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亭课改答问(完整版)t

发布时间:2013-09-16 20:52:0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李炳亭课改答问(完整版)

       近日研读《中国教育报》时李炳亭课改在线 栏目深深吸引了我,对我有很大的触动,怎奈报纸不全,只好网上搜索,得李炳亭课改答问(完整版),特转与博客,以便日后细细研读。

  

 

    李炳亭:   著名教育记者,高效课堂首倡者,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实践者,高效课堂行动研究代表性人物,他是第一个解构高效课堂概念、理论、实践,并形成系统性研究论述的人。现任《中国教师报》总编助理、编辑部主任,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副秘书

长、中国名校共同体秘书长。

  1、课改到底是改什么?

李:这个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认识程度上回答,课改表面上看是改课堂结构,是少讲多学,实质上是改变的教学关系,也就是在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理念下,重构新的教学关系,即变教中心学中心,但从本质上来说是改变教育教学思想。一节课究竟看什么?我以为要看到课堂背后的两个支撑,即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对学生生命成长方式的认识,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那么,课改则变成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考验。

2、您多次说过课改是改人,如何理解?

李:当我们说课改是改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时,实际上就是在改造人。然而,很多学校至今还把课改理解成改结构、改方法,当然,改总比不改强,但要真正让课堂完成质变,仅仅靠改技术(课堂结构流程、教学方式方法)是无法抵达最终目的的。改人,其实意味着的是教师要敢于转变角色成为新教师,那么,能不能完成这个新角色是一个考验,如果这个角色不改变,说到底仍然完不成课堂的本质变革。

3、教师要完成真正角色的转变,很难。

李:是的。一方面,教师受旧有教育教学经验和观念的支配,缺少自我否定的勇气和智慧;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的现实性和功利性让很多教师不敢轻易去改变;同时,传统的教育教学不习惯于放手信任学生,唯恐一旦让学生动起来不好管理,不能不承认中国教育缺少一些人本情愫和人文关怀。但更重要的,我觉得是我们的大多数教师教育观念还比较落后。

4、为什么说有些教师教育观念还比较落后?

李:教育即人学,也就是说教育必须首先从儿童出发,或者说,唯有儿童才是真正重要的课程,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一旦离开了对儿童的研究、认识和发现,则无法称其为教育!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蛊惑下,我们缺少对学生的尊重、研究、认识、发现,我们一味地研究书本、教法、教学目标等,因为忽视了学生作为的存在,忘记了成人和儿童的差异性,而让教育失却了人性,让教学失却了情感。我们有太多对学生的强制、要求、替代、包办,而缺少对学生的信任、放手、激励、点燃。教育要回到人本学本生本上来,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让成长发生在学生身上、让发展发生在学生身上,我们必须清楚,无论你的愿望有多么的美好,无论你有多大的能耐,谁都不可能替代、代替儿童的生活和成长。

  其实,当教育一旦回到学生学习时,在当下则变成了一个全新的挑战,所以我说课改也在书写当下的新教育学

5、教师课改的动力到底是什么?

李:我觉得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育即信仰然而,遗憾的是在一个师德相对缺失的教育时代,要强调教师的教育信仰真的很难。我所主张的信仰,其实是一种教育的底线,即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或者通俗地说,教师至少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存在,努力保全学生的生命,坚决不能逼迫学生去以跳楼来逃避教育!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职业,尽可能让学生多一点轻松快乐,要敢于放生,进而敢于从油锅里捞孩子,这显然不是刁难教师吧,而是基本的人性使然。

  另一方面,教师要认识自己、善待自己。我把教师分为六种角色,但我以为不管是哪种角色,你至少得成为一个明理的人,一个甘于强调和炫耀牺牲自己的人,他至少缺乏对自己生活和生命的尊重,哪里有什么高尚?如果教师真的理解以人为本这四个字,就必须清楚和尊重自己,教师理应享受做和做教师的尊严,教师必须作为一个发展者,去唤醒学生、去成就教育、去贡献人类。

 第三,教师必须成为一个改革者,这是一个必需条件。否则,他就是逆势而为的人,是在反弹琵琶。

 第四,天降大任,教师要学会担当,而不是抱怨体制、寻找借口。

6、教育的问题不是体制的问题吗?

李:我当然知道体制正在制约和束缚着教育的变革。但一味把教育的问题归因于体制,也显然是不负责的。教师其实也是体制的一部分!有什么样的人,便会有什么样的体制,或者说体制的问题是每个人的问题。教师在体制变化相对缓慢时,难道不该有所作为?有时候,还真得学会豪迈点,改不了别人,难道我们还改不了自己?我总是在想,如果每一个教师改了,教育其实也就改了。反之,即便是领导要求改,教师自身不改也是问题呀。现在我们遇到的情况很发人深思,那些区域推进课改的地区,有些教师想尽办法抵抗,而没有推进区域课改的地方,教师们却反过来抱怨领导不改!更何况,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发生着空间的变化,只是很多人并没感受到而已,乐观一点,我预测在未来三、五年内,中国的教育会重新洗牌,它意味着的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崛起,让我们拭目以待。

7、教师不积极参与课改,可能是怕牺牲升学率吧。

李:理解。但谁说课改会牺牲升学率?好的教育从来不会因为考试而改变,当然更不会在考试中败下阵来的,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成绩只是课改的副产品。话说回来,即便真的是为了成绩,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当以反学生作为常用的教学手段,违背儿童的意志,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识规律时,仅仅靠灌输、训练,教师讲、学生记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在习泳者没见大海之前,我们习惯于膜拜浴缸,而在浴缸里是训练不出索普的,如此而已。

8、为什么不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就不会有好成绩?

