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重要作家作品分析(一)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古代文学重要作家作品分析(一)(《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人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小雅》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所以又称《诗三百》,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诗经》不仅是最早的诗歌总集,而且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及代表作。可以说是开创了我
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六义”,分别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2《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
3《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颂”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经》在思想内容和抒情手法上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抒情诗为主流。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大部分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
第二,大多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日常生活和日常经验,有的是关于政治风波、春耕秋获、男女睛爱的悲欢展乐。
第三,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无论是主要产生于社会上层的“大雅”“小雅”,还是主要产生于民间的“国风”都有相当数量的诗歌,密切联系时事政治,批判统治者的举措失当和道德败坏。
其意义虽主要在于要求维护合理合度的统治,给予人民以较为宽松、可以维持生存的条件,但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当然是有价值的。
第四,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平和。因为作者是在维护社会原则,背倚集体力量对少数“坏人”提出斥责。至于表现个人的失意、从军中的厌战思乡之情,乃至男女爱情,一般没有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屈原《离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屈原,名平。《离骚》是他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现在一般认为是“遭受忧患”
《离骚》的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前往汉北之时。《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因遭上官大夫靳尚之谗而被怀王疏远,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
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也认为《离骚》创作于楚怀王疏远屈原之时。
2《离骚》的主旨:爱国和忠君。司马迁说:“虽放流,睦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但有时是用男女之间感情的不和谐来隐喻君臣的疏远。
3《离骚》的艺术特点: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拓了我国古典诗歌史上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传统;诗体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落的新诗体;结构形式上,抒情和叙事结合,幻想和现实交织,气势磅礴,浑然一体;语言运用上,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和楚物名称,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人物形象看,《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路
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是其人格的外在显现。从香草和装饰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奋发自励、苏世独立的人格。探求的热情和功业未就的焦虑,对有限时间的珍视,“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恶劣的政治环境,使屈原陷入极端艰难的处境之中,但他却以生命的挚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
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的形象在《离骚》中十分突出,他那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并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孔子《论语》
1.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丘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但总的来说,一生是郁郁不遇的。其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他
还整理过许多重要的古代典籍。孔丘是古代的大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但后代奉为圣人、当作偶像崇拜的孔子,与历史上的原貌,并不完全相符,这里面既利用了孔子学说对统治秩序有利的内容,又有偶像制造者按照自己的需要灌注进去的东西。
2《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孑L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孟子《孟子》
1.孟子,战国时期邹人(今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他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孟子》发展了孔子学说。其中心思想是仁义,孟子主张行仁政以得天下,其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的思想有进步意义。孟子》散文的特点首先是气势充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其次是擅设机巧,引人人圈套,先纵后擒,使之无法躲避;再次是常用譬喻说理辩论,引人注意的同时增强了说服力。《孟子》中寓言典故甚多,如拔苗助长,齐人乞墙。此外,其文章语气也极为逼真。其主张“仁者无敌”“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积极消极两方面兼而有之。(墨子《墨子》
1墨子,名翟,生活时代约当于孔子与孟子之间,即春秋战国之际。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节葬”“节用”;鼓吹“尚同”“尚贤”
2《墨子》为墨翟及其弟子、后学所著,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汉代有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墨子》的艺术特色有:(1质朴少文采,但逻辑性很强。(2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从具体问题的争论进而为概括性的辩难,是说理文的一大进展。(庄子《庄子》
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2《庄子》是庄子和他的后学者的哲理性著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是一部极富文学色彩的著作。其文笔纵横驰骋,汪洋恣肆,变化多端,语言瑰奇多采,句法灵活跳脱,又善用巧妙的寓言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哲理,使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庄子》一书的奇诡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奇特的想象
在《庄子》一书中,天帝鬼神、日月风云、鲲鹏蛇虫,甚至无形无影之物,都被赋予了某种人性,作者让他们来反映种种复杂的世态人情,从而显示出一种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中没有的内容诡异的特殊风格。
(2极度的夸张
《庄子》中,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给予了极度的夸张,写得气势宏伟,意境开阔,想象的触角在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里自由地延伸。诸如《逍遥游》中对鲲鹏展翅九万里的描写,就写得雄奇壮阔,气象万千。说鲲之大,鹏之背,有几千里;说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此等极度夸张的描写、“志存天地,不屑雷霆”的磅礴气势,曾经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赞赏。(3生动的比喻
