主要是高消耗的粗放式增长模式,这是必须改变的。党和政府一再要求并努力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不可否认,这方面我们做得不够好。但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决不等于要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根本战略,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这个根本战略,更好地贯彻这个根本战略。


3.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战略意义
3.1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没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又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从来都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促进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期,物质文明的进步决不是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志和动力。精神文明作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同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精神动力。在一般情况下,质文明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但是,精神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如果精神文明的发展滞后于物质文明,物质文明的发展迟早会受到阻碍,甚至遭到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不可能是单纯的物质文明建设,也不可能是单纯的精神文明建设,而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过程。
3.2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
3.2.1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要求
精神文明建设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一贯宗旨,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建设的第一、第二步战略目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和高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这不仅给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也使得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这既表现为精神文化生产数量上的差距,更表现为质量上的差距。应该看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包括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精神娱乐的需要、价值实现的需要等等,其功能和作用比物质需要更复杂、更多样化。因此,面向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应当有繁荣的经济,也要有繁荣的文化;人民群众不仅应该过上比较宽裕的物质生活,而且应该享有比较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只有两个文明都上去了,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了,提高了,才能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 3.2.2精神文明建设,是增强综合国力、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然要求
精神文明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世界各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无不把文化作为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运用。面对全球化条件下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的
发展趋势,面对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攻势,特别是对我国实行分化西化的图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既是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重要条件。
3.2.3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文化资源、人文环境、民族文化素质、国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能否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荣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能否协调、和谐和稳定,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能否有持续的后劲和扩张力。我国正处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实现现代化的任务,在继续完成工业化的进程中,面临着信息化的机遇,经济增长特别是新的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新的经济形态的形成,必然涉及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广泛的社会领域以及思想意识、道德领域,要求社会肌体的各个方面与新体制、新经济的成长相适应。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精神文明不仅要为经济发展、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理论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还需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新的思想、理论、观念以及道德规范,对伴随着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而来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利益关系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动,进行规范或调节,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各种关系,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4.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在规划我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时,再次突出地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深化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做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
1两手抓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富含深刻哲理。但它并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而首先是我国现代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国策;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时间观念模式;应当成为人们尤其是领导者的思维方式。
(2“两手抓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但其价值取向侧重点是强调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也要硬起来。蕴含了深刻辩证法精神,是纯熟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典型范例和实践结晶。
(3“两手抓具有厚重的唯物史观底蕴。依据经济运动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经济问题最终要靠经济办法解决,思想文化发展也只能靠自身建设。近些年来我们理论思维的主要教训之一,即是以两者相互作用、互为条件关系淹没了精神文明的自身建设。
(4社会愈走向高级阶段,思想道德文化的功能愈大;其功能动作用是一种历史性的不断递增过程;从长远观点看问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甚至是决定性因素。
(5“两手抓说到底是党和国家如何运用国家职能、带领人民推动社会发展问题。坚持两手抓,充分运用国家职能,要做到全、实、紧、硬
(6“两手抓标示了我们党和邓小平同志成功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发展的思维逻辑,植根于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4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6
3. 《探索与求是》1997年第01 作者:白润璋 4. 《党政论坛》1993年第03 作者: 韦群
5. 《理论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03 作者:狄静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4011171f46527d3240ce0f7.html

《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