李:这很简单。学习是一种自我的认识理解经历,是一种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过程,儿童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视角,有自己的语言编码,有自己的情感和需求。遵循了儿童的规律,儿童就会乐在其中,主动去学,违背了这个规律,学习则变成了一种被动的任务接受。

 其实,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学习者,都充满了好奇心和展示欲。满足其好奇心就会有学习发生,进而就会有展示的欲望。当我们讲教育要从儿童出发时,实质上就是在提醒教师要从学习者的角度,让教育教学体现出学习规律,这或许是解决厌学问题的最佳良策,一旦学生沉迷于学并体验到学习的狂欢时,成绩自然是副产品

9、如何改?教师苦于缺少方法。

李:我承认教师可能缺少具体的方法,但方法的问题有些是观念和认识的问题,教师一旦真的爱学生、心中有学生,那么,他至少会围绕着服务于学和学生来设计教学,这就对了。你要什么方法呢,它考量你是否肯服务于学、肯服务于学生你看这又是一个挑战,因为很多人不愿意服务于学和学生,而恰恰认为学和学生必须听命于自己、服从于自己。从儿童学习、认识、成长的规律研究学生,这就是方法。至于导学案如何编制、如何分组、如何调动学生、如何评价、如何反馈,我以为这一切的技术和手段都将受制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我现在不太愿意谈技术,我怕过多谈会误导一部分教师,尽管很多教师热切地希望我多谈点技术。

10、你刚才谈,那么,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师道

李:我概括为16个字: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11、利用学生作何解读?

李:教师全部的教学艺术,实在不是体现在如何讲授上,而是调动学生和利用学生的艺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观点。教师学会利用学生,前提是必须认识学生的价值,我们主张和强调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资源是学生,不仅是为了突出学生主体,而是为了彻底解决教师的知识水平决定着学生学业水平的永恒困惑,教师再也不要充当知识的贩卖者和二传手,而是必须能够让学生的学业水平超越教师的原有知识水平,马斯洛晚年曾说过一句话,对我启发很大:在一个身高不足一米五的房间里量身高,所有人都不超过一米五。教师唯有把学习交付学生,并且善于利用学生学生才有超越教师的可能性。

12、教师到底应该在教学中发挥什么作用?

李:千万不要以为课改是与教师为敌,但也必须清楚:无限放大教的功能和教师的作用同样是错误的。教师显然不应该成为知识的二传手,而应该充当发动学习的人——让学生和学习直接对话,我以为这是教师最重要的作用。我把教师的作用解读成80%是对学习者的引领、点燃、唤醒、激励,20%可算作课堂操作技术。在这里说到一个细节问题,教师应如何做课堂导入?显然,它该能以情动人

13、教师只需要掌握20%的技术,这个技术是什么技术?

李:在高效课堂操作上,我以为教师要掌握的不是教的技术而是服务于学的技术,而前提是教师必须从学生学习出发,前一个是的成长规律,后一个是学习的认知规律。围绕着这量大规律,教师要做到五个一:第一,是编制一个导学案;第二:给学生一个学习方法的指导;第三,构建一个学习组织;第四,组织一个学习流程;第五,明确一个基本任务,即学会不会的。

14、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

李:这真的是一个世界级命题,但大致说起来,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基本有一个共识,认为教师首先是一个热爱教育和喜欢学生的人,第二,他具有一定的使命感,能担当教育应肩负的伟大意义;第三,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但在中国,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纠正一个严重的错误,认为知识水平越高的教师才是好教师,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德行、人性和人本教育思想,要认识学生,有一定的教学心理学基础,此外才是知识能力和所谓的教学艺术

15、教书育人,这个育人如何理解?

李:应该是育人教书。育人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教育良知、责任和道德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育什么样的人?我一直以为教育很简单,但要真正做出高度的确很难。说教育简单,是因为我们只需要弄清楚四个基本概念,即什么样的是好学校,什么样的是好教师,什么样的是好学生,什么样的是好课堂,这四个支撑着新的教育学,尤其是前面的三个,支撑着最好的那个好学生什么是好学生?我认为:第一,身心健康的;第二,敢于担当的;第三,具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如学习力、思维力、合作力、实践力……教育必须满足和服务于社会结构的各种人员(未来公民)的组成,邓小平说教育要三个面向,人类学家托马斯说:教育是为一个未知世界培养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教育是为生活做准备,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等,不一而足。我喜欢这样的三句话。第一句:教师每天走进教室,首先面对的是人,其次才是课本;第二句: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迟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第三句:教师每天走进课堂,都在对世界施加着影响。

16、如果学生不会,教师可以讲吗?