④在《庄子》一书中,常用比喻来作诠释。《逍遥游》篇中用“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解释“去以六月息者也”中的“息”为“风”的意思,确凿有力。②《庄子》一书也善于用比喻来化深奥的道理为浅显的道理,化抽象事物为具体事物。如《逍遥游》中,用“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用这个比喻来说明鹏为何要凭借六月之风,高飞九万里的道理,可谓设喻生动,浅显易懂。③《庄子》一书常用排比和博喻来增强文章的气势。如《天运》篇中写“孔子西游于卫”的寓言故事,接连使用“古今水陆…‘周鲁舟车”‘桔槔俯仰”“祖梨橘柚可口”“狻狙衣周公之服”“西施病心喧其里”六个比喻,作六层转接,愈转愈活。使用这六个不同的比喻,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礼仪法度”必须“应时而变”的道理。总之,正是由于庄子善于使用明喻、暗喻、正喻、反喻等比喻手法,就使得他的文章含蓄蕴藉,富于变化,韵味无穷。(4辛辣的讽刺
庄子对社会上的种种弊端和丑恶行径,都能以犀利的笔触予以无情的讽刺。如《胜箧》篇就对打着“仁义”旗号,干着伤天害理之事的“窃贼”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批判。(韩非及其散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韩非是韩王室的诸公子之一,与李斯同学于苟卿,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韩非子》有五十五篇,其中多有后人窜入的文章,不尽可信。《扁鹘见蔡桓公》《五蠹》《南郭处士》等都出于此书。韩非是战国后期法家的代表,任法术而尚功利,信赏必罚,排斥仁爱。他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攻击儒墨不遗余力,提倡君权神圣,连尧舜汤武也一起反对。
韩非散文的特点首先是锋芒锐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其次是分析能力最强;再次是利用大量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依据,以便说明问题。(司马迁《史记》1.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西汉史学家,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主要作品为《史记》2《史记》
又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共3000年左右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对后世史学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采用。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全书130篇,包括8书、l0表、l2本纪、30世家、70列传。《廉颇蔺SHHyrJ传》《鸿门宴》《毛遂自荐》《屈原贾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等都出于此书。
(1《史记》的艺术特色
①塑造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②谋篇布局,独具匠心,善于选择、剪裁和集中史料,善用“互见法”,善写大事和紧张场面,并以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③寓褒贬于叙事之中,有强烈的抒情性。④语言生动、准确、灵活。(2《史记·陈涉世家》
主要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文章属于传记体裁,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作者善于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又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场伟大斗争的图景和这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
(曹操《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1.作者简介
曹操,东汉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州人。为“三曹”之首。在乐府诗进入到文人乐府诗的阶段,曹操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慷慨悲凉,气韵沉雄,属乐府歌辞。开创了“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2《观沧海》
《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诗人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
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他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居》《饮酒》1.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也成了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
2.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1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2高远拔俗、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3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4情景交融艺术手法的运用。3《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l6年了。
文中虚构的“世外桃源”,既有儒家幻想的上古之世的淳朴,也有老子宣扬的“小国寡民”社会模式的影子,其中乡村景象的描绘,又同作者的田园诗意境相似。可以说,它既是作者依据他的社会理想所作的美好想象,也代表了那个动乱时代的广大民众对太平社会的向往。文章的语言优美而朴素。如写武陵渔人初入桃源的一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桃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源中风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种文笔,使语言、意境、主题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4《归园田居》
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和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十一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1.作者简介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最有名。他在“四杰”中成就也最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时,诗人正在长安供职,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两人一起走出了长安城,来到分手的地点,心中有话,但却
相对无言,只好观看四周的景致,以克制自己的离情别绪。“城阕辅三秦”,但见庄严壮丽的长安宫城,被地势险要的“三秦”环护着,气象宏伟。“风烟望五津”再看朋友所要去的地方,千里迢迢,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这一近一远、一明一暗的景物,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送别画面,饱含着诗人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
而“海内存知己,天涯著比邻”这两旬诗,意味深远,是全诗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表现出诗人的宽阔胸怀和远大抱负,使真挚的友情得到了升华。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语重心长,勉励朋友在分手的时候,千万不要像小孩子那样掏出手绢来拭泪,悲伤难过,而要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这样的诗句,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3《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文运思谋篇,都紧扣这个题目。
它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心经营,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很高的创作技巧。(1色彩变化之美。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写景物的色彩变化。(2远近变化之美。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3上下浑
成之美。“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4虚实相衬之美。“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十二孟浩然《过故人庄》《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作者简介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为盛唐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家。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等。2《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是孟浩然田园诗的代表作,应写于早年隐居鹿门山时期。诗人为村居的朋友所邀,欣然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往,途中但见绿树青山,见面后诗酒畅谈之时亦以农事为题,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全诗清新愉悦,是社会安定祥和、农人安居乐业的颂歌。3《春晓》
《春晓》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自己在“春晓”(春天早晨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这首诗之所以深
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十三陈子昂《登幽州台歌》1.作者简介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有《陈伯玉集》传世。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为诗力主恢复汉魏风骨,一变初唐浮靡诗风。2《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用的是辞赋体。体式的古朴、文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凝重与情调的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松,显得抑扬变化,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十四王维《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为《送元二使安西》《相思》《观猎》《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结为《王右丞集》。苏轼称其诗和画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2《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是王维边塞诗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勾勒出祖国边疆的壮丽风光,表达了作者的喜悦、自豪和对大唐军威的颂扬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作者对这次战争的性质则缺乏正确的认识。
本诗首尾两联皆借汉代历史典故叙事,十分精巧。“大漠”两句历来为人传诵:大漠广阔,长河悠远,使人既感到胸襟开阔,又惊异于宇宙之广袤。孤烟直”“落日圆”使画面富有立体美和律动感。
总之,动静相间,有声有色,荒凉中略有生气,寥落中蕴含壮美。可看作是“诗中有画”在这首诗中的具体体现。
3《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送别诗,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前两句,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从渭城的客舍放眼望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诗中用“渑”字形容雨湿尘埃,用“新”字形容柳色翠嫩,准确生动地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而柳色的“柳”与留恋的“留”谐音,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两句写在送别的酒席上,诗人劝他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阳关更遥远的安西呢?这两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十五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峨眉山月歌》《行路难》《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1.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子夜吴歌》《望天门山》《秋浦歌》《秋登宣城谢跳北楼》等,结《李太白集》属浪漫主义豪放派,代表着古典诗歌艺术的高峰。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是李白善于吸收乐府民歌丰富滋养的结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前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
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融情人景,天衣无缝!次句叙事。“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五溪一带,当时此处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通十分困难,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后两句则转为抒情。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
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结句奇语迭出,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随迅疾的长风直到夜郎西。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过五溪”遥相呼应,语意有异,其实相同,都是指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3《渡荆门送别》
这首诗是李白离蜀东下时所作,描写了诗人乘舟自蜀中出荆门时的所见所感,表现出一种豪放不羁的情怀。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送别,意指江水送自己离别蜀中。
开篇点明自己出游路径。诗人来自遥远的蜀地,远在“荆门”之外,“楚国”则是诗人此行的目的地,而荆门山正是蜀、楚交界之处,出“荆门”便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味着离蜀入楚了,诗人在蜀地生活了二十多年,一旦身临去蜀人楚的交界处,自然感慨万端。因此,这开篇两句既点明题意,也是内心感受的自然表露。中间四句描写出荆门时所见景象。蜀中多山,向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楚多平原,向以广袤开阔而著称,诗人出蜀人楚,映人眼帘的首先就是崇山峻岭顿时消失,而浩瀚的长江在广阔无垠的原野上滔滔奔流,境界开阔,令人心旷神怡。诗人乘一叶轻舟顺江东下,迅速如飞,此时天色已晚,回首西望,一轮月魄沉山,犹如天上明镜西飞,江上水汽蒸腾,在晚霞的映照中五彩缤纷,犹如海市蜃楼一般。如此景象,真是既浩阔又神奇,当然令人陶醉,但诗人毕竟是初次离乡背井,仗剑出游,因而对家乡的眷恋仍时时萦绕于胸,结句即写出这种感受。家乡的江水载着轻舟,将自己送到荆门,因此,当即将离别蜀地之时,诗人对江水的爱怜和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衬托出诗人对故乡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将纪行、写景、抒怀融为一体,绘景开阔,造语奇丽,且将原本是格律精严的律体写得气势动荡,活泼生动,足见诗人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艺,也表现出诗人豪迈不羁的个性气质。
(十六杜甫《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楼》《江南逢李龟年》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1.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人称“诗圣”。他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现实,被后人称为“诗史”,诗歌众体兼备,艺术精到,被后人称为“集大成”。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至成都后,于浣花溪畔建草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即因大风破屋有感而作。首五句写大风破屋”“”“”“”“晷”“飘转”等一系列动态,既构成破屋的过程与景象,又牵动着诗人的视线与心弦。次五句承“茅飞”,写群童抱茅,无可奈何。再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之苦况,进而联系起“自经丧乱”之遭遇,使一己忧欢暗含了社会性内蕴。末六句承此构成社会性襟怀的猛烈迸发,希冀广厦万间庇天下寒士,不仅显示了其襟怀之博大,而且成为古典诗歌中忧民题材的一个表现范式,为后世文人广泛运用。3《登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是作者广德二年(764在成都的作品。安史之乱刚定,吐蕃复扰长安,代宗奔陕,朝内宦官专权,朝外藩镇割据,本诗为忧时之作。首联提挈全篇,见繁花似锦而伤心,是因“万方多难”,因果倒装,起势突兀。颔联写登楼所见,“锦江春色”“玉垒浮云”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颈联坚信朝廷不改,警告寇盗莫侵,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尾联转思当今君主之昏聩无能如蜀后主刘禅,而自己空怀诸葛之志,却仅能吟诗自遣而已,以忧叹之结回应开篇“伤心”。此诗中之景,纯是情怀,情怀抒发,全凭意象,且声宏势阔,气象雄伟,一向被称为“杜诗之最上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938e7086f7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d0.html

《中国古代文学重要作家作品分析(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