李:我从未不让教师讲,但必须重申教师的讲一定是基于先学之后,即先学后、然后再”!这个是指学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教学有时候恰恰需要憋一憋学生,等他们实在解决不了的时候,再讲也不迟。

17、课堂教学到底需不需要模式?

李:这显然不是问题了,大家早就有了基本的共识,课堂教学需要模式,模式是规定、规则,甚至是规律。百度搜索模式一词,解释如下:模式(Pattern)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模式是一种指导,在一个良好的指导下,有助于你完成任务,有助于你作出一个优良的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会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高效课堂认为,大凡是好课,一般都有一个共有的基本模式或流程,即自学——展示——反馈。当然,自学是指自主学习的简称,它包括独学、对学、群学;展示,即发表、暴露、提升;反馈即教师归纳、提升、拓展。我们高效课堂的五步三查其实也是基于这个基本共性的。

18、课堂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模式?

李:当我说课堂的背后是两种支撑(教育教学思想和对学生学习、成长方式的认知)时,教师要遵循学规律去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在这个不可挑战的基本原则之下,课堂可以只需要两步,比如25+20,即学生自学(自主学习)25分钟,教师基于学习困惑的解决20分钟;而三步,则应该是20+10+15,即自学20分钟,展示10分钟,反馈15分钟;四步:10+10+10+15,即自学10分钟,展示10分钟,点评10分钟,联系15分钟;五步或者六步也没什么,总之你要遵循先学,当然,时间的划分不需要过分僵化,视情况而定,但这个情况必须是学情。而不是教师的自我意愿。

19、教无定法,教师如何体现出自己的教学特点?

李:这句话没错,但属于断章取义,不完整,也不严肃,这句话的完整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从有法——“无法——“有法,是符合了教师的学习、认识和成长规律的,这就像练武术、习书法一样,离开教学的法度而放大无定法,是不负责任的,也是违反常识的。即便是教师已经破帖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艺术,但这个艺术仍然要求有法度,就像张旭草书,他仍然有基本的常识元素,我们不可以肆意把胡搞理解成教学艺术!我们鼓励教师要敢于创新,但必须是基于新课改的基本框架,新课改理念是必须守住的寸土不让的阵地。

20、课改如何推进?

李:就一所学校来讲,课改的推进要走好四步路:第一步,理念变观念;第二步,观念变方法;第三步,方法变文化;第四步,文化变信仰。尤其是第一步,是基础,不能操之过急,前面我已谈过,课改从根本上是改人,观念不到位时推进课改,也只能是修修补补做一些改良,课改成败在校长,主体却又是教师。

21、文化和课改又是什么关系?

李:文化是土壤,课堂是果实。我们讲,课改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也就是这场始于课堂的改革,其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育人模式,回到三本(人本、学本、生本)上重塑新学校、新教育,而新学校、新教育需要新文化作为支撑。从人本理念出发,教育者必须转变管理观念,也就是教育不应该被理解成控制,而恰恰是放手和点燃。我可以这样说,学校文化一旦陷入控制时,那学生不可能有主体地位,学校也便很难让学生有生命狂欢感,思想观念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教育形态,造就不同的教育结果。我们主张,学校的一切文化都应该是儿童的文化,具有儿童的特点,充满着童心、童真和童趣。我的建议是小学阶段,文化应突出三大主题词:童话的、自然的、人性的,围绕着三大主题词去构建儿童的课程、活动、教学;初中三大主题词是自主的、自然的、人性的;高中的三大主题词是自主的、自然的、思想的。

22、为什么一个教师可以同时上4个班的课?

李:这有什么奇怪的?当学生学会了自主、拥有着必需的学习力并开始享受学习时,他实际上是不需要老师来设计自己的学习的。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当学会使筷子时,是不需要有人来喂饭的,问题是,我们必须敢于把学习交付学生,并注重学生学习力的培养。江苏昆山前景教育集团、河南卫辉高中、陕西宜川中学等等,早就一个教师同时上N个班的课了,当然我不否认这样的课堂存在很多问题,但尝试总有意义,怕的是拒绝尝试。如果敢,一个教师可以同步上10个班的课,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的,再差难道还会比应试教育的课堂更糟糕?

23、教师这个职业能否找到自己的幸福?

李:教育必须对教师负责,让教师找到尊严感、幸福感,前面也谈到教育的人本首先包含的是尊重教师。教师要成为一个积极的人、发展的人、热爱生命的人、敢于负责的人,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有超越传统的教育勇气,成为一个课改人,在今天,我可以这样说一个合格的教师必然是参与课改的教师,这是一条底线。离开了这个底线,则很难找到自己的幸福。教师要明白,唯有通过发展学生,才可以成就自己,而绝对不是牺牲学生、成就自己,这是很不道德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3f595f7240c844769eaeeb0.html

《李炳亭课改答问(完整版)t.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